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志》是继《山海经》后我国又一部包罗万象的奇书,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都只强调其为博物体志怪小说,纵观《博物志》的创作和影响,这样的认识还远远不够,除文学价值以外,《博物志》在博物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博物志;中国传统博物学;博物学价值;文献学价值
在汉魏六朝小说兴起的历史区间内,有两类文化角色的身影十分突出,一曰“方术之士”,一曰“博物君子”。与“方术之士”不同,“博物君子”并非一个文化集团,而只是一个身份标签,用以指称博学广识者。
随着“博物君子”与小说渐行渐近,终于在汉魏六朝博物之风大炽的时期,以编创者的身份与小说“翁然合一”,最典型者当属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张华,其所著小说直接以“博物”为名,并冠以“志”,成书年代没有明文记载,现存十卷,分为三十八类,有对山川地理、历史人物、草木鱼虫﹑飞禽走兽、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故事以及古代神话材料等方面全面地记录,融神话、古史、博物、杂说于一炉。
张华在该书序言中以“博物之士,览不鉴焉”来吸引受众,而他本人恰就是一位“博物君子”,史称其酷爱读书,涉猎广泛,“图纬方技之书莫不详览”民间关于其博学广见的奇闻异事更不胜枚举。可以说,《博物志》就是“博物君子”写的一部博物小说。
一、《博物志》的文学价值
现代学者侯忠义先生曾云:“《博物志》不失为志怪小说中独具特点的一种体裁,对后世也很有影响,形成文言小说的一个流派”
《博物志》虽不能算作志怪小说优秀之作,但其中亦有具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想象优美奇幻的作品及具有一定小说色彩的神话传说,记事委婉有趣,为后人津津乐道,其认识作用和审美价值,对后世志怪小说创作也有一定影响。
如卷三《异兽》所载“猳玃马化”事,在记载中已具有小说的粗略情节;讲述巨蟒兴妖作怪的《蟒》小说意味亦较浓,使得后世作品中对“蛇”这一形象的刻画更加细致;对“八月浮槎”这一奇幻优美的神话传说的描写,是古代人民探索宇宙美丽幻想的表现。
二、《博物志》的博物学价值
“博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来已久的概念,围绕这个概念所产生的一系列著作和相关问题的讨论称之为“博物”之学。通过对“博物学”概念的分析,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博物学的确存在,在今天一般称之为“中国传统博物学”,中国博物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而且是理解和体认世界的基本范式。中国博物学的关切点不在“物”,而是镕铄天道、人事与物象,直面自身生存世界的理解方式、人生实践和情感体验。
(一)《博物志》的博物特点
《博物志》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体系,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其囊括的内容广泛,涉及各方面。《博物志》没有明确的外在分类标准,各类著作的分类方法自成系统:正文前为地理总说,将正文分为十卷,前三卷记地理动植物,第四、五卷是方术家言,第六部分是杂考,第七至十是异闻、史补和杂说。
除此,《博物志》还具有明显的人文性和实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识,如人物传记、典章制度、器用名物、历史传闻等,如卷一的“五方人民”,卷二的“异人”“异俗”,卷五到十的人文知识描述;作品中对物的描写往往掺杂在某人所经历的事件中,用一个故事的形式来说明事物。如卷三《异兽》中的描写,“物”往往与“人”的经历联系在一起,通过“人”来展现“物”。张华在卷一的序里曾有言“余视《山海经》及《禹贡》《尔雅》《说文》《地志》,虽曰悉备,各有所不载者,作略说。”显然,张华是将其作为其他著作的补充,而其中叙述的关于自然物的知识和人文知识都是为了使人增加见闻,提高修养的,这也是中国传统博物学著作囊括许多人文知识的主要目的。《博物志》与地理志有极密切的关系,其开篇就先对中国地理状况作了概述式说明。
(二)《博物志》的博物学价值
中国传统博物学学术体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传承脉络,就是从《山海经》到张华的《博物志》,再到此后的两个系列的博物学著作。除其他包含博物学特征、内容比较繁杂、囊括了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的著作外,更重要的是《博物志》一系,其后大多著述借鉴和沿袭《博物志》的内容和体例,对《博物志》进行补充和发展,著作多以“博物”为名,体现出人们比较明显的“博物”意识,使得人们能够增广见闻,对自己所处的宇宙空间多一些了解和认知;《博物志》一系的书籍也使得传统博物学的地位逐渐从经学、史学的附庸中獨立出来,成为属于正统经学以外的特殊体制和体例。
