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底,台湾地震导致的海底光缆断裂给许多国内的IDC厂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商机。很多企业在这次意外中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在此之前,互联网公司在美国等海外地区设置服务器是非常流行的做法。
突如其来的地震给这些企业的运作习惯带来了冲击,在身边设置服务器,成为他们的稳妥考虑。
现在的中国IDC产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不仅仅与地震相关。
继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之后,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在更加成熟的环境中再一次迎接资本的青睐,另一方面,国内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电子商务成为他们拓展新希望的重要途径。这些因素是否能够给IDC产业带来灿烂的未来?或者仅仅是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
在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IDC产业的企业群内部也在发生嬗变。不同基因的企业在运作IDC业务时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优劣势,而不同的游戏规则也随之逐步产生——在这场博弈中,孰胜孰负?
在2006年下半年中国计算机报联合IT实验室展开的2006中国IDC产业调查中,IDC企业自荐、站长评价、公众票选、技术测试、专家分析等多种调查方式综合并行,历时2个半月,对国内IDC企业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本次调查旨在探讨中国IDC目前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互联网经济复苏对IDC产业的机遇以及中国IDC产业在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责任等IDC产业的相关问题。
在一些IDC厂商的回忆中,2000年是甜蜜的一年:“那时候感觉好像经常是同一天就有几家网站找上你要托管主机,而且往往是今天电话打过来,明天就办理。”这也是IDC厂商们当年的一个普遍感受。
但是,即便美国Exodus公司这样一个曾经风光一时的IDC厂商,也从2001年6月《商业周刊》颁布的年度信息技术100强的排名之中黯然退出,这一信号,给整个IDC行业敲响了警铃。
随着今天互联网环境的不断成熟,IDC似乎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情况果真如此?
互联网尖兵
就整个IDC行业而言,2000年95%以上的IDC客户都是.com公司。可以说是.com的泡沫把IDC行业喂大了。于是IDC也就逐渐成了泡沫。到2001年7月,全国IDC已经发展到150多家。据统计,当时在中国电信占据70%多市场份额的情况下,世纪互联、网通、吉通、263数据港、首创网络等大小厂商争夺着余下的30%左右的市场。业内人士分析,在电信资源垄断的挤压之下,中国的IDC市场其实已经成为一个泡沫市场,很像当年的ICP。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IDC市场本质上就是一个电信市场,所以大量的投资者利用政策上的灰色地带投资到这一市场,导致今天市场没有那么大的份额却被夸大了,其直接结果就是机房供过于求,市场还没有成形,各家就陷入价格战,行业规范因而被破坏。
彼时,人们对于IDC的远景认识惊人地一致,当.com的泡沫挤压之后,IDC们必将步其后尘。
然而,环境瞬息万变。
2006年上半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复苏,尤其是web2.0、P2P、网络视频业务引起的新一轮互联网投资热潮,使得IDC业务有了很大的回升。
目前IDC业务的主要收入仍以基础业务为主,其比重高达88.4% ,增值业务相对前两年虽有所增长,但份额仍然相对较少。
据预测,随着短信、语音、视频等多网融合的应用、电子商务的日益火爆以及企业内部应用外包业务的日益发展,业内对IDC服务的需求有了明显增加,2006年中国的IDC业务将有望突破20个亿,并将以30%的增长率高速发展,IDC未来市场竞争的焦点就在于如何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
预计在未来3年内,IDC增值业务将以带宽保证、代维服务和异地镜像为主,在未来5年内,数据存储和网络安全市场将开始迅速成长,而电子商务的应用也将受到持续关注。IDC的春天似乎就在眼前。
从危机转化的角度来看,即便是.com的缩水,在给IDC带来机房过剩的消极影响的同时,也蕴含了新的机会。
