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毛泽东的党外朋友,从1958年开始,毛泽东就曾多次约见他倾心交谈。1966年“文革”祸起,很多科学家在劫难逃。但是在1968年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却似是无意但掷地有声地说了一句话:“谈家桢还可以搞他的遗传学嘛!”
他也是江泽民敬重的学界元老。90年代中期以来,他先后两次就中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素质教育问题和保护中国的遗传基因资源问题上书中共中央和江总书记。总书记在建言上亲笔批示:“我仔细阅读了这份来信,我认为谈家桢同志的意见是十分恳切的,建议你们召开
次会议认真研究一下,提出解决的办法……”
他叫谈家桢。作为一位饱经沧桑、阅尽人间风雨的值得人们尊敬的老人,他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而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作为一个驰名中外的著名遗传学家,他至今仍然活跃在学术界的前沿。
那么,在他的幼年时代,作为一个蹦蹦跳跳的小男孩,他又是怎样的呢?
启蒙教育由父亲亲手开启
谈家桢并非书香门第出身。他是浙江宁波慈溪人,父亲在邮局工作。1909年谈家桢就是在慈溪(今慈城)邮局的小楼上降生的。出生前后,父亲因频繁的工作调动而带着全家在省内的台州、海门、舟山、慈溪、杭州、南浔、百官,绍兴和龙泉一带忙碌地奔波。后来有人甚至笑谈,可能就是这段经历,使得谈家桢生注定会忙碌,会多动,而从不因循守日,墨守成规。
谈家桢满5岁,父亲又让一纸调令给调往舟山邮局,习惯了东搬西迁的一家人跟着父亲一起搬进了舟山邮局后面的一条弄堂里。这条弄堂对于谈家桢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他的启蒙教育就是在这条弄堂里开始的,而父亲就是谈家桢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谈家桢清楚地记得,那天,父亲特意买来了三把旧高脚凳子,让谈家桢和他的哥哥、姐姐坐上去后,这位识字无多的邮局局长就勉为其难,自己开始给儿女们讲起了《三字经》。
这位邮局局长是明智的,他心里明白,知识,只有知识,才能够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不久,父亲又调到海门邮局,这次,邮局楼上的两间房子成了他们的家。课仍然是要上的,但是意识到自己有限的学识已经应付不了三个孩子时,父亲索性请来了一位满腹经纶的私塾老先生,为他们开讲《干字文》、开讲《百家姓》……
比起今天的很多孩子,他们算不上幸运,因为他们没有更多更有趣的书读,而只能读这些:但比起今天的有些孩子,他们又是幸运无比的,因为他们有一位重视教育、重视启蒙的好父亲。
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在童年养就
启蒙固然重要,但对个孩子来说,书本外面的世界自然更有吸引力。江浙一带向以山明水秀、风景奇丽闻名,邮局外面青山如画,绿水环抱,蝉唱虫鸣,这一切都让小家桢喜不自禁,他放开手脚,上树,下水,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观察着大自然,探索着大自然。这段经历,对他日后爱上生命科学,可谓至关重要。
比起周围的孩子,谈家桢似乎具有
种更为强烈的好奇心,他对身边的许多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凡事都爱探求一个究竟。
谈家桢的外公是一个木匠,有一天,谈家桢到外公的木匠铺,眼见粗糙的木头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了美观耐用的木制成品,实在羡慕极了。趁着大人们休息喝茶的机会,他抓起了一把斧子,挑了块木料,模仿着大人们的手势,依样画葫芦地劈起来。毕竟是孩子,稍不留神,斧把一歪,斧子就滑到了左手大拇指的指甲盖上,鲜血立刻溢满手指。
哭还是哭了,但大哭过后,小家桢照旧缠着被吓得面无血色的外公和舅舅们学木匠活。在他的坚持下,大人们教会了他敲敲打打,刨刨锯锯。到后来,谈家桢居然能自己设计并做出像模像样的木工活儿来。可以说,他的动手能力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培养的。
喜欢动手,善于动手,这是搞科学实验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其原动力便是谈家桢对一切事物都从不满足、永不消退的好奇心。
追求真理的锋芒一早毕露
除了好奇心,少年时代的谈家桢还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追求真理的勇气。
10岁时,谈家桢和哥哥被送进了当时在整个浙江地区都很有名的所教会小学——道本小学。12岁那年,他又和哥哥起进人宁波斐迪中学——一所比道本小学更有名的,由英国教会办的中学。
一直在这样的严密正规的教会学校中接受教育,英语和圣经课历来是重点中的重点。英文教育让谈家桢受益颇深,到今天他还认为,他的英语的读、说、听、写能力就是当年在斐迪中学打下的基础。但讲到圣经课,他就有些不以为然了。
在教会学校,《圣经》是要求学生必背的书本。但是每当背诵第一章“创世纪”时,谈家桢总是觉得纳闷。“创世纪”中说,仁慈的上帝用泥土造出了亚当,又从亚当身上取下条肋骨创造了夏娃,并让他们生活在伊甸园里,我们今天的人类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子孙……
尽管在整个斐迪中学,可能不会有第二个人思考这样大胆并显然会被认作荒诞不经的问题,但谈家桢还是不断地问自己:
“上帝真有那么万能吗?究竟是上帝创造了人,还是人创造了上帝?”
