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针对教师作文评价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个性化的作文评价方式——更新作文评价理念,确立新的作文观: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关注学生内心世界、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在作文教学中,按照准备、实施两个阶段,采用自我评价、互评、师评、家长参评等方式进行评价,以此推动作文教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 作文评价方式 个性化 多元化
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真谛就是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普遍存在着无序、低效的状况。学生是怎么说的呢?“作文太难写了,再使劲也得不了高分”,“我努力写了,老师不是说这里不好,就是说那里有差距”,“写来写去不如抄!”……反思一下,教师在学生作文评价中确实存在着弊端。教师应该改革作文教学评价,把作文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评价学生写作时,要重视学生的习作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区分美丑,褒善贬恶,奋发向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人格。
一、传统作文评价方式中存在的弊病
1.过于注重对学生的甄别选拔功能,忽视激励、发展功能。
传统的作文评价过多的注重区分优秀和劣等,为应试教育服务。以区分为目的的作文教学有一套固定的作文教学模式和一套理想的又自认为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固定标准和准则。这种标准化、具体化、唯一化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束缚了学生个性的正常发展,导致了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违背了课程要促进学生发展的初衷。
2.过于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忽视写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传统的作文评价只重视对学生写作的结果进行评价,如作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语言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智力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学生写作的意图,忽视了学生写作过程和写作的态度的评价。学生的写作兴趣、动机、灵感都没有受到重视,导致了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写作,觉得写作越来越难,严重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3.过于重视教师的评价,忽视学生自评或其他评价方式。
传统的作文评价是教师处于权威者的地位,教师评得多,学生评得少,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受到教师的知觉和心理定势、对学生的总体印象还有这个学生学习的成绩等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会出现教师对于印象好或学习好的学生分数比较高,而给成绩差的学生打的分数低。所以教师的评价有时候会带有首因效应等的片面性,从而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自我的提高。
4.过于重视量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忽视定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传统课程评价结果的呈现多是分数或等级,便于定量分析或做终结性评价。现今的“高分低能”、学生生活人文价值和意义价值的失落就是对“分数万能”的惩罚。作文评价也是如此,更多的是学生作文后教师给的一个分数、等级和程式化的评语,学生作文过程中的进步得不到肯定,后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得不到赏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二、个性化作文评价的理念
1.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学生的写作不是纯文学的创作,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作文,评价时注重材料准备过程的考察。教师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更多地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思维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2.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指出“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叶圣陶曾在全国写作研究会上明确指出:“精批细改总之要不得,因为学生得不到好处,要启发学生自己修改文章,至于批改方法可以创造。”他的观点一语中的,充分强调了学生学会改文的重要性。教师的精力要放在引导与指点上,指点学生阅读自己的作文并进行逐步修改,注重对其修改的再评价,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从而“改”在根本,收到实效。如果存在不足,应启发学生自己去修改。
3.关注学生内心世界。
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作文文本本身,更要关注文本背后的人——学生。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必须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并学会用学生的眼光观察生活,切忌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语言,要尊重学生原作的完整性,尽量不随意改动。应把批改作文当做一次与学生的交流,用与学生商榷的方式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尽量多批少改,鼓励进步,委婉地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
4.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观是多维的,即由单一的分数评价改为智能、方法与情感相结合的全面评价;由突出终端性评价改为突出过程性评价;由封闭式评价改为开放式评价。因此,作文评价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有利于给学生以鼓励,激发其写作兴趣。
三、个性化作文评价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学生讨论制定评价标准,自我诊断,划分评价小组。
一般在学年初,学生刚刚升到新的中学,新的起点,给他们新的希望。具体说来就是第一节作文课不上作文,先根据新课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制定作文评价标准。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分析出作文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需要强调的是每一个学期过去都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进步情况进行一些修订。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确定后,人手一份发给学生,作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和个性化评价的依据。
