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合唱教学应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基础研究、完善教学体系,积极改革创新,重视个性化指导教学,加快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关键词:高校合唱 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36-01
我国高校合唱教学将音乐与声音、语言与情感相互融合,该艺术形式的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强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艺术合作团队精神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合唱教学应该有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积极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以及美感展示的合唱能力。
1、高校合唱教学的培养目标
合唱教学是高等教育素质化教育教学的有效表现。通过学生们共同完成多个声部、多种声音相互配合的演唱,将群体的音效、音响、音色等做到有机、统一、和谐,合唱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门艺术学科。对合唱教学定位的认识,关系到合唱教学发展。
1.1 合唱教学需要重视能力发展,拓宽思路[1]。合唱作為一门艺术,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内涵丰富、声乐范畴广泛、要求知识面广并对音乐史有一定的研究。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需要定位准确,有的放矢,重视培养学生的反应敏感、知识面宽、对音乐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要求较高,同时要强化民族音乐在合唱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2 高校合唱教学重视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合唱本身的艺术魅力,在于“合”。合出美感、合出均衡、合出和谐、合出意境。作为高校合唱教学中对学生能达到“合”的较高水平,就需要加强协作能力训练。协作包括声部、器乐、指挥、演唱等各环节的综合性掌控,在于恰到好处,在于均衡。
1.3 高校合唱教学追求艺术的完美表现。合唱属于音乐范畴的一部分,而音乐是用声乐表达情感、思想、意境的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高校合唱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对发音、演唱等专业基础的强化教育。将艺术的审美与感知贯穿整个教育教学阶段,并不断加深和提高。合唱的审美在于一种群体之美、音色之美、节奏之美、旋律之美、舞台表现之美、准确整齐之美等。对于合唱审美的客观全面认识,是高校合唱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具有准确的鉴赏素质,具有合唱理念的科学价值观。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感受培养,令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对合唱的共鸣来带的艺术享受,树立高品质的艺术素养。
2、高校合唱教学中的不足
2.1 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授课规模较大,授课效果与训练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国内一般高校对合唱教学采用的授课方式多为大班制教学。虽然能对总体情况有个掌控,也能通过歌唱培训和声乐训练达到一定的培养效果,但该模式对于更细腻的个人训练、独唱指导、气息的运用等比较单薄。而每个个体的训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合唱整体气息与水平。
2.2 教学理论体系自身的资源缺乏。高校合唱教学的理论教材及基础知识、实践知识体系不够成熟和完善,甚至存在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影响到教学质量。合唱教学体系,不是单纯的训练声乐和唱歌,而是应该对音乐的创作文化背景、原理及理论研究进行体系化。
2.3 高校合唱队伍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或普遍偏低。高校合唱教学对学生们的声乐素质应该有较高的要求,但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声乐基本素质不高,音高、音色、音准方面存在高不成低不就、高而不润、低而不稳等现象,也影响到额合唱教学质量。
2.4 合唱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我国高校合唱教学过多的依赖对某一作品的排练来代替教学。重“形”而忽略了“神”。合唱教学缺乏对合唱基础知识、合唱理论、合唱发展史、合唱配合、合唱技巧等的教学内容。
3、对高校合唱教学的积极探索