如果没有后来的那次课堂提问,所有的事情也许都不会发生。虽然,那只是一次平常到不能再平常、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提问。
应该发生的总要发生。不同思想的正面冲撞总是不可避免。
那天,外籍教员向学生们提问:
“人是谁创造的?”
其实,他原本完全可以不提这样的问题,在斐迪中学,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回答这个问题。在教会学校,回答这样的问题普通得就像每天吃早餐样。
可他偏偏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又偏偏叫到个不该被叫到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这个学生就是谈家桢。
谈家桢被叫到并习惯地准备站起来时,突然觉得自己的身体一下子变得很重。最终他还是很吃力地站起身来,但却紧紧地抿着嘴,心里十分矛盾:他不想照着《圣经》上写的那样去回答,在他的心里,有个声音在对他说,“你应该怎么想就怎么回答。”但他毕竟是个孩子,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小家桢惟有涨红着脸倔强地站在那里,一声不出。
自然,谈家桢受到了教员通严厉的呵斥。
下课后,同学们把谈家桢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数落着这个执拗的同学:这样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不照《圣经》上写的那样去回答?难道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答案?
谈家桢想了想,很老实但又很坚定地回答:
“我现在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相信我将来定能正确地回答!”
没有人想到,少年时期这样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竟对谈家桢的大半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换句话说,假设当年的小家桢屈从了教员的权威、信从了圣经的灌输,今天全球追求真理的科学的天空里,会不会就少了一颗熠熠生辉的星斗了呢?
我们为谈家桢当年的选择庆幸。
我们也希望读了这篇文章的父母和孩子们也能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
责任编辑:叶亦蓬
他也是江泽民敬重的学界元老。90年代中期以来,他先后两次就中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素质教育问题和保护中国的遗传基因资源问题上书中共中央和江总书记。总书记在建言上亲笔批示:“我仔细阅读了这份来信,我认为谈家桢同志的意见是十分恳切的,建议你们召开
次会议认真研究一下,提出解决的办法……”
他叫谈家桢。作为一位饱经沧桑、阅尽人间风雨的值得人们尊敬的老人,他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而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作为一个驰名中外的著名遗传学家,他至今仍然活跃在学术界的前沿。
那么,在他的幼年时代,作为一个蹦蹦跳跳的小男孩,他又是怎样的呢?
启蒙教育由父亲亲手开启
谈家桢并非书香门第出身。他是浙江宁波慈溪人,父亲在邮局工作。1909年谈家桢就是在慈溪(今慈城)邮局的小楼上降生的。出生前后,父亲因频繁的工作调动而带着全家在省内的台州、海门、舟山、慈溪、杭州、南浔、百官,绍兴和龙泉一带忙碌地奔波。后来有人甚至笑谈,可能就是这段经历,使得谈家桢生注定会忙碌,会多动,而从不因循守日,墨守成规。
谈家桢满5岁,父亲又让一纸调令给调往舟山邮局,习惯了东搬西迁的一家人跟着父亲一起搬进了舟山邮局后面的一条弄堂里。这条弄堂对于谈家桢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他的启蒙教育就是在这条弄堂里开始的,而父亲就是谈家桢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谈家桢清楚地记得,那天,父亲特意买来了三把旧高脚凳子,让谈家桢和他的哥哥、姐姐坐上去后,这位识字无多的邮局局长就勉为其难,自己开始给儿女们讲起了《三字经》。
这位邮局局长是明智的,他心里明白,知识,只有知识,才能够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不久,父亲又调到海门邮局,这次,邮局楼上的两间房子成了他们的家。课仍然是要上的,但是意识到自己有限的学识已经应付不了三个孩子时,父亲索性请来了一位满腹经纶的私塾老先生,为他们开讲《干字文》、开讲《百家姓》……
比起今天的很多孩子,他们算不上幸运,因为他们没有更多更有趣的书读,而只能读这些:但比起今天的有些孩子,他们又是幸运无比的,因为他们有一位重视教育、重视启蒙的好父亲。
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在童年养就
