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寻求独立解放的历史长河中,培育和沉淀了许多宝贵的民族精神。70年前在震古烁今的衡阳抗日保卫战中,中国军民浴血锻造的伟大的衡阳抗战精神,就是其中绚烂的一朵。衡阳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军为扭转危殆战局、企图打通大陆交通线、沟通湘桂路而发动,中国军民奋起还击的一场局部战争,是长衡会战中最为惨烈的一战:1944年6月日军占领长沙后,纠集11万顽寇分三路南进直指衡阳。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军近1.8万英雄健儿奉命死守衡阳,与综合军力10倍于己的日寇展开殊死搏杀。战争从1944年6月22日开始至1944年8月8日结束,中国守军浴血奋战48个昼夜,以阵亡7600余人、受伤约9000人,歼灭日军1.9万多人、杀伤日军3万余人。最后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而濒于绝境。衡阳一役,官兵和民众团结一心、共御强敌,以坚毅不拔的意志、视死如归的精神,以弱敌强奋死抗争,打破了日军“一天之间即攻陷衡阳”“七天之内打通湘桂线直抵滇缅”的迷梦,其“一寸河山一寸血”的铁血精神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纪念70年前的这场战争,值得国人深思和警醒的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民族团结、敢于牺牲和忧患图强。民族团结力量是胜利之本。衡阳保卫战从表层来看,是以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军官兵为主体来组织展开的防御战。但从全局和深层次来看,中共党组织在衡阳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前期扎实有效的统一战线工作促成了“国共合作、军民团结、各界同心、同仇敌忾”的战争局面。在中共地方党组织和八路军驻衡阳办事处的组织发动下,衡阳各地的抗日游击战如火如荼,实现了对敌军的牵制和对友军的策应;形式多样的宣传文艺活动,实现了抗日热情积聚和战争资源整合。这些都可以从战争史料上得以证实:战前第10军紧急备战,征调衡阳民夫78000人,挖掘战壕运输军资;衡阳人民抗战后援会、市政府、工会等组织3000名工人、征用120万余根木料,帮助官兵构筑防御工事;在保卫战进行的过程中,又有许许多多留城百姓主动参战,运送弹药、救护伤员、掩埋遗体,到弹尽援绝时,仍与守城将士一道血战到底,直至最后城陷人亡。从中不难看出:无论任何战争,民族团结的力量始终是夺取胜利的根本。敢于牺牲精神是力量之源。正如毛泽东同志赞扬的那样:守衡阳的战士们是英勇的。翻阅衡阳保卫战的档案,我们为守城官兵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敢于牺牲的精神而感叹。一段回忆文字这样描述:“在遍地积尸、满城恶臭、伤病呻吟、群蝇乱飞之中,官兵们唯一的企求即多杀一些敌人,多为战友索回一些血债,完全无视战争之惨烈与死亡之恐惧,已发挥同仇敌忾与团队精神于最大限!”在48天的浴血奋战中,不断上演着“腰悬骨灰誓死复仇”“敢于突击功成身殉”“负伤不退与敌偕亡”“带病指挥力战殉国”“拼战到底宁死不屈”“宁为玉碎城破不走”的泣血故事!史料记载:师长们也提起机枪,或持刀或投弹与日军誓死拼搏仍坚持到8月7日夜。午夜时日军距地下室仅数十米,军长方先觉最后给蒋介石发电报“来生再见!”举枪自杀,被副官死死抱住夺下手枪。无数战例证明:无论任何军队,敢于牺牲的精神始终是克敌致胜的动力源。忧患图强意识是复兴之魂。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民族更是如此。纵观古今中外,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莫不与此有关。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就曾有过“卧薪尝胆”的故事。越王勾践在战败国破后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十年磨剑,终于战胜吴国,一雪国耻。而反观吴王夫差却内宠佞臣、外伐无度,不恤民力、骄奢淫逸,最后导致国力式微,兵败邦丧。中华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备受西方列强欺侮,战争硝烟不断,丧权失地频仍。尤其是邻国日本,百余年之内数度侵华,从甲午海战到八年抗战,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70年后的今天,我们纪念衡阳抗日保卫战,不是为了鼓动“复仇”“雪耻”,而是提醒国人: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越是在发展繁荣的年代越要增强忧患意识,时刻保持警惕。当前,我们正行进在实践“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梦、中国和平崛起之梦。而警惕战争、增强防范、保持忧患、奋发图强,是处于这个时代的每个中国人应有的精神和意识,这种精神和意识是实现我们民族复兴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