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所涉及的网络“移情”,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大学生过度地使用和依赖网络,把原本该对家人、亲戚、同学、朋友应有寄托和情绪情感移情于网络,把正常的现实生活和学习时间荒废于网络,把网络这种工具看成是自己最忠实的伙伴和最大的依靠,而由此引发的大学生身心、认知、行为问题越来越多,形成消极的人格,损害了大学生正常的社会功能。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帮助我校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网络这把双刃剑不利的一面,控制上网行为和时间,从虚拟的网络世界回到现实中来,珍惜大学时光,学会自主学习,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同时也希望能引起学校和广大教师对大学生网络“移情”的重视,积极探索,寻找方法,及时帮助大学生从“移情”中脱离出来,回归到正常的大学生生活中来。
关键词:移情;网络;大学生
一、影响学习、损害身心健康
现阶段,高职院校大学生离不开网络的现象日益严重,大学生玩手机现象在校园内外随处可见,甚至有部分学生把网络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离开网络觉得全身不舒服甚至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课堂上紧盯手机,上课只是人在心不在,形在而神不在。老师们很容易发现花较多时间上网的学生特别是玩游戏成瘾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排在班级最后,期末挂科现象普遍。晚上上网不睡觉,导致第二天上课无精打采、趴桌上呼呼大睡,直接逃课的也大有人在,浪费了时间,荒废了学业。由于网络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大学生完成作业甚至论文都变得简单,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觉得课上与不上,上课听与不听,作业完成与否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不愿意认真学习,减弱了大学生系统掌握知识、自主学习和研究探索能力。
在辅导员平时工作中,不难发现,一些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学生对网络的过度移情有很大的关系,例如网瘾大的学生容易出现焦虑症、忧郁症。当学生把网络当成自己的精神寄托场所,那么网下往往会处在后悔、抑郁、焦虑、恐慌等多种不稳定的负面情绪中。调查中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为了上网而放弃了户外运动,而长期上网的学生,往往缺乏睡眠、视力下降、免疫力低下、颈椎腰椎问题、情绪冷漠、甚至有瘫痪和休克的,有不少大学都发生过学生因“上网日夜奋战”出现大学生昏迷甚至死亡的案例。
二、削弱现实交际能力
在调查中发现,70%多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娱乐和游戏,77%的学生网龄超过四年,60%的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多于2个小时,还有12%的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达到了5至10个小时甚至更多。不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委屈,都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在网络中他们不用考虑人情世故、经济状况、家庭地位、衣着相貌等,很容易获得满足感,所以他们喜欢在网络中流连忘返,因为他们觉得在网络的世界里更加快乐,从而更加消极、失望地对待并不完美的现实世界,甚至很少接触现实生活。认为现实的人际交往可有可无,甚至拒绝融入社会,从而形成“孤独症”。31%的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与同学的关系起到了负面消极的作用。对自身社会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虚拟的网络还可能导致大学生角色认知混淆、逃避现实、人际关系敏感,产生社交恐惧症,不愿意接触现实中的人,回避与人交流。同时调查中还发现,30%的学生认为因为上网而减少了与家庭成员的互动联系,影响了家庭关系。因此,大学生网络的过度移情,影响了社会交际能力、生活质量,给家庭也带来了一定的伤害。
三、对大学生责任心、价值观和道德的影响
大学生利用网络言论的隐蔽性,在网络上畅所欲言,抒发情绪,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用担心社会评价。正是因为这种隐匿性,大学生很容易放纵自己的言行,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进而形成惯性思维,忘记了社会责任。网络游戏里的虚拟成功,容易让大学生感到自身价值极大,但这种成功是虚拟的,并没有付出等同于现实社会成功相当的代价,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网络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一些负面的视频、小说、言论也很容易影响大学生,导致肆意放纵自己的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对大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影响
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移情,疏忽了学习,学业失败。 而对网络的依赖成了惯性之后,使大学生情绪变得不稳定,性格变得孤僻、沉默、不合群,出现心理和身体疾病的也大有人在,这样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没有办法适应现实社会。没有知识、没有技术、不懂学习、也不懂与人交流与合作,逃避现实。因此,网络的过度移情对大学生的工作事业有深遠的影响。
五、网络欺诈事件频发
近来大学生网络诈骗事件频发,而且防不胜防,无论学校以怎样的形式宣传告诫提醒,总还是会不断的有学生上当受骗。一方面是因为网络信息失真和不对称,另外也与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有很大的关系,有的想不劳而获,有的贪小便宜,有的存在侥幸心理等等。
六、对策及方法
网络是大多数人获取信息、知识的主要工具,那么如何更好地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呢?我总结了以下几条:①学校多成立一些学生组织,多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不同形式,内容丰富,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组织和兴趣,有所寄托,减少上网的时间和成瘾的机会。②学校制定相应的网络行为规范,例如晚上实行强制性断网,禁止网线随意牵拉等。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上网的观念。在法制、诚信、道德、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入网络方面的内容,引导大学生端正上网动机,提高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④成立帮扶中心,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视情况采取团体或个体的帮扶对策,通过调查发现朋辈之间的影响是很大的。辅导员要做到尽早发现尽早干预,切勿放任不管。⑤多方动员,齐心协力。大学生网络“移情”原因不尽相同,预防措施因人而异,移情比较普遍,群体影响性大,单靠某方努力很难取得成效。辅导员需要动员学生家长、教师、同学一起关注帮助,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进行捆绑帮扶,帮助成瘾学生从网络的怪圈中回归现实生活。⑥电视媒体、学校组织加大对不理性的上网事件的曝光,揭露网络危害,以此引起更多的学生关注。
参考文献:
[1]朱琳、何莹.辅导员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J].《科教导刊》,2015年3期.
