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教学应使学生能创作具有独特新意的美术作品,为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美术学习的个性特点,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评价能力,启发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模式上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采用多方面、多方法、多角度、多层次的教育模式,只有完善这一教育过程,学生的美术个性才能得以顺利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学生;个性发展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科学是我们,艺术是我。”两个代词准确地区分了科学与艺术之泾渭。马克思的见解更为深刻:“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的,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的个体性的组成。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的形式呢?”科学趋同,艺术存异,正是艺术生命之所在,因此,美术个性化特征是美术学习中最珍贵的部分。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理解为个人的精神面貌,个性主要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构成。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它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基本倾向和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它表明一个人稳定的类型特征。人们的个性差异就是这两个方面的差异。素质是人类世代遗传的产物,它为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个性并非与生俱有,而是后天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美术个性主要是在美术教育中逐渐培养形成的。
美术学习中的个性化归纳起来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即个体的差异性和表现的自由性。美术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来源于美术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感情、习惯、能力、气质、素质等多方面的不同,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无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学识和经验上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在美术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对同一个模特写生时,有些学生注重大体感觉,用笔大胆洒脱,有的学生则表现出工整细腻、一丝不苟;有的草率,有的拘谨;有的喜欢追求客观的真实,有的则偏爱主观的表现。因此,个体的差异性不光反映在学习方法上,也反映在学习效果上。“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这是社会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的原因。美术教育必须尊重个性,呵护个性,应成为学生个体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庇护所。”教师要尊重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个性差异,并依据其差异性展开教学,促进个性的发展。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莫里斯说:“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是个性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即便是同一物象,在不同的画家笔下也会呈现出极大的差别。美术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作业呈现出同样的风格,可以说,这种美术教育是失败的。美术教育应该给学生表现技巧方面的自由性的探索。即使是画素描头像,学生所把握的应该是比例结构及特征,而非一成不变地按教师的技法来表现,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在美术创作中充分展示个性。在美术学习中虽然有教师的指导,但在学生技能制作或描绘的过程中,其个性的意识才是学习过程的主宰。因此,美术学习培养了学生更加自由的表现性,个体也获得更多新价值和新技能的发现。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特指出:“假如一个人觉得他想表现自己的思想,那么重要的是表现的方法而非内容,重要的不是什么,而是如何”,“不能用别人的肺来呼吸而生存。追求真理的教育是教人追求最高和最深刻意义的自我表现,教人自由表达,找寻自我,了解艺术教育中的什么才是弄虚作假的教育”。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只有艺术家才需要培养个性。其实,个性是人的客观存在,既有正面的个性,也有负面的个性;既有外显的个性,也有内敛的个性。每个人的个性发展都需要因势导利地培养,使个性的正面因素得以发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在美术教育中,个性乃艺术的生命,也是艺术风格和特征形成的基础。
在个性倾向诸因素中,动机和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成分,是推动美术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了学习动机,美术学习才更加有效。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中所要达到的某个结果,而学习动机则是使学生去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因,动机影响效果,效果又能促进动机,动机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需以学习活动为媒介。因此,要激发学习动机必须把握好学习动机、学习活动、学习目的这三者的辨证关系。
学习兴趣是指在美术学习中带有积极情绪的内在心理倾向,它是美术学习中最大的情绪力量。兴趣是动机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兴趣与动机具有同样的动力功能。实践证明,学生兴趣是促进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途径。中外美术史上许多著名画家小时候都是以对美术产生兴趣为动力,并经过长期努力而成功的。兴趣可以触发人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从而进行积极的探索。兴趣培养了探求真理的欲望即求知欲,也激发了人的情感,使人达到忘我的境界。兴趣促进了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毅力和理想等各方面的素质发展。有学者认为,兴趣在种族进化、个体发展、人格塑造和人格关系中有着重要作用。
