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ghq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革命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社会、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成为了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信息技术课程上必须养成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总结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资源的海量化 形式的多样化 活动的交互性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信息技术革命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社会、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成为了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人类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将更多的集中在思考、学习以及系统建构等方面。而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教育正是我们获得上述基本技能的关键途径。信息无处不在,它渗透到了大千世界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之中,因而“信息”是千姿百态的,人们在不同的地方会看到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的“信息”;又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知识素养,以及不同的理想和追求、不同的个性特征等,“信息”的又显得“因人而异”,在一百个人的心中往往会有一百种对“信息”不同的理解。
  事实上,信息是所有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它的传递与贮存以物质为载体,以能量的消耗为基础,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自然世界以及人的思维之中,并以消息的形式通过各种媒体进行传播。
  正是基于对“信息”的这一认识,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既是一个操作体系,也是一个认知体系,由信息技术所构成的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形成信息素养,以便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工具课。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的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2)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
  (3)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已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
  (4)学习的主动性:信息化教育为主导的社会,决定了学习也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等方式。
  二、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除了传授先进的信息技术之外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工具性学科,可以促进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设计能力,为其他学科打基础。
  三、信息技术课程授课老师所必备的素质
  1、要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历史,涵义和作用,从而能够正确猜测期以后的发展趋势。
  2、提高综合知识水平和素质。不要只满足于大学所学的知识要时刻研究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并把这些内容及时传达给学生。
  3、要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观。要爱岗敬业,尊重本学科的长辈,虚心向他们请教。有选择性的吸收知识,避免内容不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消极信息。
  四、信息技术课程上必须养成几种能力:
  1.观察能力。在课堂上学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概念性知识后需要学生下课多观察周围的变化和发展,从而牢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2.动手操作能力。学习一门课要把概念和实际相结合,信息技术课也一样,要重视电脑操作能力。
  3.总结能力。学生要定期总结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并分类复习。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上老师除了教育学生要热爱这门学科,掌握信息知识以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开拓他们的不断研究、探索、创新精神。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如通过成语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来说明创立细胞学说的施莱登是植物学家,施旺是动物学家。通过加减一个因素来理解实验组和对照组。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生物问题,对生物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