3.1在教学中重视审美与创作理念的应用。重视对民族音乐、中西方古典音乐文化的教学,使学生丰富音乐文化底蕴、了解文化与创作间的密切联系[2],从观赏开始逐步进入学习状态,更贴近生活、走向现实。学生理解了有感染力的经典音乐必须与文化内涵相联系才具有更饱满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在学习过程中,将民族素材与音乐素材向融合,将古典与现代相碰撞,才能更全方位的理解音乐的魅力,更明确在合唱表现中细节处理的含义。因此,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上笔者的理解是既要保留艺术性、还要被学生易接受的优秀作品。对音乐教师的培训中注重指挥、合唱与阅谱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合唱教学中,采用优秀的、综合能力强的学生的示范性。
3.2 注重合唱团的全面培养。要求合唱团需要与作曲家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能积极参与一些曲目的创作或提出一些创作方面的意见。是学生成为一个音乐的参与者,而不简单的是一个被训练者。同时要求合唱团与指挥多交流,提高阅谱能力,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反复磨合切磋。鼓励合唱团积极挖掘民族音乐用来创作合唱作品,提升创作能力和审美改编能力。
3.3在教学中针对性的开展训练。合唱团中的每位同学对声乐、视唱、伴奏等存在参差不齐,水平高低不一。笔者针对性的制定学生补习要纲,对学生取得成绩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建立信心,积极投入合唱训练。笔者选择学生相对喜欢的歌曲,加强文化背景、合唱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建立合唱认知的思路,更好的完成训练,产生敏感的思维,并在演唱和表演中配合默契,用心感受音乐,享受合唱。
3.4 重视基本功训练,提升合唱水平。笔者探索了几种教学方法,用于呼吸训练和发声训练。通过生理调节,加强气息训练,姿势上让学生上身挺直、双眼平视、肩部放松、收腹,呼吸缓慢、均匀,平稳5分钟后,改为快慢的交替反复。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对气息掌握自如。发声训练中,在对学生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针对个体差异,分别给以纠正指导。笔者编写了二声部发声曲提供给学生专门加强声部间的训练,效果较好。
3.4 培养学生合唱情感,定期观摩优秀作品。在每次训练中,要求学生先对作品进行赏析,包括文化、背景、情感等进行了解,在训练时注入情感的演唱。另外,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安排优秀作品观摩,写出观后感。
高校合唱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教材基础性研究,完善合唱教学理论体系。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加强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国权.走进民族走进现代走进通俗—拓展合唱创作风格的思考[J].合唱艺术.北京:中国合唱协会会刊.2007(33):29-30.
[2]陈新平.当前我国合唱事业发展问题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
关键词:高校合唱 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36-01
我国高校合唱教学将音乐与声音、语言与情感相互融合,该艺术形式的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强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艺术合作团队精神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合唱教学应该有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积极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以及美感展示的合唱能力。
1、高校合唱教学的培养目标
合唱教学是高等教育素质化教育教学的有效表现。通过学生们共同完成多个声部、多种声音相互配合的演唱,将群体的音效、音响、音色等做到有机、统一、和谐,合唱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门艺术学科。对合唱教学定位的认识,关系到合唱教学发展。
1.1 合唱教学需要重视能力发展,拓宽思路[1]。合唱作為一门艺术,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内涵丰富、声乐范畴广泛、要求知识面广并对音乐史有一定的研究。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需要定位准确,有的放矢,重视培养学生的反应敏感、知识面宽、对音乐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要求较高,同时要强化民族音乐在合唱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2 高校合唱教学重视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合唱本身的艺术魅力,在于“合”。合出美感、合出均衡、合出和谐、合出意境。作为高校合唱教学中对学生能达到“合”的较高水平,就需要加强协作能力训练。协作包括声部、器乐、指挥、演唱等各环节的综合性掌控,在于恰到好处,在于均衡。
