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数学教育长期以来都是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有效数学活动的组织却不大充分,使得数学脱离现实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数学体验与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一些初中教师不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于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理论内容的讲解往往开门见山,平铺直叙没有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无疑增大了认知难度. 新课程理念提供情景化教学,把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素材,生活场景恰如其分地搬进课堂,不但能够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能够顺理成章地实现教学过渡,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究意识.
一、挖掘生活素材,成功实现导课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下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离不开精彩的课堂导语设计. 初中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设计课堂导语不但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的融入课堂教学中,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让学生合理想象,增强数学学习的目的性.
例如,在讲解《字母表示数》一节时,笔者就以生活中的猜谜完成导课设计:“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 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 ”鼓励学生进行猜谜,此时学生很容易猜出是“青蛙”. “我们知道,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那么两只青蛙呢?”教师让其中的一名学生回答,学生会很自然地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呢?”接着找同学进行回答……以此类推,学生会从中发现青蛙嘴、眼、腿在其数量上存在倍数关系. “大家这样来描述青蛙的嘴、眼、腿的数量关系是不是很不方便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字母表示数》……”
这样别开生面的导语设计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们的生活情感,教师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将数学知识逐渐引向深入.
二、激发生活情趣,引导学生探究
生活原本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更是随处可见. 数学教师要想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不妨从学生的内心情感出发,用生活中的场景给学生搭建一个体验、探究的舞台,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的感受数学魅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应用数学,探究数学的欲望.
例如,在讲解《图形的变化》一节时,为了实现通过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变化,初步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的教学目标,笔者从生活情景中精选了实例,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探究、实践、操作”的过程,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以及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实例1:一张正方形纸片经过适当折叠能否一剪剪出一个五角形图案?
实例2:1元硬币经过旋转最终会形成什么样的几何体?
实例3:用多媒体呈现一些有规则的壁纸、地板砖、桌布图案,鼓励学生尝试说出图案是如何形成的.
对于这些生活中的图形,可以说学生们既“熟悉”又“陌生”. 说大家熟悉是因为大家每天都有可能接触,说陌生是因为大家平时很少去思考这些图形(或几何体)的形成过程. 通过情景设置与问题引导,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发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数学美,他们也会情不自禁的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与实践来完成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过程.
三、借助生活实例,拓展知识内容
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所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除了对典型的例题、习题进行精辟的分析与讲解外,还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倡导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还可以拓展和延伸课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变能力.
例如,在讲解《用方程组解决问题》一节时,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领悟方程组整体思想在解题中的作用的教学目标,笔者以大家十分熟悉的生活情景——旅游为切入点设计问题. “东方旅行社组织了甲、乙两个旅游团分别到北戴河、葫芦岛旅游,已知甲团的人数比乙团的人数的2倍多5人. 甲、乙两个旅游团的人数各是多少?”在看完题目后,学生们会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建立等量关系式,然而最终会以失败告终,其原因是要题目中出现两个未知数却只能建立一个等量关系式. 此时教师鼓励学生自行补充一个条件,使问题圆满解决. 而后,教师出示第二个题目:“小明家种植水果,去年收支相抵,结余1200元. 今年他家水果丰收,估计收入可比去年增加15%;而因改进了种植技术,支出可望比去年减少5%,这样,今年可结余2340元,小明家去年种植水果的收入、支出各多少元?”
本课通过现实性的问题情境设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建立方程组模型. 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学生既把握了基本建模思想又实现了知识延伸,特点是把生活中的情景融入习题设计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让初中数学生活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把鲜活的生活实例搬进数学课堂,不仅拉近学生的情感距离更是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热情,这对于降低数学学习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无疑是一个重要举措与途径.
一、挖掘生活素材,成功实现导课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下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离不开精彩的课堂导语设计. 初中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设计课堂导语不但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的融入课堂教学中,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让学生合理想象,增强数学学习的目的性.
例如,在讲解《字母表示数》一节时,笔者就以生活中的猜谜完成导课设计:“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 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 ”鼓励学生进行猜谜,此时学生很容易猜出是“青蛙”. “我们知道,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那么两只青蛙呢?”教师让其中的一名学生回答,学生会很自然地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呢?”接着找同学进行回答……以此类推,学生会从中发现青蛙嘴、眼、腿在其数量上存在倍数关系. “大家这样来描述青蛙的嘴、眼、腿的数量关系是不是很不方便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字母表示数》……”
这样别开生面的导语设计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们的生活情感,教师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将数学知识逐渐引向深入.
二、激发生活情趣,引导学生探究
生活原本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更是随处可见. 数学教师要想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不妨从学生的内心情感出发,用生活中的场景给学生搭建一个体验、探究的舞台,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的感受数学魅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应用数学,探究数学的欲望.
例如,在讲解《图形的变化》一节时,为了实现通过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变化,初步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的教学目标,笔者从生活情景中精选了实例,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探究、实践、操作”的过程,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以及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实例1:一张正方形纸片经过适当折叠能否一剪剪出一个五角形图案?
实例2:1元硬币经过旋转最终会形成什么样的几何体?
实例3:用多媒体呈现一些有规则的壁纸、地板砖、桌布图案,鼓励学生尝试说出图案是如何形成的.
对于这些生活中的图形,可以说学生们既“熟悉”又“陌生”. 说大家熟悉是因为大家每天都有可能接触,说陌生是因为大家平时很少去思考这些图形(或几何体)的形成过程. 通过情景设置与问题引导,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发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数学美,他们也会情不自禁的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与实践来完成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过程.
三、借助生活实例,拓展知识内容
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所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除了对典型的例题、习题进行精辟的分析与讲解外,还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倡导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还可以拓展和延伸课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变能力.
例如,在讲解《用方程组解决问题》一节时,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领悟方程组整体思想在解题中的作用的教学目标,笔者以大家十分熟悉的生活情景——旅游为切入点设计问题. “东方旅行社组织了甲、乙两个旅游团分别到北戴河、葫芦岛旅游,已知甲团的人数比乙团的人数的2倍多5人. 甲、乙两个旅游团的人数各是多少?”在看完题目后,学生们会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建立等量关系式,然而最终会以失败告终,其原因是要题目中出现两个未知数却只能建立一个等量关系式. 此时教师鼓励学生自行补充一个条件,使问题圆满解决. 而后,教师出示第二个题目:“小明家种植水果,去年收支相抵,结余1200元. 今年他家水果丰收,估计收入可比去年增加15%;而因改进了种植技术,支出可望比去年减少5%,这样,今年可结余2340元,小明家去年种植水果的收入、支出各多少元?”
本课通过现实性的问题情境设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建立方程组模型. 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学生既把握了基本建模思想又实现了知识延伸,特点是把生活中的情景融入习题设计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让初中数学生活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把鲜活的生活实例搬进数学课堂,不仅拉近学生的情感距离更是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热情,这对于降低数学学习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无疑是一个重要举措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