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理解新课程理念,明确新课程要求,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本文从“走进生活,获取教学活动的资源;用于生活,提升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二个方面,结合具体教学实例,阐述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过程中,“创设生活情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结合时政热点 培养学生责任感”、“ 联系乡土知识 培养学生爱乡情怀”、通过开展“制作性活动”、“社会调查”、“ 专题研究活动”是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中实现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的统一,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果脱离生活,那将是是枯燥的、呆板的、空洞的。毕竟,思想品德课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一些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更是要学生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引领自己的人生发展。因此,只有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走进生活,用于生活,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成为学生喜欢和向往的课程。
1.走进生活,获取教学活动的资源
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开放思想品德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教学,是我们广大教师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不这样,思想品德课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生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用课本知识指导实际生活,使生活体验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品德并用思想品德的有关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1创设生活情景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发掘生活中的思想品德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思想品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一环。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和改变教材,结合当地学生生活的实际,以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如在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课时,我就事先让同学们搜集日常生活中消费者权益受侵犯的行为,课堂上让学生就消费权益被侵犯的行为后怎么做,谈谈自己的想法。有同学说找人教训一下商家,出出气;有同学说,打12315消协投诉热线;有同学说,找“师爷说新闻”、“小强热线”曝光商家;也有同学说,要积极与商家协商解决等等。同学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发言,并就解决措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时,要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来使问题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在这里,因为教师选择了合适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建构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就怎么样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开展认真的思考,寻找符合社会规范的方法。其意义,除了让课堂充满思辨的活力,不再空洞枯燥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参与知识学习,有话可讲,有理可说,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不再是站在一旁看热闹的观众,从而建立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2结合时政热点 培养学生责任感。思想品德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和锐气的眼光,善于捕捉和思想品德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德育、时政融于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如教学“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时,用多媒体播放载人飞船“神州七号”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的画面以及世界各国对此的好评,帮助学生树立用科技创新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再如教学“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先向同学们讲述有关汶川大地震时,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纷纷捐款捐物,奔赴灾区,帮助灾区人民重建、恢复家园等感人的故事,使同学们认识到,作为公民,要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
现代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中,人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发展,更是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文化人”的发展。“自然人”体现出来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是对自己利益的关注。作为“社会人”后,就需要思考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需要思辨各种社会关系,需要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成为“文化人”之后,更多了文化自觉文化批判的意识。显然,学生角色的转变,关键在于自身所接受的引领,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教学。及时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堂,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增添了活力,更是有效激发了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国际时事的兴趣,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品质,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责任感,为学生的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
1.3联系乡土知识 培养学生爱乡情怀。乡土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运用乡土知识能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教学“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时,应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和制约瓶颈,并让同学们群策群力,出谋划策。尽管每个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程度会各不相同,但对家乡的热爱之心是相同的。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怀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总能想出一些妙计。通过讨论、思维的碰撞,学生献计献策,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点同时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祖国、为家乡建设服务的志向。再如在教学“环境问题“时,可以结合本市本地实际环境情况的资料,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进而了解到国家大事,了解到家乡、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理解环境问题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学生乐于参与,兴趣盎然,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能唤醒学生的乡土情怀,对地方文化产生亲近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学生的爱乡之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了厚实的精神底色。
2.用于生活,提升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用于生活”,就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开展制作性活动。所谓制作性活动,就是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与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有关的作品,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并学会思考。这一类制作性活动可以是:手抄报制作、文献参考资料剪辑、专题网页制作等。
