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工作者以“助人为乐”为己任,这个理念和我国扶贫政策十分一致。社会工作者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扶贫理念,更加“精准扶贫”。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全文的,以辽宁省农村为例,分析目前农村贫困现状。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农村贫困;扶贫模式
一、辽宁省农村贫困现状分析
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对于“贫困”的标准没有统一规定。本文主要按照恩格斯系数来进行划分,恩格尔系数在 60%以上为贫困,恩格尔系数在50%-60%为温饱。
根据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得到标准为 1978 年、1986 年、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农民人均纯收入 100元、206 元、785 元和 1 067 元;2009年为农民人均收入1196元;2010年制定的精准扶贫对象的识别标准则是以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为界限(中国现行贫困标准),各省市可以根据时间推移、货币升贬值及当地物价情况适当对贫困标准的界限进行适当调整。1978—2019年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就辽宁省的情况来看,截至2019年9月末,辽宁省已有12.29万人达到脱贫标准。
118个村达到销号标准,完成年度任务的 92%;5 个省级贫困县脱贫摘帽工作进入验收评估阶段。但截至 2020 年6月5日,辽宁省还剩下42万人依然处于贫困线下,收官之年辽宁脱贫任务依然艰巨,收官还需过三关:一是剩余贫困人口关,二是持续稳定脱贫关,三是工作死角盲区关。在辽宁脱贫攻坚工作中,朝阳市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被称为辽宁省最为贫困的地区,经过 4 年扶贫工作的开展,共完成了 5 个贫困县摘帽、662 个贫困村销号、17.5 万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但依然有 7 088 个贫困人口。
在疫情影响下,辽宁今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不够顺利。再加上辽宁剩余贫困地区土地资源环境差,脱贫成果难以巩固,扶贫难度较大。找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短板,拓宽扶贫形式和扶贫渠道,保障脱贫工作精准发力,行之有效地做好扶贫工作,成为辽宁 2020 年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心。可以看出,辽宁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收效显著,贫困人口逐年递减,但由于基数大,贫困人口依然众多。扶贫难度大,复杂性强,社会保障的不健全又有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差等因素,在扶贫带来短暂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后发生返贫现象也时有发生。
2017 年 6 月 27 日,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使得我国文化扶贫与反贫困中的社会工作介入获得了制度上的保障与政策上的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是新时代扶贫方式转型的一支重要力量,对辽宁走出目前扶贫均衡陷阱的困境、聚力脱贫攻坚、创新精准扶贫模式起到了推进作用。
二、辽宁省农村现阶段扶贫模式分析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成的奋斗目标。基于此,农村扶贫不再仅仅是对于温饱问题的解决,而要更多注重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条件的改善,最终缩小贫富差距。2013 年 11 月精准扶贫这一理念的提出,打破了我国常规的统一扶贫模式。2016 年7月,辽宁省民政厅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2016—2020年辽宁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在辽宁未来创新推动攻坚时期和振兴东北的关键时期,大力发挥社会工作面向群众、服务基层的特点,创建新的扶贫模式,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辽宁现阶段社会工作组织及社工人才的培养,可用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少之又少,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与精准扶贫有着天然的契合,社会工作过程模式与精准扶贫工作所强调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机制本质是一致的。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提出要“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扶贫作用,制定出台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专项政策”。
现阶段辽宁扶贫模式主要以财政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基础设施扶贫为主。财政扶贫主要通过政府拨款发放扶贫专项资金和实行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等直接通过金钱的各种形式來完成扶贫,帮助贫困农村及个人脱贫。就业扶贫有两种形式,一是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庭院经济等;二是由政府主导组织自上而下的为贫困人口提供劳动岗位,让贫困人口通过自身努力获取有偿资助的一种方式。产业扶贫依托产业为平台统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使贫困人群通过劳动获得稳定收入。教育扶贫是辽宁为建档立户中学龄儿童免除学费杂费,发放一定助学金;为建档立户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资助,使其完成学业。基础设施扶贫是指辽宁加大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针对道路硬化、水利设施、新能源发展和危房改造等方面。当前脱贫攻坚的策略目标是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着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这就要求辽宁的扶贫工作要明确精准扶贫发展方向,打破原有农村扶贫模式的束缚,从新视角和新思路进行探索与创新。本文将在社会工作视域下,对脱贫攻坚中农村精准扶贫模式如何创新进行研究,试图从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出发,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提升贫困人口的获得感,从而使贫困地区人口全方位脱贫。
三、社会工作介入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
有学者从社会治理视角出发,认为当前扶贫仅仅停留在资源资助而没有重视社会治理,其他主体在扶贫产业中参与度不足;也有学者指出,“增能型”主导的扶贫方式已经不利于改善贫困的恶性循环现象,建议从“合作型”扶贫模式视角进行探索,寻求多方扶贫。我们认为,不论是增能型,抑或是合作型甚至治理型,都应在主体多元化视角下寻求最佳分工状态,要以提高辽宁农村贫困人口自身能力为主要目标,促进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合作,规避农村扶贫模式化、固化和形式化,在社会工作视域下不断创新农村精准扶贫模式。
