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给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汲取营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丰富和完善高校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高校 德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
[作者简介]孙斌(1969- ),男,江西吉安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魏晓燕(1974-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05级在职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西南昌33001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079-02
一、高校德育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内容更新不快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及社会生活上都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巨大的解放,道德观念也随之而变。但长期以来,高校传统德育内容只侧重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对立面,忽视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存在,忽视了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德育内容陈旧单一,使大学生不了解社会、不了解经济、不懂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各种协调关系、缺乏与未来社会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社会评价等一系列的基本意识和基础知识。
(二)德育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在高校德育评价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缺乏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高校很少根据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及不同年龄层次来确定不同的标准,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抹杀了大学生的个性。二是缺乏一个科学评价方法。在对学生品德的定量、定性评价中,还未能找到它们各自适用的范围。高校通常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或者仅仅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为标准,甚至仅仅以该生在某方面或某次活动中表现突出为标准等来代替学生的德育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许多片面性。三是缺乏动态评价过程。德育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一定的时空背景和环境背景下了解评价对象过去、现在的品德水平状况,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纵横向的比较中全面、客观地做出评价。而传统的德育评价往往只注重静态的评价,缺少动态的发展评价,把教育对象看成是被动的接受者,无视人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品性,过多地强调道德素质中的理性因素,忽视了其他的非理性因素。
(三)德育效果不明显
当前高校德育效果不明显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方法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工作在教育方法上基本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模式,即只注重灌输而忽视启发引导、只注重集体教育而忽视个别教育、只强调外在管理而忽视主体作用。一味采取灌输式的方法和一味强调外在的管理,大大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发,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高校德育在方法模式上的单一性与未来社会德育因素的复杂化是极不适应的。二是社会实用主义和外来思潮的影响。随着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在国内造就了一股享受风气,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益,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的阴暗面产生对立,从而左右学生的思想。国际上各种思潮也公开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使高校德育退出主流文化的阵地,削弱了我们的主流文化效果。三是德育功能发挥的局限性。在教育实践中,很多高校把德育工作仅仅局限在“两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党支部书记的身上,从根本上忽视了发挥各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由此可见,忽视了德育过程教学的情感性、学生的主体性、过程的实践性和途径的多样性,是导致高校德育成效驻足不前的主要原因。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
(一)确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德育内容
1.高校德育内容要立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政治性。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和集体荣辱的统一。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是荣辱观上首要的、最核心的问题。只有把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正确对待苦乐成败,人生的意义才能得到升华。个人只有在为社会、为人民、为集体利益而奋斗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和保障自己个人的利益。因而,高校德育一定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政治要求,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理念,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把大学生的政治立场观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
2.高校德育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性。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有机统一,“八荣八耻”深刻体现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对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提出了具体标准,既包含做人的基本准则,又包含做事的基本规范。“八荣八耻”不仅涵盖了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而且还体现了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高校要以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完善和充实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成长。
3.高校德育内容要呈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民族性。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中华传统道德十分重视荣辱观念,强调“不知荣辱乃不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认为荣辱问题事关人格问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荣辱观的核心。“八荣八耻”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荣辱观的优秀成分和传统民族精神,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八荣八耻”充分吸收了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时代文明的精神成果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和改革创新精神。高校要从民族传统中汲取教育的养分,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大学生道德的基础,充实当代社会发展的精神成果。
4.高校德育内容要面向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发展性。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着眼于长远与着眼于现实的有机统一,“八荣八耻”从社会价值导向、社会文明程度的高度指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进步和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文明的长远发展要求。“八荣八耻”紧贴着目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体现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亟待树立的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高校要站在发展的平台上,以面向未来、面向人类的战略眼光来规划大学生德育发展的内涵。
(二)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准的德育评价机制
1.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评判理想信念的坚定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一些社会领域和一些地方,出现了道德失范、善恶混淆、美丑不分的现象。“八荣八耻”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民道德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贯穿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对于当代大学生可以在理想信念上起到引导性作用,让大学生不会迷失方向。
