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ni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数学教育长期以来都是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有效数学活动的组织却不大充分,使得数学脱离现实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数学体验与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一些初中教师不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于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理论内容的讲解往往开门见山,平铺直叙没有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无疑增大了认知难度. 新课程理念提供情景化教学,把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素材,生活场景恰如其分地搬进课堂,不但能够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能够顺理成章地实现教学过渡,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究意识.
  一、挖掘生活素材,成功实现导课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下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离不开精彩的课堂导语设计. 初中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设计课堂导语不但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的融入课堂教学中,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让学生合理想象,增强数学学习的目的性.
  例如,在讲解《字母表示数》一节时,笔者就以生活中的猜谜完成导课设计:“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 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 ”鼓励学生进行猜谜,此时学生很容易猜出是“青蛙”. “我们知道,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那么两只青蛙呢?”教师让其中的一名学生回答,学生会很自然地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呢?”接着找同学进行回答……以此类推,学生会从中发现青蛙嘴、眼、腿在其数量上存在倍数关系. “大家这样来描述青蛙的嘴、眼、腿的数量关系是不是很不方便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字母表示数》……”
  这样别开生面的导语设计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们的生活情感,教师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将数学知识逐渐引向深入.
  二、激发生活情趣,引导学生探究
  生活原本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更是随处可见. 数学教师要想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不妨从学生的内心情感出发,用生活中的场景给学生搭建一个体验、探究的舞台,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的感受数学魅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应用数学,探究数学的欲望.
  例如,在讲解《图形的变化》一节时,为了实现通过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变化,初步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的教学目标,笔者从生活情景中精选了实例,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探究、实践、操作”的过程,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以及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实例1:一张正方形纸片经过适当折叠能否一剪剪出一个五角形图案?
  实例2:1元硬币经过旋转最终会形成什么样的几何体?
  实例3:用多媒体呈现一些有规则的壁纸、地板砖、桌布图案,鼓励学生尝试说出图案是如何形成的.
  对于这些生活中的图形,可以说学生们既“熟悉”又“陌生”. 说大家熟悉是因为大家每天都有可能接触,说陌生是因为大家平时很少去思考这些图形(或几何体)的形成过程. 通过情景设置与问题引导,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发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数学美,他们也会情不自禁的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与实践来完成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过程.
  三、借助生活实例,拓展知识内容
  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所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除了对典型的例题、习题进行精辟的分析与讲解外,还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倡导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还可以拓展和延伸课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变能力.
  例如,在讲解《用方程组解决问题》一节时,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领悟方程组整体思想在解题中的作用的教学目标,笔者以大家十分熟悉的生活情景——旅游为切入点设计问题. “东方旅行社组织了甲、乙两个旅游团分别到北戴河、葫芦岛旅游,已知甲团的人数比乙团的人数的2倍多5人. 甲、乙两个旅游团的人数各是多少?”在看完题目后,学生们会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建立等量关系式,然而最终会以失败告终,其原因是要题目中出现两个未知数却只能建立一个等量关系式. 此时教师鼓励学生自行补充一个条件,使问题圆满解决. 而后,教师出示第二个题目:“小明家种植水果,去年收支相抵,结余1200元. 今年他家水果丰收,估计收入可比去年增加15%;而因改进了种植技术,支出可望比去年减少5%,这样,今年可结余2340元,小明家去年种植水果的收入、支出各多少元?”
  本课通过现实性的问题情境设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建立方程组模型. 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学生既把握了基本建模思想又实现了知识延伸,特点是把生活中的情景融入习题设计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让初中数学生活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把鲜活的生活实例搬进数学课堂,不仅拉近学生的情感距离更是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热情,这对于降低数学学习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无疑是一个重要举措与途径.
其他文献
德国中小学教师培养形成了由“标准制度—资格制度—培训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在国家层面出台了全面系统的教师教育标准,采用严格的阶梯式教师资格审核制度,并配以多样化的
本文结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必修2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课的教学案例,从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评价等方面论述在核心素养引领下课
【摘要】数形结合思想是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通过图形将题意表达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纵观多年来的高考试题,很多试题如果考生能联系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答,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数形结合;高中数学;应用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新课导入这一环节,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常用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导入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不例外. 一堂数学课上得如何,除了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案预设程度、教学方法以及应变能力外,导入也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由于数学学科的高度精确性和抽象性,导致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
情境是促进学生个体产生认知冲突,产生困惑矛盾等情绪体验的依托体,是外化的直观现象和内化的心理情绪的结合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创设有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优美,品味数学的乐趣,才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数学学习上来,下面就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与思考。    1、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力的源泉. 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1. 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 通过这些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不仅在数学本身的发展上,而且广泛地应用于其他自然科学之中. 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医学、计
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几乎所有的教师在所有的课堂环节上都十分注重情境教学,以此改进课堂教学,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的教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忽略了情境教学的基础依据,情境唯一论、情境至上论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阻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如何提高情境创设的实效性,是我们每个教师值得关注与思考的关键问题。    一、创设情境要有助于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数学生活化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让数学变得可感知、可触摸.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将教学内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相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并理解数学. 那么,如何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数学课上如果能够创设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会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就会怀着求知的欲望和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知识,课堂就会充满朝气,充满活力.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兴趣的. 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常常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
一、教学准备策略    1、注重实效地设计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领域,不可有所偏废,而在具体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课,有的侧重在知识,有的侧重在能力,有的侧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同的实践活动,有的侧重在方案设计,有的侧重在熟练技能,有的侧重在结果处理;同样是获取信息,有的侧重在信息的收集,有的侧重在信息的处理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