在学习了“学会理财,合理消费”之后,结合投资理财方面的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不妨让学生们学着制定“家庭理财方案”,并制作有关金融知识手抄报。这既与学生家庭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和理财能力,增强学生做人的责任感。有不少同学在完成自己的家庭理财方案的同时,还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树立储蓄、债券、股票、保险、房地产、收藏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理念,改变只将现金存在银行里的单一理财的做法;要学会对投资风险的基本评估,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的收益,减少投资的风险;建议有关部门通过编印免费宣传报,举办讲座、咨询活动,开展金融知识竞赛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普及金融投资知识。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的问题,使所学的知识真正能够合理运用。
2.2开展社会调查。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让学生亲临现场用自己的感官占有第一手资料,让学生获得深切的体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最终融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开展社会调查,就是建立开放型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操作步骤为:制作调查计划——走访调查——总结成果。
如学习初二的法律常识,针对《婚姻法》的内容,把小品引入课堂,学生在课前自编自排小品,课上表演,把婚姻的法定条件、计划生育、尊老爱幼等内容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还要积极动员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分组调查研究诸如家乡的婚姻自由状况、不同历史时期的结婚证,到民政局了解结婚登记的过程等。根据存在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又如在学习《选举法》时,带领学生亲临本村或居委会换届选举现场,通过观看选举过程,采访候选人、选民等形式,正确认识选举的内涵及法律程序,并思考作为公民今后如何更好地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社会调查,使得一些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书本知识,有了生动直观的载体。对感性发展好,而理性思维发展慢的初中学生来说,这样直观生动的材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实现运用的目的。
2.3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景,以专题研究为载体,引导学生以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动手、分析、判断大量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进而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一种教学。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与优势,自由选择一个研究专题,在一定时间内搜集、整理材料,研究论证,形成自己的阶段性成果,从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为今后深造打下基础。
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切感受我们的环境现状,激发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使命感,需要学生就环境问题的现状作专题研究。校园北侧外有一大堆垃圾长期无人问津。它该由谁来负责呢?居委会?环卫所?汽车修理厂?带着这个问题我召集《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学习小组成员开会,问他们愿不愿意接受这个课题。我简单地谈了看法和实践思路:目前,环境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家都在为诸暨更清洁、美丽而不断努力。但在我们的校园外,在车辆川流不息的路上,在醒目的“讲精神文明”的标语牌下,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大的一堆垃圾?这堆严重影响镇容镇貌的垃圾,为什么长期得不到解决?它究竟有谁负责呢?学生们听了这番话后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大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意识,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其实,初中思想品德涉及的专题研究活动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究。
通过“生活——教学——生活”的教学逻辑起终的流程,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活动,积极思考,明白事理,感悟人生,懂得生活,创造美好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要实现上面的教学目标,关键还需要我们的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才能真正让思想品德大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教学才能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 课程标准解读
[2]《陶行知文集》
[3]《新课程教学评价——思想品德》
[4]《新课程教学设计——思想品德》
收稿日期:2011-05-09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果脱离生活,那将是是枯燥的、呆板的、空洞的。毕竟,思想品德课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一些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更是要学生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引领自己的人生发展。因此,只有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走进生活,用于生活,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成为学生喜欢和向往的课程。
1.走进生活,获取教学活动的资源
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开放思想品德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教学,是我们广大教师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不这样,思想品德课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生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用课本知识指导实际生活,使生活体验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品德并用思想品德的有关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1创设生活情景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发掘生活中的思想品德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思想品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一环。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和改变教材,结合当地学生生活的实际,以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如在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课时,我就事先让同学们搜集日常生活中消费者权益受侵犯的行为,课堂上让学生就消费权益被侵犯的行为后怎么做,谈谈自己的想法。有同学说找人教训一下商家,出出气;有同学说,打12315消协投诉热线;有同学说,找“师爷说新闻”、“小强热线”曝光商家;也有同学说,要积极与商家协商解决等等。同学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发言,并就解决措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时,要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来使问题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在这里,因为教师选择了合适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建构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就怎么样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开展认真的思考,寻找符合社会规范的方法。其意义,除了让课堂充满思辨的活力,不再空洞枯燥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参与知识学习,有话可讲,有理可说,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不再是站在一旁看热闹的观众,从而建立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2结合时政热点 培养学生责任感。思想品德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和锐气的眼光,善于捕捉和思想品德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德育、时政融于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如教学“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时,用多媒体播放载人飞船“神州七号”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的画面以及世界各国对此的好评,帮助学生树立用科技创新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再如教学“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先向同学们讲述有关汶川大地震时,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纷纷捐款捐物,奔赴灾区,帮助灾区人民重建、恢复家园等感人的故事,使同学们认识到,作为公民,要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
