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文艺彰显文化自信,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创造性地回答了一系列有关文艺发展和繁荣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划定了遵循、标明了航向。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艺
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文艺彰显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和中国梦的实现呼唤着文艺工作者要把艺术理想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越来越多的反映时代风貌、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的文艺精品。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思想深邃、文风朴实、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从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到《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再到此次文代会、作代会上习总书记的讲话,都让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信心大增,为奏响民族主旋律和高唱时代的风雅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格局的需要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向文艺界提出了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1]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文化思潮日益丰富,人们的思维方式日益多元,文化生态由此也变得多样化,但也出现了诸多“乱象”。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传统遭受着冲击,有些毋庸置疑是应该接受的,有些则是我们不愿接受而必须面对的。比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欧美文化对我们影响很大,反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却变得陌生了、疏远了,甚至误认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落后于西方舞台艺术,总想用西方艺术改造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艺术一度被边缘化、陌生化,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对中华文化的不自信。同时批量生产的消费文化,冲击着我们的主流文化,发达的网络信息,冲击着我们独立的深入思考。文化领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一方面得到了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另一方面,也难免染上了拜金、媚俗的风气,文化成果在市场炒作下变得良莠难辨,有偿评论反而又加剧了这种混乱。在浮躁的氛围下,有些文艺作品在热热闹闹之后并未给我们留下任何文化遗产,反而票房的高低却常常成为了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在网络世界中,严肃文化与高尚思想被演绎得低俗、恶俗,甚至于丑陋。价值观念与社会风尚过度娱乐化、休闲化、市场化,甚至还出现了全盘西化或者全面怀旧等思潮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核心,善于将其整合、包容、提升,积极构建生机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求的健康的良好的文化生态格局。
二、文艺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
文艺与振奋民族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与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救亡图存,誓死不当亡国奴,家国情怀、热血报国等高尚的民族性格,都是那个时期每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在追忆重庆大轰炸这一历史事实时,从史料和一些老人口中得知,即便在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下,重庆的剧院仍然在坚持上演话剧,当时有一大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们用话剧来鼓舞人们的士气,用话剧来唤起民众走向前线奋勇杀敌。这就是文艺作品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作家文人们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的一种“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传递了一个民族的信念和高贵精神,日本侵略者可以轰炸我们的城市,炸毁我们的一幢幢房屋和一条条街道,但他们永远炸不毁我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信仰。民族精神在历史时期有很多,比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在当代的民族精神也很多,如载人航天精神、雷锋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动力,今天的我们如何将这些民族精神继续发扬光大,挖掘其时代价值,就需要一种大众能够普遍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呈现,这就是文藝作品的存在价值。
三、文艺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包括人民对优秀文艺作品的需求,几年来,尤其是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始深入挖掘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创作资源,塑造抒写新时期典型人物、最美人物故事,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为己任,勇担重任,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等各个领域创造了文艺繁荣的崭新面貌,奏响了文艺筑梦的时代强音。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奖,创造了中国科幻文学的一个纪录,也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积极参与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中英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孔子》在海外广获好评,运用了国际化的视角、平民化的叙事方式,深刻表达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和东方美学的意境深远。《三体》的获奖,《孔子》的好评,纷纷印证了习总书记讲话中的“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科幻小说《三体》的成功,表明了中国的科幻文学受到了世界的关注,特别是受到欧美国家的关注,这绝不仅仅从中国科幻小说本身来解释,这与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存在感的增强密切相关。比如,近年来,中国传统戏曲工作者文化自信大增,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积极培养青年艺术人才,注重演出市场的开拓和传播手段的创新,重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健康发展的文化生态。尊重中华传统艺术的创作规律,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
种种现象折射出了我国文艺发展的趋势,不断表明:立足民族文化、洞悉时代脉搏,当代中国文艺才有感染力与影响力;坚守文化自信、提振民族精神,勇于担当起传承和发展传统艺术的历史责任,已经成为当下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行为。
