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育是当下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互助协作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谈到“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是新世纪教育四大支柱之一。由此可知,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和树立是当代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任务。在音乐教学上实现协作性创先,是推动音乐教学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音乐;协作性;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的音乐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新世纪教育四大支柱之一就是“学会合作”,在分工细致的当代社会,任何人也无法脱离整个社会群体而实现独立生存,必须依靠相互间的分工协作,新世纪人才协作意识的培养也就成为现实要求下素质教育的紧要内容。因此,如何实现音乐教学的协作性创新,就成为我们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1师生之间的互动协作
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无外乎单方面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师笼统施教而学生被动受教的死板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束缚了学生自身潜力的开发。因此,新时期下我国音乐教学的创新性发展应以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为根基,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应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关系,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丰富教师职能,使其由单一的施教人员变为辅助和引导人员。作为处于从属地位的音乐教学引导者,教师应从现实情况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科学系统的安排教学内容,对国内外最新音乐动态有明晰掌握,收集教学资料并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引导辅助学生对此进行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意义上发号施令的教学方法,以民主、平等、协作、启迪为教学准则,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一部分而非凌驾于课堂之上,实现同学生的和睦相处和顺畅沟通。引导学生走出盲从的误区,启示其对教授内容进行主观深入思考。对音乐艺术的教学来说,师生互动协作尤为重要。应在课程教授过程中适当采取表演形式,让教师融入学生之中,在参与表演中启示学生学习和发现音乐师叔的魅力,打破旧式教学的刻板无趣模式,将音乐学习变得生动、多彩、活泼而有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了解并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及其组织形式,最终掌握基本全面的乐理知识。
2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
将个体能力相互融合而成为一体,组织成立学习和课外兴趣小组,也是能有提升音乐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相互协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宜建立小组学习模式,通常情况下四人组能起到最佳效果,使其以整体的形式接受教师指导,并实行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相互学习和监督促进,分工互助、取长补短,相互监督,充分挖掘个体潜力和主观能动性,以协作互助的方式获取最佳学校成效。例如,在声乐课程上,学生学习小组能够相互协作,一人进行演唱,而其他人通过聆听和观察的方式进行思索和学习,通过相互配合和帮助来实现共同提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学习声乐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对如何教授和帮助他人有初步了解。此外,具备能力的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帮助相互伴奏,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唱伴奏力。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所学歌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增强其声乐的歌唱处理能力。学生通过小组方式互助协作,利用直观的交流性学习构建起彼此之间扶持启迪,沟通有无,互助互信的良性学习机制,从长远角度来看,对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工作及人际交往,团队合作,都有着重要的引导和铺垫作用。包括重奏、合奏、重唱、合唱以及伴奏和伴唱等丰富内容的课外音乐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能力,有不容忽视的推动性作用。拥有不同能力及特长的学生能够发挥积极主动性,向他人展示自身才能,并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对自身的价值的了解,体味知识和学习带来的乐趣以及成功伴随的喜悦。在音乐的团队协作里,任何哪怕看似无关紧要的位置本质上来说都是同样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各种元素之间的相互辅助和协作共同构成了音乐艺术的迷人魅力。互助协作性的创新学习模式能够实现复杂、困难学习内容的分类或简化,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大大提升,侧面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和学习上的积极主动性。而对于小组中的职责分工及角色替换,则能够有效保证或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协作性的小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广纳百川,侧面加强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及综合学习能力。互助协作性的学习为学生积累了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宝贵经验,使其学会如何包括包容并弥补他人缺点,取长补短,领受来自不同个体的多样化思想,并学习如何将不同个体融合为统一的整体。这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3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动协作
音乐的教学应以其他人文学科为做铺垫,只有实现了同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助协作,才能更体现出艺术的深度和内涵。音乐同舞蹈、绘画等艺术性学科之间的联系相对来说更加紧密,有着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这种情况是被人们广泛熟悉和认知的。除此之外,音乐同语言、心理、生理、教育和社会学等等多种不同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之合作而产生了很多新型学科。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音乐教学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电脑的操控,实现声音和图像等信息的综合,并利用数字性人机交织信息处理能力来进行信息的广泛沟通。音乐同人的感知紧密相连,是属于听觉的文化艺术。而音乐教学如若脱离了谛听、感知、实践和创造,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无从谈起。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事实表明,对音乐的感知和学习过程需在对听、视、感知及思维等多方面心理因素综合作用基础之上才能得以顺利实现。在现有条件下,我国的音乐教学要实现这一效果依旧缺乏客观条件上的支持和保障。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在课堂中的应用,为此教学效果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其能带来的不仅仅限于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更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教育观念发生创新性改变。在音乐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如能达到同多媒体技术的协作创新,将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使其由被动受教者变为主动参与人。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直观面对电脑或投影屏,进而激发其主动性,使其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进行与教师的换位思索,使知识传授更生动,这也意味着音乐教育观的突破性创新发展。举例而言,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应用MIDI技术创制音乐或做音乐练习,就需要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本音乐技能、理性思索、听觉感知和主观判断紧等等,进而对自身各项素质进行了全面锻炼。音乐同多媒体技术的协同发展也体现在,其使作曲、编奏、声乐和器乐合降低了难度而易于被学生了解和掌握,能够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全面综合培养。
