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传媒正以其强劲的势头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大众文化亦借助现代传媒工具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快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多元文化并存、大众文化受到追捧、现代传媒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单靠学校来完成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以及媒体三方面的作用,构建集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于一体的育人体系,才能够真正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
一 政府的行政干预机制
学校育人需要一个有利的德育社会环境。在市场化、商业化运作下,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政府应行使行政干预机制,加大依法治理文化市场的力度以规范相关媒体的运作发展,在确保大众传播媒体业务独立的前提下,通过法律监督、制度规范与技术管制等三种方式介入。并制定相关政策,健全法规,加强管理力度,让公共媒体秉持扬善抑恶、赞美贬丑、扶正祛邪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内涵,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互联网在法制化轨道上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已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有关保护网络安全和预防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并在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条文中写入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条文。但这些法律法规远远不能满足网络发展的需要。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使之在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只有加强和完善网络立法,才能使网络空间主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做到网络空间违法必究,确保网络世界的健康发展。
2 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网络监管职能部门要严格执法,依法对用户在网站上发布的信息进行监督,确保网络信息内容的合法与健康。对网络上的违规违法行为必须追究。同时要与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联手,共同建立长效的网络监管体系,强化网络监管责任,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对于触犯法律底线的网络文化产品和经营主体坚决予以打击。网络扫黄不能一阵风,时冷时热。当然,这样的监管不仅是政府相关部门的事情,每个网民都应参与其中,良好的网络环境要靠大家共同来维护。而监管部门在“堵”住不良信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疏”,应加强对优秀网站的引导和支持,毕竟更多地利用网络传播对社会有益的信息才是网络传播的社会责任所在。
3 加快建设网络人才队伍,提高技术管制水平,积极采用技术手段有效管制非法网络文化产品。目前我国网络执法人才比较缺乏,必须加强对网络执法人员的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培训,尽快打造一支正规化、现代化的网络执法专业队伍,以确保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4 加强制度规范,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对网络文化经营单位要坚持严格的主体准入管理,从源头规范网络文化市场主体资格。网络文化经营单位也要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要专门设立机构人员负责产品内容的自审自查;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完善网络文化内容监管制度,加强对网络文化内容的审查和备案管理,落实网络文化经营主体属地管理。同时,对适合青少年的健康网络文化产品给予政策扶持,以内容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产品打压不良产品的生存空间,推动绿色网络文化产品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 社会的系统教化机制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社会教化体系包括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学校)、家庭和社会团体。学校教育应该扮演文化主阵地的角色,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全面推行主流文化教育,引导大众文化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家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肩负“启蒙”重任的关键环节,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对大众文化的认知态度和感情倾向乃至批判能力,均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此外,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形成教化合力,优化青少年生存的整体社会环境。
1 学校教育
要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既要有一个相对有利的德育社会环境,又要发挥学校的能动作用,即学校不仅要做净化德育环境的呼吁者,还应成为社会文化环境的自觉建设者。
(1)学校是系统、自觉的文化传播者和建设者。要教会学生鉴别、选择,对社会上的不合理与不良现象作出正确的评判、解释,是学校德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道德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复杂,学校德育主动、自觉地担当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者就显得十分重要。学校本身可以是文化尤其是先进道德文化的讲坛和舆论阵地,辐射并影响社会;还可以开发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现实空间,以社会主体力量之一的身份出现,参与社会环境的变革与整合,从而创造自己生存、发展和提升的优化环境。
(2)重视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社会环境不仅是个体成长的环境,同时也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环境。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大众传媒、社区、家庭等会对学校德育产生多重影响。社会环境不仅可以对一定时期的学校德育的各个方面起到决定、参与和补充的作用,而且还对这一特定时期的学校德育发挥导向功能,使之发生量的积累和质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导向功能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道德受所在的社会文化制约,大众传媒和家庭也往往会给学校的具体德育活动提出必须解决的课题;二是社会环境在德育目标、内容和手段、形式等方面对学校德育有具体影响。
(3)在多维空间构建中取得实效。教育体系的单一化是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环境中无论是整个社会文化、社会风气,还是某个社区、家庭、大众传媒都对学校德育的效果起到强化或弱化的作用。这一作用是一种对于学校德育内容和结果的“修正”。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学校同社区和家庭的联系日益密切。不仅学校德育的空间、内容和活动可以向社区、家庭乃至全社会延伸,家庭、社区等已成为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一个新途径。而且对于社区、家庭的德育影响,学校可以通过一定形式引入学校,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