2.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评判道德行为的规范性。社会主义荣辱观所蕴涵的道德价值信念只有融合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才能真正规范社会行为,引领人们的社会实践和日常行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建立应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契合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体系,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八荣八耻”是针对当前公民生活状况与社会现实要求提出的,它明确了公民在各自生活领域应当遵循的规范原则与价值要求,是全体公民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大学生道德水准如何,在道德评判过程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就应当从社会主义荣辱观出发,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以此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
3.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评判人格健全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完善公民自身修养、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价值标准。荣誉与耻辱是一对基本的道德范畴。荣辱观不仅体现着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文明程度,更是一个社会公民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因此,应把“八荣八耻”作为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目标,以“八荣”为行为准则来培养人们的个人美德,使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完善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尤其应重视荣辱观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构筑与荣辱观相承接的道德实践平台,让大学生明辨是非、荣辱、美丑,并在日常行为中自觉践行,在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健全自身的人格。
(三)构筑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德育活动平台
1.把完善学科体系与多样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在明确大学生思想道德课的中心地位后,同时开设中国历史与文化等相关内容的选修课、开办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从而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突出难点、紧扣热点,把大学生思想上所关切的、生活上所关心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作为出发点,深入浅出、由表及里,与学生课余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通过提问、讨论、座谈等多种形式,探讨宿舍、食堂、教室、班级、校园、网络等大学生不同生活学习环境中荣辱观的具体内容和教育形式,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2.把校园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抓好以校园为主渠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同时,要使课堂教学的理论转化为学生的自主行为、使抽象变为具体的、使呆板的变成生动的,把实践引入教学过程,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
3.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校园文化是育人的沃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形式,具有强化和感染作用。因此,高校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4.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教师是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对大学生的思想具有示范作用和榜样作用,因此高校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到教职工思想教育内容体系中,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特别要加强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基础,丰富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水平,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
[参考文献]
[1]郭建新.构建荣辱观的道德价值体系[N].光明日报,2006-07-10.
[2]李慎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价值[OL].人民网,2006-04-19.
[3]徐元彬.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思考及其对策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4]李文杰.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分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5]吴云.促进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转化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6]秦苏滨.谈引导大学生建立道德信念的着力点[J].教育与职业,2005(33).
[7]荀子·性恶[A].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礼记[A].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关键词]高校 德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
[作者简介]孙斌(1969- ),男,江西吉安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魏晓燕(1974-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05级在职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西南昌33001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079-02
一、高校德育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内容更新不快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及社会生活上都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巨大的解放,道德观念也随之而变。但长期以来,高校传统德育内容只侧重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对立面,忽视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存在,忽视了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德育内容陈旧单一,使大学生不了解社会、不了解经济、不懂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各种协调关系、缺乏与未来社会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社会评价等一系列的基本意识和基础知识。
(二)德育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在高校德育评价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缺乏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高校很少根据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及不同年龄层次来确定不同的标准,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抹杀了大学生的个性。二是缺乏一个科学评价方法。在对学生品德的定量、定性评价中,还未能找到它们各自适用的范围。高校通常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或者仅仅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为标准,甚至仅仅以该生在某方面或某次活动中表现突出为标准等来代替学生的德育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许多片面性。三是缺乏动态评价过程。德育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一定的时空背景和环境背景下了解评价对象过去、现在的品德水平状况,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纵横向的比较中全面、客观地做出评价。而传统的德育评价往往只注重静态的评价,缺少动态的发展评价,把教育对象看成是被动的接受者,无视人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品性,过多地强调道德素质中的理性因素,忽视了其他的非理性因素。
(三)德育效果不明显
当前高校德育效果不明显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方法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工作在教育方法上基本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模式,即只注重灌输而忽视启发引导、只注重集体教育而忽视个别教育、只强调外在管理而忽视主体作用。一味采取灌输式的方法和一味强调外在的管理,大大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发,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高校德育在方法模式上的单一性与未来社会德育因素的复杂化是极不适应的。二是社会实用主义和外来思潮的影响。随着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在国内造就了一股享受风气,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益,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的阴暗面产生对立,从而左右学生的思想。国际上各种思潮也公开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使高校德育退出主流文化的阵地,削弱了我们的主流文化效果。三是德育功能发挥的局限性。在教育实践中,很多高校把德育工作仅仅局限在“两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党支部书记的身上,从根本上忽视了发挥各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由此可见,忽视了德育过程教学的情感性、学生的主体性、过程的实践性和途径的多样性,是导致高校德育成效驻足不前的主要原因。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
(一)确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德育内容