现代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中,人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发展,更是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文化人”的发展。“自然人”体现出来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是对自己利益的关注。作为“社会人”后,就需要思考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需要思辨各种社会关系,需要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成为“文化人”之后,更多了文化自觉文化批判的意识。显然,学生角色的转变,关键在于自身所接受的引领,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教学。及时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堂,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增添了活力,更是有效激发了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国际时事的兴趣,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品质,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责任感,为学生的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
1.3联系乡土知识 培养学生爱乡情怀。乡土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运用乡土知识能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教学“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时,应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和制约瓶颈,并让同学们群策群力,出谋划策。尽管每个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程度会各不相同,但对家乡的热爱之心是相同的。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怀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总能想出一些妙计。通过讨论、思维的碰撞,学生献计献策,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点同时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祖国、为家乡建设服务的志向。再如在教学“环境问题“时,可以结合本市本地实际环境情况的资料,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进而了解到国家大事,了解到家乡、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理解环境问题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学生乐于参与,兴趣盎然,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能唤醒学生的乡土情怀,对地方文化产生亲近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学生的爱乡之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了厚实的精神底色。
2.用于生活,提升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用于生活”,就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开展制作性活动。所谓制作性活动,就是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与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有关的作品,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并学会思考。这一类制作性活动可以是:手抄报制作、文献参考资料剪辑、专题网页制作等。
在学习了“学会理财,合理消费”之后,结合投资理财方面的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不妨让学生们学着制定“家庭理财方案”,并制作有关金融知识手抄报。这既与学生家庭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和理财能力,增强学生做人的责任感。有不少同学在完成自己的家庭理财方案的同时,还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树立储蓄、债券、股票、保险、房地产、收藏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理念,改变只将现金存在银行里的单一理财的做法;要学会对投资风险的基本评估,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的收益,减少投资的风险;建议有关部门通过编印免费宣传报,举办讲座、咨询活动,开展金融知识竞赛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普及金融投资知识。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的问题,使所学的知识真正能够合理运用。
2.2开展社会调查。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让学生亲临现场用自己的感官占有第一手资料,让学生获得深切的体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最终融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开展社会调查,就是建立开放型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操作步骤为:制作调查计划——走访调查——总结成果。
如学习初二的法律常识,针对《婚姻法》的内容,把小品引入课堂,学生在课前自编自排小品,课上表演,把婚姻的法定条件、计划生育、尊老爱幼等内容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还要积极动员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分组调查研究诸如家乡的婚姻自由状况、不同历史时期的结婚证,到民政局了解结婚登记的过程等。根据存在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又如在学习《选举法》时,带领学生亲临本村或居委会换届选举现场,通过观看选举过程,采访候选人、选民等形式,正确认识选举的内涵及法律程序,并思考作为公民今后如何更好地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社会调查,使得一些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书本知识,有了生动直观的载体。对感性发展好,而理性思维发展慢的初中学生来说,这样直观生动的材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实现运用的目的。
2.3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景,以专题研究为载体,引导学生以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动手、分析、判断大量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进而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一种教学。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与优势,自由选择一个研究专题,在一定时间内搜集、整理材料,研究论证,形成自己的阶段性成果,从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为今后深造打下基础。
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切感受我们的环境现状,激发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使命感,需要学生就环境问题的现状作专题研究。校园北侧外有一大堆垃圾长期无人问津。它该由谁来负责呢?居委会?环卫所?汽车修理厂?带着这个问题我召集《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学习小组成员开会,问他们愿不愿意接受这个课题。我简单地谈了看法和实践思路:目前,环境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家都在为诸暨更清洁、美丽而不断努力。但在我们的校园外,在车辆川流不息的路上,在醒目的“讲精神文明”的标语牌下,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大的一堆垃圾?这堆严重影响镇容镇貌的垃圾,为什么长期得不到解决?它究竟有谁负责呢?学生们听了这番话后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大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意识,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其实,初中思想品德涉及的专题研究活动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究。
通过“生活——教学——生活”的教学逻辑起终的流程,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活动,积极思考,明白事理,感悟人生,懂得生活,创造美好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要实现上面的教学目标,关键还需要我们的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才能真正让思想品德大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教学才能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 课程标准解读
[2]《陶行知文集》
[3]《新课程教学评价——思想品德》
[4]《新课程教学设计——思想品德》
收稿日期:2011-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