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早就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无数精巧的美石制品。玉在古人的心中是完美品格的象征,人们赞赏某人的品格时往往说“洁身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话,可见玉石在各个领域里面充当着特殊的角色。中国古代圆玉是指玉璧、玉瑗、玉环、玉玦这四种外形相似的玉器,随着时代递进和其使用功能的隐退,现今的人们已经极少考究它们之间形制的区别,时常将玉瑗、玉环,甚至玉玦都归属于玉璧的范畴,统称这类圆玉为玉璧,这种称谓混淆了中国古代圆玉的用途,忽略了中国古代圆玉所要传递的信息。本文从古代圆玉的名称与寓意出发,去探索我国古代圆玉文化。
关键词:古代圆玉;分类;用途;寓意
一、古代圆形玉的分类
圆形玉的分类,汉初编撰的《尔雅·释器》有了以下解释:“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宋人邢丙撰《尔雅疏》时,将《尔雅·释器》中的这段话作了较完整的说明: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以此来区别这四种相似的圆形玉。以《尔雅·释器》的记载及考古发掘出土圆玉为依据,可分为以下几种:
玉璧:中心孔径小于边宽的圆玉;
玉瑗:中心孔径大于边宽的圆玉;
玉环:中心孔径等于边宽的圆玉;
玉玦:周边有一个缺口的圆玉。
这四種圆玉,在古代中国的用途和含义,在《荀子大略》记载中有“ 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这就说明玉璧、玉瑗、玉环、玉玦在古时有严格的使用场合和用途。
二、古代圆形玉的用途及寓意
(一)玉璧
说到“玉璧”,一定会想到“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即完璧归赵。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各国对和氏璧的珍视主要是因为器凝结着忠信仁义。古代诸侯朝见天子,卿大夫奉命会见邻国国君,都要执见面之礼,这在当时被称为“贽”,而玉璧是作为“贽”最为重要的礼物。这是古代极为严格的礼仪,使用玉璧向对方表达敬意和问候,这种礼仪逐渐演化为高级贵族彼此往来,也都以玉璧为“贽”的时尚和风气。由于璧的读音与“毕”、“毙”相似,所以古代玉璧也作为葬玉使用,一是将玉璧置于死者身下,表示必死,二是将玉璧含于死者口中,称为“含璧”,表示无生。这种使用玉璧的方式,也同时派生出降服者口含玉璧,衔璧表示自认死罪的用途。正是因为玉璧具有以示生死的作用,因而在古代中国地位低的人,往往要向地位高者赠璧以示敬意、问候和生死效忠,从而发展为好友之间互赠玉璧,以示为知心之交的凭证。
(二)玉瑗
玉瑗是一种地位高者召见地位低者的信物。荀子说:“召人以瑗”。古时凡天子召见诸侯,诸侯召见卿大夫的时候,都会命人拿着玉瑗,以为凭证。被召见者见到使者带来的玉瑗,便要立刻赶到召见者身旁听命。在《说文》中记载:“瑗,大孔壁,人君上除陛以相引。”君王在上台阶的时候,侍者用它来牵引君王,故手执玉瑗的一边,引导者则执另一边,而不能直接手牵手。桂馥《说文义证》提到:“孔大能容手。”
(三)玉环与玉玦
玉環和玉玦的形制相仿,只是玉玦有一缺口,正是这一缺口之别,这两种圆玉便表达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信息,玉环表示修好,认可,玉玦表示绝交,反对。
古代流放边境的罪臣,三年之后,如果得到君王送来的玉环,便得知君王召其归还,因为环与还同音,如果得到玉玦,便知君王已与他断绝,返回无望,因为玦与绝音近。古代也有环、玦连用,根据对环、玦的选择,从而可得知该人对某件事情所持的态度是赞同或是反对。
说到“玉玦”,一定要从“鸿门宴”说起。“鸿门宴”是历史上扣人心悬的著名故事。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楚霸王项羽在谋臣范增的策划下欲除刘邦于宴会。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故在饮宴的过程中卑辞言好,使得项羽犹豫不决,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终使刘邦逃脱,成就霸业。这里的玉玦指的是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器,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玉玦的用途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一是佩饰。二是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三是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如:君子能决断,则佩玦。四是殉葬品,“玦”与“决”同音,表示与死者永别。五是用于射箭,使用时将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钩弦。古人在意见不合,立场不同产生矛盾时,赠对方“玦”表示断绝往来;若要和好就赠“环”向对方示好。因此,玦器虽小,功能却大,不容小视。
三、结语
当今,我们越来越少关注环形玉之间形制的区别,往往将它们混为一谈。只有充分理解中国古代圆玉的名称和含义,才能了解其在古代的用途和所反应的内在含义。现今圆形玉虽然使用不频繁,但要研究中国玉文化,它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只有更好地传承、借鉴及使用,才能使圆形玉与时俱进,从而迸发出新的生机,提供新的发展可能。