因为.com公司要想摆脱目前困境必须做两件事,一是压缩成本,二是尽快找到新的盈利点。成本包括人员成本和固定资产成本,大部分.com公司都在压缩人员,人员少了,设备维护量并没有少,这就意味着很多维护工作要外包,这对那些以服务见长的IDC来说就是新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必须抓住。”一位民营IDC负责人表示。由于很多.com公司在过去的发展中积累了相当成熟的应用技术,其中很大部分经过了实践检验,但还没有进入市场,有可能会成为.com的新盈利点。这种盈利点也构成了IDC的增值盈利点。“虽然我们不能决定一个.com公司的生死,但我们可以帮助它把握新的生机。”他认为这种盈利模式有市场前途。
传统诱惑
IDC毕竟是一个独立的行业,它的命运并非由.com来决定。从概念内涵上讲,IDC是伴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的需求而发展起来,其主要功能在于为ICP、企业、媒体和各类网站提供大规模、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专业化服务器托管、空间租用、网络批发带宽以及ASP、EC等业务。
从经营层面上讲,IDC是对入驻(Hosting)企业、商户或网站服务器群托管的场所;是各种模式电子商务赖以安全运作的基础设施,也是支持企业及其商业联盟(其分销商、供应商、客户等)实施价值链管理的平台。
“IDC产业作为互联网价值链的一部分,是和整个互联网的应用联系在一起的。”一位业内专家表示。这位专家对中国互联网的应用,持非常乐观的态度。他认为,经济学界有个“2000万理论”,电视机、手机等都是这样,一旦突破2000万后,就开始进入普及期。推之于互联网应用,可以预见,中国将迎来一个互联网应用高峰期。这种形势,无疑为中国IDC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
“中国企业对网络的认识正在加深,正在由与互联网保持距离到主动介入互联网。” 企业的信息化,事实上已经成为IDC摆脱对.com的依赖、继续向前拓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比如,HP等大公司进驻民营IDC。吸引IT厂商、银行网站的进入,已经成为很多IDC企业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今年估计会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某运营商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诸如零售业之类的信息化需求比较强烈的行业,也正在他们的战略考虑之中。
除了企业信息化和在线服务网站这两个增值点,数据管理和分发,将成为IDC又一个盈利点。
随着三网合一的推进,客户端对数据需求将逐渐不再具体区分语音、音频和视频等,社会对数据需求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数据拥有者对数据的开发和应用,也会有越来越大的市场。比如电影资料馆之类的数据拥有者,要将其数据传输到客户端,中间必须通过传输链路。在这个庞大数据传输链路市场上,数据的传输和交换将主要由电信垄断,而数据管理和分发则将是IDC的长处。对数据进行集中摆放、分发,将是IDC一个新的定位。这一庞大市场为IDC下一步发展创造了相当大的增长空间。“这个市场会很快启动。”业内人士认为。
把触角伸到传统企业的圈子里,成为IDC企业的新的游戏规则。
能否把中小企业的IT服务业变得像传统的服务一样简单?能否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资金和人力上的局限?
调查显示,在我国,1000万家左右的中小企业创造了60%的GDP,但信息化不足导致的企业决策失误、市场反应速度缓慢等,已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没有建立局域网的中小企业比例达到42.4%;建立了内部局域网的企业中,内部局域网联网终端数在5到20个的占31.8%。这说明中小企业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有效利用水平还很低。在一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非常基础的阶段,甚至有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尚未启动。
在企业信息化初期,企业往往需要一个庞大的开发队伍完成对企业的定制化开发。他们要自己搭建服务器群,建立机房,配备专业的人员维护检修信息化的软件、硬件设备。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能力支付如此多的信息化投入,信息化的过程也变得缓慢了。很多中小企业主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原始积累后续的工作,信息化只有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有可能去实施。
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企业信息化的滞后,然而在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出来,中小企业信息化成熟度低、需求导向性、系统结构精简、追求较高投资回报率、信息化服务保障能力弱等特点显得尤其突出。
如何解决这些燃眉之急呢?
