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印象——乌兰布统羊群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weijie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人心魄的乌兰布统大草原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多少人是通过这首敕勒人唱的民歌,了解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最南端,有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摄人心魄的乌兰布统大草原,又俗称坝上草原。这里属丘陵与平原的交错地带,是草原和森林的有机结合,既具有南方优雅秀丽的阴柔,又具有北方粗犷雄浑的阳刚,兼具南秀北雄之美。四季皆宜,处处皆景,是摄影之乡、天然画廊、露天影棚。
   畜牧业依旧是当地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放牧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依旧得到保留,随处可见大规模的牛群和羊群。草原上,山丘旁,湖泊边,牛、羊、马漫步其间,给这番美景增添了无数生气。它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是草原上的精灵,使草原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相较于马的雄壮,牛的敦厚,坝上的羊群则给人温顺的感觉,这种感觉绵绵地敲击你的心房,毫无攻击性,让人不免想亲近一番。
  羊群点缀斑斓画卷
   夏天的乌兰布统,草深林茂,水草丰美,眼见之处均是一片绿油油。即使阳光强烈,也不会让人心烦意乱。视线开阔之处,羊群绵延,一簇一簇地像一朵朵棉花飘在起伏的山丘上。又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不单单在丘陵上,草原上甚至森林旁都同样散布着羊群,看似零零散散,实则团结地聚在一大块区域,一边沐浴着夏日的阳光,一边安静乖巧地吃草,悠游自在地享受着自然的馈赠。近距离去看,群羊们也不怕生,依旧是自顾自地低头吃草,或三五成群靠拢在一起分享,或在那里独自品味。反而是牧羊犬跑过来凑热闹,它应该明白守护好羊群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有吃饱的绵羊,坐在地上闭目养神,不辜负这夏日时光。小羊羔跪在母羊身下喝奶,“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动物都知道感恩父母、孝敬长辈,让人不禁感叹。
   到了秋季,大自然的手给乌兰布统换了一个新模样。这时的乌兰布统犹如巨大的艺术舞台,阳光变成色彩斑斓的舞台灯光,大地、草原、白云、碧水衬托着金黄的白桦林,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姿的欧式油画。阳光照射下的湖泊、小河波光粼粼,晨曦中光影在林间穿梭,夕阳下牛马羊群走在牧归的路上,公主湖中映出美丽的晚霞,远处的村落传来悠扬的牧歌,暮色中冉冉升起的炊烟,徜徉其间,让人如痴如醉。
   牛羊等动物依旧是草原上的主角。此时的羊群不再和碧绿的草原有着强烈的颜色对比,反而因为秋日的阳光晒在身上,白色的羊毛也变得柔和起来,呈现出一种和周围更加统一的色彩。经过一夏的牧养,群羊比夏季更加肥美,从胖胖的脸颊到圆鼓鼓的脖子再到完全下坠的肚子,明显可以知道这里的草木丰盛。它们的身上已经覆盖着厚厚的一层羊毛,而且非常蓬松。此情此景,在阳光照耀下,即使是深秋也不再让人觉得寒冷,而是有一种暖意占据心头。
  乐观与平和是牧羊人不变的生活态度
   我们遇到一位牧羊的老人,在懒洋洋的秋日下照看着山上的羊群。经过闲聊得知,他每天要走四五十里的山路,看管200多只羊。从他的脸上,我们所看到和领悟到的是另外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乌兰布统所展示给我们的对生活的态度——爽朗、乐观、平和,还有坚毅。每一位牧羊者,每一首牧羊歌,都在向我们倾诉着一个游牧名族的历史,敞开着他们博大的胸怀。
   夏季蓝天绿草,白羊三五成群,这个画面不禁让人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而秋日傍晚牧归的羊群,又能留给我们一种恋恋不舍的情感。草原上沿袭祖辈传统牧羊的牧民,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向我们展示乌兰布统人民平和的生活状态。不用刻意定点取景,无论何时来乌兰布统,眼前所见的景象和那草原上的精灵,都可以成为镜头下最美的画面。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米上下,巨大的角和头及身体显得不相称;雌羊角形简单,角体也明显较雄羊短细,角长不超过0.5米,角形呈镰刀状,但比起其他一些羊类,雌盘羊角还是明显粗大。
   盘羊是典型的山地动物,喜在半开旷的高山裸岩带及起伏的山间丘陵生活,以草和树叶为生,以禾本科、葱属以及杂草为食。有季节性的垂直迁徙习性,每年的冬季迁徙至塔城地区玛依勒山与巴布鲁克山附近。每群数量不多,数只至十多只,雌雄合群在一起活动,配种时期每只雄盘羊和数只雌盘羊一起生活,配种季节结束后又分开活动,雌盘羊产仔在第二年夏季。
   野生盘羊的腿比较长,身材比较瘦,生性敏感、多疑、敏捷,采食或休息时常有一头成年羊在高处守望,能及时发现很远地方的异常,当危险来临,即向群体发出信号,远远看到人就跑得没影了。