三、《博物志》文献学价值
(一)在训诂方面
《博物志》收录中保存了一些古语、古注,其记载的事物有的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只能通过书中的相关记载来想象它的样貌,进而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而有的事物虽没有消失但是称谓已经改变,如“监狱”,《博物志》中记载“夏曰念室,殷曰动止,周曰稽留,三代之异名也。又狴犴者,亦狱别名。”这就能够让后人了解其称谓的改变过程,有利于后代学者研究古代典章制度。
(二)在校勘方面
《博物志》“刺取古书”将一些文献资料相对完整地保存,在校勘中不仅有助于疏通文字词义,便于读书治学,也有益于文献整理。如《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博物志》卷二记载“夷海内西北有轩辕国,再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经对比,才明晰其所要表达之意,得知《山海经》中“此”字意另有所用。此外,张华在《博物志》旁征博引,明引众多古籍,如《典论》、《老子》、《神仙传》、《左传》等,这都对校勘工作有所帮助。
四、《博物志》的史料学价值
《博物志》一方面继承了神话传说的传统,又在汉代小说的基础上受到巫风巫气的影响,从而诞生有关神仙鬼怪的故事,另一方面继承了先秦两汉史书与诸子的传统,发展成记人物言行的故事,这些具有资料价值的内容为后代研究提供考证的依据。 以“燕丹子”为例,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世言荆柯,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柯伤秦王,皆非也。”《博物志》卷八记载:“燕太子丹质于秦,秦士遇之无礼,不得意,思欲归。请于秦王,王不听,谬言曰:‘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丹仰天长叹,乌头即白,俯而嗟,马生角。秦士不得已而遣之,为机发之桥,欲陷丹,丹驱驰过之,而桥不发,遁到关,关门不开,丹为鸡鸣,于是众鸡悉鸣,遂归。”
可见《史记》没有收录的内容《博物志》却采用,两者互相辉映,而《博物志》中的这段记载,除个别字句外,与今本《燕丹子》完全相同。这可以证明,在张华编纂《博物志》时,《燕丹子》的创作已经完成,而在《博物志》中被引用摘录,也能说明《燕丹子》的故事在魏晋时已经成熟定性且广为流传。
除此,《博物志》中记载的大量故事,如“蒙恬造笔”、“蔡伦造纸”等,都是可以与史书相互印证、补充的。
五、其他价值例说
《博物志》所记内容庞杂,除以上价值外,在地理学、医药学、科技史研究等方面亦有很大的价值,此处举几例简要作以说明。
《博物志》中保存有较早的地理科学资料,如“西河郡洪门县亦有火井祠,火从地出。”这是关于天然气的最早记载,对后世地理勘探有很大帮助。
在《博物志》中也有关于养生方法,张华在卷五《服食》记载“所食逾少,心开逾益;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损焉。”这种说法至今仍有很多医学家推崇。《博物志》中药理的记载有些还被后世医学书籍沿用,如《本草纲目》,不仅能体现我国古代人民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同时也是对我国中医药学发展历程的记录。
综上,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志怪小说中地理博物类的代表作——《博物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珍贵的博物学之作,在博物价值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价值值得我們去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参考文献:
[1]赵毓龙、胡胜.论“博物君子”与古代小说的生产与传播[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2]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侯忠义.仲国文言小说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M].山东:齐鲁书社,1994.
[5]周远方.中国传统博物学的变迁及其特征[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28(5).