IDC的出现为互联网基础设施提供了结构性变革的契机。对于企业而言,选择能为自己提供更完备的IT应用服务解决方案的IT应用服务运营商成为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新命题。
战国纷争的版图
全球范围内的IDC业务量正以40%的增长速率扩大。据相关研究显示,亚洲IDC市场2006年将超过50亿美元,其中中国的IDC市场将达到10亿美元左右,众多的电信企业、ISP甚至房地产企业等等都想来分一杯羹。
但对运营企业来说,IDC应更注重的是服务,包括做好基本服务(指带宽、空间、供电和空调等物理要素)、管理服务(指对客户托管服务器的监测、报告和安全管理等)和应用服务(为客户提供更高层次的解决方案,如网站建设和电子商务等),以特色服务谋求生存之道。其中要特别强调的是增值服务包括为客户提供安全性分析、数据流分析、资源占用分析等。
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市场,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在拉动这个市场?
中国的IDC运营商队伍目前仍然处于战国纷争的年代,市场上真正具有成熟实力的IDC屈指可数。国内各种类型的IDC运营商的优劣势不一而足。以清华万博为代表的系统集成型IDC运营商;以网通、联通、中国电信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型IDC;以世纪互联、首都在线、上海热线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商型IDC;以Exodus、PSInt为代表的外资公司类IDC;以ilink,iadvantage,DiYiXian为代表的港台资金类IDC,各有千秋。
新格局呼之欲出
在IDC市场,电信部门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电信到底占多大市场份额,你说多大我都相信。”大部分的IDC业内人士都承认,电信在IDC市场的地位确实极为强大。
不过,针对业界电信运营商是否会把其他非电信类的IDC厂商“大小通吃”的疑问,电信部门否认了这种说法。
中国电信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中国电信的IDC主要提供基础设施服务,比如主机托管、出租等,处于IDC价值链的底层。在一些应用性的增值服务方面,中国电信与其他IDC和ISP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从IDC价值链的最底层开始,越往上走,伴随着应用级别的提高,利润空间和商业空间会越来越大,而中国电信还是围绕基础设施为其他IDC服务提供网络管理、流向分享、统计分析等电信级的服务,“这也符合国际上其他电信运营商的通行做法”,他说。
“其实,电信在服务方面,确实没什么优势,”某IDC运营商表示,“如果电信这方面做得好,其他IDC的压力会更大。”
因此,对于非电信类的IDC厂商而言,只有明确自身定位,根据市场需求调节服务方向,将IDC服务与网络增值服务融为一体才能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这种态势下,走向专业化、走向服务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大部分IDC服务商已经意识到,必须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特色服务,才有可能立足市场。细分市场、强化服务、根据客户需求推出多元化、系统化的服务才是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目前IDC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目标锁定在行业市场,深入挖掘行业用户的需求,并推出一系列相应的量身定制式的服务。
随着一款《传奇》网络游戏的引进,网游在中国如今发展的如火如荼,而2004年成立的杭州新华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正是为了迎合网游热潮而诞生的新一代IDC。
新华数码将“专门为网游运营商提供服务”作为公司发展的第一目标,经过1年多的不懈努力,已为《梦幻国度》、《A3》、《天之炼狱》、《天之游侠》、《天骄2》、《天地画魂道》、《数码精灵》、《万王之王1》、《万王之王2》、《童话》、《NIDA(降魔)》等MMORPG提供完善的IDC服务,并树立了“专业网游IDC”的品牌概念。身负保障众多网游稳定运营的重任,新华数码为建造稳定的游戏服务平台颇费了一番心思。
专业网游IDC的出现,是IDC网络服务业务领域市场的细分,也是原有游戏运营业务的进一步细化分离,是随着网络游戏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分工不断明细、价值链逐渐成熟后必然会出现的产物。
特别是2005年,在EQ2、WOW等欧美大型网络游戏压境的情况下,国内大多数网游运营商难以取得产品上的优势。因此,如何深化推广、加强服务应将摆是网络游戏运营商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网络游戏之争已从台前转到了幕后,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网游IDC承载着为国内游戏运营商解决后顾之忧的重任。