1.3 高校合唱教学追求艺术的完美表现。合唱属于音乐范畴的一部分,而音乐是用声乐表达情感、思想、意境的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高校合唱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对发音、演唱等专业基础的强化教育。将艺术的审美与感知贯穿整个教育教学阶段,并不断加深和提高。合唱的审美在于一种群体之美、音色之美、节奏之美、旋律之美、舞台表现之美、准确整齐之美等。对于合唱审美的客观全面认识,是高校合唱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具有准确的鉴赏素质,具有合唱理念的科学价值观。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感受培养,令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对合唱的共鸣来带的艺术享受,树立高品质的艺术素养。
2、高校合唱教学中的不足
2.1 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授课规模较大,授课效果与训练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国内一般高校对合唱教学采用的授课方式多为大班制教学。虽然能对总体情况有个掌控,也能通过歌唱培训和声乐训练达到一定的培养效果,但该模式对于更细腻的个人训练、独唱指导、气息的运用等比较单薄。而每个个体的训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合唱整体气息与水平。
2.2 教学理论体系自身的资源缺乏。高校合唱教学的理论教材及基础知识、实践知识体系不够成熟和完善,甚至存在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影响到教学质量。合唱教学体系,不是单纯的训练声乐和唱歌,而是应该对音乐的创作文化背景、原理及理论研究进行体系化。
2.3 高校合唱队伍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或普遍偏低。高校合唱教学对学生们的声乐素质应该有较高的要求,但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声乐基本素质不高,音高、音色、音准方面存在高不成低不就、高而不润、低而不稳等现象,也影响到额合唱教学质量。
2.4 合唱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我国高校合唱教学过多的依赖对某一作品的排练来代替教学。重“形”而忽略了“神”。合唱教学缺乏对合唱基础知识、合唱理论、合唱发展史、合唱配合、合唱技巧等的教学内容。
3、对高校合唱教学的积极探索
3.1在教学中重视审美与创作理念的应用。重视对民族音乐、中西方古典音乐文化的教学,使学生丰富音乐文化底蕴、了解文化与创作间的密切联系[2],从观赏开始逐步进入学习状态,更贴近生活、走向现实。学生理解了有感染力的经典音乐必须与文化内涵相联系才具有更饱满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在学习过程中,将民族素材与音乐素材向融合,将古典与现代相碰撞,才能更全方位的理解音乐的魅力,更明确在合唱表现中细节处理的含义。因此,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上笔者的理解是既要保留艺术性、还要被学生易接受的优秀作品。对音乐教师的培训中注重指挥、合唱与阅谱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合唱教学中,采用优秀的、综合能力强的学生的示范性。
3.2 注重合唱团的全面培养。要求合唱团需要与作曲家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能积极参与一些曲目的创作或提出一些创作方面的意见。是学生成为一个音乐的参与者,而不简单的是一个被训练者。同时要求合唱团与指挥多交流,提高阅谱能力,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反复磨合切磋。鼓励合唱团积极挖掘民族音乐用来创作合唱作品,提升创作能力和审美改编能力。
3.3在教学中针对性的开展训练。合唱团中的每位同学对声乐、视唱、伴奏等存在参差不齐,水平高低不一。笔者针对性的制定学生补习要纲,对学生取得成绩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建立信心,积极投入合唱训练。笔者选择学生相对喜欢的歌曲,加强文化背景、合唱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建立合唱认知的思路,更好的完成训练,产生敏感的思维,并在演唱和表演中配合默契,用心感受音乐,享受合唱。
3.4 重视基本功训练,提升合唱水平。笔者探索了几种教学方法,用于呼吸训练和发声训练。通过生理调节,加强气息训练,姿势上让学生上身挺直、双眼平视、肩部放松、收腹,呼吸缓慢、均匀,平稳5分钟后,改为快慢的交替反复。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对气息掌握自如。发声训练中,在对学生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针对个体差异,分别给以纠正指导。笔者编写了二声部发声曲提供给学生专门加强声部间的训练,效果较好。
3.4 培养学生合唱情感,定期观摩优秀作品。在每次训练中,要求学生先对作品进行赏析,包括文化、背景、情感等进行了解,在训练时注入情感的演唱。另外,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安排优秀作品观摩,写出观后感。
高校合唱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教材基础性研究,完善合唱教学理论体系。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加强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国权.走进民族走进现代走进通俗—拓展合唱创作风格的思考[J].合唱艺术.北京:中国合唱协会会刊.2007(33):29-30.
[2]陈新平.当前我国合唱事业发展问题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