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与“被需要”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c198610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真题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上海市高考作文从2006年的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到2011年的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再到近年来的现象类材料作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
  从命题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审题难度低,考生有一个较明确的写作内容,但因为题目的限制,对考生的束缚也相对多些,且容易有套题作文出现。之后在上海盛行了很多年的新材料作文具有思辨的意味,例如2011年的“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再如2012年的“心灵的微光”,写作内容相对宽泛,但审题难度较大:什么是会过去的,什么又是不会过去的,“心灵的微光”到底比喻什么,这些是在作文中需要明确的概念,同时也是考生审题的难点。这些概念如果是模糊的、似是而非的,那么写出来的作文一定逻辑混乱,甚至偏离题意。此外,这类题目由于题意比较抽象,学习能力弱的考生只能机械地模仿所谓的“辩证”,而不能真正提高思维的含金量。因此,上海市从2016年出现的现象类材料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两种命题方式的不足。
  来看一下2016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①自擬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这种作文题从表述上开始有意识地回避对考生立场、价值的引导与干预,不再仅仅要求考生证明题目表述的观点正确与否,而试图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社会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与结果,让高中生走出自己狭隘的个人世界,为成为一个社会人、一个合格公民做准备。
  上海高考作文的变化是可喜的,在这样的材料面前,考生与命题者地位相对平等,命题者不再高高在上,完全代表真理与正义,而是成为帮助学生思考的引路人。
  到了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仍然继续坚持现象类作文命题方向,即使是在春季高考中。
  我们再看2018年上海卷春季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
  在题目中,考生并不需要证明题目材料的正确性,因为这本来就是对生活现象的抽象概括,无论考生是否赞同,都不影响这一现象的存在,这一点正是现象类作文和以前的材料作文的差异所在。既然不需要证明材料所说内容的正确性,那么考生在写作时就需要换个思路考虑。既然这种现象广泛存在,那么它的存在就一定有其原因。这个原因可能是社会的,如规章制度、文化传统、民族习惯等,也可能是个人的,如心理、性格、成长环境等。写作时,考生需要调动日常生活经验。这些现象对于考生来说,既是熟悉的,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但又是陌生的,因为一旦被表述为抽象的现象时,就会拉开和考生的距离,需要考生还原这个抽象的情景。
  2018年的“被需要的心态”则提出了人的自身价值与需要之间关系的话题。在题干中,人的需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身需要,二是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个题目的重点在第二种需要,即“被需要”。考生看到这类题目时,审题时要明确自己的写作内容,不是举例证明生活中的确有这类现象存在,从而证明题目的正确性,而是要思考人为什么会在被需要中体现人生价值,这样的人生态度是否值得赞扬。
  明确了写作内容后,考生可以思考关于被需要与人生价值的关系:被需要可以实现哪一部分人生价值,这种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是否值得提倡,它的利弊是什么,在实际生活中什么人更容易将被需要与体现人生价值挂钩,是否有不被人需要也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紧紧围绕这一现象及现象产生的原因、结果等展开,这对考生的思维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又能做到不脱离实际,不使作文内容空洞无物。
  当考生整理好思路后,回顾语文课本,会发现课本中有很多文学作品都可以作为这道作文题的论据。例如,《香菱学诗》中林黛玉教香菱诗词,《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贝尔曼为了生病的琼西牺牲自己画了一片藤叶,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因为被更弱小的人需要从而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周国平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则是对人生价值、人的独立价值的讨论。这些文本可以解读的内容很丰富,但从“被需要”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读出很多新意来。因此,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复习课本非常重要。
  被需要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文/上海一考生
  人是群体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因而人无时无刻不需要别人,同时也被人需要。需要别人产生的是一种内心的感激,而被别人需要是一种付出,是一种被信任的快乐,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被需要实际上也是一种需要,当一个人被需要时,他获得的认同感就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被爱的人需要,会让人觉得自己是重要的。当你被需要时,看似一种负担,可在你心里,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就是幸福感。你得到了对方的信任,这种信任会化成一种温暖,这种给予要比索取幸福得多。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爱,因此有机会为自己爱的人付出是一件幸事。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特蕾莎修女讲过:“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遗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有些人视被需要为麻烦,而有些人渴望被需要。对我们来说,需要和被需要虽是生活小事,可如若将这些小事都记在心上,不需要付出多少,哪怕一点点,人生中一定充满爱与善吧!