专业网游IDC企业的特点是,能够整合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一流网络资源形成覆盖全国的游戏网络;与服务器生产厂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组建游戏服务器供应基地;通过多种商业合作模式,为国内网络游戏运营商提供多样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网络应用服务。
除了专业网游IDC,其他IDC商业创新模式不一而足。
比如Unihub公司,虽然2000年下半年才进入IDC市场,但其一开始就专注于证券行业用户。目前,Unihub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证券业IDC和网络服务供应商,赢得了包括海通证券、三峡证券、飞虎公司、长城证券、南方证券等多家知名证券服务商的青睐。
Unihub在IDC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证券等行业用户的需求特点,推出了完整的网络服务解决方案,进一步延伸了IDC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建立了“IDC NSP(Network Service Provider)”的运营新模式。目前Unihub为飞虎、海通等证券客户提供的服务都包括IDC和网络增值服务两部分。
263网络集团在整合其ISP/ICP/IDC三大业务后,则推出iBOS(internet Build Operate Share)“构建 运营 分享”这样一种互联网整合服务模式,在263网络集团宣布联合智冠电子等游戏网站搭建娱乐专网的计划中,263数据港就可以提供宽带资源、机房建设、7×24服务等IDC业务方面的支持,从而形成一个整合性的服务模式。“IDC业务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30%左右,这一块基本上不亏损了。”其负责人说。
民营IDC要生存首先要找准定位、立足优势:无论是电信级的IDC,还是以IT的系统平台和应用系统的供应来运营的IT级IDC,都应该做好自身市场定位,不盲目跟风,通过特色定位来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
其次开展增值服务寻求核心竞争力也是IDC生存的必由之路,从过去传统的主机托管到虚拟主机、搭建企业专线局域网,再到涉及网络安全的硬件防火墙、网络入侵检测、主机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业务品种不断出新。
然而,只凭“增值服务”这块新招牌构不成民营IDC的尚方宝剑。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运营商型的IDC相比,民营IDC仍然是块弱小的势力。电信、网通、联通等运营商型的IDC凭借网络基础资源、政策许可和规模具备先天优势,但是作为一种面向所有领域、所有人群提供的服务,又缺乏专业服务能力,后天不足。只有清楚自身定位,不断探索产业链不同角色之间的合作模式,才是IDC产业迎来真正春天的机遇。
突如其来的地震给这些企业的运作习惯带来了冲击,在身边设置服务器,成为他们的稳妥考虑。
现在的中国IDC产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不仅仅与地震相关。
继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之后,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在更加成熟的环境中再一次迎接资本的青睐,另一方面,国内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电子商务成为他们拓展新希望的重要途径。这些因素是否能够给IDC产业带来灿烂的未来?或者仅仅是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
在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IDC产业的企业群内部也在发生嬗变。不同基因的企业在运作IDC业务时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优劣势,而不同的游戏规则也随之逐步产生——在这场博弈中,孰胜孰负?
在2006年下半年中国计算机报联合IT实验室展开的2006中国IDC产业调查中,IDC企业自荐、站长评价、公众票选、技术测试、专家分析等多种调查方式综合并行,历时2个半月,对国内IDC企业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本次调查旨在探讨中国IDC目前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互联网经济复苏对IDC产业的机遇以及中国IDC产业在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责任等IDC产业的相关问题。
在一些IDC厂商的回忆中,2000年是甜蜜的一年:“那时候感觉好像经常是同一天就有几家网站找上你要托管主机,而且往往是今天电话打过来,明天就办理。”这也是IDC厂商们当年的一个普遍感受。
但是,即便美国Exodus公司这样一个曾经风光一时的IDC厂商,也从2001年6月《商业周刊》颁布的年度信息技术100强的排名之中黯然退出,这一信号,给整个IDC行业敲响了警铃。
随着今天互联网环境的不断成熟,IDC似乎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情况果真如此?
