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养生、健康类图书风靡市场,受小资人士青睐,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出于对健康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看病贵、看病没安全感,引发了人们对养生的自觉性。
养生有道,可活学活用,自得其乐。
本期从最新出版的养生类图书中精选出一部分介绍给大家,希望对您的生活有所帮助。
——编者
2008年底弟子王雄先生的《健康其实很简单——亚健康的中医调摄》悄然问世,这个有着传统文化的沉淀,兼得渊源颇深的家学真传,40余年如一日苦行僧似地悬壶济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激情与理性的浑然天成,著书论医道昭佛理。其人大智若愚、大利若钝:其作匿大爱于无声、藏大美于无形。文如其人,亦是其生命的本原之色。惊讶他能把原本玄奥细微的中医理论释放、打理得如此激情,而这种激情又不偏离佛家佛性一乐施行善、众善奉行,自渡渡人乃至普渡众生的理性轨迹。
关键词之一:养生
佛教在养生和治疗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以隋代《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的论述最为系统、精辟:“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瘥。”古代的高僧长寿者以禅师居多,他们虽然衣食非常俭朴,但精神充实,因而能尽享天年。近代高僧虚云禅师(原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可说是一个苦行僧,一生一心一意普渡众生,修庙不辍,活了120岁。佛门泰斗本焕长老也就是我的师父,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深圳弘法寺开山方丈,他生活俭朴,也是常年坚持禅修、诵经(也是一种静心之法),至今已102岁,依然耳聪目明,行走便捷,时常奔走于全国各地传戒、讲经、说法。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三勤、三静、三淡、三乐。”“三勤”谓脑勤、手勤、脚勤:“三静”即静心、静气、静行:“三淡”是淡权力、淡金钱、淡忘年龄:“三乐”则是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他的这种养生之道与他的禅修理念和实践是分不开的。用中医的观点来加以解释,即《黄帝内经》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宗旨相吻合。说明精神的安定、和谐与正气在抵抗疾病及延年益壽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之二:清净
身体是个小宇宙,每个器官、每根微血管、每个细胞,若能随顺自然生态,就可百病不生。反之,不能随顺自然,就会生病,这是属于生理上的病源。这个自然就是自己的心性,佛说“真心离念”,真心没有一个妄念就是自然。由此可知,起心动念是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违背自然、违背心性,于是破坏了我们的器官、血脉、细胞等组织,这是疾病产生的原因。所以,心地愈清净,病痛就愈少,业障也就减轻。所有的麻烦都从妄想而生,这不但是病苦的根源,也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源。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要修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回归自然,回归法性。
关键词之三:心迹
佛学与中医在某个层面上存在着共通处,那弟子与佛之间的缘分就是与生俱来的。所谓的与生俱来,就是其与中医的缘分。在其的前言中,真诚地敞开心扉,和盘托出的不止是其足迹,更主要的是其心迹。出身于中医世家,三代业医。受佛教“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影响,为医以“仁慈为本”、为学以“勤求古训”、为人“求善求真”,特别有幸汲取赵冠英教授医道之精髓,尽得医道同源之意趣。使其“拯人寿世”医术日臻完善。“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无论时事如何变换,不变的是其一以贯之的精神风貌:孜孜以求、乐而忘倦。翻开它,你所能感知到的是意犹未尽:阅读它,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在平实的文字背后还有着如此令人深思的哲理。“从简单中还原中医,在中医里面淘滤出健康”。希望大家关注健康,关注养生,而不是只仅仅关注疾病。
这是读完弟子著作后的感受。
养生有道,可活学活用,自得其乐。
本期从最新出版的养生类图书中精选出一部分介绍给大家,希望对您的生活有所帮助。
——编者
2008年底弟子王雄先生的《健康其实很简单——亚健康的中医调摄》悄然问世,这个有着传统文化的沉淀,兼得渊源颇深的家学真传,40余年如一日苦行僧似地悬壶济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激情与理性的浑然天成,著书论医道昭佛理。其人大智若愚、大利若钝:其作匿大爱于无声、藏大美于无形。文如其人,亦是其生命的本原之色。惊讶他能把原本玄奥细微的中医理论释放、打理得如此激情,而这种激情又不偏离佛家佛性一乐施行善、众善奉行,自渡渡人乃至普渡众生的理性轨迹。
关键词之一:养生
佛教在养生和治疗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以隋代《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的论述最为系统、精辟:“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瘥。”古代的高僧长寿者以禅师居多,他们虽然衣食非常俭朴,但精神充实,因而能尽享天年。近代高僧虚云禅师(原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可说是一个苦行僧,一生一心一意普渡众生,修庙不辍,活了120岁。佛门泰斗本焕长老也就是我的师父,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深圳弘法寺开山方丈,他生活俭朴,也是常年坚持禅修、诵经(也是一种静心之法),至今已102岁,依然耳聪目明,行走便捷,时常奔走于全国各地传戒、讲经、说法。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三勤、三静、三淡、三乐。”“三勤”谓脑勤、手勤、脚勤:“三静”即静心、静气、静行:“三淡”是淡权力、淡金钱、淡忘年龄:“三乐”则是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他的这种养生之道与他的禅修理念和实践是分不开的。用中医的观点来加以解释,即《黄帝内经》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宗旨相吻合。说明精神的安定、和谐与正气在抵抗疾病及延年益壽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之二:清净
身体是个小宇宙,每个器官、每根微血管、每个细胞,若能随顺自然生态,就可百病不生。反之,不能随顺自然,就会生病,这是属于生理上的病源。这个自然就是自己的心性,佛说“真心离念”,真心没有一个妄念就是自然。由此可知,起心动念是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违背自然、违背心性,于是破坏了我们的器官、血脉、细胞等组织,这是疾病产生的原因。所以,心地愈清净,病痛就愈少,业障也就减轻。所有的麻烦都从妄想而生,这不但是病苦的根源,也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源。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要修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回归自然,回归法性。
关键词之三:心迹
佛学与中医在某个层面上存在着共通处,那弟子与佛之间的缘分就是与生俱来的。所谓的与生俱来,就是其与中医的缘分。在其的前言中,真诚地敞开心扉,和盘托出的不止是其足迹,更主要的是其心迹。出身于中医世家,三代业医。受佛教“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影响,为医以“仁慈为本”、为学以“勤求古训”、为人“求善求真”,特别有幸汲取赵冠英教授医道之精髓,尽得医道同源之意趣。使其“拯人寿世”医术日臻完善。“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无论时事如何变换,不变的是其一以贯之的精神风貌:孜孜以求、乐而忘倦。翻开它,你所能感知到的是意犹未尽:阅读它,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在平实的文字背后还有着如此令人深思的哲理。“从简单中还原中医,在中医里面淘滤出健康”。希望大家关注健康,关注养生,而不是只仅仅关注疾病。
这是读完弟子著作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