[6]余欣.中国博物学传统的世界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7]张华著,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魏建军.张华文学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赵红媛.博物志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
雷露(1996.01—),女,汉,学士。
项目名称:《博物志》的名物整理与考释,项目编号:201610056247。
关键词:博物志;中国传统博物学;博物学价值;文献学价值
在汉魏六朝小说兴起的历史区间内,有两类文化角色的身影十分突出,一曰“方术之士”,一曰“博物君子”。与“方术之士”不同,“博物君子”并非一个文化集团,而只是一个身份标签,用以指称博学广识者。
随着“博物君子”与小说渐行渐近,终于在汉魏六朝博物之风大炽的时期,以编创者的身份与小说“翁然合一”,最典型者当属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张华,其所著小说直接以“博物”为名,并冠以“志”,成书年代没有明文记载,现存十卷,分为三十八类,有对山川地理、历史人物、草木鱼虫﹑飞禽走兽、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故事以及古代神话材料等方面全面地记录,融神话、古史、博物、杂说于一炉。
张华在该书序言中以“博物之士,览不鉴焉”来吸引受众,而他本人恰就是一位“博物君子”,史称其酷爱读书,涉猎广泛,“图纬方技之书莫不详览”民间关于其博学广见的奇闻异事更不胜枚举。可以说,《博物志》就是“博物君子”写的一部博物小说。
一、《博物志》的文学价值
现代学者侯忠义先生曾云:“《博物志》不失为志怪小说中独具特点的一种体裁,对后世也很有影响,形成文言小说的一个流派”
《博物志》虽不能算作志怪小说优秀之作,但其中亦有具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想象优美奇幻的作品及具有一定小说色彩的神话传说,记事委婉有趣,为后人津津乐道,其认识作用和审美价值,对后世志怪小说创作也有一定影响。
如卷三《异兽》所载“猳玃马化”事,在记载中已具有小说的粗略情节;讲述巨蟒兴妖作怪的《蟒》小说意味亦较浓,使得后世作品中对“蛇”这一形象的刻画更加细致;对“八月浮槎”这一奇幻优美的神话传说的描写,是古代人民探索宇宙美丽幻想的表现。
二、《博物志》的博物学价值
“博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来已久的概念,围绕这个概念所产生的一系列著作和相关问题的讨论称之为“博物”之学。通过对“博物学”概念的分析,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博物学的确存在,在今天一般称之为“中国传统博物学”,中国博物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而且是理解和体认世界的基本范式。中国博物学的关切点不在“物”,而是镕铄天道、人事与物象,直面自身生存世界的理解方式、人生实践和情感体验。
(一)《博物志》的博物特点
《博物志》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体系,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其囊括的内容广泛,涉及各方面。《博物志》没有明确的外在分类标准,各类著作的分类方法自成系统:正文前为地理总说,将正文分为十卷,前三卷记地理动植物,第四、五卷是方术家言,第六部分是杂考,第七至十是异闻、史补和杂说。
除此,《博物志》还具有明显的人文性和实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识,如人物传记、典章制度、器用名物、历史传闻等,如卷一的“五方人民”,卷二的“异人”“异俗”,卷五到十的人文知识描述;作品中对物的描写往往掺杂在某人所经历的事件中,用一个故事的形式来说明事物。如卷三《异兽》中的描写,“物”往往与“人”的经历联系在一起,通过“人”来展现“物”。张华在卷一的序里曾有言“余视《山海经》及《禹贡》《尔雅》《说文》《地志》,虽曰悉备,各有所不载者,作略说。”显然,张华是将其作为其他著作的补充,而其中叙述的关于自然物的知识和人文知识都是为了使人增加见闻,提高修养的,这也是中国传统博物学著作囊括许多人文知识的主要目的。《博物志》与地理志有极密切的关系,其开篇就先对中国地理状况作了概述式说明。
(二)《博物志》的博物学价值
中国传统博物学学术体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传承脉络,就是从《山海经》到张华的《博物志》,再到此后的两个系列的博物学著作。除其他包含博物学特征、内容比较繁杂、囊括了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的著作外,更重要的是《博物志》一系,其后大多著述借鉴和沿袭《博物志》的内容和体例,对《博物志》进行补充和发展,著作多以“博物”为名,体现出人们比较明显的“博物”意识,使得人们能够增广见闻,对自己所处的宇宙空间多一些了解和认知;《博物志》一系的书籍也使得传统博物学的地位逐渐从经学、史学的附庸中獨立出来,成为属于正统经学以外的特殊体制和体例。