互联网尖兵
就整个IDC行业而言,2000年95%以上的IDC客户都是.com公司。可以说是.com的泡沫把IDC行业喂大了。于是IDC也就逐渐成了泡沫。到2001年7月,全国IDC已经发展到150多家。据统计,当时在中国电信占据70%多市场份额的情况下,世纪互联、网通、吉通、263数据港、首创网络等大小厂商争夺着余下的30%左右的市场。业内人士分析,在电信资源垄断的挤压之下,中国的IDC市场其实已经成为一个泡沫市场,很像当年的ICP。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IDC市场本质上就是一个电信市场,所以大量的投资者利用政策上的灰色地带投资到这一市场,导致今天市场没有那么大的份额却被夸大了,其直接结果就是机房供过于求,市场还没有成形,各家就陷入价格战,行业规范因而被破坏。
彼时,人们对于IDC的远景认识惊人地一致,当.com的泡沫挤压之后,IDC们必将步其后尘。
然而,环境瞬息万变。
2006年上半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复苏,尤其是web2.0、P2P、网络视频业务引起的新一轮互联网投资热潮,使得IDC业务有了很大的回升。
目前IDC业务的主要收入仍以基础业务为主,其比重高达88.4% ,增值业务相对前两年虽有所增长,但份额仍然相对较少。
据预测,随着短信、语音、视频等多网融合的应用、电子商务的日益火爆以及企业内部应用外包业务的日益发展,业内对IDC服务的需求有了明显增加,2006年中国的IDC业务将有望突破20个亿,并将以30%的增长率高速发展,IDC未来市场竞争的焦点就在于如何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
预计在未来3年内,IDC增值业务将以带宽保证、代维服务和异地镜像为主,在未来5年内,数据存储和网络安全市场将开始迅速成长,而电子商务的应用也将受到持续关注。IDC的春天似乎就在眼前。
从危机转化的角度来看,即便是.com的缩水,在给IDC带来机房过剩的消极影响的同时,也蕴含了新的机会。
因为.com公司要想摆脱目前困境必须做两件事,一是压缩成本,二是尽快找到新的盈利点。成本包括人员成本和固定资产成本,大部分.com公司都在压缩人员,人员少了,设备维护量并没有少,这就意味着很多维护工作要外包,这对那些以服务见长的IDC来说就是新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必须抓住。”一位民营IDC负责人表示。由于很多.com公司在过去的发展中积累了相当成熟的应用技术,其中很大部分经过了实践检验,但还没有进入市场,有可能会成为.com的新盈利点。这种盈利点也构成了IDC的增值盈利点。“虽然我们不能决定一个.com公司的生死,但我们可以帮助它把握新的生机。”他认为这种盈利模式有市场前途。
传统诱惑
IDC毕竟是一个独立的行业,它的命运并非由.com来决定。从概念内涵上讲,IDC是伴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的需求而发展起来,其主要功能在于为ICP、企业、媒体和各类网站提供大规模、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专业化服务器托管、空间租用、网络批发带宽以及ASP、EC等业务。
从经营层面上讲,IDC是对入驻(Hosting)企业、商户或网站服务器群托管的场所;是各种模式电子商务赖以安全运作的基础设施,也是支持企业及其商业联盟(其分销商、供应商、客户等)实施价值链管理的平台。
“IDC产业作为互联网价值链的一部分,是和整个互联网的应用联系在一起的。”一位业内专家表示。这位专家对中国互联网的应用,持非常乐观的态度。他认为,经济学界有个“2000万理论”,电视机、手机等都是这样,一旦突破2000万后,就开始进入普及期。推之于互联网应用,可以预见,中国将迎来一个互联网应用高峰期。这种形势,无疑为中国IDC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
“中国企业对网络的认识正在加深,正在由与互联网保持距离到主动介入互联网。” 企业的信息化,事实上已经成为IDC摆脱对.com的依赖、继续向前拓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比如,HP等大公司进驻民营IDC。吸引IT厂商、银行网站的进入,已经成为很多IDC企业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今年估计会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某运营商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诸如零售业之类的信息化需求比较强烈的行业,也正在他们的战略考虑之中。
除了企业信息化和在线服务网站这两个增值点,数据管理和分发,将成为IDC又一个盈利点。
随着三网合一的推进,客户端对数据需求将逐渐不再具体区分语音、音频和视频等,社会对数据需求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数据拥有者对数据的开发和应用,也会有越来越大的市场。比如电影资料馆之类的数据拥有者,要将其数据传输到客户端,中间必须通过传输链路。在这个庞大数据传输链路市场上,数据的传输和交换将主要由电信垄断,而数据管理和分发则将是IDC的长处。对数据进行集中摆放、分发,将是IDC一个新的定位。这一庞大市场为IDC下一步发展创造了相当大的增长空间。“这个市场会很快启动。”业内人士认为。
把触角伸到传统企业的圈子里,成为IDC企业的新的游戏规则。
能否把中小企业的IT服务业变得像传统的服务一样简单?能否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资金和人力上的局限?