  人在社会上越是被需要,越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需要考虑自己对他人的贡献,这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基础,也是个体价值的升华。被需要的背后是“我存在”,如此,你在社会上便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人,你终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这种幸福感就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在被需要时,你同样也是需要别人帮助的,在这种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中,更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当下,很多人更关心自己的需要,而很少在意自己有没有被人需要。不少人认为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才幸福,在这种幸福感”的驱使下,人会变得越来越自私,人与人之间也会变得没有人情味。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如果你还没有感受到被人需要的幸福,不妨去找寻,相信被需要会比需要别人更快乐!
  总之,被人需要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在这种幸福中,除了别人对我们的需要可以让我们实现自己的价值之外,我们自身也同样具有为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此时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吧!
  名师点评
  人是社会性的,人的幸福与实现自我价值很难脱离社会、他人的需要而独立存在。这位考生能将人置于社会中来讨论被需要与自我价值的关系,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这一问题,体现了较强的思维能力。此外,文章也从反面说明只关心自身需要的后果。文章结构清楚,有思辨力,论证比较严谨。
  (柳叶)
  被自己需要
  文/上海一考生
  生活中,我们不仅关注自身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身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很容易理解。被需要换言之也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人是群体性动物,被需要是人融入某个群体的重要标志。人们通过被他人需要追求归属感、认同感,同时,是否被他人需要也变成我们是否实现了自身价值的评判标准。被需要是现代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人们本能的心态。
  然而,自身价值为何变为通过他人来实现呢?我们從被需要”这个词本身便能得出答案。“被需要”的行为主导方不是我们自己,而是他人。这就相当于,我们将自我价值实现的主动权交给他人。显然,这并不是一个体现自我价值的良好途径。
  然而,被需要的心态时时刻刻包裹着人们。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我们对自我价值和个人目标比较模糊。自己都不明白自我价值是什么、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自然也只能通过“被需要”这种从他人角度出发的途径来找到所谓的人生价值了。庄子不愿被官场需要,只愿“曳尾于涂中”;《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不愿被俗世生活需要,只愿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梭罗不愿被纷扰的社会需要,只愿在瓦尔登湖畔悠然生活,写下自己对人生的感叹。他们明白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便可不依赖于他人对他们的需要。然而,有多少人因为自身的糊涂,以至于在被需要的心态中,忘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在被需要的心态中,盲目寻求毫无意义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其次,人们的自卑感在作祟。我们对自己的不自信,使我们需要通过别人,通过被需要的感觉,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同。这仅仅是肤浅地追求他人对自我的肯定,而无法上升到自己对自我的肯定,无法找到自我认同感。久而久之,我们便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依托于他人,忘了自己的真正价值。
  尽管被需要的心态的产生情有可原,但在我看来,我们更应该牢记,我们自己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主体。自我价值实现与否的评判标准,不应是“是否被他人需要”。我们要从追求被需要的心态中跳脱出来,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以及价值实现的途径。当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追求,被自己需要,而不再追求被他人需要,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名师点评
