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斯特经济学是最早阐述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历史规律的学说,早期对于美国和德国工业化的兴起有着关键性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的影响下李斯特主义理论发展趋于停滞,而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唤起了新李斯特主义经济学的呼声,对于未来世界经济秩序重建可能存在重要影响。
关键词:李斯特;新自由主义;新李斯特主义
一、李斯特主义经济学的产生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最初是亚当斯密的信徒,世界主义经济学的倡导者,而在他的美国之行后转变成了拥护国家经济学并建立自己的学说。他的观点深受1825-1829年之间美国保护主义之争事件,以及美国学派学者们以汉密尔顿、雷蒙德等为代表的影响。其中生产力概念就来自于汉密尔顿1791年发表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李斯特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是1827年《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的出版。
李斯特作为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同时为秩序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李斯特模式对德国、欧洲及东亚诸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斯特强调国家利益与竞争优势,这一思想可以在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和二战后的日本乃至当代中国发展体现。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李斯特经济学地位
不可否认的是李斯特经济学在19世纪美国和德国两个后发工业国家在工业上取得重大飞跃有着关键性作用,并对多数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导致了李斯特经济学为核心的文艺复兴经济学传统的消失。在二战后的冷战环境下,由于“自由主义的西方”和“社会主义的东方”之间的敌对状态,经济民族主义难以避免地被忽视了①。经济自由主义和经济社会主义在学术界广受关注,在理论上和分析上都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而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生产力发展转变的李斯特经济学的研究则几乎停滞了。
李斯特对当代发展问题的探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忽视,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一现象更为严重,新古典经济学在发展经济学领域中卷土重来,此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长期被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学所支配。以及1979年撒切尔夫人的上台和随后的“里根革命”,以及苏联东欧的剧变,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获得了经济学界的垄断地位,李斯特主义经济学受到了严重的忽视。
三、李斯特主义经济学再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的“华盛顿共识”在发展中国家的推行失败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公认的事实,此时李斯特主义经济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2008年以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垄断时期,就有一些经济学家在寻找代替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发展方向,2007年英国著名报刊《金融时报》对此学说展开了讨论。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促成了李斯特主义经济学的回归,撰写了李斯特传记《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具有前瞻眼光和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家》的温德勒教授认为:“在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背景下,李斯特学说突然显得非常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对他的思想感兴趣了。”
李斯特主义经济学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被一些学者发展为新李斯特主义经济学。以怀特?韦德、张夏准等当代李斯特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新”李斯特主义者,将他们的理论称为“新”李斯特发展经济学。在理论上沿袭国家主导经济发展的理念,用动态的竞争优势反对比较优势理论,在方法上秉承了李斯特的历史分析和归纳分析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李斯特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了反华盛顿共识和反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新”李斯特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不同实质是李斯特的国家主义经济学与斯密的世界主义经济学对全球化背景经济方向的分歧②。斯密代表的是古典模式,相对的李斯特则代表了社会资本主义模式。
新李斯特主义经济学在李斯特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了发展,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③:首先是在经济分析中用国家代替个人各市场作为分析单位,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对外形象奠定国家在世界的地位,从而形成世界经济秩序。基于主权国家国内和相互间的正义原则,重建被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所破坏的世界经济秩序。其次认识到生产力发展在国民财富和经济政策的决定性作用。新李斯特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是特定的经济活动才能富国裕民,而不同的经济活动取决于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方式与速度。各产业的价值链高端环节是国家富裕的基础,而制造业已不能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的出发点。最后是强调时空特定性,即经济政策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和经济理论应用等并不总是适用的,取决于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若在不考虑制度、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历史重要等时空特定性因素的前提下进行经济政策制定,政策實施结果将无法达到目标要求。
总而言之,新李斯特主义既涵盖了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和平等主义在替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上的诸多诉求,又对于美欧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欧盟危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体的诞生以及将要发生的“去全球化”过程上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未来世界经济秩序的重建上,有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根良.李斯特经济学的历史地位、性质与重大现实意义[J]. 学习与探索,2015,(01):81-88.
[2]杨虎涛,苗楠.李斯特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6):14-21.
