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扼要介绍了城市改建道路设计的一般程序,指出了目前设计中存在的盲从及脱离实际的问题,提出了设计和施工中特别注意的事项。对建设单位科学决策,设计及施工人员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借鉴性。
关键词:城市改建道路 设计 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3-478-01
一、引言
目前,我国城区内的许多道路由于原设计标准低或超期服役等原因,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车辆荷载的要求,需要翻新改建。改建道路与新建道路相比,在规划设计及工程施工中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二、工程设计
(一)道路改建形式及路面结构层的确定
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地面受控因素繁多,是改建道路的显著特点。设计人员只有具有系统的设计思想,掌握交通荷载作用特性、材料物理力学性能、路面结构力学分析方法、工程经济原理、概率和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设计出符合使用要求而又经济的路面。
全方位的实地勘测,调查研究是改建道路设计中的首要任务,它关系到道路的改建形式,影响着道路的工程造价。设计前首先要进行路面破损情况的调查,路面强度及弯沉值的测定,确定路面的破损是属于功能性破损还是结构性破损,确定道路的剩余强度,找出破损原因,计算道路的完好率。其次,搞好改建道路交通量的调查及预测工作。根据调查结果,通过科学分析和理论计算,确定出道路的改建形式,划定补强及改建道路的区间。
路面结构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城区过往车辆的荷载情况,还应考虑当地的施工条件及材料的力学性能。目前,设计人员在选择道路基层时,常常只重视基层的抗压强度,而忽视基层对沥青路面裂缝的影响程度及其防治措施。如无稳定土拌和设备的,不宜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水泥稳定碎石的7d抗压强度不宜超过2.5Mpa,水泥剂量一般应控制在5% -5.5%。实践证明,凭个人主观意愿选择的改建形式和路面结构,常常与实际情况不符,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这在我们以前道路的改建中曾有深刻的教训。
(二)平面设计
根据道路近期建设与远景规划的要求,对改建道路平面线形应进行适当的改善,如拓宽狭窄路段;加大曲线半径,保证必要的行车视距等。注重平面交叉口的渠化设计,提高通行能力。准确绘制改建道路的平面设计图,标明规划红线、道路中线、分隔带、新旧地上地下管线的走向和位置、沿街建筑及出入口的位置等,以利于施工中准确定位和安全施工。
(三)纵断面设计
设计标准低或超期服役的柔性路面,经过多年的维修"盖被",路拱往往变成"驼峰"形。道路纵断面的设计方案应根据城市道路的特点及其改建形式来定。
1、对于拆除重建的路段,道路两侧永久性建筑物的地面标高是道路中线高程重要的控制参考点。单纯将交叉口或桥涵等作为中线控制点,常常使重建道路中线抬高,造成两侧单位或门面雨季积水。因此,建议设计人员根据原道路边线高程,进行纵断面设计,使重建道路与原有道路标高尽量一致。或比正常设计标高略低3-5cm。
2、对于补强的路段,道路标高一般都被抬高, 造成与两侧建筑物的地面标高相矛盾。为确保道路的景观效果及排水流畅,一般要采取补救措施。若建筑物室内标高低于人行道设计标高时,可采取降低缘石外露高度、减小人行道横坡、设置踏步及排水支管等措施解决两者间的矛盾。
(四)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应根据交通量的变化、道路性质及与沿线自然条件和两侧永久性建筑物的协调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在有限的断面上合理安排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地上杆线及地下管线的位置,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新旧管线间的矛盾。不能不加论证的拆除中间花坛,将原有道路由三块板改为机动性较大的一块板。这样不利于形成"一路一特色" 的景观,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五)排水管道的设计
1、原排水管道性能评价及设计原则
原排水管道的使用效果,是衡量排水管网是否改造的重要指标。设计前要对原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淤积情况进行调查。判定原排水管道是否可以利用。实践证明,城区多年形成的排水体系一般不宜随意更改,要坚持就近排入水体的原则。那种就事论事,上、下游排水管底高程简单相连的设计思想是要不得的,这势必造成城区排水的恶性循环及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在中小城市的排水设计中有出现。
2、新建排水管位的选定及新管材的应用
在充分调查地下自来水、煤气、电缆等管线埋设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新建排水管道埋设的最佳位置。当地下埋设空间不能满足设计方案要求时,应根据有限的空间及时调整新排水管线的布置方式。切忌改建道路作为新建道路设计,否则施工图纸将会一改再改,影响工程施工的进度。
鉴于改建道路施工场地狭窄,工期要求紧的特点,建议设计中排水管道选用抗掺性能好,管道基础要求低,安装方便的高密度聚氯乙烯塑料管。
(六)附属设施的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当道路中线纵坡小于0.3%时,就需考虑设置锯齿形偏沟。锯齿形偏沟的设置,一来破坏了道路基层的整体性,二来不利于以后路面的拓宽、补强和改建。因此,建议在平原地区规划设计道路纵坡时, 宜尽可能避免。对北方降雨量不大的平原城市,即使设计纵坡小于0.2%也宜采用适当加大道路横坡或缩小雨水口间距的形式代替锯齿形偏沟。