调查显示,在我国,1000万家左右的中小企业创造了60%的GDP,但信息化不足导致的企业决策失误、市场反应速度缓慢等,已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没有建立局域网的中小企业比例达到42.4%;建立了内部局域网的企业中,内部局域网联网终端数在5到20个的占31.8%。这说明中小企业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有效利用水平还很低。在一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非常基础的阶段,甚至有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尚未启动。
在企业信息化初期,企业往往需要一个庞大的开发队伍完成对企业的定制化开发。他们要自己搭建服务器群,建立机房,配备专业的人员维护检修信息化的软件、硬件设备。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能力支付如此多的信息化投入,信息化的过程也变得缓慢了。很多中小企业主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原始积累后续的工作,信息化只有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有可能去实施。
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企业信息化的滞后,然而在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出来,中小企业信息化成熟度低、需求导向性、系统结构精简、追求较高投资回报率、信息化服务保障能力弱等特点显得尤其突出。
如何解决这些燃眉之急呢?
IDC的出现为互联网基础设施提供了结构性变革的契机。对于企业而言,选择能为自己提供更完备的IT应用服务解决方案的IT应用服务运营商成为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新命题。
战国纷争的版图
全球范围内的IDC业务量正以40%的增长速率扩大。据相关研究显示,亚洲IDC市场2006年将超过50亿美元,其中中国的IDC市场将达到10亿美元左右,众多的电信企业、ISP甚至房地产企业等等都想来分一杯羹。
但对运营企业来说,IDC应更注重的是服务,包括做好基本服务(指带宽、空间、供电和空调等物理要素)、管理服务(指对客户托管服务器的监测、报告和安全管理等)和应用服务(为客户提供更高层次的解决方案,如网站建设和电子商务等),以特色服务谋求生存之道。其中要特别强调的是增值服务包括为客户提供安全性分析、数据流分析、资源占用分析等。
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市场,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在拉动这个市场?
中国的IDC运营商队伍目前仍然处于战国纷争的年代,市场上真正具有成熟实力的IDC屈指可数。国内各种类型的IDC运营商的优劣势不一而足。以清华万博为代表的系统集成型IDC运营商;以网通、联通、中国电信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型IDC;以世纪互联、首都在线、上海热线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商型IDC;以Exodus、PSInt为代表的外资公司类IDC;以ilink,iadvantage,DiYiXian为代表的港台资金类IDC,各有千秋。
新格局呼之欲出
在IDC市场,电信部门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电信到底占多大市场份额,你说多大我都相信。”大部分的IDC业内人士都承认,电信在IDC市场的地位确实极为强大。
不过,针对业界电信运营商是否会把其他非电信类的IDC厂商“大小通吃”的疑问,电信部门否认了这种说法。
中国电信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中国电信的IDC主要提供基础设施服务,比如主机托管、出租等,处于IDC价值链的底层。在一些应用性的增值服务方面,中国电信与其他IDC和ISP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从IDC价值链的最底层开始,越往上走,伴随着应用级别的提高,利润空间和商业空间会越来越大,而中国电信还是围绕基础设施为其他IDC服务提供网络管理、流向分享、统计分析等电信级的服务,“这也符合国际上其他电信运营商的通行做法”,他说。
“其实,电信在服务方面,确实没什么优势,”某IDC运营商表示,“如果电信这方面做得好,其他IDC的压力会更大。”