(4)着力培育高素质的文化消费群体。从目前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来看,其文化程度、生活阅历、教育状况、思想修养、审美能力参差不齐,且整体层次不高。对于学校来说,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倡导主流文化,推行高雅文化,传播民族文化,重视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层次和审美品味,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其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和审美情趣,才能为我国大众文化生产创造积极健康的消费环境。
2 家庭教育
(1)家庭环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时间上,家庭教育也成为学校德育先入为主的基础;在内容上,由于家庭的特殊环境,在无意识层面上使得家庭德育影响的内容无所不包;在人际关系上,对学校教育的对象来说,师生关系不可能在频度和聚合度上与家长相比。在家庭中由于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是统一的,因而家庭环境影响的重要方面是家长的言传身教。由于子女与家长的接触频度高、具有情感上的亲密性,所以这种榜样作用远胜于 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根据研究,儿童的社会化首先从家庭开始,而且伴随其一生。少儿在家庭中最初形成的道德认知、价值判断、行为方式也将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内容、方式及效果。
(2)家庭传承是青少年人格健全的基础。家庭既是一定文化的积淀之地,亦是一定文化的传承者,家庭教育是维系社会文明的重要纽带。把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这是中国数千年传承的家教传统,孝文化、君子文化便是这一传统结出的硕果。然而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随着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过去以道德为中心的家庭教育主渠道遭到严重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造成的严重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道德失范、违法犯罪、罹患心理疾病甚至走上轻生之路的例子有日益上升的趋势。对于这些现象,大多数人认为是社会问题,还有人认为是学校教育的问题。其实,根子出在家庭教育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是最好的教材,而父母自然就是最重要的教师。
(3)家长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当前家庭教育中道德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是和整个社会、时代的道德价值观的变化息息相关的。转型期的中国,传统道德体系面临挑战,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道德体系尚未建立,道德价值的失范成为现实中的普遍困境。比如,在价值趋向上,一些家长对社会上非正常的人际关系和不良社会状态存有不满情绪,以至于对个人和家庭之外的一切都失去信心和责任心。加之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存在,更使一些人个体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淡化,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对自己、对家庭有利的事就做,无利的事不做。对公共秩序、公共规则置之不理,我行我素等等。这种不负责任的社会价值观被带到家庭教育中。也使孩子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助长了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倾向。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和家庭教育的直接责任人,家长们应从自我道德重建出发,为孩子成长负起应有的责任。“生活就是教育”,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家长是学出来的。认真学习如何做好家长,不仅仅是在完善自己,也是在造福家庭和孩子。
(4)创设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体系已逐步完善,相比较起来,家庭教育反而渐行渐远,越来越与之不匹配。长期以来,我们更强调学校教育对培养孩子的作用,家庭教育往往被忽视,如何创设良好、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的问题则更是少有人问津。事实上,一个人的成长首先受到的是来自家庭、父母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一度成为培养和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中的这句话便是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突出强调。在当今时代,虽说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然而在育人的问题上,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道理并未过时。借鉴传统教育中的精华部分,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关注、强调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倡家庭通过言传身教,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 社会教育
(1)成人社会应该对大众传媒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负重要责任。社会应着眼于创造有利于学校德育的传媒环境,在形成积极向上的伦理风尚上花大力气。应积极营造催人奋进的人文环境,培育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赋予充满真情的人文关怀,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只有社会风气正,成人社会普遍关心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社会调控才能行之有效。否则,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独立和健康的精神文明的国家或社会能够在对大众传媒的调控上有好的作为。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现代传媒的互动建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最直接的功能是在社会转型、社会生活剧变的过程中,为政府、社会和个人提供正确判断和选择的共同价值观念基础和行为准则,以便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引领社会和个人走向正确的方向。社会传媒机构要通过宣传主流价值观念来消解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要通过对高雅文化的扶持,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大众文化的鉴别、鉴赏能力。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达的媒体和通信网络技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与人们的各种活动场所密切结合,形成强大的、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
(3)加大网络文化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全社会一定要深刻认识到,网络已经成为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平台,电脑、网络应该是帮助他们与时俱进的工具,而绝不能蜕变为诱使他们玩物丧志、荒废青春的游戏机。必须调整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净化网络环境,大力开创积极向上的网络主流文化,指导青少年在信息时代科学上网、健康成长。要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使互联网成为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健康精神文化家园。
