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自造汉文钱币与汉怯二体钱的历史背景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ia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于阗位于东西往来贸易的交通要道上,文化艺术融合了东西方艺术。为便于发展自身经济而自造货币,东汉时自铸汉文钱币,既能与中原进行兑换,也能与贵霜王国交流。之后自造的汉怯二体钱,将汉文与怯卢文两种文字制于一币,更加便利了与东西方的交流。于阗发展经济提高自身实力,在家园遭受侵犯之时,奋力抵抗的同时笃信护国神,在精神层面也有了抵御外敌的力量。
  [关键词]于阗;汉怯二体钱;毗沙门天王;护国神
  [中图分类号]K87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15-02
  一、于阗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
  新疆和田古称“于阗”,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脚下。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是西域诸国中最早获得中原养蚕技术的国家,故手工纺织发达,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一则东国公主传丝于阗的故事。
  无独有偶,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的一幅壁画中也描绘了该故事:于阗本无桑蚕,听闻东国(中原)有桑蚕可制作华丽的衣裳。但东国禁止桑蚕外传,于是于阗王就请求迎娶东国公主,公主出嫁前,于阗王派使者暗语公主,希望能够将蚕桑藏于帽中带入于阗,以便公主嫁入于阗后也能穿上丝绸制成的衣服,就这样瞒过边关的守卫,蚕桑进入了于阗。时至今日,和田的丝织业也非常发达。
  在古代于阗的文化中,佛教对其影响最为显著,于阗自公元2世纪佛教传人后,逐渐成为大乘佛教的中心,被称为“于阗佛国”。魏晋至隋唐,于阗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佛教在于阗流行了一千多年,于阗人的生活和艺术都打上了佛教文化的烙印。于阗人民喜爱音乐、美术、雕塑等艺术,在绘画艺术方面融合印度和中原两种风格,形成了著名的“于阗画派”,其代表人物“大小尉迟”也以擅画佛画著称。于阗人对各种外来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包容之心及灵活变通的处事方式,也为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二、于阗自铸汉文钱币
  钱币承载了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透过钱币我们能够窥见当时的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和田保留的遗址遗迹中,发现了大量的钱币,其中就有于阗自造钱币。
  19世纪末,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发现了一种中国历代钱谱文献中没有记载的汉文钱币,推测应当是于阗自行制造的钱币。目前仅发现7枚,6枚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1枚藏斯德哥尔摩人类文化学博物馆。
  1899年,英国学者霍恩勒在其著作《英国所藏中亚古物报告》中提及一枚发现于于阗、现藏大英博物馆的汉文钱币,铅质,直径约2.54厘米,重约4.94克,圆形方孔,孔呈长方形,汉文篆体铭文。因其没有著录明确的出土地点,基本形态与汉五铢钱及莽钱货泉相仿,推测其时代为东汉。
  1903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表了他在1901年对楼兰古城考察的初步报告《中亚与西藏》,在报告中说到一枚颇为特殊的钱币,“有一种钱币中心孔洞呈长方形,带有铭文,铭文尚未解读”。除此之外,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于阗约特干发现了大量古钱,记载于其考古报告《古代于阗》中。其中一枚钱币的形态,他在报告中描述为:“这枚汉文钱币保存良好,显然是铁制的,正面有两个汉字特别值得注意……从形态、质料和文字看,年代应为西汉。第一个字肯定是于阗的‘于’,第二个字显然是‘方’的古体,意为‘领土、领地’等……此钱为中国钱币学家所不知,并且肯定属于地方l生铸币。”根据对这两枚钱币的描述,其均与霍恩勒书中描述的钱币为同一种。
  发现的7枚汉文于阗货币的铭文都是一样的,第—个字为“于”没有争议,后一字据国外学者的研究,说法有“方、先、屯、金、放”五种,然而林梅村认为是篆体“元”字,应读作“于元”。
  关于钱币的年代,霍恩勒和斯坦因都认为是汉代,但是西汉或东汉的问题上有分歧。林梅村认为东汉的可能性较大。据《后汉书·西域传》,于阗的强大是在其广德王兼并葱岭以东丝绸之路南道十三国之后。当时,丝绸之路南道是沟通东西方的重要孔道,于阗的位置正好位于南道最为核心的地缘上,占据地理优势,有利于沟通东西方商贸与文化,也使其能够吸收东西方文化,扩充自身文化实力。其自造钱币应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于阗发现大量的各式钱币,而这种汉文钱币仅发现了7枚,说明它的流通时间很短。因此,林梅村先生进一步推敲了这种钱币的发行年代。从形态上来看,它与汉代五铢钱及莽泉都有相似之处,说明是继承了西汉的五铢钱与王莽时期钱币这两种特点。那么,将其时代推定为东汉,似乎可能性更大。
  这是作为需要与中原货币进行兑换流通方面来说,另一方面,于阗还与中亚、南亚等国进行商贸活动,钱币是否与它们也能够进行兑换呢?