1.高校德育内容要立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政治性。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和集体荣辱的统一。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是荣辱观上首要的、最核心的问题。只有把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正确对待苦乐成败,人生的意义才能得到升华。个人只有在为社会、为人民、为集体利益而奋斗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和保障自己个人的利益。因而,高校德育一定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政治要求,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理念,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把大学生的政治立场观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
2.高校德育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性。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有机统一,“八荣八耻”深刻体现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对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提出了具体标准,既包含做人的基本准则,又包含做事的基本规范。“八荣八耻”不仅涵盖了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而且还体现了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高校要以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完善和充实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成长。
3.高校德育内容要呈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民族性。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中华传统道德十分重视荣辱观念,强调“不知荣辱乃不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认为荣辱问题事关人格问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荣辱观的核心。“八荣八耻”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荣辱观的优秀成分和传统民族精神,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八荣八耻”充分吸收了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时代文明的精神成果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和改革创新精神。高校要从民族传统中汲取教育的养分,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大学生道德的基础,充实当代社会发展的精神成果。
4.高校德育内容要面向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发展性。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着眼于长远与着眼于现实的有机统一,“八荣八耻”从社会价值导向、社会文明程度的高度指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进步和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文明的长远发展要求。“八荣八耻”紧贴着目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体现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亟待树立的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高校要站在发展的平台上,以面向未来、面向人类的战略眼光来规划大学生德育发展的内涵。
(二)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准的德育评价机制
1.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评判理想信念的坚定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一些社会领域和一些地方,出现了道德失范、善恶混淆、美丑不分的现象。“八荣八耻”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民道德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贯穿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对于当代大学生可以在理想信念上起到引导性作用,让大学生不会迷失方向。
2.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评判道德行为的规范性。社会主义荣辱观所蕴涵的道德价值信念只有融合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才能真正规范社会行为,引领人们的社会实践和日常行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建立应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契合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体系,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八荣八耻”是针对当前公民生活状况与社会现实要求提出的,它明确了公民在各自生活领域应当遵循的规范原则与价值要求,是全体公民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大学生道德水准如何,在道德评判过程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就应当从社会主义荣辱观出发,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以此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
3.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评判人格健全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完善公民自身修养、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价值标准。荣誉与耻辱是一对基本的道德范畴。荣辱观不仅体现着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文明程度,更是一个社会公民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因此,应把“八荣八耻”作为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目标,以“八荣”为行为准则来培养人们的个人美德,使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完善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尤其应重视荣辱观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构筑与荣辱观相承接的道德实践平台,让大学生明辨是非、荣辱、美丑,并在日常行为中自觉践行,在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健全自身的人格。
(三)构筑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德育活动平台
1.把完善学科体系与多样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在明确大学生思想道德课的中心地位后,同时开设中国历史与文化等相关内容的选修课、开办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从而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突出难点、紧扣热点,把大学生思想上所关切的、生活上所关心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作为出发点,深入浅出、由表及里,与学生课余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通过提问、讨论、座谈等多种形式,探讨宿舍、食堂、教室、班级、校园、网络等大学生不同生活学习环境中荣辱观的具体内容和教育形式,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2.把校园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抓好以校园为主渠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同时,要使课堂教学的理论转化为学生的自主行为、使抽象变为具体的、使呆板的变成生动的,把实践引入教学过程,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
3.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校园文化是育人的沃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形式,具有强化和感染作用。因此,高校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4.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教师是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对大学生的思想具有示范作用和榜样作用,因此高校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到教职工思想教育内容体系中,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特别要加强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基础,丰富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水平,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
[参考文献]
[1]郭建新.构建荣辱观的道德价值体系[N].光明日报,2006-07-10.
[2]李慎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价值[OL].人民网,2006-04-19.
[3]徐元彬.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思考及其对策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4]李文杰.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分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5]吴云.促进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转化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6]秦苏滨.谈引导大学生建立道德信念的着力点[J].教育与职业,2005(33).
[7]荀子·性恶[A].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礼记[A].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