三 媒体的自律机制
现代儿童是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如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作为大众媒体应牢记其使命和责任,只有在自律前提下的政府调控才能使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产生最大实效,才能保证大众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 媒体负有公认的社会教育职责。目前我国的大众传媒产品特别是一些影视剧、相亲类节目,单纯追求收视率,以低俗、“另类”内容赢得观众,将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引入歧途。大众传媒面对的受众为不确定的多数,其中相当部分是青少年,他们极易受到传媒的影响。相关资料表明,90%以上青少年靠大众传媒提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或改变了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信念。因此,大众传媒对传媒内容需要自律性制约。例如英国《独立电视委员会节目准则》明确提到:必须考虑观众的构成,并在必要时作出节目警告,尤其是在儿童在场的时候。大众传媒应为社会创设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2 对大众传媒影响力的社会调控。大众传媒主要为印刷媒介和电子类媒介。大众传媒的内容来自于制造或控制其生产的政府、家庭、制造商、创作者、主持人、网络设计和编辑人员等等。大众传媒的影响主要是作为直接的信息状态发挥其环境作用。社会调控要侧重于对大众传媒的操作者、制作者、经营者的控制。由于传媒本身并无信息意义,其直接呈送给消费者的信息内容是由人赋予的,因此应当追本溯源,从源头抓起。社会和政府应在立法、执法,建立标准、场合、技术控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对大众传媒的影响进行调控,形成对大众传媒信息源的控制。
3 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大众传媒的创作者、生产者、传播者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自律水准和相对完善的行业制度自律机制,以引导业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从业人员应具备更严谨的职业作风,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更全面的人文素养,为媒介创造良好的平台和环境。从制度自律层面讲,媒体内部应在制作、播出等重要环节上实行较为严格的审查制度,为青少年提供雅俗共赏、活泼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并对低俗内容进行界定和监控。政府部门应规范传播媒体的行为,给媒体内容制定出底线要求,并在政策上设法采取有利于提高其品质的措施。
4 增强对媒体社会责任和道德的约束。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构建良性的大众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媒体从业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它不仅表现在强化传媒工作者对媒介的理性认识、对新的媒介思维方式的熟练运用和把握上,更应落实到以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为核心的自律机制上。既要构建提升传媒从业者素质的良性环境,加强其媒介素养教育,又要把传媒从业者的职业操守作为社会对媒介评价和监督的重要内容,建立对媒体公信力的社会制衡和约束机制。同时,严格实施传媒从业者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把职业操守和职业素质作为考量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巫幸兴,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J]教书育人,2007,(4)
[3]宋丽萍,大众文化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4]姜华,大众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 的影响及应对[J],道德与文明,2007,[4)
一 政府的行政干预机制
学校育人需要一个有利的德育社会环境。在市场化、商业化运作下,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政府应行使行政干预机制,加大依法治理文化市场的力度以规范相关媒体的运作发展,在确保大众传播媒体业务独立的前提下,通过法律监督、制度规范与技术管制等三种方式介入。并制定相关政策,健全法规,加强管理力度,让公共媒体秉持扬善抑恶、赞美贬丑、扶正祛邪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内涵,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互联网在法制化轨道上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已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有关保护网络安全和预防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并在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条文中写入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条文。但这些法律法规远远不能满足网络发展的需要。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使之在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只有加强和完善网络立法,才能使网络空间主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做到网络空间违法必究,确保网络世界的健康发展。
2 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网络监管职能部门要严格执法,依法对用户在网站上发布的信息进行监督,确保网络信息内容的合法与健康。对网络上的违规违法行为必须追究。同时要与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联手,共同建立长效的网络监管体系,强化网络监管责任,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对于触犯法律底线的网络文化产品和经营主体坚决予以打击。网络扫黄不能一阵风,时冷时热。当然,这样的监管不仅是政府相关部门的事情,每个网民都应参与其中,良好的网络环境要靠大家共同来维护。而监管部门在“堵”住不良信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疏”,应加强对优秀网站的引导和支持,毕竟更多地利用网络传播对社会有益的信息才是网络传播的社会责任所在。
3 加快建设网络人才队伍,提高技术管制水平,积极采用技术手段有效管制非法网络文化产品。目前我国网络执法人才比较缺乏,必须加强对网络执法人员的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培训,尽快打造一支正规化、现代化的网络执法专业队伍,以确保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4 加强制度规范,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对网络文化经营单位要坚持严格的主体准入管理,从源头规范网络文化市场主体资格。网络文化经营单位也要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要专门设立机构人员负责产品内容的自审自查;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完善网络文化内容监管制度,加强对网络文化内容的审查和备案管理,落实网络文化经营主体属地管理。同时,对适合青少年的健康网络文化产品给予政策扶持,以内容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产品打压不良产品的生存空间,推动绿色网络文化产品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 社会的系统教化机制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社会教化体系包括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学校)、家庭和社会团体。学校教育应该扮演文化主阵地的角色,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全面推行主流文化教育,引导大众文化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家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肩负“启蒙”重任的关键环节,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对大众文化的认知态度和感情倾向乃至批判能力,均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此外,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形成教化合力,优化青少年生存的整体社会环境。