启蒙固然重要,但对个孩子来说,书本外面的世界自然更有吸引力。江浙一带向以山明水秀、风景奇丽闻名,邮局外面青山如画,绿水环抱,蝉唱虫鸣,这一切都让小家桢喜不自禁,他放开手脚,上树,下水,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观察着大自然,探索着大自然。这段经历,对他日后爱上生命科学,可谓至关重要。
比起周围的孩子,谈家桢似乎具有
种更为强烈的好奇心,他对身边的许多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凡事都爱探求一个究竟。
谈家桢的外公是一个木匠,有一天,谈家桢到外公的木匠铺,眼见粗糙的木头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了美观耐用的木制成品,实在羡慕极了。趁着大人们休息喝茶的机会,他抓起了一把斧子,挑了块木料,模仿着大人们的手势,依样画葫芦地劈起来。毕竟是孩子,稍不留神,斧把一歪,斧子就滑到了左手大拇指的指甲盖上,鲜血立刻溢满手指。
哭还是哭了,但大哭过后,小家桢照旧缠着被吓得面无血色的外公和舅舅们学木匠活。在他的坚持下,大人们教会了他敲敲打打,刨刨锯锯。到后来,谈家桢居然能自己设计并做出像模像样的木工活儿来。可以说,他的动手能力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培养的。
喜欢动手,善于动手,这是搞科学实验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其原动力便是谈家桢对一切事物都从不满足、永不消退的好奇心。
追求真理的锋芒一早毕露
除了好奇心,少年时代的谈家桢还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追求真理的勇气。
10岁时,谈家桢和哥哥被送进了当时在整个浙江地区都很有名的所教会小学——道本小学。12岁那年,他又和哥哥起进人宁波斐迪中学——一所比道本小学更有名的,由英国教会办的中学。
一直在这样的严密正规的教会学校中接受教育,英语和圣经课历来是重点中的重点。英文教育让谈家桢受益颇深,到今天他还认为,他的英语的读、说、听、写能力就是当年在斐迪中学打下的基础。但讲到圣经课,他就有些不以为然了。
在教会学校,《圣经》是要求学生必背的书本。但是每当背诵第一章“创世纪”时,谈家桢总是觉得纳闷。“创世纪”中说,仁慈的上帝用泥土造出了亚当,又从亚当身上取下条肋骨创造了夏娃,并让他们生活在伊甸园里,我们今天的人类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子孙……
尽管在整个斐迪中学,可能不会有第二个人思考这样大胆并显然会被认作荒诞不经的问题,但谈家桢还是不断地问自己:
“上帝真有那么万能吗?究竟是上帝创造了人,还是人创造了上帝?”
如果没有后来的那次课堂提问,所有的事情也许都不会发生。虽然,那只是一次平常到不能再平常、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提问。
应该发生的总要发生。不同思想的正面冲撞总是不可避免。
那天,外籍教员向学生们提问:
“人是谁创造的?”
其实,他原本完全可以不提这样的问题,在斐迪中学,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回答这个问题。在教会学校,回答这样的问题普通得就像每天吃早餐样。
可他偏偏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又偏偏叫到个不该被叫到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这个学生就是谈家桢。
谈家桢被叫到并习惯地准备站起来时,突然觉得自己的身体一下子变得很重。最终他还是很吃力地站起身来,但却紧紧地抿着嘴,心里十分矛盾:他不想照着《圣经》上写的那样去回答,在他的心里,有个声音在对他说,“你应该怎么想就怎么回答。”但他毕竟是个孩子,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小家桢惟有涨红着脸倔强地站在那里,一声不出。
自然,谈家桢受到了教员通严厉的呵斥。
下课后,同学们把谈家桢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数落着这个执拗的同学:这样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不照《圣经》上写的那样去回答?难道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答案?
谈家桢想了想,很老实但又很坚定地回答:
“我现在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相信我将来定能正确地回答!”
没有人想到,少年时期这样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竟对谈家桢的大半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换句话说,假设当年的小家桢屈从了教员的权威、信从了圣经的灌输,今天全球追求真理的科学的天空里,会不会就少了一颗熠熠生辉的星斗了呢?
我们为谈家桢当年的选择庆幸。
我们也希望读了这篇文章的父母和孩子们也能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
责任编辑:叶亦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