缘石的宽度及外露高度要与道路的性质及红线宽度相协调。规范要求缘石宜高出路面边缘10 — 20cm,缘石宽度宜为10-15cm。因此,改建道路缘石的选用应本着美观、经济和适用的原则,否则将本末倒置。
道路照明是道路附属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首先满足不同类别道路照明标准的前提下, 应从街景美化的角度选择灯具、灯柱和灯座。
三、工程施工
(一)施工准备
施工单位接到设计图纸后,应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工地,详细调查地下管线、施工障碍等,并与设计图纸相对照。如与现状不符,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妥善解决。列出影响工程进度的关键因素,如改建道路红线范围内房屋、电线杆等的拆迁时间,煤气、自来水管道的保护等,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
(二)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的选择,要考虑到对沿线单位及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一般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施工原则。如由于原排水管道的渗水,可能引起沟槽坍塌时,一般采用扩大沟槽与密撑支护相结合,快速处理管基并及时下管、回填的方法。而遇有较厚沙层时,利用钢管及竹排支护, 采用"蚂蚁啃骨头"渐进式开挖的方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沟槽的回填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工序,应采取机械碾压与人工夯实相结合的办法,要求回填土的密实度必须达到规范要求。混凝土、二灰碎石和灰土等应尽可能采用集中拌和,并及时测定材料的变异性,确保混合料配比的准确性及施工场地的清洁卫生。
道路缘石应按设计要求科学施工,杜绝缘石缺角少楞的现象。
(三)施工安全
改建道路地下管線复杂、形成时间长。且施工现状常与原设计图纸不符,对于管线密集的地段,人工挖探沟后再进行机械开挖,煤气、自来水、光缆采用人工找出管线后在开挖。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一旦发生问题,要有紧急处理措施。
改建道路施工时,应切实做好路标提示,安全防护、警示等工作。
四、结束语
(一)城市道路的改建方案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决定性因素。建议建设单位实施设计方案竞选,确保改建道路的设计适用、经济。
(二)工程早计划、早安排,保证拆迁进度;制定合理工期、保证工程质量。
(三)鉴于城市改建道路施工场地小,工期紧等特点,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机械等。
关键词:城市改建道路 设计 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3-478-01
一、引言
目前,我国城区内的许多道路由于原设计标准低或超期服役等原因,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车辆荷载的要求,需要翻新改建。改建道路与新建道路相比,在规划设计及工程施工中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二、工程设计
(一)道路改建形式及路面结构层的确定
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地面受控因素繁多,是改建道路的显著特点。设计人员只有具有系统的设计思想,掌握交通荷载作用特性、材料物理力学性能、路面结构力学分析方法、工程经济原理、概率和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设计出符合使用要求而又经济的路面。
全方位的实地勘测,调查研究是改建道路设计中的首要任务,它关系到道路的改建形式,影响着道路的工程造价。设计前首先要进行路面破损情况的调查,路面强度及弯沉值的测定,确定路面的破损是属于功能性破损还是结构性破损,确定道路的剩余强度,找出破损原因,计算道路的完好率。其次,搞好改建道路交通量的调查及预测工作。根据调查结果,通过科学分析和理论计算,确定出道路的改建形式,划定补强及改建道路的区间。
路面结构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城区过往车辆的荷载情况,还应考虑当地的施工条件及材料的力学性能。目前,设计人员在选择道路基层时,常常只重视基层的抗压强度,而忽视基层对沥青路面裂缝的影响程度及其防治措施。如无稳定土拌和设备的,不宜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水泥稳定碎石的7d抗压强度不宜超过2.5Mpa,水泥剂量一般应控制在5% -5.5%。实践证明,凭个人主观意愿选择的改建形式和路面结构,常常与实际情况不符,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这在我们以前道路的改建中曾有深刻的教训。
(二)平面设计
根据道路近期建设与远景规划的要求,对改建道路平面线形应进行适当的改善,如拓宽狭窄路段;加大曲线半径,保证必要的行车视距等。注重平面交叉口的渠化设计,提高通行能力。准确绘制改建道路的平面设计图,标明规划红线、道路中线、分隔带、新旧地上地下管线的走向和位置、沿街建筑及出入口的位置等,以利于施工中准确定位和安全施工。
(三)纵断面设计
设计标准低或超期服役的柔性路面,经过多年的维修"盖被",路拱往往变成"驼峰"形。道路纵断面的设计方案应根据城市道路的特点及其改建形式来定。