1 学校教育
要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既要有一个相对有利的德育社会环境,又要发挥学校的能动作用,即学校不仅要做净化德育环境的呼吁者,还应成为社会文化环境的自觉建设者。
(1)学校是系统、自觉的文化传播者和建设者。要教会学生鉴别、选择,对社会上的不合理与不良现象作出正确的评判、解释,是学校德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道德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复杂,学校德育主动、自觉地担当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者就显得十分重要。学校本身可以是文化尤其是先进道德文化的讲坛和舆论阵地,辐射并影响社会;还可以开发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现实空间,以社会主体力量之一的身份出现,参与社会环境的变革与整合,从而创造自己生存、发展和提升的优化环境。
(2)重视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社会环境不仅是个体成长的环境,同时也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环境。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大众传媒、社区、家庭等会对学校德育产生多重影响。社会环境不仅可以对一定时期的学校德育的各个方面起到决定、参与和补充的作用,而且还对这一特定时期的学校德育发挥导向功能,使之发生量的积累和质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导向功能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道德受所在的社会文化制约,大众传媒和家庭也往往会给学校的具体德育活动提出必须解决的课题;二是社会环境在德育目标、内容和手段、形式等方面对学校德育有具体影响。
(3)在多维空间构建中取得实效。教育体系的单一化是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环境中无论是整个社会文化、社会风气,还是某个社区、家庭、大众传媒都对学校德育的效果起到强化或弱化的作用。这一作用是一种对于学校德育内容和结果的“修正”。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学校同社区和家庭的联系日益密切。不仅学校德育的空间、内容和活动可以向社区、家庭乃至全社会延伸,家庭、社区等已成为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一个新途径。而且对于社区、家庭的德育影响,学校可以通过一定形式引入学校,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
(4)着力培育高素质的文化消费群体。从目前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来看,其文化程度、生活阅历、教育状况、思想修养、审美能力参差不齐,且整体层次不高。对于学校来说,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倡导主流文化,推行高雅文化,传播民族文化,重视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层次和审美品味,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其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和审美情趣,才能为我国大众文化生产创造积极健康的消费环境。
2 家庭教育
(1)家庭环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时间上,家庭教育也成为学校德育先入为主的基础;在内容上,由于家庭的特殊环境,在无意识层面上使得家庭德育影响的内容无所不包;在人际关系上,对学校教育的对象来说,师生关系不可能在频度和聚合度上与家长相比。在家庭中由于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是统一的,因而家庭环境影响的重要方面是家长的言传身教。由于子女与家长的接触频度高、具有情感上的亲密性,所以这种榜样作用远胜于 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根据研究,儿童的社会化首先从家庭开始,而且伴随其一生。少儿在家庭中最初形成的道德认知、价值判断、行为方式也将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内容、方式及效果。
(2)家庭传承是青少年人格健全的基础。家庭既是一定文化的积淀之地,亦是一定文化的传承者,家庭教育是维系社会文明的重要纽带。把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这是中国数千年传承的家教传统,孝文化、君子文化便是这一传统结出的硕果。然而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随着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过去以道德为中心的家庭教育主渠道遭到严重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造成的严重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道德失范、违法犯罪、罹患心理疾病甚至走上轻生之路的例子有日益上升的趋势。对于这些现象,大多数人认为是社会问题,还有人认为是学校教育的问题。其实,根子出在家庭教育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是最好的教材,而父母自然就是最重要的教师。
(3)家长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当前家庭教育中道德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是和整个社会、时代的道德价值观的变化息息相关的。转型期的中国,传统道德体系面临挑战,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道德体系尚未建立,道德价值的失范成为现实中的普遍困境。比如,在价值趋向上,一些家长对社会上非正常的人际关系和不良社会状态存有不满情绪,以至于对个人和家庭之外的一切都失去信心和责任心。加之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存在,更使一些人个体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淡化,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对自己、对家庭有利的事就做,无利的事不做。对公共秩序、公共规则置之不理,我行我素等等。这种不负责任的社会价值观被带到家庭教育中。也使孩子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助长了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倾向。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和家庭教育的直接责任人,家长们应从自我道德重建出发,为孩子成长负起应有的责任。“生活就是教育”,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家长是学出来的。认真学习如何做好家长,不仅仅是在完善自己,也是在造福家庭和孩子。
