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不老

来源 :阅读·中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v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记
  照片上的这位老奶奶就是葛翠琳。她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中,很有威望,令人敬佩。她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194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曾经担任著名作家老舍秘书。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葛翠琳奶奶就用她优美细腻的文笔,为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讲述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描绘一幅又一幅纯真美好的世界,创作出了很多名篇杰作。如上世纪50年代的《野葡萄》《采药姑娘》,60年代的《金花路》,70年代的《云中回声》,80年代的《问海》《一片白羽毛》《翻跟头的小木偶》《进过天堂的孩子》,90年代的《会飞的小鹿》《会唱歌的画像》,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山林童话三部曲”,即《核桃山》《栗子谷》《红枣林》,以及《十八个美梦》等散文集。这些作品,如清澈的露水,金色的阳光,为一颗颗天真、纯净和幼小的心灵,送上了温暖、安慰、爱护和最真诚的鼓励,有的被翻译成了多种译本在国外出版,有的在国际上获奖,在所有小读者的心头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葛翠琳奶奶,多么像法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乔治·桑的童话《玫瑰云》中纺线的老奶奶,一直不停地在纺车上纺线,一生都在为孩子们编织着美丽的童话。她说:“我之所以几十年坚持为孩子们写作,那是因为:孩子们需要我,我需要孩子们!孩子们给予我的爱,注入我心灵的力量,是世上任何珍贵的东西所不能替代的。”
  让我们走近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奶奶,走进她丰富的人生旅程,走进她神奇的童话世界——
  讲述
  葛翠琳的家乡在河北省乐亭县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她上个世纪30年代出生在那里,童年时代是在那里度过的。
  人一辈子都在采摘和寻觅
  我出生在农村,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记得我刚学会走路,奶奶就给我一个用柳条编成的小篮子,让我跟随着干活儿的大人们外出,自己学着采摘野果野菜,寻拾漏失在田野里的残粮。我总是把小篮子挂在细小的胳臂上跑来跑去,里面装进收割完毕落在地里的豆粒、花生、红薯、麦穗儿、谷穗儿,或者田里疏苗拔下来的萝卜苗,长在田边土冈上的野苋菜、马勺菜……回家后总会得到奶奶的夸奖和疼爱。奶奶一面收检我的收获品,一面还讲一些叮嘱的话让我记住:“力气好比那井泉水,使不尽来用不完,人不要怕吃苦受累。”“采摘野果野菜,捡拾柴草弃粮,能锻炼人细心耐心。”“人一辈子都在寻觅和采摘,收获的大小就看你用心用力的多少。”……
  童年是人生可爱的珍宝
  我的童年,回想起来虽然遥远但又仿佛历历在目。那时,我喜欢在田野里无拘无束地奔跑嬉戏,和小伙伴比赛心灵手巧。春天采摘嫩绿的榆钱儿生吃或者蒸糕,掰下香椿芽儿来拌豆腐全家共享,看燕子筑巢屋檐下,听喜鹊喳喳叫枝头。夏天吃桑葚儿,染成一个小花脸儿,躺在麦秸垛上数星星,听蛐蛐儿叫蛙群鸣。秋天吃熟透了的枸杞子、野酸枣儿、山核桃,望大雁南飞,看荷塘出藕,家家户户洋溢着秋收的欢乐。冬天吃爆米花、烤红薯、冻柿子,北风呼啸,大雪封路,世界一片白,小小村庄一片宁静,古老的纺车吱扭扭飞转,抽出又细又匀的棉线线。大自然给幼小的我很多乐趣和智慧,成为我生命中可爱的珍宝。
  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个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我的生活陷入了恐怖的世界。那时,学校集会时要升日本旗,让学生行注目礼,谁敢低头就会遭受日本宪兵的惩罚。记得语文课上,老师曾让我们反复朗读集体背诵都德的《最后一课》,总是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我们要让中国的国旗在全世界受到尊敬。”那时候,庄严的国旗隐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侵略者抢掠烧杀,毁灭了一切幸福和宁静,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里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痕,我深切地感受到,民族的苦难祖国的存亡是比个人生命更重要的事,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个人。