在长期的美术教育实践中,笔者认为,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和兴趣可以从如下途径着手:
1、确立学习目标。有了学习目标,学习兴趣才能持久,求知欲能促使人进行创造活动,也是通向成功的起点。在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采取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的利用幻灯片和图片等教具;有的向学生展示名家画作;有的以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把音乐引入绘画课堂,创设特殊情境,将审美情感融于美术学习中;还有的教师当场示范,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2、创设美术环境,提供表现机会,激发学习兴趣。从某种角度上说,学生的学习生活枯燥而紧张,教师应利用各种美术活动来调节学生的情绪,如组织他们轮流出黑板报、布置宣传栏、举办画展等,把“重在参于”作为书画展览的活动宗旨,既创设愉快轻松的美术环境,又让学生得到美术实践的机会。学生自我表现的艺术水平虽然有限,但美术学习的兴趣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由学生亲手创设的各种美术环境,更能吸引和感染周围同学,并激发起更多同学“试一试”的欲望。
3、调整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以点带面,深化层次。对教材内容中枯燥乏味的概念,要尽量使之通俗、具体。要把本来较生动的内容讲得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师生课堂交流的高潮。对那些难以操作的作业要减少分量,而对那些容易发挥的作业可增加分量。要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使书本知识变为活的东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要从各班选拔美术骨干组成美术学习小组,定期组织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4、利用竞赛活动,做到评价准确,适当表扬,拓宽兴趣范围。校园里的各种美术比赛活动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诗人普希金说过:“羡慕是竞赛的姐妹,因此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竞赛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大,因而水平可以得到明显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生比赛成绩不佳,很多时候是由于过分的刺激超过了他们的体力、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导致信心和兴趣的丧失。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地组织竞赛活动,选择最佳时机,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在美术学习中还要拓宽学习范围,使学生对各个艺术门类都产生兴趣,包括文学、音乐等,这对塑造性格、发展个性和陶冶情操都具有重要意义。兴趣狭窄会妨碍美术能力的发展,影响个性的健康发展。美术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是多方面、多方法、多角度、多层次的教育过程,只有完善这一过程,学生的美术个性才能得以顺利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学生;个性发展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科学是我们,艺术是我。”两个代词准确地区分了科学与艺术之泾渭。马克思的见解更为深刻:“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的,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的个体性的组成。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的形式呢?”科学趋同,艺术存异,正是艺术生命之所在,因此,美术个性化特征是美术学习中最珍贵的部分。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理解为个人的精神面貌,个性主要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构成。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它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基本倾向和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它表明一个人稳定的类型特征。人们的个性差异就是这两个方面的差异。素质是人类世代遗传的产物,它为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个性并非与生俱有,而是后天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美术个性主要是在美术教育中逐渐培养形成的。
美术学习中的个性化归纳起来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即个体的差异性和表现的自由性。美术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来源于美术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感情、习惯、能力、气质、素质等多方面的不同,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无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学识和经验上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在美术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对同一个模特写生时,有些学生注重大体感觉,用笔大胆洒脱,有的学生则表现出工整细腻、一丝不苟;有的草率,有的拘谨;有的喜欢追求客观的真实,有的则偏爱主观的表现。因此,个体的差异性不光反映在学习方法上,也反映在学习效果上。“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这是社会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的原因。美术教育必须尊重个性,呵护个性,应成为学生个体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庇护所。”教师要尊重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个性差异,并依据其差异性展开教学,促进个性的发展。