因此,对于非电信类的IDC厂商而言,只有明确自身定位,根据市场需求调节服务方向,将IDC服务与网络增值服务融为一体才能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这种态势下,走向专业化、走向服务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大部分IDC服务商已经意识到,必须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特色服务,才有可能立足市场。细分市场、强化服务、根据客户需求推出多元化、系统化的服务才是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目前IDC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目标锁定在行业市场,深入挖掘行业用户的需求,并推出一系列相应的量身定制式的服务。
随着一款《传奇》网络游戏的引进,网游在中国如今发展的如火如荼,而2004年成立的杭州新华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正是为了迎合网游热潮而诞生的新一代IDC。
新华数码将“专门为网游运营商提供服务”作为公司发展的第一目标,经过1年多的不懈努力,已为《梦幻国度》、《A3》、《天之炼狱》、《天之游侠》、《天骄2》、《天地画魂道》、《数码精灵》、《万王之王1》、《万王之王2》、《童话》、《NIDA(降魔)》等MMORPG提供完善的IDC服务,并树立了“专业网游IDC”的品牌概念。身负保障众多网游稳定运营的重任,新华数码为建造稳定的游戏服务平台颇费了一番心思。
专业网游IDC的出现,是IDC网络服务业务领域市场的细分,也是原有游戏运营业务的进一步细化分离,是随着网络游戏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分工不断明细、价值链逐渐成熟后必然会出现的产物。
特别是2005年,在EQ2、WOW等欧美大型网络游戏压境的情况下,国内大多数网游运营商难以取得产品上的优势。因此,如何深化推广、加强服务应将摆是网络游戏运营商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网络游戏之争已从台前转到了幕后,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网游IDC承载着为国内游戏运营商解决后顾之忧的重任。
专业网游IDC企业的特点是,能够整合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一流网络资源形成覆盖全国的游戏网络;与服务器生产厂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组建游戏服务器供应基地;通过多种商业合作模式,为国内网络游戏运营商提供多样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网络应用服务。
除了专业网游IDC,其他IDC商业创新模式不一而足。
比如Unihub公司,虽然2000年下半年才进入IDC市场,但其一开始就专注于证券行业用户。目前,Unihub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证券业IDC和网络服务供应商,赢得了包括海通证券、三峡证券、飞虎公司、长城证券、南方证券等多家知名证券服务商的青睐。
Unihub在IDC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证券等行业用户的需求特点,推出了完整的网络服务解决方案,进一步延伸了IDC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建立了“IDC NSP(Network Service Provider)”的运营新模式。目前Unihub为飞虎、海通等证券客户提供的服务都包括IDC和网络增值服务两部分。
263网络集团在整合其ISP/ICP/IDC三大业务后,则推出iBOS(internet Build Operate Share)“构建 运营 分享”这样一种互联网整合服务模式,在263网络集团宣布联合智冠电子等游戏网站搭建娱乐专网的计划中,263数据港就可以提供宽带资源、机房建设、7×24服务等IDC业务方面的支持,从而形成一个整合性的服务模式。“IDC业务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30%左右,这一块基本上不亏损了。”其负责人说。
民营IDC要生存首先要找准定位、立足优势:无论是电信级的IDC,还是以IT的系统平台和应用系统的供应来运营的IT级IDC,都应该做好自身市场定位,不盲目跟风,通过特色定位来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
其次开展增值服务寻求核心竞争力也是IDC生存的必由之路,从过去传统的主机托管到虚拟主机、搭建企业专线局域网,再到涉及网络安全的硬件防火墙、网络入侵检测、主机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业务品种不断出新。
然而,只凭“增值服务”这块新招牌构不成民营IDC的尚方宝剑。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运营商型的IDC相比,民营IDC仍然是块弱小的势力。电信、网通、联通等运营商型的IDC凭借网络基础资源、政策许可和规模具备先天优势,但是作为一种面向所有领域、所有人群提供的服务,又缺乏专业服务能力,后天不足。只有清楚自身定位,不断探索产业链不同角色之间的合作模式,才是IDC产业迎来真正春天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