(4)创设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体系已逐步完善,相比较起来,家庭教育反而渐行渐远,越来越与之不匹配。长期以来,我们更强调学校教育对培养孩子的作用,家庭教育往往被忽视,如何创设良好、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的问题则更是少有人问津。事实上,一个人的成长首先受到的是来自家庭、父母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一度成为培养和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中的这句话便是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突出强调。在当今时代,虽说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然而在育人的问题上,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道理并未过时。借鉴传统教育中的精华部分,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关注、强调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倡家庭通过言传身教,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 社会教育
(1)成人社会应该对大众传媒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负重要责任。社会应着眼于创造有利于学校德育的传媒环境,在形成积极向上的伦理风尚上花大力气。应积极营造催人奋进的人文环境,培育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赋予充满真情的人文关怀,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只有社会风气正,成人社会普遍关心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社会调控才能行之有效。否则,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独立和健康的精神文明的国家或社会能够在对大众传媒的调控上有好的作为。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现代传媒的互动建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最直接的功能是在社会转型、社会生活剧变的过程中,为政府、社会和个人提供正确判断和选择的共同价值观念基础和行为准则,以便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引领社会和个人走向正确的方向。社会传媒机构要通过宣传主流价值观念来消解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要通过对高雅文化的扶持,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大众文化的鉴别、鉴赏能力。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达的媒体和通信网络技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与人们的各种活动场所密切结合,形成强大的、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
(3)加大网络文化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全社会一定要深刻认识到,网络已经成为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平台,电脑、网络应该是帮助他们与时俱进的工具,而绝不能蜕变为诱使他们玩物丧志、荒废青春的游戏机。必须调整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净化网络环境,大力开创积极向上的网络主流文化,指导青少年在信息时代科学上网、健康成长。要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使互联网成为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健康精神文化家园。
三 媒体的自律机制
现代儿童是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如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作为大众媒体应牢记其使命和责任,只有在自律前提下的政府调控才能使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产生最大实效,才能保证大众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 媒体负有公认的社会教育职责。目前我国的大众传媒产品特别是一些影视剧、相亲类节目,单纯追求收视率,以低俗、“另类”内容赢得观众,将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引入歧途。大众传媒面对的受众为不确定的多数,其中相当部分是青少年,他们极易受到传媒的影响。相关资料表明,90%以上青少年靠大众传媒提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或改变了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信念。因此,大众传媒对传媒内容需要自律性制约。例如英国《独立电视委员会节目准则》明确提到:必须考虑观众的构成,并在必要时作出节目警告,尤其是在儿童在场的时候。大众传媒应为社会创设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2 对大众传媒影响力的社会调控。大众传媒主要为印刷媒介和电子类媒介。大众传媒的内容来自于制造或控制其生产的政府、家庭、制造商、创作者、主持人、网络设计和编辑人员等等。大众传媒的影响主要是作为直接的信息状态发挥其环境作用。社会调控要侧重于对大众传媒的操作者、制作者、经营者的控制。由于传媒本身并无信息意义,其直接呈送给消费者的信息内容是由人赋予的,因此应当追本溯源,从源头抓起。社会和政府应在立法、执法,建立标准、场合、技术控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对大众传媒的影响进行调控,形成对大众传媒信息源的控制。
3 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大众传媒的创作者、生产者、传播者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自律水准和相对完善的行业制度自律机制,以引导业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从业人员应具备更严谨的职业作风,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更全面的人文素养,为媒介创造良好的平台和环境。从制度自律层面讲,媒体内部应在制作、播出等重要环节上实行较为严格的审查制度,为青少年提供雅俗共赏、活泼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并对低俗内容进行界定和监控。政府部门应规范传播媒体的行为,给媒体内容制定出底线要求,并在政策上设法采取有利于提高其品质的措施。
4 增强对媒体社会责任和道德的约束。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构建良性的大众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媒体从业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它不仅表现在强化传媒工作者对媒介的理性认识、对新的媒介思维方式的熟练运用和把握上,更应落实到以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为核心的自律机制上。既要构建提升传媒从业者素质的良性环境,加强其媒介素养教育,又要把传媒从业者的职业操守作为社会对媒介评价和监督的重要内容,建立对媒体公信力的社会制衡和约束机制。同时,严格实施传媒从业者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把职业操守和职业素质作为考量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巫幸兴,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J]教书育人,2007,(4)
[3]宋丽萍,大众文化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4]姜华,大众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 的影响及应对[J],道德与文明,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