关键词:移情;网络;大学生
一、影响学习、损害身心健康
现阶段,高职院校大学生离不开网络的现象日益严重,大学生玩手机现象在校园内外随处可见,甚至有部分学生把网络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离开网络觉得全身不舒服甚至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课堂上紧盯手机,上课只是人在心不在,形在而神不在。老师们很容易发现花较多时间上网的学生特别是玩游戏成瘾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排在班级最后,期末挂科现象普遍。晚上上网不睡觉,导致第二天上课无精打采、趴桌上呼呼大睡,直接逃课的也大有人在,浪费了时间,荒废了学业。由于网络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大学生完成作业甚至论文都变得简单,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觉得课上与不上,上课听与不听,作业完成与否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不愿意认真学习,减弱了大学生系统掌握知识、自主学习和研究探索能力。
在辅导员平时工作中,不难发现,一些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学生对网络的过度移情有很大的关系,例如网瘾大的学生容易出现焦虑症、忧郁症。当学生把网络当成自己的精神寄托场所,那么网下往往会处在后悔、抑郁、焦虑、恐慌等多种不稳定的负面情绪中。调查中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为了上网而放弃了户外运动,而长期上网的学生,往往缺乏睡眠、视力下降、免疫力低下、颈椎腰椎问题、情绪冷漠、甚至有瘫痪和休克的,有不少大学都发生过学生因“上网日夜奋战”出现大学生昏迷甚至死亡的案例。
二、削弱现实交际能力
在调查中发现,70%多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娱乐和游戏,77%的学生网龄超过四年,60%的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多于2个小时,还有12%的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达到了5至10个小时甚至更多。不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委屈,都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在网络中他们不用考虑人情世故、经济状况、家庭地位、衣着相貌等,很容易获得满足感,所以他们喜欢在网络中流连忘返,因为他们觉得在网络的世界里更加快乐,从而更加消极、失望地对待并不完美的现实世界,甚至很少接触现实生活。认为现实的人际交往可有可无,甚至拒绝融入社会,从而形成“孤独症”。31%的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与同学的关系起到了负面消极的作用。对自身社会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虚拟的网络还可能导致大学生角色认知混淆、逃避现实、人际关系敏感,产生社交恐惧症,不愿意接触现实中的人,回避与人交流。同时调查中还发现,30%的学生认为因为上网而减少了与家庭成员的互动联系,影响了家庭关系。因此,大学生网络的过度移情,影响了社会交际能力、生活质量,给家庭也带来了一定的伤害。
三、对大学生责任心、价值观和道德的影响
大学生利用网络言论的隐蔽性,在网络上畅所欲言,抒发情绪,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用担心社会评价。正是因为这种隐匿性,大学生很容易放纵自己的言行,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进而形成惯性思维,忘记了社会责任。网络游戏里的虚拟成功,容易让大学生感到自身价值极大,但这种成功是虚拟的,并没有付出等同于现实社会成功相当的代价,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网络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一些负面的视频、小说、言论也很容易影响大学生,导致肆意放纵自己的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对大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影响
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移情,疏忽了学习,学业失败。 而对网络的依赖成了惯性之后,使大学生情绪变得不稳定,性格变得孤僻、沉默、不合群,出现心理和身体疾病的也大有人在,这样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没有办法适应现实社会。没有知识、没有技术、不懂学习、也不懂与人交流与合作,逃避现实。因此,网络的过度移情对大学生的工作事业有深遠的影响。
五、网络欺诈事件频发
近来大学生网络诈骗事件频发,而且防不胜防,无论学校以怎样的形式宣传告诫提醒,总还是会不断的有学生上当受骗。一方面是因为网络信息失真和不对称,另外也与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有很大的关系,有的想不劳而获,有的贪小便宜,有的存在侥幸心理等等。
六、对策及方法
网络是大多数人获取信息、知识的主要工具,那么如何更好地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呢?我总结了以下几条:①学校多成立一些学生组织,多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不同形式,内容丰富,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组织和兴趣,有所寄托,减少上网的时间和成瘾的机会。②学校制定相应的网络行为规范,例如晚上实行强制性断网,禁止网线随意牵拉等。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上网的观念。在法制、诚信、道德、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入网络方面的内容,引导大学生端正上网动机,提高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④成立帮扶中心,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视情况采取团体或个体的帮扶对策,通过调查发现朋辈之间的影响是很大的。辅导员要做到尽早发现尽早干预,切勿放任不管。⑤多方动员,齐心协力。大学生网络“移情”原因不尽相同,预防措施因人而异,移情比较普遍,群体影响性大,单靠某方努力很难取得成效。辅导员需要动员学生家长、教师、同学一起关注帮助,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进行捆绑帮扶,帮助成瘾学生从网络的怪圈中回归现实生活。⑥电视媒体、学校组织加大对不理性的上网事件的曝光,揭露网络危害,以此引起更多的学生关注。
参考文献:
[1]朱琳、何莹.辅导员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J].《科教导刊》,201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