标准明确之后就要求学生综合评价自己的写作,按照A、B、C、D四个等级给自己一个诊断定位,自己看看自己的写作水平属于什么等级,而后就要根据评价标准确立自己本学年要达到的目标,不是笼统的,一定是具体、可操作,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自我诊断之后就要根据诊断结果按照自愿、优差结合的原则划分写作评价小组。随后整个学年的作文课都按照这个分组来组织。这就为个性化评价做好了准备。
(二)实施阶段,学生写作并进行个性化评价。
1.单周确立写作题材和准备阅读。
第一节课根据教材单元内容和生活热点等问题,小组讨论确立写作范围。然后根据写作主题范围进行有选择的阅读,主要是阅读相关的课文、课外经典阅读篇目或者是提前借好的经典读物。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是在进行材料的准备,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整理下来,作为写作素材积累。第二节课留出15分钟进行阅读积累后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相互展示积累的材料,并学习别人的积累方法,开阔视野。之后的一个周用于消化沉淀,选材、构思。
2.双周是作文写作和个性化评价。
第一节作文课是写作时间,自行写作。
第二节课就是作文的个性化评价课,一般说来程序是这样的:自评/互评——组评——交流——赏析——师评。
首先是互评,根据评价标准认真对小组成员的作文进行评价。先独立阅读,对作文有了整体把握后,依据评价标准找出作文的优缺点。然后重点阅读,批改文章的字、词、句子,既找出错别字、病句,也要标出优美的词语、句子;最好在旁边注出好的理由。注意提醒学生用赏识的眼光看每篇习作,多写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只要有闪光之处,都给予及时的肯定。有时候这一步可以采取自评,方法一致。
其次是组评,小组成员交换作文,交流对作文的眉批和总批,要自由发言,补充意见,鼓励争论。这样就可集思广益,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独到的见解,懂得寻找美,发现美。
再次教师要组织各小组将评价中发现的优美语句、片段当堂诵读,进行交流赏析。不必人人都读,但真实的、优美的、新颖的语言,会是学生学习迅速吸纳的最好材料。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记录,通过记录,可以学到同学间在写作方面的长处,用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最后是教师的总体评价。教师在学生的互评、组评、展示的过程中,已经把握了本次作文的主要优点和重点问题,收到作文后,着重批阅学生的眉批与总评,发现好的给予肯定,发现不恰当的及时纠正。对于作文水平差的要加以关心,针对问题及时当面反馈,以帮助他们尽快赶上班级的平均水平。
3.课后将作文发到学生手中,进行修改。
学生此时刚刚结束评价,对本次作文的得失有了自己的理解,也能够把握自己的优缺点,特别是又欣赏了别人的优美片段,知道了自己的改进方向,趁热打铁,利用当晚的时间完成作文的修改,就能大大提高作文水平和语文实践能力。
4.佳作赏析。
充分利用黑板报或教室四周墙壁开设“作文园地”、“片段欣赏”等专栏,将作文评价时小组推荐上来的佳作、精彩片段张贴在专栏内(或者建立班级空间,贴到网上),供全班学生鉴赏与分析。
5.家长评价。
充分整合学校内外的评价力量,发挥学生家长的主观能动性,请他们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做到教师、学生与家长互相沟通,形成系统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使作文教学拓展与延伸到课外。家长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写个人、家庭、社会的作文开展的评价活动,每学期会安排1—2次。教师编写《家长评价提纲》对家长评价作提示。
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树立个性化教学理念,不断改进作文评价的弊端,进行有效的个性化作文评价方式的尝试,必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创作文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顾振彪.语文课程标准与作文个性化问题.湖北教育,2003,(1).
[3]王先海.建构个性化作文评价的体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4).
关键词: 作文评价方式 个性化 多元化
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真谛就是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普遍存在着无序、低效的状况。学生是怎么说的呢?“作文太难写了,再使劲也得不了高分”,“我努力写了,老师不是说这里不好,就是说那里有差距”,“写来写去不如抄!”……反思一下,教师在学生作文评价中确实存在着弊端。教师应该改革作文教学评价,把作文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评价学生写作时,要重视学生的习作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区分美丑,褒善贬恶,奋发向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人格。
一、传统作文评价方式中存在的弊病
1.过于注重对学生的甄别选拔功能,忽视激励、发展功能。
传统的作文评价过多的注重区分优秀和劣等,为应试教育服务。以区分为目的的作文教学有一套固定的作文教学模式和一套理想的又自认为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固定标准和准则。这种标准化、具体化、唯一化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束缚了学生个性的正常发展,导致了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违背了课程要促进学生发展的初衷。
2.过于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忽视写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传统的作文评价只重视对学生写作的结果进行评价,如作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语言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智力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学生写作的意图,忽视了学生写作过程和写作的态度的评价。学生的写作兴趣、动机、灵感都没有受到重视,导致了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写作,觉得写作越来越难,严重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3.过于重视教师的评价,忽视学生自评或其他评价方式。
传统的作文评价是教师处于权威者的地位,教师评得多,学生评得少,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受到教师的知觉和心理定势、对学生的总体印象还有这个学生学习的成绩等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会出现教师对于印象好或学习好的学生分数比较高,而给成绩差的学生打的分数低。所以教师的评价有时候会带有首因效应等的片面性,从而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自我的提高。
4.过于重视量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忽视定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传统课程评价结果的呈现多是分数或等级,便于定量分析或做终结性评价。现今的“高分低能”、学生生活人文价值和意义价值的失落就是对“分数万能”的惩罚。作文评价也是如此,更多的是学生作文后教师给的一个分数、等级和程式化的评语,学生作文过程中的进步得不到肯定,后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得不到赏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二、个性化作文评价的理念
