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世界是主体,但自己的世界也会影响到别人的世界,这就产生了喜剧效果。
宁浩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奇迹。2006年他的《疯狂的石头》一战成名,创造了国产电影最值得称道的黑马奇迹。3000万的票房并不值得炫耀,但是这是以极小的成本(300万)换来的,并且它的影院上映时间撑足了三个月,这让“石头”成为一种现象,价值连城。媒体和大众无意间发现了一件宝贝,并且在之后的两年里受够了冒牌货的欺骗,这回他们终于等来了宁浩的回归和他的新作《疯狂的赛车》。
如果你喜欢《疯狂的石头》,你应该会喜欢正在公映的《疯狂的赛车》,它完全就是前者的“升级版”。看上去宁浩的新作没有质的突破,但在它出现前我们几乎看不到一部高质量的多线索的国产片。中国的导演能把单线叙事处理好的都不多,而多头叙事的《疯狂的赛车》着实让宁浩露了一手。有人把宁浩比作周星驰,都是小人物卷进了大是非,伤天害理的人说着冠冕堂皇的话,在崇高和卑鄙中错落地制造笑料,这就是商业喜剧电影的精髓所在。
7个编剧花了9个月时间打磨剧本的《疯狂的赛车》,轻松从容地叙说了3条线索:作为故事核心人物的倒霉自行车手;在内地进行贩毒交易的台湾乌龙帮和泰拳高手;两个史上最笨毛贼和卖假药的奸商——它既没有被强悍的枝节带到沟里,也没有被疯狂的笑料冲淡故事,主干清晰,细节丰满,游刃有余。
《疯狂的石头》里冒出了黄渤、郭涛和刘桦三人,宁浩培育出了内地喜剧电影市场继葛优之后的三大男星。宁浩在《疯狂的赛车》里继续着挖掘笑星的路:黄渤自《疯狂的石头》后成为内地电影里“倒霉小人物”的不二之选,这回他延续着自己的这种形象;电影在厦门拍摄,需要说闽南话的演员,于是台湾综艺节目《全民大闷锅》里的搞笑艺人九孔,被宁浩找来扮演一个始终处于“挨打”角色的倒霉蛋,他完全可能因此在大陆开辟新的演艺事业。
宁浩的喜剧究竟什么味道?九孔说,“我被打得很惨时,你们笑;我自己夸张地笑时,你们还在笑。这就是导演拍喜剧的成功之处。”他私下里告诉记者,之前宁浩就躲在大门口,看记者们观看媒体场的反应。用宁浩自己的话说,这叫“我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只在意观众是否开心
《新民周刊》:你的上一部电影完全靠口碑累积出了杰出的票房,观众对宁浩都有着特别的期待。你怎么看待这种观众缘呢?
宁浩:我对票房一直缺乏研究,也不明白多少钱是合适的。有朋友说,《疯狂的赛车》应该可以拿到8000万到1亿的票房,但我完全没有概念。我比较关心电影的内容,观众看得是否开心。
《新民周刊》:国产电影越来越说不好故事,而你依然尝试拍线索这么复杂的长情节剧,有什么诀窍吗?
宁浩:就是学习。通过别的电影、理论书籍、小说、音乐等各方面的学习。
《新民周刊》:公映前你做过试映场,当时的观众给了你什么有价值的反馈吗?
宁浩:很多人觉得中间段落比较闷,当时三条线索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拆开说的,合在一起就显得有点零落,观众反映说理解起来比较费劲,情绪和思维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我就改了,一条线索说完了再说另外一条线索,现在看起来不用那么费力。
《新民周刊》:但是这样一来,导致电影的前半个小时比较难入戏。
宁浩:对。我也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最终还是没找到解决的办法,除非是用字幕来说明。我不愿意用字幕,那是低估观众智商的做法,还是让观众自己去理解。后来我发现这类电影都有这种问题,它的戏剧性是靠这三个大事件碰撞出来的。要交代清楚这三个大事件,所用的铺垫时间就相对较长,入戏会慢。但是我也不会太担心这个,因为一旦事件交织起来,戏剧感会变得很强。
《新民周刊》:《疯狂的赛车》从风格上来说和《疯狂的石头》一模一样,为什么要拍两部完全一样风格的电影呢?很容易被人说没有突破。
宁浩:我不明白为什么要避免这种情况呢?这是类型片啊。难道毕加索在画画时会想,不行,达·芬奇也画过人像,所以我不能画了。这是一种愚蠢的想法。我就是想强化类型电影,这种荒诞的新型喜剧是类型片的卖点,我只管观众看这种类型片是否开心。
《新民周刊》:肯定会有很多人替你来比较,比如能不能超越《疯狂的石头》。
宁浩:超越?没想过,这不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嘛。大家可以把两部电影看成一个作品,这次是《疯狂的石头》的升级版和姐妹篇。
《新民周刊》:你还会一直“疯狂”下去吗?