三、《博物志》文献学价值
(一)在训诂方面
《博物志》收录中保存了一些古语、古注,其记载的事物有的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只能通过书中的相关记载来想象它的样貌,进而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而有的事物虽没有消失但是称谓已经改变,如“监狱”,《博物志》中记载“夏曰念室,殷曰动止,周曰稽留,三代之异名也。又狴犴者,亦狱别名。”这就能够让后人了解其称谓的改变过程,有利于后代学者研究古代典章制度。
(二)在校勘方面
《博物志》“刺取古书”将一些文献资料相对完整地保存,在校勘中不仅有助于疏通文字词义,便于读书治学,也有益于文献整理。如《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博物志》卷二记载“夷海内西北有轩辕国,再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经对比,才明晰其所要表达之意,得知《山海经》中“此”字意另有所用。此外,张华在《博物志》旁征博引,明引众多古籍,如《典论》、《老子》、《神仙传》、《左传》等,这都对校勘工作有所帮助。
四、《博物志》的史料学价值
《博物志》一方面继承了神话传说的传统,又在汉代小说的基础上受到巫风巫气的影响,从而诞生有关神仙鬼怪的故事,另一方面继承了先秦两汉史书与诸子的传统,发展成记人物言行的故事,这些具有资料价值的内容为后代研究提供考证的依据。 以“燕丹子”为例,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世言荆柯,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柯伤秦王,皆非也。”《博物志》卷八记载:“燕太子丹质于秦,秦士遇之无礼,不得意,思欲归。请于秦王,王不听,谬言曰:‘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丹仰天长叹,乌头即白,俯而嗟,马生角。秦士不得已而遣之,为机发之桥,欲陷丹,丹驱驰过之,而桥不发,遁到关,关门不开,丹为鸡鸣,于是众鸡悉鸣,遂归。”
可见《史记》没有收录的内容《博物志》却采用,两者互相辉映,而《博物志》中的这段记载,除个别字句外,与今本《燕丹子》完全相同。这可以证明,在张华编纂《博物志》时,《燕丹子》的创作已经完成,而在《博物志》中被引用摘录,也能说明《燕丹子》的故事在魏晋时已经成熟定性且广为流传。
除此,《博物志》中记载的大量故事,如“蒙恬造笔”、“蔡伦造纸”等,都是可以与史书相互印证、补充的。
五、其他价值例说
《博物志》所记内容庞杂,除以上价值外,在地理学、医药学、科技史研究等方面亦有很大的价值,此处举几例简要作以说明。
《博物志》中保存有较早的地理科学资料,如“西河郡洪门县亦有火井祠,火从地出。”这是关于天然气的最早记载,对后世地理勘探有很大帮助。
在《博物志》中也有关于养生方法,张华在卷五《服食》记载“所食逾少,心开逾益;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损焉。”这种说法至今仍有很多医学家推崇。《博物志》中药理的记载有些还被后世医学书籍沿用,如《本草纲目》,不仅能体现我国古代人民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同时也是对我国中医药学发展历程的记录。
综上,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志怪小说中地理博物类的代表作——《博物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珍贵的博物学之作,在博物价值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价值值得我們去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参考文献:
[1]赵毓龙、胡胜.论“博物君子”与古代小说的生产与传播[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2]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侯忠义.仲国文言小说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M].山东:齐鲁书社,1994.
[5]周远方.中国传统博物学的变迁及其特征[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28(5).
[6]余欣.中国博物学传统的世界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7]张华著,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魏建军.张华文学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赵红媛.博物志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
雷露(1996.01—),女,汉,学士。
项目名称:《博物志》的名物整理与考释,项目编号:20161005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