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构主义强调教学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本文从品味语言、学以致用两个方面,剖析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性;语言味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学生建构自身语言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体现语文教学的特色,在教学中善于挖掘语言元素,感悟文本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加强语言运用,使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一、品味语言使教学充满语文味
品味语言,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经验,去感悟句段中蕴含的语言意味,多元感受,激活文本语言,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产生感受的过程,在表达中发展自己的语言,丰富语言积累,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言的方法,实现自身语言的建构,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郁的语言味。
如《搭石》教学片段:
师:这就是搭石。透过这一块块石头,你又想到了什么呢?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想,想到了许多许多。比如读到“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里,我就想到人们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摆搭石呢?你能读读课文,帮助老师解决吗?
[学生低头默读课文,一会儿有孩子举手了]
生:“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会冲走原来的搭石,或者把搭石冲得不平稳了,所以人们要在汛期过后的秋天重新摆搭石。
师:那什么是汛期呢?老师这里有一份资料,请看(课件出示)汛期指江河定时性水位上涨的时期,一般在每年的五六月到九十月份。这段时间,因为受梅雨、台风天气的影响,多下雨天气,江河溪流水位容易上涨,引起“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暴发,溪水猛涨”那可是很猛、很凶的,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找的句子。
生:我有补充,因为在夏天汛期时,溪水猛涨,即使摆了搭石也可能被冲走,况且,夏天,人们拖鞋绾裤也可以过去的,所以要在汛期过后摆搭石。
师:孩子,你真会思考,对,咱们就要把自己想的都说出来。
师:咱们继续交流。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很不方便,所以要摆搭石。
师:请你把不方便的感受送进句子里,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是呀,我们边读边想,就想出了这么多,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还读懂了乡亲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搭石。请你再细细地读这句话,一边读一边想,你又会想到什么?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从“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找石头,想到了人们很善良。因为水深的地方,要用大一点的石头,水浅的地方,要用小有一点的石头,人们走起来才会平稳、安全。
师:摆搭石的人们会这样做都是为了——别人呀!乡亲们真善良,为人着想的情感真美好呀!(板书:善良)
师:多棒的孩子呀!真会思考!能扣住细节来学习。你能读读这个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强调“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生读句子)
生:我从“平整方正的石头”感受到了人们很关心别人。如果用不平整方正的石头的话,别人走起来对跌交。
师:这都是因为人们的心里—装着别人。(板书:关心)你可以强调这个词语读出自己的感受。(生读句子)
生::“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让”字使我想到了人们摆搭石是为了别人,很关心别人。
师:真善解人意的孩子呀!把你细腻的心思读出来!
教学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你想到了什么,是怎么想到的”,在感悟交流中,教师把握住一个感悟基点——从人们摆搭石的细节描写中感悟乡亲们的美好心灵和质朴感情,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到”的,学生所谈的感受也能切合基点展开,把自己思维的过程用言语表达出来,使整个语文课堂展示出学生产生语言感受、表达语言感受的全过程,实现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达到了言意共生的境界,真正让语文课堂洋溢着语言味。
二、读写结合积淀语言味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句、段的语言特式结构,有计划地指导写话练习,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载体和机会,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使语言味积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
师:老师很困惑,看看数字,36个小时,为什么还要写上8、12、247我想,只要我们走近这位父亲,就一定能理解。
(模拟情景对话)
师(对着一位学生):你的儿子在哪里?
生:我的儿子在这下面。
师:你要怎么救他?
生:我要挖掉废墟,救出他。
师:时间一小时一小时的过去,你都在想些什么?请用这里的句式写话,并尽量用上黑板的词语。(黑板板书中写着课文中的词语:饥饿难忍、筋疲力尽、疲惫不堪、布满血丝、遍体鳞伤、血肉模糊)
出示填空的句子(学生写话):
生:8小时过去了,虽然他挖得饥饿难忍,但是他还在挖着;12小时过去了,虽然他挖得筋疲力尽,但是他仍然坚持着;24小时过去了,虽然他挖得疲惫不堪(双眼布满血丝、遍体鳞伤),但是他依然不放弃,继续挖着挖着;36小时过去了,虽然他挖得两手血肉模糊,但是他还在坚持着挖。
多名学生回答后,师追问:此时此刻,你体会到父亲“了不起”在哪里?