宁浩:不会。我3月份会开拍一部西部公路片《无人区》,和前两部作品完全不一样,不过还是会有更内敛一点的幽默色彩。我想坚持自己原先的构想,就是拍类型电影,我会拿出不一样的作品,前提是观众爱看。风格不是特意做出来的,但也可能想扔也扔不掉。就好像我总眨眼睛,怎么都改不了,时间长了就变成风格了。
我喜欢闷爽
《新民周刊》:怎么定义你的喜剧风格呢?
宁浩:戏剧的,荒诞的,几个不同事件的组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世界是主体,但自己的世界也会影响到别人的世界,这就产生了喜剧效果。
《新民周刊》:有些喜剧靠台词,比如冯小刚的片子,但你的喜剧主要靠剧情。你不认为有时同样的意思可以有更有趣的表达吗?
宁浩:不是台词比较弱,而是空间的量上有限制。故事多了,在角色个性和台词上就会少用些力。你要铺陈三件事,大量的空间容量放在了情节上,必须要把剧情勾搭上,这就必然面临一个问题,你是要取舍人物还是情节。像你所说的台词喜剧,我把它称为人物性格类喜剧。至于你说的台词不好笑,也许吧,那我只有再努力了。
《新民周刊》:照你这么说,冯小刚的喜剧就是台词喜剧了?
宁浩:喜剧也有很多种,不能简单地说冯老师的喜剧就是台词喜剧。台词本身是无作用的,比如“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这句话放在一个大会上很正常,没有什么喜剧效果,但这句话出在黎叔这个人物口中,才好笑,这其实是一种戏剧的错位。但我个人比较偏爱的是,有些情境是不需要说话的,只需要演员的表情,观众就会意了。我更喜欢的幽默感是,观众不要笑出来,想笑但不至于一下子爆发,闷爽吧。
《新民周刊》:最近一年的国产喜剧片编剧们常常是一些80后,他们非常熟悉网络上的调侃,然后用在了电影里。那你电影里的幽默感呢?
宁浩:肯定不是来自网络。我周围的编剧好像都不是网虫,平均年龄30岁左右。有些是《疯狂的石头》时的老搭档,有些也是新的合作者。我们的合作方式就是“群殴式”,每天先开大会,可能这4个人一样的观点,那3人的看法不一样,那就按照那4个人说的写。两三个编剧负责写,写残了,再换一批来。
《新民周刊》:你本人好像不太幽默。
宁浩:我这个人不好笑,在片场还挺严格。
《新民周刊》:你刚刚提到闷爽,这就是你所追求的喜剧效果?《疯狂的赛车》说是喜剧片,但并没有夸张的表演和情节。
宁浩:我还是喜欢比较真实的剧情,不要为了搞笑而搞笑,这样过犹不及,让观众不舒服。舒服的笑,就是我一直想憋着不笑,到最后还是忍不住笑了。一部让人从头哈哈笑到到尾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吗?那还不如去听相声,看完电影后要有一种起伏的感受,对电影有一种很深的印象,这才是好电影吧。国外很多经典的喜剧片也没有让你从头笑到尾,昆汀·塔伦蒂诺的黑色电影不见得让你能笑得出来,但你看完后还是觉得很HIGH。国内80年代初有些电影也是从头闹到尾,但不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我喜欢情怀电影
《新民周刊》: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
宁浩:各种类型里的好电影我都看。喜欢得比较杂,这也是新电影人的特点吧。19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就是凡高发现了自我,这就导致了艺术的分流和多元化。以前的艺术常常是一代代的,但现在的艺术很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体经验,个人也可以喜欢很多种,很少再出现一个时代的人都喜欢什么的情况了。我喜欢的流派种类很多,但一定是好的,黑泽明、北野武、张艺谋和金基德的,我都喜欢。遇到一部好电影,我会看很多遍,看得最多的是《教父》。
《新民周刊》:你的两部电影都有黑帮片的味道,想过拍一部真正的黑帮片吗?