作者简介:王嵘旭(1993-),河南南阳人,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产品设计。
通讯作者:庄一宾,北京化工大学工业设计系硕士生导师。
关键词:古代圆玉;分类;用途;寓意
一、古代圆形玉的分类
圆形玉的分类,汉初编撰的《尔雅·释器》有了以下解释:“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宋人邢丙撰《尔雅疏》时,将《尔雅·释器》中的这段话作了较完整的说明: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以此来区别这四种相似的圆形玉。以《尔雅·释器》的记载及考古发掘出土圆玉为依据,可分为以下几种:
玉璧:中心孔径小于边宽的圆玉;
玉瑗:中心孔径大于边宽的圆玉;
玉环:中心孔径等于边宽的圆玉;
玉玦:周边有一个缺口的圆玉。
这四種圆玉,在古代中国的用途和含义,在《荀子大略》记载中有“ 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这就说明玉璧、玉瑗、玉环、玉玦在古时有严格的使用场合和用途。
二、古代圆形玉的用途及寓意
(一)玉璧
说到“玉璧”,一定会想到“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即完璧归赵。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各国对和氏璧的珍视主要是因为器凝结着忠信仁义。古代诸侯朝见天子,卿大夫奉命会见邻国国君,都要执见面之礼,这在当时被称为“贽”,而玉璧是作为“贽”最为重要的礼物。这是古代极为严格的礼仪,使用玉璧向对方表达敬意和问候,这种礼仪逐渐演化为高级贵族彼此往来,也都以玉璧为“贽”的时尚和风气。由于璧的读音与“毕”、“毙”相似,所以古代玉璧也作为葬玉使用,一是将玉璧置于死者身下,表示必死,二是将玉璧含于死者口中,称为“含璧”,表示无生。这种使用玉璧的方式,也同时派生出降服者口含玉璧,衔璧表示自认死罪的用途。正是因为玉璧具有以示生死的作用,因而在古代中国地位低的人,往往要向地位高者赠璧以示敬意、问候和生死效忠,从而发展为好友之间互赠玉璧,以示为知心之交的凭证。
(二)玉瑗
玉瑗是一种地位高者召见地位低者的信物。荀子说:“召人以瑗”。古时凡天子召见诸侯,诸侯召见卿大夫的时候,都会命人拿着玉瑗,以为凭证。被召见者见到使者带来的玉瑗,便要立刻赶到召见者身旁听命。在《说文》中记载:“瑗,大孔壁,人君上除陛以相引。”君王在上台阶的时候,侍者用它来牵引君王,故手执玉瑗的一边,引导者则执另一边,而不能直接手牵手。桂馥《说文义证》提到:“孔大能容手。”
(三)玉环与玉玦
玉環和玉玦的形制相仿,只是玉玦有一缺口,正是这一缺口之别,这两种圆玉便表达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信息,玉环表示修好,认可,玉玦表示绝交,反对。
古代流放边境的罪臣,三年之后,如果得到君王送来的玉环,便得知君王召其归还,因为环与还同音,如果得到玉玦,便知君王已与他断绝,返回无望,因为玦与绝音近。古代也有环、玦连用,根据对环、玦的选择,从而可得知该人对某件事情所持的态度是赞同或是反对。
说到“玉玦”,一定要从“鸿门宴”说起。“鸿门宴”是历史上扣人心悬的著名故事。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楚霸王项羽在谋臣范增的策划下欲除刘邦于宴会。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故在饮宴的过程中卑辞言好,使得项羽犹豫不决,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终使刘邦逃脱,成就霸业。这里的玉玦指的是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器,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玉玦的用途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一是佩饰。二是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三是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如:君子能决断,则佩玦。四是殉葬品,“玦”与“决”同音,表示与死者永别。五是用于射箭,使用时将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钩弦。古人在意见不合,立场不同产生矛盾时,赠对方“玦”表示断绝往来;若要和好就赠“环”向对方示好。因此,玦器虽小,功能却大,不容小视。
三、结语
当今,我们越来越少关注环形玉之间形制的区别,往往将它们混为一谈。只有充分理解中国古代圆玉的名称和含义,才能了解其在古代的用途和所反应的内在含义。现今圆形玉虽然使用不频繁,但要研究中国玉文化,它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只有更好地传承、借鉴及使用,才能使圆形玉与时俱进,从而迸发出新的生机,提供新的发展可能。
作者简介:王嵘旭(1993-),河南南阳人,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产品设计。
通讯作者:庄一宾,北京化工大学工业设计系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