1、对于拆除重建的路段,道路两侧永久性建筑物的地面标高是道路中线高程重要的控制参考点。单纯将交叉口或桥涵等作为中线控制点,常常使重建道路中线抬高,造成两侧单位或门面雨季积水。因此,建议设计人员根据原道路边线高程,进行纵断面设计,使重建道路与原有道路标高尽量一致。或比正常设计标高略低3-5cm。
2、对于补强的路段,道路标高一般都被抬高, 造成与两侧建筑物的地面标高相矛盾。为确保道路的景观效果及排水流畅,一般要采取补救措施。若建筑物室内标高低于人行道设计标高时,可采取降低缘石外露高度、减小人行道横坡、设置踏步及排水支管等措施解决两者间的矛盾。
(四)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应根据交通量的变化、道路性质及与沿线自然条件和两侧永久性建筑物的协调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在有限的断面上合理安排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地上杆线及地下管线的位置,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新旧管线间的矛盾。不能不加论证的拆除中间花坛,将原有道路由三块板改为机动性较大的一块板。这样不利于形成"一路一特色" 的景观,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五)排水管道的设计
1、原排水管道性能评价及设计原则
原排水管道的使用效果,是衡量排水管网是否改造的重要指标。设计前要对原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淤积情况进行调查。判定原排水管道是否可以利用。实践证明,城区多年形成的排水体系一般不宜随意更改,要坚持就近排入水体的原则。那种就事论事,上、下游排水管底高程简单相连的设计思想是要不得的,这势必造成城区排水的恶性循环及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在中小城市的排水设计中有出现。
2、新建排水管位的选定及新管材的应用
在充分调查地下自来水、煤气、电缆等管线埋设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新建排水管道埋设的最佳位置。当地下埋设空间不能满足设计方案要求时,应根据有限的空间及时调整新排水管线的布置方式。切忌改建道路作为新建道路设计,否则施工图纸将会一改再改,影响工程施工的进度。
鉴于改建道路施工场地狭窄,工期要求紧的特点,建议设计中排水管道选用抗掺性能好,管道基础要求低,安装方便的高密度聚氯乙烯塑料管。
(六)附属设施的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当道路中线纵坡小于0.3%时,就需考虑设置锯齿形偏沟。锯齿形偏沟的设置,一来破坏了道路基层的整体性,二来不利于以后路面的拓宽、补强和改建。因此,建议在平原地区规划设计道路纵坡时, 宜尽可能避免。对北方降雨量不大的平原城市,即使设计纵坡小于0.2%也宜采用适当加大道路横坡或缩小雨水口间距的形式代替锯齿形偏沟。
缘石的宽度及外露高度要与道路的性质及红线宽度相协调。规范要求缘石宜高出路面边缘10 — 20cm,缘石宽度宜为10-15cm。因此,改建道路缘石的选用应本着美观、经济和适用的原则,否则将本末倒置。
道路照明是道路附属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首先满足不同类别道路照明标准的前提下, 应从街景美化的角度选择灯具、灯柱和灯座。
三、工程施工
(一)施工准备
施工单位接到设计图纸后,应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工地,详细调查地下管线、施工障碍等,并与设计图纸相对照。如与现状不符,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妥善解决。列出影响工程进度的关键因素,如改建道路红线范围内房屋、电线杆等的拆迁时间,煤气、自来水管道的保护等,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
(二)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的选择,要考虑到对沿线单位及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一般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施工原则。如由于原排水管道的渗水,可能引起沟槽坍塌时,一般采用扩大沟槽与密撑支护相结合,快速处理管基并及时下管、回填的方法。而遇有较厚沙层时,利用钢管及竹排支护, 采用"蚂蚁啃骨头"渐进式开挖的方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沟槽的回填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工序,应采取机械碾压与人工夯实相结合的办法,要求回填土的密实度必须达到规范要求。混凝土、二灰碎石和灰土等应尽可能采用集中拌和,并及时测定材料的变异性,确保混合料配比的准确性及施工场地的清洁卫生。
道路缘石应按设计要求科学施工,杜绝缘石缺角少楞的现象。
(三)施工安全
改建道路地下管線复杂、形成时间长。且施工现状常与原设计图纸不符,对于管线密集的地段,人工挖探沟后再进行机械开挖,煤气、自来水、光缆采用人工找出管线后在开挖。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一旦发生问题,要有紧急处理措施。
改建道路施工时,应切实做好路标提示,安全防护、警示等工作。
四、结束语
(一)城市道路的改建方案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决定性因素。建议建设单位实施设计方案竞选,确保改建道路的设计适用、经济。
(二)工程早计划、早安排,保证拆迁进度;制定合理工期、保证工程质量。
(三)鉴于城市改建道路施工场地小,工期紧等特点,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机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