  在大英博物馆还藏有一些贵霜王朝时期的钱币——德拉克麦,其中有5枚上面印有汉字“于”。据考证,这些印有“于”字的贵霜钱是阎膏珍时期的德拉克麦钱。贵霜钱币上印有汉字“于”,是为了便于与于阗进行贸易往来。这一发现为于阗汉文钱币的通行年代又缩小了范围。根据《后汉书·西域传》和贵霜碑铭记载,阎膏珍的活动年代大致在公元124-127年前后。此时的于阗王为放前(129-131),正值鼎盛时期。根据这些实物及文献材料,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于阗自铸的汉文钱币流通年代在2世纪中叶。
  通过钱币,我们能够发现,当时于阗与周边的中原以及贵霜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自铸钱币,就是为了与双方都能够进行兑换,便于贸易。
  到了175年,东汉官兵退出西域,于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有所减弱,贵霜帝国对于于阗的影响在这时逐渐增多,于是于阗开始流行贵霜帝国所使用的官方文字——怯卢文,从这一时期于阗艺术中的犍陀罗因素中我们就能看出,贵霜对于阗的影响之大。在这一时期,于阗的另一种自行造币“汉怯二体钱”登上了历史舞台。
  三、于阗自造汉怯二体钱
  “汉怯二体钱”俗称“和田马钱”,是目前已知新疆历史上最早的自铸货币。它是公元1-3世纪于阗自行铸造和发行的一种钱币。这种钱币是东西文化的合璧,吸收了东西方两大钱币体系的特点,用汉文和怯卢文双体文字。   怯卢文是一种中亚死文字,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巴基斯坦西北部,公元3~4世纪在塔里木盆地南道的于阗、鄯善等地流行。新疆发现的怯卢文主要是记录犍陀罗语和于阗语。汉怯二体钱的铸行时间,一般认为是在公元73年班超征服于阗以后,至公元3世纪末怯卢文在塔里木盆地消失,但据前文提到林梅村先生的考证,汉怯二体钱的通行时间应开始于175年前后,在此将不再赘述。
  从1874年英国探险家道格拉斯·福赛斯发现第一枚,至1990年,在和田及其邻近地区不断有发现。所知存世352枚,国内存13枚。国内的13枚中,仅有l枚是骆驼形图案,其余均为马形图案,因些人们习惯上称这种钱为“马钱”。
  古代世界的钱币,分为圆形方孔的铸造钱的东方体系和圆形无孔的打压钱的西方体系两种。这种货币是打制的铜币,这种制造方法,不同于内地的铸钱用钱范浇铸,而是采用了希腊—贵霜钱无孔圆形式样压制而成。
  和田马钱的外形呈圆形,无孔,正面的中心是一匹马或一峰骆驼的图像,马或骆驼的周边是一圈怯卢文字母,是一种颂词,大意是“大王、王中之王、伟大者……(某一位国王的名字)”。圆形的薄片似的铜币,加上打、压印上的文字和图像,这种造钱法可以溯源到古代希腊。它不同于内地流通币上不铸动物图案仅是文字的传统,而打印有马或骆驼形图案。但是,钱币上的另一面却打印有汉字,并且是以内地传统的重量单位“铢”作为它的记值单位的。背面是汉文篆字“重廿四铢铜钱”(大钱)、“六铢钱”(小钱)等,表示钱币的重量和面值(在古代,人们有时用重量表示面值)。这样不但和当时中亚地区流行的德拉克麦和四德拉克麦的货币系统能兑换,同时也能很便利地和内地铸造但在西域地区也大量使用的汉五铢钱兑换。汉五铢钱的重量在3克左右,而这种汉怯二体钱的重量也按大、小钱的不同分为两类:大钱约重17克,小钱约重4克,大、小钱的兑换比例为4:1。小钱六铢钱与内地五铢钱可以兑换,是6个五铢钱换5个六铢钱。
  汉怯二体钱就如同它的名称一样,具有东西方两大货币体系交融的特点,是伴随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特别是货币文化的交流、融合而产生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四、结语
  于阗位于中西交通的特殊地理位置,为了便于与中原、贵霜及中亚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自行造币,既体现了于阗自身包容和接纳其他地区文化的态度,又发展了自身经济。于阗接纳东西方文化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自身,增强实力。
  于阗人热爱自己生活的土地,为了发展经济,两面兼顾自造钱币。为了保卫家园,于阗人也是不遗余力。5世纪中叶及后期,于阗几次受到吐谷浑、柔然、哒等外来势力的侵扰,在外患不断的形势下,崇信佛教的于阗王及其信徒(居民)首先求助于佛教。在佛教《月藏经》中记载,佛嘱咐毗沙门天王、龙王、夜叉等8位神祗共同维护于阗国土。
  其中于阗人尤其对毗沙门天王崇信有加,毗沙门汉译多闻天,佛教四大天王之一,传说其对于阗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于阗国王自认为是毗沙门天王的后祚,其次,国王耆老之后,没有子嗣,祈请毗沙门天王,从毗沙门天王的额头剖出婴孩,于阗王国才得以传承不息。于阗人认为毗沙门天王为其保护神,虔诚地供奉。
  于阗崇信护国神思想体现了于阗热爱自己家园的精神,不但通过壮大自己经济实力的方式发展国家,在精神领域也崇拜着能够保卫家园的神灵。于阗人热爱自己家园的虔诚之心,表现在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才造就了古代于阗灿烂的文化和艺术。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地市级博物馆数量与日俱增。作为教育与文化机构,如何整合资源优势,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且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发展之路,是地市级博物馆面临的新挑战。作为地市级博物馆中的一员,天水市博物馆近年来的创新发展之路无疑对博物馆发展带来诸多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地市级博物馆;天水市博物馆;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并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也是经济新常态下驱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追赶跨越的新引擎。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为什么要坚持创新,牢牢把握坚持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积极应对创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增强创新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关键词]创新理念;