宁浩:黑帮片很难拍的。《教父》最关键的还不是黑帮片,而是一种很大的情怀,黑帮只是一种形式。
《新民周刊》:那你在这两部喜剧电影里想表达怎样的一种情怀?
宁浩:这两部电影里的情怀比较弱,主要是强情节剧。我个人喜欢情怀电影,但我在情怀方面的能力还不足。我不是诗人,拍不了那种特别抒情的电影,但是我可以拍叙事很复杂的电影。好电影的外表有一层(意义),背后肯定还有一层(意义),我力求我的电影能达到这样的程度。
《新民周刊》:怎样理解你所说的强情节剧?
宁浩:我喜欢那种情节起伏很大的故事,不太抒情、矛盾很尖锐、戏剧性很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烙印,这是我对这个时代该有的作品的理解。
《新民周刊》:自从《疯狂的石头》票房大卖后,出现了越来越多同类型的黑色幽默喜剧片,可能也良莠不齐。你看过同行们的电影吗?
宁浩:这几年国产喜剧的确越来越多,但我这两年一直忙着《疯狂的赛车》,有时也很自责,都没有看过太多的国产片。不过市场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电影人都有了服务意识,要拍观众爱看的电影,而喜剧自然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
《新民周刊》:一下子出现这么多黑色喜剧片,会不会导致审美疲劳呢?
宁浩:不担心,越多人参与,市场才会更热闹,大家才能培养出看喜剧片的习惯啊。中国观众看到的,还是太少。产品越丰富,才能形成市场效应。就好像一家超市,如果只卖一件商品,肯定很冷清;只有等到店堂里摆满了各种产品时,才叫购物中心,而且每种产品也都能受益。还是希望大家都到影院里去印证一番,只有大家支持了,电影业才有良性循环的空间。
《新民周刊》:你觉得自己现在算成功了吗?
宁浩:没觉得自己成功,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一样。成功,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觉得满足,而且别人还能肯定自己的这种价值。
《新民周刊》:如果有足够多的资金,你会去拍大片吗?
宁浩:题材合适而且值得花那么多的钱的话,肯定会拍。但大片小片怎么区别呢?就是钱花得多少?我不拒绝钱多,只看是否值得这么干。
宁浩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奇迹。2006年他的《疯狂的石头》一战成名,创造了国产电影最值得称道的黑马奇迹。3000万的票房并不值得炫耀,但是这是以极小的成本(300万)换来的,并且它的影院上映时间撑足了三个月,这让“石头”成为一种现象,价值连城。媒体和大众无意间发现了一件宝贝,并且在之后的两年里受够了冒牌货的欺骗,这回他们终于等来了宁浩的回归和他的新作《疯狂的赛车》。
如果你喜欢《疯狂的石头》,你应该会喜欢正在公映的《疯狂的赛车》,它完全就是前者的“升级版”。看上去宁浩的新作没有质的突破,但在它出现前我们几乎看不到一部高质量的多线索的国产片。中国的导演能把单线叙事处理好的都不多,而多头叙事的《疯狂的赛车》着实让宁浩露了一手。有人把宁浩比作周星驰,都是小人物卷进了大是非,伤天害理的人说着冠冕堂皇的话,在崇高和卑鄙中错落地制造笑料,这就是商业喜剧电影的精髓所在。
7个编剧花了9个月时间打磨剧本的《疯狂的赛车》,轻松从容地叙说了3条线索:作为故事核心人物的倒霉自行车手;在内地进行贩毒交易的台湾乌龙帮和泰拳高手;两个史上最笨毛贼和卖假药的奸商——它既没有被强悍的枝节带到沟里,也没有被疯狂的笑料冲淡故事,主干清晰,细节丰满,游刃有余。
《疯狂的石头》里冒出了黄渤、郭涛和刘桦三人,宁浩培育出了内地喜剧电影市场继葛优之后的三大男星。宁浩在《疯狂的赛车》里继续着挖掘笑星的路:黄渤自《疯狂的石头》后成为内地电影里“倒霉小人物”的不二之选,这回他延续着自己的这种形象;电影在厦门拍摄,需要说闽南话的演员,于是台湾综艺节目《全民大闷锅》里的搞笑艺人九孔,被宁浩找来扮演一个始终处于“挨打”角色的倒霉蛋,他完全可能因此在大陆开辟新的演艺事业。
宁浩的喜剧究竟什么味道?九孔说,“我被打得很惨时,你们笑;我自己夸张地笑时,你们还在笑。这就是导演拍喜剧的成功之处。”他私下里告诉记者,之前宁浩就躲在大门口,看记者们观看媒体场的反应。用宁浩自己的话说,这叫“我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只在意观众是否开心
《新民周刊》:你的上一部电影完全靠口碑累积出了杰出的票房,观众对宁浩都有着特别的期待。你怎么看待这种观众缘呢?