其他文献
编辑:   您好!向您反映一个问题:以前给投稿邮箱发稿,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到编辑部的自动回信,而如今却不见了。近段,接连给贵刊去了三四篇稿,既不见收到后的自动回复,又不见刊出,全都石沉大海,颇让人沮丧。   当然,自己的写作水平有限,不适合编辑选稿要求是一个主要方面,可我总是怀疑编辑是否收到了稿件,要不然怎不见回音呢?记得今年之前,每一封信都能收到回复,然而年初我兴致高昂地寄了几篇稿子,却久
期刊
编者按:“我是谁?”一个古老而玄妙的话题,于人是这样,于虫亦如此。在大自然里,同为虫,形各异。要探寻生命的本源,破解形态的密语,需要悉心之人付出诸多的体力与精力。生态摄影师王江用他的仁心去感受,用他的金睛去发现,用他的独特视角,呈现给人们充满力量与希望的虫卵世界……   在古文字中,“卵”是一个象形字,像许多孕育中的虫蛋依附在枝条上。在生态学中,卵是昆虫个体发育的第一个虫态,由卵巢内大型特化的生
期刊
梁子,1961年出生于北京,是中国第一位深入非洲部落进行人文调查的女摄影师。自2000年至今,她15年来先后10次独闯非洲大地,只身一人前往莱索托、塞拉利昂、厄立特里亚、喀麦隆、布隆迪、卢旺达、刚果(金)、刚果(布)、南苏丹、乌干达、博茨瓦纳、肯尼亚、加纳等国家,穿梭在高山、海岛、沙漠、森林、草原之间,在陌生的国度与当地百姓同吃住、同喜忧、同感受,用镜头记录了一个苦难与幸福交织、战乱与宁静并存、贫
期刊
拍摄人:赓熙伟  拍摄地点:西藏阿里   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它精灵般的身材和优美的跑姿将我的视线定格——夕阳西下,一只孤独的藏羚羊奔走在暮色中,为这片天地增添了无限生气。  拍摄人:徐树春  拍摄地点: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   辽阔的草原上,牧民赶着羊群忙碌转场的身影随处可见,一只只黑头羊行走在尘土飞扬的牧道上,好似移动的云朵,飘向远方。
期刊
马年即将过去,羊年正在向我们走来。此时此刻,一个绰约、优雅羊的身影浮现于眼前。人们正通过网络、邮寄,将印有“三羊开泰”、“五羊呈祥”一类的贺卡祝福发来寄去。属羊的朋友就更加重视自己的本命年,今天就让我们围绕羊的话题,喜迎新春说说羊吧!
期刊
2014年10月,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迎来了30岁生日。1984年10月15日,伴着长岭山下一声炮响,一块划时代的奠基石深深地埋进了这片多情的土地。从此,大连开发区的名字横空出世;从此,“神州第一开发区”的美誉响彻寰宇。30年岁月如梭,昔日偏僻荒芜小渔村已变成现代化新城区。   30年前,当几个小渔村参差错落于山间海陬,当一片片滩涂静卧于潮落潮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完全是一部农耕渔猎的写真
期刊
羊,在动物界,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羊亚科。羊分绵羊、山羊两大类。在全球各大洲均有分布,有20多种。澳大利亚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美誉,近200年来,养羊业一直是澳大利亚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大宗出口创汇行业。   在澳大利亚,养羊业是个古老而又有巨大活力的行业。在整个畜牧业中,养羊业占首位。1970年,澳大利亚养羊业创造了年产1.8亿只羊的世界纪录。全澳最大的牧羊场位于西澳大利亚州北
期刊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羊肉作为流传至今的传统美食,其文化也是博大精深。东来顺的涮羊肉,西安的羊肉泡馍,新疆的羊肉串,内蒙的烤全羊还有腊羊肉、清蒸羊肉、葱爆羊肉等家常菜肴等等,一提起来就会让我们的食欲大增。还有在我国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全羊席”,也是值得一提的一种传统,作为古代宫廷招待伊斯兰教客人的最高宴席的“全羊席”,在现代也是流行的菜色系列之一。“全羊席”是用羊的各个部位进行烹制,做出一道道的
期刊
图腾,是指原始社会的人认为与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用作本氏族的标志。曾活跃于中国西北部的古老民族——羌族,其族民之羌与族姓之姜,皆源于羊图腾。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羌”为:“羌,西戍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古文字研究证明,羌和姜的汉字构形反映了一种首戴羊角的图腾风俗,这种首戴羊角的习俗反映了羌族人对羊图腾祖先的信仰。他们相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模仿行为,可以使图腾祖先
期刊
动物发展的关键枢纽——两栖类   在动物的发展历程中,有一种关键群体,就是两栖动物。正是从它们开始,脊椎动物在陆地上打开局面,从而发展出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人类。在两栖动物中,人们熟悉的青蛙是跳跃健将,还是捕虫能手,更是农民们的好帮手。而蝾螈也是神奇而隐秘的两栖动物,它们有着可爱的外形,并且在数亿年的进化中成功地开辟了广阔的栖息地,体现了两栖动物宏大的生命史。   什么是两栖动物?科学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