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迷失了发展的方向,就偏离了课改的轨道。
一、用发展的眼光欣赏学生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具有不成熟性和不平衡性的特征,但发展性极强。从教育角度讲,学生是在教育中发展起来的。
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和发展的观点相对立的。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欣赏者。缺点与错误是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不成熟性的具体表现。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我们要承认差异,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去认识和改正错误,从而不断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的研究表明: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只要老师用发展的眼光去欣赏,用热爱的感情去寻找闪光点,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光芒四射,异彩纷呈,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就会成倍增加。
学生怕作文,写作水平难以提高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问题。究其原因固然很多,而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苛求责备、吝啬赞赏的态度则是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备受指责和冷眼,自然会丧失对作文的兴趣,以致产生畏惧心理。我们知道,再好的文章都有疵点,再差的文章都有亮点,只是判断角度和衡量尺度不同罢了。聪明的老师会用放大镜在字里行间寻找学生的亮点。或许是某一个词的准确、某个标点的妙用;或许是书写的工整、卷面的整洁;或许是比上一次的进步。诸如此类似乎不关紧要的赞赏,都会使学生如获至宝,心跳不已。这种成功的心理体验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产生作文的兴趣和冲动,紧锁的智慧大门自然打开了。
发展的、欣赏的眼光是语文教学的磁石,它就在我们老师的身旁闪烁着光亮,拿起它教学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二、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引路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不是教出来的,只能靠培养。它犹如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都需要一定的环境,教师就是要去营造这样一种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环境氛围。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独立思维过程,在训练中自已摘到知识的果子。学生主动发展的思想一旦启动,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上《美猴王》一课时,为了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人本精神,我大胆放手,积极引导。让学生围绕课文提出不少问题,经大家筛选最后确定为一个主要问题:美猴王“美”在哪里?他有哪些性格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得出答案: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语言美三个方面。他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学生提出并讨论解决问题时,主体性已充分发挥,能力也得到培养。课后布置学生阅读《西游记》,进行讲故事比赛,拓展学习空间。
三、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创设师生平等、互惠、互动的教学关系,是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在师生
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曾发生教学。课改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发展过程。
“教学相长”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教育遗产,时代的发展正在为这一思想赋予新的内容。走进新课程,师生在教学中必须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情感和体验,以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交往昭示着教师不再仅仅是教,而且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当我们都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通过平等的交往而走进教学,并且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体验到他们的感受时,便有了许多惊喜的发现和意外的收获。上《鲁迅自传》时,学生提出了《呐喊》共收录多少篇小说的问题,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备课时我没有注意,被问住了,但我及时把问题的皮球传给学生,有个学生竟然答得滴水不漏:“《呐喊》始收小说十五篇,末篇《不周山》1930年第十三次印刷时由作者抽去。”这是他预习时从课外书上看到的。师生思维碰撞,激发了智慧的火花,老师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新的成长点、发展源。
课改正向我们走来,其理念已深入人心,它将以其关注发展的无穷魅力,为语文教学展现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世界。
一、用发展的眼光欣赏学生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具有不成熟性和不平衡性的特征,但发展性极强。从教育角度讲,学生是在教育中发展起来的。
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和发展的观点相对立的。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欣赏者。缺点与错误是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不成熟性的具体表现。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我们要承认差异,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去认识和改正错误,从而不断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的研究表明: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只要老师用发展的眼光去欣赏,用热爱的感情去寻找闪光点,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光芒四射,异彩纷呈,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就会成倍增加。
学生怕作文,写作水平难以提高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问题。究其原因固然很多,而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苛求责备、吝啬赞赏的态度则是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备受指责和冷眼,自然会丧失对作文的兴趣,以致产生畏惧心理。我们知道,再好的文章都有疵点,再差的文章都有亮点,只是判断角度和衡量尺度不同罢了。聪明的老师会用放大镜在字里行间寻找学生的亮点。或许是某一个词的准确、某个标点的妙用;或许是书写的工整、卷面的整洁;或许是比上一次的进步。诸如此类似乎不关紧要的赞赏,都会使学生如获至宝,心跳不已。这种成功的心理体验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产生作文的兴趣和冲动,紧锁的智慧大门自然打开了。
发展的、欣赏的眼光是语文教学的磁石,它就在我们老师的身旁闪烁着光亮,拿起它教学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二、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引路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不是教出来的,只能靠培养。它犹如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都需要一定的环境,教师就是要去营造这样一种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环境氛围。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独立思维过程,在训练中自已摘到知识的果子。学生主动发展的思想一旦启动,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上《美猴王》一课时,为了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人本精神,我大胆放手,积极引导。让学生围绕课文提出不少问题,经大家筛选最后确定为一个主要问题:美猴王“美”在哪里?他有哪些性格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得出答案: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语言美三个方面。他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学生提出并讨论解决问题时,主体性已充分发挥,能力也得到培养。课后布置学生阅读《西游记》,进行讲故事比赛,拓展学习空间。
三、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创设师生平等、互惠、互动的教学关系,是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在师生
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曾发生教学。课改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发展过程。
“教学相长”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教育遗产,时代的发展正在为这一思想赋予新的内容。走进新课程,师生在教学中必须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情感和体验,以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交往昭示着教师不再仅仅是教,而且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当我们都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通过平等的交往而走进教学,并且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体验到他们的感受时,便有了许多惊喜的发现和意外的收获。上《鲁迅自传》时,学生提出了《呐喊》共收录多少篇小说的问题,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备课时我没有注意,被问住了,但我及时把问题的皮球传给学生,有个学生竟然答得滴水不漏:“《呐喊》始收小说十五篇,末篇《不周山》1930年第十三次印刷时由作者抽去。”这是他预习时从课外书上看到的。师生思维碰撞,激发了智慧的火花,老师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新的成长点、发展源。
课改正向我们走来,其理念已深入人心,它将以其关注发展的无穷魅力,为语文教学展现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