作者简介:
宋艳(1985.6—),女,辽宁省岭人,硕士研究生,中共铁岭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艺
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文艺彰显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和中国梦的实现呼唤着文艺工作者要把艺术理想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越来越多的反映时代风貌、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的文艺精品。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思想深邃、文风朴实、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从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到《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再到此次文代会、作代会上习总书记的讲话,都让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信心大增,为奏响民族主旋律和高唱时代的风雅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格局的需要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向文艺界提出了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1]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文化思潮日益丰富,人们的思维方式日益多元,文化生态由此也变得多样化,但也出现了诸多“乱象”。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传统遭受着冲击,有些毋庸置疑是应该接受的,有些则是我们不愿接受而必须面对的。比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欧美文化对我们影响很大,反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却变得陌生了、疏远了,甚至误认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落后于西方舞台艺术,总想用西方艺术改造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艺术一度被边缘化、陌生化,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对中华文化的不自信。同时批量生产的消费文化,冲击着我们的主流文化,发达的网络信息,冲击着我们独立的深入思考。文化领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一方面得到了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另一方面,也难免染上了拜金、媚俗的风气,文化成果在市场炒作下变得良莠难辨,有偿评论反而又加剧了这种混乱。在浮躁的氛围下,有些文艺作品在热热闹闹之后并未给我们留下任何文化遗产,反而票房的高低却常常成为了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在网络世界中,严肃文化与高尚思想被演绎得低俗、恶俗,甚至于丑陋。价值观念与社会风尚过度娱乐化、休闲化、市场化,甚至还出现了全盘西化或者全面怀旧等思潮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核心,善于将其整合、包容、提升,积极构建生机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求的健康的良好的文化生态格局。
二、文艺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
文艺与振奋民族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与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救亡图存,誓死不当亡国奴,家国情怀、热血报国等高尚的民族性格,都是那个时期每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在追忆重庆大轰炸这一历史事实时,从史料和一些老人口中得知,即便在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下,重庆的剧院仍然在坚持上演话剧,当时有一大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们用话剧来鼓舞人们的士气,用话剧来唤起民众走向前线奋勇杀敌。这就是文艺作品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作家文人们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的一种“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传递了一个民族的信念和高贵精神,日本侵略者可以轰炸我们的城市,炸毁我们的一幢幢房屋和一条条街道,但他们永远炸不毁我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信仰。民族精神在历史时期有很多,比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在当代的民族精神也很多,如载人航天精神、雷锋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动力,今天的我们如何将这些民族精神继续发扬光大,挖掘其时代价值,就需要一种大众能够普遍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呈现,这就是文藝作品的存在价值。
三、文艺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包括人民对优秀文艺作品的需求,几年来,尤其是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始深入挖掘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创作资源,塑造抒写新时期典型人物、最美人物故事,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为己任,勇担重任,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等各个领域创造了文艺繁荣的崭新面貌,奏响了文艺筑梦的时代强音。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奖,创造了中国科幻文学的一个纪录,也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积极参与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中英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孔子》在海外广获好评,运用了国际化的视角、平民化的叙事方式,深刻表达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和东方美学的意境深远。《三体》的获奖,《孔子》的好评,纷纷印证了习总书记讲话中的“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科幻小说《三体》的成功,表明了中国的科幻文学受到了世界的关注,特别是受到欧美国家的关注,这绝不仅仅从中国科幻小说本身来解释,这与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存在感的增强密切相关。比如,近年来,中国传统戏曲工作者文化自信大增,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积极培养青年艺术人才,注重演出市场的开拓和传播手段的创新,重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健康发展的文化生态。尊重中华传统艺术的创作规律,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
种种现象折射出了我国文艺发展的趋势,不断表明:立足民族文化、洞悉时代脉搏,当代中国文艺才有感染力与影响力;坚守文化自信、提振民族精神,勇于担当起传承和发展传统艺术的历史责任,已经成为当下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行为。
作者简介:
宋艳(1985.6—),女,辽宁省岭人,硕士研究生,中共铁岭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