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当下的基础音乐教育越来越被重视,音乐课程的开设也越来越多,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此同时,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音乐教师缺乏,音乐教学设备简陋、资金不足,音乐教学质量低下,学校对音乐课程重视不够,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不健全等,因此,基础音乐教育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应该充分调动各种措施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改革。
关键词:音乐教育 人才培养 改革
近日,由音乐学院举办了“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论坛”,论坛进入自由讨论阶段时,与会人员围绕着“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如何适应基础音乐教育”这一核心议题各抒己见,气氛极其热烈。与会专家对当下高校的课程设置、人才能力培养模式、人才素质结构发展方向等问题做了认真而又严肃的讨论,并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为高校音乐人才培养与基础音乐教育人才需求的更加紧密结合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论坛的举行,对于加强高校与地方中小学的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合作,推进音乐教育改革,提供改革思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平台。
从音乐教育发展的角度看,建立完善的、高质量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2l世纪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地方院校今后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方向。结合目前音乐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设,我将本人观点概述如下。
一、拓展音乐教学内容
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唱游、器乐、识谱与视唱听音,以唱歌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识谱为教学主线,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事例及拓展。我在教学《我和星星打电话》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领唱与齐唱这种演唱形式,与学生分别交换角色领读歌词、齐读歌词,然后过渡到领唱、齐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不仅很快掌握了演唱形式,而且通过歌词中的相互对话、分角色表演等,进一步培养了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唱歌、识谱等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也通过换位实践、理解到社会交往价值和群体意识、合作意识等。
二、转变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为目标,同时,紧密结合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音乐、舞蹈专业是一个对学生有特殊素质要求的专业学科,且专业分类很细甚至是难以兼容,如声乐专业对发声器官、钢琴专业对手指、舞蹈专业对肢体等均有特殊要求,而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老师最起码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应包括声乐、钢琴,即要有较扎实的演唱与演奏功力(暂且不论教学能力及其他能力)。但按现行教学模式(不论是专业院校还是师范院校),声乐与钢琴却分属两大专业,学生一旦主修声乐专业或是钢琴专业,绝不会甚至是绝不可能再去选修另外一个专业。所以在全国高师历届音乐专业毕业生中,有相当演唱水平却弹不好伴奏,能胜任演奏却唱不好歌的大有人在。由此可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基础音乐教育专门人才培养观,才是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的根本方向。在此方面,音乐学院组织全体教师,多次开展研讨活动,修订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把“三结合”(课堂与舞台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社团活动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实践为先,拓展人才培养途径
音乐学院的艺术实践活动突出了“三结合”。通过这三种方法,可随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在他们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学习、检验、提高,再学习、再检验、再提高这样的方式,还可促进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这样有计划有目标的引导和实践,集中表现了艺术教育改革的基本特色.对音乐学院的教学产生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为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道路。
(一)课堂实践。将音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分散到课程、教学环节之中,组织、辅导学生根据不同科目编写教案,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实践,使学生不仅知其所学,还要知其所以学,更能将其所学灵活运用,从一进校起就可经常进入教师角色的体验并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艺术实践。可按期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会或文艺演出,例如:“声乐器乐舞蹈大赛”、“放飞的音符”系列活动、“青年教师技能展演”、“班级小舞台”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分批参与策划、组织实施,从中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驾驭能力、协调能力;在演出中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示范能力;在集体节目中提高他们的辨音能力、多声思维能力和协调配合能力。
(三)社会实践。将学生的毕业论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培养相结合。以“采风”的形式,适时安排同学下乡,搜集、记录、整理各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亲身找寻音乐创作的源泉,感受乡音乡情,体验民风民俗,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采风,再带着问题和思考回到课堂,接受老师的解答和指導。
综上所述,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音乐教育实现了培养模式创新,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认为这也是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汪贤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程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曹理.我国音乐教育学学科发展回顾与前瞻[J].中国音乐教育,2004,(10).
[3]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音乐学,2004,(01).
[4]孙继南.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续三)[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Z2).
关键词:音乐教育 人才培养 改革
近日,由音乐学院举办了“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论坛”,论坛进入自由讨论阶段时,与会人员围绕着“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如何适应基础音乐教育”这一核心议题各抒己见,气氛极其热烈。与会专家对当下高校的课程设置、人才能力培养模式、人才素质结构发展方向等问题做了认真而又严肃的讨论,并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为高校音乐人才培养与基础音乐教育人才需求的更加紧密结合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论坛的举行,对于加强高校与地方中小学的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合作,推进音乐教育改革,提供改革思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平台。
从音乐教育发展的角度看,建立完善的、高质量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2l世纪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地方院校今后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方向。结合目前音乐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设,我将本人观点概述如下。
一、拓展音乐教学内容
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唱游、器乐、识谱与视唱听音,以唱歌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识谱为教学主线,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事例及拓展。我在教学《我和星星打电话》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领唱与齐唱这种演唱形式,与学生分别交换角色领读歌词、齐读歌词,然后过渡到领唱、齐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不仅很快掌握了演唱形式,而且通过歌词中的相互对话、分角色表演等,进一步培养了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唱歌、识谱等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也通过换位实践、理解到社会交往价值和群体意识、合作意识等。
二、转变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为目标,同时,紧密结合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音乐、舞蹈专业是一个对学生有特殊素质要求的专业学科,且专业分类很细甚至是难以兼容,如声乐专业对发声器官、钢琴专业对手指、舞蹈专业对肢体等均有特殊要求,而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老师最起码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应包括声乐、钢琴,即要有较扎实的演唱与演奏功力(暂且不论教学能力及其他能力)。但按现行教学模式(不论是专业院校还是师范院校),声乐与钢琴却分属两大专业,学生一旦主修声乐专业或是钢琴专业,绝不会甚至是绝不可能再去选修另外一个专业。所以在全国高师历届音乐专业毕业生中,有相当演唱水平却弹不好伴奏,能胜任演奏却唱不好歌的大有人在。由此可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基础音乐教育专门人才培养观,才是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的根本方向。在此方面,音乐学院组织全体教师,多次开展研讨活动,修订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把“三结合”(课堂与舞台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社团活动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实践为先,拓展人才培养途径
音乐学院的艺术实践活动突出了“三结合”。通过这三种方法,可随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在他们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学习、检验、提高,再学习、再检验、再提高这样的方式,还可促进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这样有计划有目标的引导和实践,集中表现了艺术教育改革的基本特色.对音乐学院的教学产生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为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道路。
(一)课堂实践。将音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分散到课程、教学环节之中,组织、辅导学生根据不同科目编写教案,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实践,使学生不仅知其所学,还要知其所以学,更能将其所学灵活运用,从一进校起就可经常进入教师角色的体验并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艺术实践。可按期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会或文艺演出,例如:“声乐器乐舞蹈大赛”、“放飞的音符”系列活动、“青年教师技能展演”、“班级小舞台”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分批参与策划、组织实施,从中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驾驭能力、协调能力;在演出中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示范能力;在集体节目中提高他们的辨音能力、多声思维能力和协调配合能力。
(三)社会实践。将学生的毕业论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培养相结合。以“采风”的形式,适时安排同学下乡,搜集、记录、整理各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亲身找寻音乐创作的源泉,感受乡音乡情,体验民风民俗,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采风,再带着问题和思考回到课堂,接受老师的解答和指導。
综上所述,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音乐教育实现了培养模式创新,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认为这也是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汪贤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程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曹理.我国音乐教育学学科发展回顾与前瞻[J].中国音乐教育,2004,(10).
[3]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音乐学,2004,(01).
[4]孙继南.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续三)[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