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莫里斯说:“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是个性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即便是同一物象,在不同的画家笔下也会呈现出极大的差别。美术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作业呈现出同样的风格,可以说,这种美术教育是失败的。美术教育应该给学生表现技巧方面的自由性的探索。即使是画素描头像,学生所把握的应该是比例结构及特征,而非一成不变地按教师的技法来表现,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在美术创作中充分展示个性。在美术学习中虽然有教师的指导,但在学生技能制作或描绘的过程中,其个性的意识才是学习过程的主宰。因此,美术学习培养了学生更加自由的表现性,个体也获得更多新价值和新技能的发现。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特指出:“假如一个人觉得他想表现自己的思想,那么重要的是表现的方法而非内容,重要的不是什么,而是如何”,“不能用别人的肺来呼吸而生存。追求真理的教育是教人追求最高和最深刻意义的自我表现,教人自由表达,找寻自我,了解艺术教育中的什么才是弄虚作假的教育”。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只有艺术家才需要培养个性。其实,个性是人的客观存在,既有正面的个性,也有负面的个性;既有外显的个性,也有内敛的个性。每个人的个性发展都需要因势导利地培养,使个性的正面因素得以发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在美术教育中,个性乃艺术的生命,也是艺术风格和特征形成的基础。
在个性倾向诸因素中,动机和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成分,是推动美术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了学习动机,美术学习才更加有效。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中所要达到的某个结果,而学习动机则是使学生去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因,动机影响效果,效果又能促进动机,动机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需以学习活动为媒介。因此,要激发学习动机必须把握好学习动机、学习活动、学习目的这三者的辨证关系。
学习兴趣是指在美术学习中带有积极情绪的内在心理倾向,它是美术学习中最大的情绪力量。兴趣是动机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兴趣与动机具有同样的动力功能。实践证明,学生兴趣是促进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途径。中外美术史上许多著名画家小时候都是以对美术产生兴趣为动力,并经过长期努力而成功的。兴趣可以触发人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从而进行积极的探索。兴趣培养了探求真理的欲望即求知欲,也激发了人的情感,使人达到忘我的境界。兴趣促进了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毅力和理想等各方面的素质发展。有学者认为,兴趣在种族进化、个体发展、人格塑造和人格关系中有着重要作用。
在长期的美术教育实践中,笔者认为,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和兴趣可以从如下途径着手:
1、确立学习目标。有了学习目标,学习兴趣才能持久,求知欲能促使人进行创造活动,也是通向成功的起点。在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采取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的利用幻灯片和图片等教具;有的向学生展示名家画作;有的以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把音乐引入绘画课堂,创设特殊情境,将审美情感融于美术学习中;还有的教师当场示范,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2、创设美术环境,提供表现机会,激发学习兴趣。从某种角度上说,学生的学习生活枯燥而紧张,教师应利用各种美术活动来调节学生的情绪,如组织他们轮流出黑板报、布置宣传栏、举办画展等,把“重在参于”作为书画展览的活动宗旨,既创设愉快轻松的美术环境,又让学生得到美术实践的机会。学生自我表现的艺术水平虽然有限,但美术学习的兴趣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由学生亲手创设的各种美术环境,更能吸引和感染周围同学,并激发起更多同学“试一试”的欲望。
3、调整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以点带面,深化层次。对教材内容中枯燥乏味的概念,要尽量使之通俗、具体。要把本来较生动的内容讲得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师生课堂交流的高潮。对那些难以操作的作业要减少分量,而对那些容易发挥的作业可增加分量。要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使书本知识变为活的东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要从各班选拔美术骨干组成美术学习小组,定期组织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4、利用竞赛活动,做到评价准确,适当表扬,拓宽兴趣范围。校园里的各种美术比赛活动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诗人普希金说过:“羡慕是竞赛的姐妹,因此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竞赛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大,因而水平可以得到明显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生比赛成绩不佳,很多时候是由于过分的刺激超过了他们的体力、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导致信心和兴趣的丧失。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地组织竞赛活动,选择最佳时机,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在美术学习中还要拓宽学习范围,使学生对各个艺术门类都产生兴趣,包括文学、音乐等,这对塑造性格、发展个性和陶冶情操都具有重要意义。兴趣狭窄会妨碍美术能力的发展,影响个性的健康发展。美术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是多方面、多方法、多角度、多层次的教育过程,只有完善这一过程,学生的美术个性才能得以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