4结论
全新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应用有利于新世纪人才的培养,通过持续不断创新和实践,在我国的音乐课程的培养下,定能出现众多具有高素质高艺术修养专业性人才。作者简介:曲迎仁(1982—),男,黑龙江佳木斯人,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法。
关键词:音乐;协作性;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的音乐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新世纪教育四大支柱之一就是“学会合作”,在分工细致的当代社会,任何人也无法脱离整个社会群体而实现独立生存,必须依靠相互间的分工协作,新世纪人才协作意识的培养也就成为现实要求下素质教育的紧要内容。因此,如何实现音乐教学的协作性创新,就成为我们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1师生之间的互动协作
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无外乎单方面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师笼统施教而学生被动受教的死板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束缚了学生自身潜力的开发。因此,新时期下我国音乐教学的创新性发展应以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为根基,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应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关系,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丰富教师职能,使其由单一的施教人员变为辅助和引导人员。作为处于从属地位的音乐教学引导者,教师应从现实情况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科学系统的安排教学内容,对国内外最新音乐动态有明晰掌握,收集教学资料并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引导辅助学生对此进行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意义上发号施令的教学方法,以民主、平等、协作、启迪为教学准则,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一部分而非凌驾于课堂之上,实现同学生的和睦相处和顺畅沟通。引导学生走出盲从的误区,启示其对教授内容进行主观深入思考。对音乐艺术的教学来说,师生互动协作尤为重要。应在课程教授过程中适当采取表演形式,让教师融入学生之中,在参与表演中启示学生学习和发现音乐师叔的魅力,打破旧式教学的刻板无趣模式,将音乐学习变得生动、多彩、活泼而有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了解并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及其组织形式,最终掌握基本全面的乐理知识。
2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
将个体能力相互融合而成为一体,组织成立学习和课外兴趣小组,也是能有提升音乐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相互协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宜建立小组学习模式,通常情况下四人组能起到最佳效果,使其以整体的形式接受教师指导,并实行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相互学习和监督促进,分工互助、取长补短,相互监督,充分挖掘个体潜力和主观能动性,以协作互助的方式获取最佳学校成效。例如,在声乐课程上,学生学习小组能够相互协作,一人进行演唱,而其他人通过聆听和观察的方式进行思索和学习,通过相互配合和帮助来实现共同提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学习声乐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对如何教授和帮助他人有初步了解。此外,具备能力的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帮助相互伴奏,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唱伴奏力。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所学歌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增强其声乐的歌唱处理能力。学生通过小组方式互助协作,利用直观的交流性学习构建起彼此之间扶持启迪,沟通有无,互助互信的良性学习机制,从长远角度来看,对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工作及人际交往,团队合作,都有着重要的引导和铺垫作用。包括重奏、合奏、重唱、合唱以及伴奏和伴唱等丰富内容的课外音乐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能力,有不容忽视的推动性作用。拥有不同能力及特长的学生能够发挥积极主动性,向他人展示自身才能,并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对自身的价值的了解,体味知识和学习带来的乐趣以及成功伴随的喜悦。在音乐的团队协作里,任何哪怕看似无关紧要的位置本质上来说都是同样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各种元素之间的相互辅助和协作共同构成了音乐艺术的迷人魅力。互助协作性的创新学习模式能够实现复杂、困难学习内容的分类或简化,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大大提升,侧面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和学习上的积极主动性。而对于小组中的职责分工及角色替换,则能够有效保证或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协作性的小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广纳百川,侧面加强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及综合学习能力。互助协作性的学习为学生积累了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宝贵经验,使其学会如何包括包容并弥补他人缺点,取长补短,领受来自不同个体的多样化思想,并学习如何将不同个体融合为统一的整体。这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3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动协作
音乐的教学应以其他人文学科为做铺垫,只有实现了同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助协作,才能更体现出艺术的深度和内涵。音乐同舞蹈、绘画等艺术性学科之间的联系相对来说更加紧密,有着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这种情况是被人们广泛熟悉和认知的。除此之外,音乐同语言、心理、生理、教育和社会学等等多种不同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之合作而产生了很多新型学科。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音乐教学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电脑的操控,实现声音和图像等信息的综合,并利用数字性人机交织信息处理能力来进行信息的广泛沟通。音乐同人的感知紧密相连,是属于听觉的文化艺术。而音乐教学如若脱离了谛听、感知、实践和创造,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无从谈起。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事实表明,对音乐的感知和学习过程需在对听、视、感知及思维等多方面心理因素综合作用基础之上才能得以顺利实现。在现有条件下,我国的音乐教学要实现这一效果依旧缺乏客观条件上的支持和保障。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在课堂中的应用,为此教学效果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其能带来的不仅仅限于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更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教育观念发生创新性改变。在音乐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如能达到同多媒体技术的协作创新,将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使其由被动受教者变为主动参与人。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直观面对电脑或投影屏,进而激发其主动性,使其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进行与教师的换位思索,使知识传授更生动,这也意味着音乐教育观的突破性创新发展。举例而言,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应用MIDI技术创制音乐或做音乐练习,就需要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本音乐技能、理性思索、听觉感知和主观判断紧等等,进而对自身各项素质进行了全面锻炼。音乐同多媒体技术的协同发展也体现在,其使作曲、编奏、声乐和器乐合降低了难度而易于被学生了解和掌握,能够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全面综合培养。
4结论
全新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应用有利于新世纪人才的培养,通过持续不断创新和实践,在我国的音乐课程的培养下,定能出现众多具有高素质高艺术修养专业性人才。作者简介:曲迎仁(1982—),男,黑龙江佳木斯人,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