期刊
[摘要]群众文化与旅游工作,看似是两项术业有专攻的不同工作,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群众文化工作能给旅游业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与附加值,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可以推动群众文化工作向纵深发展,从而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作;旅游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44-0
期刊
[摘要]通过对嘉峪关境内夯土长城现存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长城及独立墩台存在基础掏蚀、风化酥碱、局部坍塌、雨水冲蚀、冻融循环等病害,其本身的构筑方式加上降雨等的共同作用是引发病害的主要原因。针对目前存在的病害,结合日常监测情况,探讨切实可行的夯土长城监测方式方法。  [关键词]病害调查;夯土长城;监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7
期刊
[摘要]讲解工作是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是一项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就讲解本身而言,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讲解工作者,应该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和钻研,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讲解技能,为拓宽广大参观者的视野而服务,为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而努力。本文根据史前遗址博物馆的特点,就如何做好大地湾博物馆的讲解工作作了概述。  [关键词]史前遗址博物;讲解工作;教育功能  [中图分
期刊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以及相关的衍生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利用,建立敦煌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资源的永久存储、保护、研究、利用、弘扬和传播,为广大的民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能够使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永久保护和传承;文化的便捷传播使得公众更容易接受和欣赏到优秀灿烂的文化遗产。  [关键
期刊
[摘要]本文依据情境认知理论,在高职职业基础课教学实践中构建“案例精选+情境创设+角色参与”的教学模式并付诸实践,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热情,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要积极促进各种有效教学方法之间的协同互补,进一步优化基础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74
期刊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竹笛独奏艺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竹笛独奏作品也进入了创作繁荣的时期。一大批改编、创作的优秀中国竹笛独奏作品不断涌现,并形成了不同创作风格和创作手法。   [关键词]竹笛艺术;创作风格;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4-0062-02   一、“20世纪经典笛曲音乐会”概况   200
期刊
[摘要]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弃官来到秦州,作杂诗二十首,内容相对独立、完整。本文试对秦州杂诗二十首内容作一些浅析。   [关键词]杜甫;秦州杂诗;诗歌主旨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4-0050-02   杜甫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成就很大,后世称他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   杜诗之所以被称
期刊
[摘要]1994年美国《中国语言学报》第7期刊载了爱荷华大学著名汉藏语言学家柯蔚南教授的《西北汉语方音纲要》(《A Copendium of Phonetics in Northwest Chinese》)一文。本文选自其中第一部分第一章,文中勾勒了关中和河西走廊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认为西北地区历史已经影响其语言的演变。该文对今天西北汉语方言的纵深研究及构建西北汉语方音史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