[3]贾根良.新李斯特主义:替代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新学说[J]. 学习与探索,2012,(03):95-103.
关键词:李斯特;新自由主义;新李斯特主义
一、李斯特主义经济学的产生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最初是亚当斯密的信徒,世界主义经济学的倡导者,而在他的美国之行后转变成了拥护国家经济学并建立自己的学说。他的观点深受1825-1829年之间美国保护主义之争事件,以及美国学派学者们以汉密尔顿、雷蒙德等为代表的影响。其中生产力概念就来自于汉密尔顿1791年发表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李斯特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是1827年《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的出版。
李斯特作为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同时为秩序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李斯特模式对德国、欧洲及东亚诸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斯特强调国家利益与竞争优势,这一思想可以在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和二战后的日本乃至当代中国发展体现。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李斯特经济学地位
不可否认的是李斯特经济学在19世纪美国和德国两个后发工业国家在工业上取得重大飞跃有着关键性作用,并对多数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导致了李斯特经济学为核心的文艺复兴经济学传统的消失。在二战后的冷战环境下,由于“自由主义的西方”和“社会主义的东方”之间的敌对状态,经济民族主义难以避免地被忽视了①。经济自由主义和经济社会主义在学术界广受关注,在理论上和分析上都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而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生产力发展转变的李斯特经济学的研究则几乎停滞了。
李斯特对当代发展问题的探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忽视,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一现象更为严重,新古典经济学在发展经济学领域中卷土重来,此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长期被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学所支配。以及1979年撒切尔夫人的上台和随后的“里根革命”,以及苏联东欧的剧变,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获得了经济学界的垄断地位,李斯特主义经济学受到了严重的忽视。
三、李斯特主义经济学再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的“华盛顿共识”在发展中国家的推行失败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公认的事实,此时李斯特主义经济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2008年以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垄断时期,就有一些经济学家在寻找代替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发展方向,2007年英国著名报刊《金融时报》对此学说展开了讨论。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促成了李斯特主义经济学的回归,撰写了李斯特传记《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具有前瞻眼光和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家》的温德勒教授认为:“在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背景下,李斯特学说突然显得非常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对他的思想感兴趣了。”
李斯特主义经济学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被一些学者发展为新李斯特主义经济学。以怀特?韦德、张夏准等当代李斯特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新”李斯特主义者,将他们的理论称为“新”李斯特发展经济学。在理论上沿袭国家主导经济发展的理念,用动态的竞争优势反对比较优势理论,在方法上秉承了李斯特的历史分析和归纳分析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李斯特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了反华盛顿共识和反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新”李斯特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不同实质是李斯特的国家主义经济学与斯密的世界主义经济学对全球化背景经济方向的分歧②。斯密代表的是古典模式,相对的李斯特则代表了社会资本主义模式。
新李斯特主义经济学在李斯特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了发展,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③:首先是在经济分析中用国家代替个人各市场作为分析单位,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对外形象奠定国家在世界的地位,从而形成世界经济秩序。基于主权国家国内和相互间的正义原则,重建被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所破坏的世界经济秩序。其次认识到生产力发展在国民财富和经济政策的决定性作用。新李斯特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是特定的经济活动才能富国裕民,而不同的经济活动取决于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方式与速度。各产业的价值链高端环节是国家富裕的基础,而制造业已不能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的出发点。最后是强调时空特定性,即经济政策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和经济理论应用等并不总是适用的,取决于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若在不考虑制度、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历史重要等时空特定性因素的前提下进行经济政策制定,政策實施结果将无法达到目标要求。
总而言之,新李斯特主义既涵盖了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和平等主义在替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上的诸多诉求,又对于美欧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欧盟危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体的诞生以及将要发生的“去全球化”过程上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未来世界经济秩序的重建上,有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根良.李斯特经济学的历史地位、性质与重大现实意义[J]. 学习与探索,2015,(01):81-88.
[2]杨虎涛,苗楠.李斯特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6):14-21.
[3]贾根良.新李斯特主义:替代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新学说[J]. 学习与探索,2012,(03):9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