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与思考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本身是一种自主行为,通过主动思、主动学,从而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学习缺乏主体意识.教学中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其他文献
逆向思维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思维模式,在发展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同时能达到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作用.尝试探讨逆向思维在“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板块中的应用,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数感与运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师生互动就是数学教学研究的一条主线,抓住这条主线,就可以牵“师生互动”之“一线”,而动整个“数学教学研究”之“全身”.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知识的建构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一方面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但是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说师生互动是一种形式,以学生为本并在此基础上让师生互动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才是师生互动的关键.这也可以理解为师生互动的生本指向!
数学知识的建构与数学体系的建立,靠的是对数学概念规律的理解以及概念之间关系的建立,这样一个过程离不开哲学的基本认识.数学知识的运用从能力上来看是一个迁移问题,也就是说将知识建构过程中形成的能力迁移到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去;而从认识的角度来看则是一个哲学问题,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通过联系的建立,找到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工具.
没有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从对话、操作、融错、等待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追求数学的思维之美.
在不同的背景之下,对数学思维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而不同的理解往往对应着不同的教学实践行为.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思维的理解,应当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数学思维是“数学的思维”,二是数学思维是“数学地思维”.考虑到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提升学科素养的主要载体,那么教师所设计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指向高阶思维的发展,数学思维的培养一定要抓住思维的基本特征.思维的多向性是高阶思维的根本体现,也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
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提问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学习能力.不过,如果教师所提问题与教学内容关联性弱或问题单一,可能会影响课堂效率.为了使所提问题与所讲授内容更具关联性和方向性,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链,以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严谨性和敏锐性,从而达到提高知识迁移速度,融会贯通的效果.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当数学理解与概念学习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时,数学理解才能为概念学习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文章从当前概念教学中学生的数学理解现状谈起,阐述了基于数学理解的初中数学概念教与学,以及用数学理解驱动学生的概念学习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科教学任务总是在教材的引导之下,结合具体的课时,由一个个小的知识点的学习组成并完成.研究发现,借助项目学习的思路,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有效整合.项目学习所具有的时间跨度特征,可以使得学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对某一个数学知识或者数学知识体系进行深度加工;项目学习所具有的知识统合特征,可以使得学生在完成一个项目时更加综合地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并且有效地建构这些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当代社会教育的发展速度极快,学生的智力也在不断提升,开始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并勤于思考.与实践教学相比较,理论教学若没有教学活动、基础知识的支持,会呈现出枯燥的特性,所以教师需要就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以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调整课堂教学方案.若是接受知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则进行实践化的教学工作,使其可以利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处理好身边的各项事宜;若是接受知识的速度比较慢的学生,则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学生利用生活常识来解答课本知识问题.文章主要就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单元整体建构教学思路时,最关键的是要研究学生,要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整体建构.整体建构面向的是一个单元的知识.教师要在对学生认知基础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去判断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学习过程,才能实现对单元知识的整体建构,这是单元整体建构教学得以成功运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