作者简介:崔蛟音,辽宁沈阳人,汉族,男,沈阳广播电视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扶贫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农村贫困;扶贫模式
一、辽宁省农村贫困现状分析
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对于“贫困”的标准没有统一规定。本文主要按照恩格斯系数来进行划分,恩格尔系数在 60%以上为贫困,恩格尔系数在50%-60%为温饱。
根据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得到标准为 1978 年、1986 年、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农民人均纯收入 100元、206 元、785 元和 1 067 元;2009年为农民人均收入1196元;2010年制定的精准扶贫对象的识别标准则是以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为界限(中国现行贫困标准),各省市可以根据时间推移、货币升贬值及当地物价情况适当对贫困标准的界限进行适当调整。1978—2019年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就辽宁省的情况来看,截至2019年9月末,辽宁省已有12.29万人达到脱贫标准。
118个村达到销号标准,完成年度任务的 92%;5 个省级贫困县脱贫摘帽工作进入验收评估阶段。但截至 2020 年6月5日,辽宁省还剩下42万人依然处于贫困线下,收官之年辽宁脱贫任务依然艰巨,收官还需过三关:一是剩余贫困人口关,二是持续稳定脱贫关,三是工作死角盲区关。在辽宁脱贫攻坚工作中,朝阳市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被称为辽宁省最为贫困的地区,经过 4 年扶贫工作的开展,共完成了 5 个贫困县摘帽、662 个贫困村销号、17.5 万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但依然有 7 088 个贫困人口。
在疫情影响下,辽宁今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不够顺利。再加上辽宁剩余贫困地区土地资源环境差,脱贫成果难以巩固,扶贫难度较大。找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短板,拓宽扶贫形式和扶贫渠道,保障脱贫工作精准发力,行之有效地做好扶贫工作,成为辽宁 2020 年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心。可以看出,辽宁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收效显著,贫困人口逐年递减,但由于基数大,贫困人口依然众多。扶贫难度大,复杂性强,社会保障的不健全又有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差等因素,在扶贫带来短暂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后发生返贫现象也时有发生。
2017 年 6 月 27 日,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使得我国文化扶贫与反贫困中的社会工作介入获得了制度上的保障与政策上的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是新时代扶贫方式转型的一支重要力量,对辽宁走出目前扶贫均衡陷阱的困境、聚力脱贫攻坚、创新精准扶贫模式起到了推进作用。
二、辽宁省农村现阶段扶贫模式分析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成的奋斗目标。基于此,农村扶贫不再仅仅是对于温饱问题的解决,而要更多注重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条件的改善,最终缩小贫富差距。2013 年 11 月精准扶贫这一理念的提出,打破了我国常规的统一扶贫模式。2016 年7月,辽宁省民政厅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2016—2020年辽宁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在辽宁未来创新推动攻坚时期和振兴东北的关键时期,大力发挥社会工作面向群众、服务基层的特点,创建新的扶贫模式,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辽宁现阶段社会工作组织及社工人才的培养,可用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少之又少,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与精准扶贫有着天然的契合,社会工作过程模式与精准扶贫工作所强调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机制本质是一致的。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提出要“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扶贫作用,制定出台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专项政策”。
现阶段辽宁扶贫模式主要以财政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基础设施扶贫为主。财政扶贫主要通过政府拨款发放扶贫专项资金和实行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等直接通过金钱的各种形式來完成扶贫,帮助贫困农村及个人脱贫。就业扶贫有两种形式,一是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庭院经济等;二是由政府主导组织自上而下的为贫困人口提供劳动岗位,让贫困人口通过自身努力获取有偿资助的一种方式。产业扶贫依托产业为平台统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使贫困人群通过劳动获得稳定收入。教育扶贫是辽宁为建档立户中学龄儿童免除学费杂费,发放一定助学金;为建档立户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资助,使其完成学业。基础设施扶贫是指辽宁加大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针对道路硬化、水利设施、新能源发展和危房改造等方面。当前脱贫攻坚的策略目标是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着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这就要求辽宁的扶贫工作要明确精准扶贫发展方向,打破原有农村扶贫模式的束缚,从新视角和新思路进行探索与创新。本文将在社会工作视域下,对脱贫攻坚中农村精准扶贫模式如何创新进行研究,试图从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出发,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提升贫困人口的获得感,从而使贫困地区人口全方位脱贫。
三、社会工作介入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
有学者从社会治理视角出发,认为当前扶贫仅仅停留在资源资助而没有重视社会治理,其他主体在扶贫产业中参与度不足;也有学者指出,“增能型”主导的扶贫方式已经不利于改善贫困的恶性循环现象,建议从“合作型”扶贫模式视角进行探索,寻求多方扶贫。我们认为,不论是增能型,抑或是合作型甚至治理型,都应在主体多元化视角下寻求最佳分工状态,要以提高辽宁农村贫困人口自身能力为主要目标,促进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合作,规避农村扶贫模式化、固化和形式化,在社会工作视域下不断创新农村精准扶贫模式。
作者简介:崔蛟音,辽宁沈阳人,汉族,男,沈阳广播电视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