1.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学生的写作不是纯文学的创作,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作文,评价时注重材料准备过程的考察。教师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更多地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思维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2.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指出“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叶圣陶曾在全国写作研究会上明确指出:“精批细改总之要不得,因为学生得不到好处,要启发学生自己修改文章,至于批改方法可以创造。”他的观点一语中的,充分强调了学生学会改文的重要性。教师的精力要放在引导与指点上,指点学生阅读自己的作文并进行逐步修改,注重对其修改的再评价,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从而“改”在根本,收到实效。如果存在不足,应启发学生自己去修改。
3.关注学生内心世界。
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作文文本本身,更要关注文本背后的人——学生。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必须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并学会用学生的眼光观察生活,切忌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语言,要尊重学生原作的完整性,尽量不随意改动。应把批改作文当做一次与学生的交流,用与学生商榷的方式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尽量多批少改,鼓励进步,委婉地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
4.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观是多维的,即由单一的分数评价改为智能、方法与情感相结合的全面评价;由突出终端性评价改为突出过程性评价;由封闭式评价改为开放式评价。因此,作文评价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有利于给学生以鼓励,激发其写作兴趣。
三、个性化作文评价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学生讨论制定评价标准,自我诊断,划分评价小组。
一般在学年初,学生刚刚升到新的中学,新的起点,给他们新的希望。具体说来就是第一节作文课不上作文,先根据新课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制定作文评价标准。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分析出作文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需要强调的是每一个学期过去都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进步情况进行一些修订。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确定后,人手一份发给学生,作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和个性化评价的依据。
标准明确之后就要求学生综合评价自己的写作,按照A、B、C、D四个等级给自己一个诊断定位,自己看看自己的写作水平属于什么等级,而后就要根据评价标准确立自己本学年要达到的目标,不是笼统的,一定是具体、可操作,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自我诊断之后就要根据诊断结果按照自愿、优差结合的原则划分写作评价小组。随后整个学年的作文课都按照这个分组来组织。这就为个性化评价做好了准备。
(二)实施阶段,学生写作并进行个性化评价。
1.单周确立写作题材和准备阅读。
第一节课根据教材单元内容和生活热点等问题,小组讨论确立写作范围。然后根据写作主题范围进行有选择的阅读,主要是阅读相关的课文、课外经典阅读篇目或者是提前借好的经典读物。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是在进行材料的准备,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整理下来,作为写作素材积累。第二节课留出15分钟进行阅读积累后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相互展示积累的材料,并学习别人的积累方法,开阔视野。之后的一个周用于消化沉淀,选材、构思。
2.双周是作文写作和个性化评价。
第一节作文课是写作时间,自行写作。
第二节课就是作文的个性化评价课,一般说来程序是这样的:自评/互评——组评——交流——赏析——师评。
首先是互评,根据评价标准认真对小组成员的作文进行评价。先独立阅读,对作文有了整体把握后,依据评价标准找出作文的优缺点。然后重点阅读,批改文章的字、词、句子,既找出错别字、病句,也要标出优美的词语、句子;最好在旁边注出好的理由。注意提醒学生用赏识的眼光看每篇习作,多写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只要有闪光之处,都给予及时的肯定。有时候这一步可以采取自评,方法一致。
其次是组评,小组成员交换作文,交流对作文的眉批和总批,要自由发言,补充意见,鼓励争论。这样就可集思广益,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独到的见解,懂得寻找美,发现美。
再次教师要组织各小组将评价中发现的优美语句、片段当堂诵读,进行交流赏析。不必人人都读,但真实的、优美的、新颖的语言,会是学生学习迅速吸纳的最好材料。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记录,通过记录,可以学到同学间在写作方面的长处,用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最后是教师的总体评价。教师在学生的互评、组评、展示的过程中,已经把握了本次作文的主要优点和重点问题,收到作文后,着重批阅学生的眉批与总评,发现好的给予肯定,发现不恰当的及时纠正。对于作文水平差的要加以关心,针对问题及时当面反馈,以帮助他们尽快赶上班级的平均水平。
3.课后将作文发到学生手中,进行修改。
学生此时刚刚结束评价,对本次作文的得失有了自己的理解,也能够把握自己的优缺点,特别是又欣赏了别人的优美片段,知道了自己的改进方向,趁热打铁,利用当晚的时间完成作文的修改,就能大大提高作文水平和语文实践能力。
4.佳作赏析。
充分利用黑板报或教室四周墙壁开设“作文园地”、“片段欣赏”等专栏,将作文评价时小组推荐上来的佳作、精彩片段张贴在专栏内(或者建立班级空间,贴到网上),供全班学生鉴赏与分析。
5.家长评价。
充分整合学校内外的评价力量,发挥学生家长的主观能动性,请他们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做到教师、学生与家长互相沟通,形成系统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使作文教学拓展与延伸到课外。家长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写个人、家庭、社会的作文开展的评价活动,每学期会安排1—2次。教师编写《家长评价提纲》对家长评价作提示。
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树立个性化教学理念,不断改进作文评价的弊端,进行有效的个性化作文评价方式的尝试,必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创作文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顾振彪.语文课程标准与作文个性化问题.湖北教育,2003,(1).
[3]王先海.建构个性化作文评价的体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