  文章立意新颖,认为人的价值不应该被他人左右,这不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良好途径。确定立意后,考生从两个角度分析“被需要”心态产生的原因,指出被自己需要”才是对自己价值最佳的实现方式,并且提供多个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文笔流畅,思路严密,是一篇考场佳作。
  (柳叶)
其他文献
基石,原名郭文麟,和众多文人雅士大多都有笔名一样。他身兼数职,既是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又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柳青研究基地主任。  在赴京参会的前几天,我才读到基石的力作《柳青,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那天,蒋建伟老师发微信给我,说基石这篇文章获得了 2019年度散文年会年度精锐奖,他还主编了《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柳青画传》《柳青的故事》,要捐一些给中直
1999年,农历六月十八日,母亲病逝之后,我一直有個心愿,把父亲接到城里和我们一块儿住。  2008年春天,父亲在我的再三邀请下,从湘西北的乡村来到我工作的城市。为了让他了解北京的悠久历史,我专门请假陪他登天安门城楼,爬八达岭长城,看十三陵,游天坛和即将竣工的鸟巢等;逛过王府井、西单、新东方天地等大型商场,吃过北京的烤鸭、果脯、炸酱面等特色小吃……父亲和我们在一起玩儿得很高兴,他与老家人通电话时,
近些年大家都在观察挪威、芬兰等北欧国家出色的教育成果,没想到秘诀竟包括游戏的设计。  我女儿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侧重数理化教育和项目式学习的学校,有时学生的作业颠覆了我的三观。比如学校举办纸板船邀请赛:参赛学生只用纸板、胶布和胶水制作纸板船。制作完毕后,到游泳池里进行划船比赛,里面坐着三个人来回划,让学生、家长和老师乐翻天。后来我女儿的物理课老师,又让学生设计一种发射器,要能发射一个馅儿饼砸到老师脸上
赴一朵花的邀约  查一路  季节,是一扇虚掩的门,推开它,就拥有了它的全部感觉。在朝雾渐渐散去的晨曦中,或者在一个烟霞明灭的傍晚,我走向郊外,走向山川与河流,走向一棵草,或者一朵花,瞬间,我就能感受到春意的熏染与浸润。如果在过往的时间里,错过了许多的事物,我实在不想错过春天。  因为,它可能是一驾将行的马车,撇下希望,空空地远征,在挽留的目光中,留给我踽踽独行的背影。  唯有大地,才是春天之母。那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从“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到“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从“抗日英雄”杨靖宇到狼牙山五壮士,从“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到“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心愿”的维和女警和志虹,他们都是英雄,他们的故事被崇尚英雄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习总书记每到一处革命历史纪念地,都会献上花篮,身体力行缅怀那些牺牲的英烈,号召大家铭记历史,崇尚英雄。习
“东西”二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但“买东西”一词则通常是对具体物体的总称。  最早,人们买什么就说买什么,并没有“买东西”这个词儿。据说,“买东西”的说法源白宋代理学家朱熹,他总觉得买什么说起来既别扭又不方便。  有一次,他去拜访好友盛温如,适逢盛温如手挎篮子准备上街。朱问:“此刻你欲何往?”盛答:“上街买东西。”“买东西?”朱熹很奇怪,又问,“那么南北也可以
海口,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有人在诗中写道:“夜色海口如此魅惑/温暖的冬天恍若春天历绿园的植物,绿得发慌/假日海滩的海水,蓝得忧伤。”海口不仅有温暖的气候、蔚蓝的海水、美丽的海滩、苍翠的植物,还有苏公祠、五公祠这些人文景观,有豁达之气、正直之气、坚毅之气……  海口因为苏东坡而有了韵味。苏东坡曾被贬海南,在海口短暂停留。尽管时间短暂,他在得知当地群众饮水困难后,主持开凿了俘粟泉和洗心泉方便百姓。为
《红楼梦》里到处都是围墙,困住每个人的身与心。而最高最厚的一堵,是贾府的围墙。  围墙当然先是用来防御的。贾家高墙的第一个作用,就是防着家里那些荒唐事儿暴露在青天白日之下,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正如邢夫人死命攥住“傻大姐”捡到的绣春囊,说:“传出去怎么得了?!”可见主人们是担心“传出去”的结果的。于是,贾府主子更加青睐于高高的围墙、深深的庭院,好像它们能挡住外人的目光。  可是真的挡住了吗?连冷子兴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素材A 辽宁抚顺现奇葩“女德班”  “(点外卖)不刷碗是妇德丧失”“女子就该在最底层”……“丁璇大师”刚刚消停,辽宁抚顺义现“女德班”。而该“女德班”炮制的奇葩言论更是击破大众认知底线,引来舆论一片声讨。2017年12月3日,当地教育部门同应,已要求该机构立即停止办学,所有学员尽快遣散。屡屡冒头屡屡被打,屡屡被打义屡屡冒头,近些年社会上各种“女德班”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义生
要素俱全是写记叙文的基本要求,而文章要想出彩,必然离不开典型事件。什么算“典型”呢?如果那些事件,或出入意料,或妙趣横生,或悬念迭起,或催人泪下,让人过目不忘,自然就算得上“典型”。有了典型事件,我们还得讲好这个故事,写出亮点。动笔前,一定要仔细思考,在这个典型事件中,最让你难以忘怀的是什么?是人物的某句话、某个表情,还是某个动作?这些细节描写越到位,文章越容易出彩。行文时,若能以故事为线索,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