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用班班通讲故事,播音乐,放视频等,能引发学生思考,激起求知的兴趣。如教学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走进大自然》这首诗时,我用手机拍了春天里的田野、高山、小溪等景,拍了花草虫鱼鸟等事物,然后利用文件传输助手发到电脑上,学生看到生活中熟悉的景物出现在屏幕上,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教《空城计》《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放风筝》《三借芭蕉扇》等课文时,我会截取相关的视频段落用来导入新课,学生看了《空城计》片段后,我问学生:“诸葛亮用的这个计谋叫什么?他为什么要用这个计?”学生很快进入对故事起因的研读中。
二、运用班班通的演示功能,突破重点、难点
小学生思考问题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过多的说教只会让他们厌恶语文。相反的,如果呈现的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学生会乐于接受,容易理解。如在教《读碑》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这段话:“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我用班班通向学生展示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上密密麻麻重重叠叠的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学生看到那一长串的名字,发出了一声声惊叹,然后我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和联想。从学生的畅谈中,学生理解了“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无数的英雄儿女倒在了血泊当中。”这一层意思是作者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才理解到的,所以说它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注释。难点就这样突破了。
又如在《月亮姑娘》的教学中,学生对月亮姑娘慢慢变胖,能否穿上合适的衣裳难以理解。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设计制作了初一至十五月相变化的动漫,配以学生接触过的“初一看不见,初二一条线,初三初四镰刀月,初七初八月半边,十五十六月团圆”歌谣;随后月相又一天天变小以至看不见,此时在问学生:“裁缝师傅做的衣裳她能穿吗?”学生明白了虽然这次用不上,但下次能用上。
三、利用班班通进行巩固练习、课堂小结,长期坚持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利用班班通,结合每堂课的重点、难点,展示一些习题,学生学以致用,知识得以巩固;利用班班通,每节课用三五分钟进行课堂小结,学生对当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长此以往,学生概括能力加强,基础知识掌握更牢靠,
四、利用班班通,加强听、说、读、写训练
1、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于是我充分利用班班通,让学生听课文以熟悉课文内容;或带着问题听课文,以理解课文。如教《丁丁写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听课文思考:“丁丁写字,写来写去总是写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一边读文,一遍展开讨论,自然进入课文学习。
2、先模仿再创新,努力提高朗读水平。低年级阶段,示范朗读非常重要。所以我常利用班班通让学生模仿,培养语感。先让学生按照“听——试读——再听——再读”的步骤进行训练,学生慢慢地也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学生慢慢地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农村学生由于见识少,阅读量少,写作起来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使用班班通,不但能呈现写作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能唤起学生的回忆,又能展现写作的相关素材,如好词好句、精彩的片段等。在写“记一次_____比赛”时,我把拔河比赛的情景录了下来,然后利用班班通播放。这样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老师指导起来不再是纸上谈兵。学生通过观察、回忆、联想,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五、巧妙利用班班通,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1、利用班班通,培养动手能力。我经常设計一些开放的语文活动,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课余作业。例如:要学生制作手抄小报,或出一期黑板报。我会利用班班通,找到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能依样画葫芦。
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黄山松》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了黄山松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将黄山的视频资料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看到了黄山松的生长环境非常艰苦,但它们坚韧傲然,一心向着阳光。学生自然对黄山松有了更多遐想。
3、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巫峡赏雾》时,学生跟随录像游览了巫峡,跟随作者欣赏了各具特色的山帽子雾、半山雾、轻纱雾、江雾、跑马雾后,我在屏幕上设计了一道题:为了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巫峡雾的迷人,请你试着给巫峡雾写一段广告词。学生的热情高涨,用他们稚嫩的笔写下了有趣的广告词,如:赏雾景,在巫峡。/巫山之云,天下之最;巫峡之雾,天下有名。/你见过美女吗?见过!你细看过美女的面纱吗?没有!请到巫峡来,美女的面纱等着您!/这里的雾不仅看得见,而且听得见,巫峡赏雾,不二选择。多媒体的形象直观,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
4、将语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某些课文的拓展练习中,我会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兴趣。如教了《女娲补天》后,我还补充了《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并相机推荐学生阅读《神话故事》这本书。在语文活动的“大舞台”中,我经常利用班班通架起课内外的桥梁。如有一次活动,要求说“梅”,我向用班班通学生展示了梅诗、梅画。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要求学生出一期关于“梅”的黑板报。