宁浩:我对票房一直缺乏研究,也不明白多少钱是合适的。有朋友说,《疯狂的赛车》应该可以拿到8000万到1亿的票房,但我完全没有概念。我比较关心电影的内容,观众看得是否开心。
《新民周刊》:国产电影越来越说不好故事,而你依然尝试拍线索这么复杂的长情节剧,有什么诀窍吗?
宁浩:就是学习。通过别的电影、理论书籍、小说、音乐等各方面的学习。
《新民周刊》:公映前你做过试映场,当时的观众给了你什么有价值的反馈吗?
宁浩:很多人觉得中间段落比较闷,当时三条线索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拆开说的,合在一起就显得有点零落,观众反映说理解起来比较费劲,情绪和思维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我就改了,一条线索说完了再说另外一条线索,现在看起来不用那么费力。
《新民周刊》:但是这样一来,导致电影的前半个小时比较难入戏。
宁浩:对。我也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最终还是没找到解决的办法,除非是用字幕来说明。我不愿意用字幕,那是低估观众智商的做法,还是让观众自己去理解。后来我发现这类电影都有这种问题,它的戏剧性是靠这三个大事件碰撞出来的。要交代清楚这三个大事件,所用的铺垫时间就相对较长,入戏会慢。但是我也不会太担心这个,因为一旦事件交织起来,戏剧感会变得很强。
《新民周刊》:《疯狂的赛车》从风格上来说和《疯狂的石头》一模一样,为什么要拍两部完全一样风格的电影呢?很容易被人说没有突破。
宁浩:我不明白为什么要避免这种情况呢?这是类型片啊。难道毕加索在画画时会想,不行,达·芬奇也画过人像,所以我不能画了。这是一种愚蠢的想法。我就是想强化类型电影,这种荒诞的新型喜剧是类型片的卖点,我只管观众看这种类型片是否开心。
《新民周刊》:肯定会有很多人替你来比较,比如能不能超越《疯狂的石头》。
宁浩:超越?没想过,这不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嘛。大家可以把两部电影看成一个作品,这次是《疯狂的石头》的升级版和姐妹篇。
《新民周刊》:你还会一直“疯狂”下去吗?
宁浩:不会。我3月份会开拍一部西部公路片《无人区》,和前两部作品完全不一样,不过还是会有更内敛一点的幽默色彩。我想坚持自己原先的构想,就是拍类型电影,我会拿出不一样的作品,前提是观众爱看。风格不是特意做出来的,但也可能想扔也扔不掉。就好像我总眨眼睛,怎么都改不了,时间长了就变成风格了。
我喜欢闷爽
《新民周刊》:怎么定义你的喜剧风格呢?
宁浩:戏剧的,荒诞的,几个不同事件的组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世界是主体,但自己的世界也会影响到别人的世界,这就产生了喜剧效果。
《新民周刊》:有些喜剧靠台词,比如冯小刚的片子,但你的喜剧主要靠剧情。你不认为有时同样的意思可以有更有趣的表达吗?
宁浩:不是台词比较弱,而是空间的量上有限制。故事多了,在角色个性和台词上就会少用些力。你要铺陈三件事,大量的空间容量放在了情节上,必须要把剧情勾搭上,这就必然面临一个问题,你是要取舍人物还是情节。像你所说的台词喜剧,我把它称为人物性格类喜剧。至于你说的台词不好笑,也许吧,那我只有再努力了。
《新民周刊》:照你这么说,冯小刚的喜剧就是台词喜剧了?
宁浩:喜剧也有很多种,不能简单地说冯老师的喜剧就是台词喜剧。台词本身是无作用的,比如“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这句话放在一个大会上很正常,没有什么喜剧效果,但这句话出在黎叔这个人物口中,才好笑,这其实是一种戏剧的错位。但我个人比较偏爱的是,有些情境是不需要说话的,只需要演员的表情,观众就会意了。我更喜欢的幽默感是,观众不要笑出来,想笑但不至于一下子爆发,闷爽吧。
《新民周刊》:最近一年的国产喜剧片编剧们常常是一些80后,他们非常熟悉网络上的调侃,然后用在了电影里。那你电影里的幽默感呢?