生:“了不起”在他有坚定的信念,因为他坚信儿子会相信他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了不起”在他有堅定的信念,因为他坚信儿子一定会在等待他去救他。
本案例中,抓住8、12、24、36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进行补白的语言训练,在训练中,既加深学生对板书词语的理解,又加深了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感知。课堂的语言生成扣人心弦,也一下下地扣击学生的心灵,这位父亲就“了不起”在他有着坚定的信念,他为着信念会执著地用双手挖土挽救儿子。至此,语言味不但积淀在学生心里,也积淀在课堂生成中。
总之,引导学生接触语言,构建语言,获得语言形式运用的规律、技巧,更懂得语言所表现的“意义”、“情意”。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大目标。
关键词:有效性;语言味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学生建构自身语言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体现语文教学的特色,在教学中善于挖掘语言元素,感悟文本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加强语言运用,使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一、品味语言使教学充满语文味
品味语言,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经验,去感悟句段中蕴含的语言意味,多元感受,激活文本语言,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产生感受的过程,在表达中发展自己的语言,丰富语言积累,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言的方法,实现自身语言的建构,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郁的语言味。
如《搭石》教学片段:
师:这就是搭石。透过这一块块石头,你又想到了什么呢?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想,想到了许多许多。比如读到“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里,我就想到人们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摆搭石呢?你能读读课文,帮助老师解决吗?
[学生低头默读课文,一会儿有孩子举手了]
生:“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会冲走原来的搭石,或者把搭石冲得不平稳了,所以人们要在汛期过后的秋天重新摆搭石。
师:那什么是汛期呢?老师这里有一份资料,请看(课件出示)汛期指江河定时性水位上涨的时期,一般在每年的五六月到九十月份。这段时间,因为受梅雨、台风天气的影响,多下雨天气,江河溪流水位容易上涨,引起“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暴发,溪水猛涨”那可是很猛、很凶的,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找的句子。
生:我有补充,因为在夏天汛期时,溪水猛涨,即使摆了搭石也可能被冲走,况且,夏天,人们拖鞋绾裤也可以过去的,所以要在汛期过后摆搭石。
师:孩子,你真会思考,对,咱们就要把自己想的都说出来。
师:咱们继续交流。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很不方便,所以要摆搭石。
师:请你把不方便的感受送进句子里,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是呀,我们边读边想,就想出了这么多,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还读懂了乡亲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搭石。请你再细细地读这句话,一边读一边想,你又会想到什么?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从“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找石头,想到了人们很善良。因为水深的地方,要用大一点的石头,水浅的地方,要用小有一点的石头,人们走起来才会平稳、安全。
师:摆搭石的人们会这样做都是为了——别人呀!乡亲们真善良,为人着想的情感真美好呀!(板书:善良)
师:多棒的孩子呀!真会思考!能扣住细节来学习。你能读读这个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强调“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生读句子)
生:我从“平整方正的石头”感受到了人们很关心别人。如果用不平整方正的石头的话,别人走起来对跌交。
师:这都是因为人们的心里—装着别人。(板书:关心)你可以强调这个词语读出自己的感受。(生读句子)
生::“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让”字使我想到了人们摆搭石是为了别人,很关心别人。
师:真善解人意的孩子呀!把你细腻的心思读出来!
教学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你想到了什么,是怎么想到的”,在感悟交流中,教师把握住一个感悟基点——从人们摆搭石的细节描写中感悟乡亲们的美好心灵和质朴感情,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到”的,学生所谈的感受也能切合基点展开,把自己思维的过程用言语表达出来,使整个语文课堂展示出学生产生语言感受、表达语言感受的全过程,实现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达到了言意共生的境界,真正让语文课堂洋溢着语言味。
二、读写结合积淀语言味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句、段的语言特式结构,有计划地指导写话练习,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载体和机会,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使语言味积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
师:老师很困惑,看看数字,36个小时,为什么还要写上8、12、247我想,只要我们走近这位父亲,就一定能理解。
(模拟情景对话)
师(对着一位学生):你的儿子在哪里?
生:我的儿子在这下面。
师:你要怎么救他?
生:我要挖掉废墟,救出他。
师:时间一小时一小时的过去,你都在想些什么?请用这里的句式写话,并尽量用上黑板的词语。(黑板板书中写着课文中的词语:饥饿难忍、筋疲力尽、疲惫不堪、布满血丝、遍体鳞伤、血肉模糊)
出示填空的句子(学生写话):
生:8小时过去了,虽然他挖得饥饿难忍,但是他还在挖着;12小时过去了,虽然他挖得筋疲力尽,但是他仍然坚持着;24小时过去了,虽然他挖得疲惫不堪(双眼布满血丝、遍体鳞伤),但是他依然不放弃,继续挖着挖着;36小时过去了,虽然他挖得两手血肉模糊,但是他还在坚持着挖。
多名学生回答后,师追问:此时此刻,你体会到父亲“了不起”在哪里?
生:“了不起”在他有坚定的信念,因为他坚信儿子会相信他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了不起”在他有堅定的信念,因为他坚信儿子一定会在等待他去救他。
本案例中,抓住8、12、24、36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进行补白的语言训练,在训练中,既加深学生对板书词语的理解,又加深了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感知。课堂的语言生成扣人心弦,也一下下地扣击学生的心灵,这位父亲就“了不起”在他有着坚定的信念,他为着信念会执著地用双手挖土挽救儿子。至此,语言味不但积淀在学生心里,也积淀在课堂生成中。
总之,引导学生接触语言,构建语言,获得语言形式运用的规律、技巧,更懂得语言所表现的“意义”、“情意”。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