导入新课时,可以用班班通讲故事,播音乐,放视频等,能引发学生思考,激起求知的兴趣。如教学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走进大自然》这首诗时,我用手机拍了春天里的田野、高山、小溪等景,拍了花草虫鱼鸟等事物,然后利用文件传输助手发到电脑上,学生看到生活中熟悉的景物出现在屏幕上,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教《空城计》《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放风筝》《三借芭蕉扇》等课文时,我会截取相关的视频段落用来导入新课,学生看了《空城计》片段后,我问学生:“诸葛亮用的这个计谋叫什么?他为什么要用这个计?”学生很快进入对故事起因的研读中。
二、运用班班通的演示功能,突破重点、难点
小学生思考问题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过多的说教只会让他们厌恶语文。相反的,如果呈现的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学生会乐于接受,容易理解。如在教《读碑》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这段话:“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我用班班通向学生展示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上密密麻麻重重叠叠的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学生看到那一长串的名字,发出了一声声惊叹,然后我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和联想。从学生的畅谈中,学生理解了“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无数的英雄儿女倒在了血泊当中。”这一层意思是作者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才理解到的,所以说它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注释。难点就这样突破了。
又如在《月亮姑娘》的教学中,学生对月亮姑娘慢慢变胖,能否穿上合适的衣裳难以理解。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设计制作了初一至十五月相变化的动漫,配以学生接触过的“初一看不见,初二一条线,初三初四镰刀月,初七初八月半边,十五十六月团圆”歌谣;随后月相又一天天变小以至看不见,此时在问学生:“裁缝师傅做的衣裳她能穿吗?”学生明白了虽然这次用不上,但下次能用上。
三、利用班班通进行巩固练习、课堂小结,长期坚持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利用班班通,结合每堂课的重点、难点,展示一些习题,学生学以致用,知识得以巩固;利用班班通,每节课用三五分钟进行课堂小结,学生对当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长此以往,学生概括能力加强,基础知识掌握更牢靠,
四、利用班班通,加强听、说、读、写训练
1、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于是我充分利用班班通,让学生听课文以熟悉课文内容;或带着问题听课文,以理解课文。如教《丁丁写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听课文思考:“丁丁写字,写来写去总是写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一边读文,一遍展开讨论,自然进入课文学习。
2、先模仿再创新,努力提高朗读水平。低年级阶段,示范朗读非常重要。所以我常利用班班通让学生模仿,培养语感。先让学生按照“听——试读——再听——再读”的步骤进行训练,学生慢慢地也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学生慢慢地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农村学生由于见识少,阅读量少,写作起来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使用班班通,不但能呈现写作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能唤起学生的回忆,又能展现写作的相关素材,如好词好句、精彩的片段等。在写“记一次_____比赛”时,我把拔河比赛的情景录了下来,然后利用班班通播放。这样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老师指导起来不再是纸上谈兵。学生通过观察、回忆、联想,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五、巧妙利用班班通,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1、利用班班通,培养动手能力。我经常设計一些开放的语文活动,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课余作业。例如:要学生制作手抄小报,或出一期黑板报。我会利用班班通,找到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能依样画葫芦。
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黄山松》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了黄山松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将黄山的视频资料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看到了黄山松的生长环境非常艰苦,但它们坚韧傲然,一心向着阳光。学生自然对黄山松有了更多遐想。
3、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巫峡赏雾》时,学生跟随录像游览了巫峡,跟随作者欣赏了各具特色的山帽子雾、半山雾、轻纱雾、江雾、跑马雾后,我在屏幕上设计了一道题:为了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巫峡雾的迷人,请你试着给巫峡雾写一段广告词。学生的热情高涨,用他们稚嫩的笔写下了有趣的广告词,如:赏雾景,在巫峡。/巫山之云,天下之最;巫峡之雾,天下有名。/你见过美女吗?见过!你细看过美女的面纱吗?没有!请到巫峡来,美女的面纱等着您!/这里的雾不仅看得见,而且听得见,巫峡赏雾,不二选择。多媒体的形象直观,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
4、将语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某些课文的拓展练习中,我会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兴趣。如教了《女娲补天》后,我还补充了《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并相机推荐学生阅读《神话故事》这本书。在语文活动的“大舞台”中,我经常利用班班通架起课内外的桥梁。如有一次活动,要求说“梅”,我向用班班通学生展示了梅诗、梅画。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要求学生出一期关于“梅”的黑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