宁浩:肯定不是来自网络。我周围的编剧好像都不是网虫,平均年龄30岁左右。有些是《疯狂的石头》时的老搭档,有些也是新的合作者。我们的合作方式就是“群殴式”,每天先开大会,可能这4个人一样的观点,那3人的看法不一样,那就按照那4个人说的写。两三个编剧负责写,写残了,再换一批来。
《新民周刊》:你本人好像不太幽默。
宁浩:我这个人不好笑,在片场还挺严格。
《新民周刊》:你刚刚提到闷爽,这就是你所追求的喜剧效果?《疯狂的赛车》说是喜剧片,但并没有夸张的表演和情节。
宁浩:我还是喜欢比较真实的剧情,不要为了搞笑而搞笑,这样过犹不及,让观众不舒服。舒服的笑,就是我一直想憋着不笑,到最后还是忍不住笑了。一部让人从头哈哈笑到到尾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吗?那还不如去听相声,看完电影后要有一种起伏的感受,对电影有一种很深的印象,这才是好电影吧。国外很多经典的喜剧片也没有让你从头笑到尾,昆汀·塔伦蒂诺的黑色电影不见得让你能笑得出来,但你看完后还是觉得很HIGH。国内80年代初有些电影也是从头闹到尾,但不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我喜欢情怀电影
《新民周刊》: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
宁浩:各种类型里的好电影我都看。喜欢得比较杂,这也是新电影人的特点吧。19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就是凡高发现了自我,这就导致了艺术的分流和多元化。以前的艺术常常是一代代的,但现在的艺术很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体经验,个人也可以喜欢很多种,很少再出现一个时代的人都喜欢什么的情况了。我喜欢的流派种类很多,但一定是好的,黑泽明、北野武、张艺谋和金基德的,我都喜欢。遇到一部好电影,我会看很多遍,看得最多的是《教父》。
《新民周刊》:你的两部电影都有黑帮片的味道,想过拍一部真正的黑帮片吗?
宁浩:黑帮片很难拍的。《教父》最关键的还不是黑帮片,而是一种很大的情怀,黑帮只是一种形式。
《新民周刊》:那你在这两部喜剧电影里想表达怎样的一种情怀?
宁浩:这两部电影里的情怀比较弱,主要是强情节剧。我个人喜欢情怀电影,但我在情怀方面的能力还不足。我不是诗人,拍不了那种特别抒情的电影,但是我可以拍叙事很复杂的电影。好电影的外表有一层(意义),背后肯定还有一层(意义),我力求我的电影能达到这样的程度。
《新民周刊》:怎样理解你所说的强情节剧?
宁浩:我喜欢那种情节起伏很大的故事,不太抒情、矛盾很尖锐、戏剧性很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烙印,这是我对这个时代该有的作品的理解。
《新民周刊》:自从《疯狂的石头》票房大卖后,出现了越来越多同类型的黑色幽默喜剧片,可能也良莠不齐。你看过同行们的电影吗?
宁浩:这几年国产喜剧的确越来越多,但我这两年一直忙着《疯狂的赛车》,有时也很自责,都没有看过太多的国产片。不过市场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电影人都有了服务意识,要拍观众爱看的电影,而喜剧自然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
《新民周刊》:一下子出现这么多黑色喜剧片,会不会导致审美疲劳呢?
宁浩:不担心,越多人参与,市场才会更热闹,大家才能培养出看喜剧片的习惯啊。中国观众看到的,还是太少。产品越丰富,才能形成市场效应。就好像一家超市,如果只卖一件商品,肯定很冷清;只有等到店堂里摆满了各种产品时,才叫购物中心,而且每种产品也都能受益。还是希望大家都到影院里去印证一番,只有大家支持了,电影业才有良性循环的空间。
《新民周刊》:你觉得自己现在算成功了吗?
宁浩:没觉得自己成功,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一样。成功,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觉得满足,而且别人还能肯定自己的这种价值。
《新民周刊》:如果有足够多的资金,你会去拍大片吗?
宁浩:题材合适而且值得花那么多的钱的话,肯定会拍。但大片小片怎么区别呢?就是钱花得多少?我不拒绝钱多,只看是否值得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