  作家就在他(她)的作品里
  我小时候就喜欢文学,每一本好书都仿佛是我的亲密伙伴。《丑小鸭》《海的女儿》《白雪公主》《快乐王子》《灰姑娘》我都爱读。而读得最多,背得最熟的是冰心的儿童文学作品。有一次,我问老师:“冰心什么样儿呀?”老师说:“你多读她的书,读多了你就会知道她是什么样儿了,因为作家就在他(她)的作品里。”所以,后来我工作任老舍的秘书,冰心一家从日本回国后,老舍带我去看她。从冰心家出来后,司机问我:“见到冰心了?”我说:“见到了。”他说:“什么样儿啊?”我说:“像极了!”他问:“像谁呀?”我说:“像冰心啊,我小时候读冰心的书,觉得冰心就是这个样子的,非常亲切,非常温柔。”
  上中学时,葛翠琳跟随父母定居在北京,并且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被推荐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1948年,还是一名大学生的葛翠琳毅然脱下学生装,加入了青年文工团投身革命。新中国成立后,被分配在北京市委文艺工作委员会工作,成为一名革命干部,同时,也开始走上了儿童文学创作之路。
  你为孩子们写书吧
  我记得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那天,我们秧歌队的队员在天安门城楼下御河桥畔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庆典后,又从天安门广场出发,经西城、北城、东城,环城游行之后,回到了市委大院。这时,北京市委宣传部第一任部长李乐光(李大钊的侄子)对我说:“我看了你在报纸上发表的诗歌和散文,你为孩子们写书吧。40年以后,回头看看,会有多少成绩?”我说:“40年?太遥远了。新中国今天才成立,还有3个月我才满20周岁呢!”可是,回头看,转眼间60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作家要不断寻找新的起点
  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后,中国作家协会设立了儿童文学组,当时冰心和张天翼担任负责人。他们经常把当年我们这些青年作者召集在一起讨论儿童文学。带领我们学习儿童文学创作。活动大多安排在晚上,有时大家谈得高兴,散会时已是深夜。有一次,我送冰心回家,冰心说:“咱们一边走一边聊天,等于踩着月光漫步。”我说:“我不是中文系的学生,没有系统学过文学方面的课程,学习文学创作等于从头儿开始。”冰心很认真地说:“你看,我从国外回来,文学创作要表现新的人物,新的生活,也是从头儿开始。”她说:“一个作家要不断地寻找新的起点。”冰心老人的这句话,铭刻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辈子牢记在心。
  童话使我对世界充满了爱
  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在我思想感情深处,根深蒂固地对乡村、农村有着很依恋的感情。上世纪50年代,我经常去农村,在那里听到许许多多民间故事,并且从民间文学中吸收营养,为孩子们写童话,让那些没能写成文字的故事,有更多的孩子们从我的文字中看到听到。我最早发表的童话故事《野葡萄》,主角是个善良勇敢的小姑娘名叫白鹅女,她被狠心的婶娘弄瞎了双眼,历尽千难万险找到了能让人重见光明的野葡萄,重新看到了美好的世界。这个故事源于民间文学,不过,我在再创作的过程中使这个故事的主题有了进一步的升华。白鹅女还采了一篮子野葡萄,她要把野葡萄送给很多很多的盲人,让很多盲人重见光明。所以,那次瑞士儿童图书国际奖评选,觉得这个主题是世界性的,比白雪公主只是得到自己的幸福更美好。白鹅女这个形象后来还被评为“影响中国的十个童话明星”之一。当然,我在童话中不仅表现善良和美好,也表现丑恶和卑劣,那是为了使人们更热爱美好的一切。童话使我爱这个世界,使我对世界充满了爱。
  我愿一辈子为孩子们写童话
  我觉得为孩子们写作实际上是一件很轻松很愉快的事情,心境总是在那种很纯净的氛围里,或者是那种情绪,那种心情里,总是觉得很愉快,很纯真,很美好。孩子观察事物、思维的方法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在童话里就是小牧童惩罚了很残暴的国王,甚至是一个小蚂蚁战胜了狮子,很弱小的也能战胜很强大的,尽管这是一种幻想,但这就是小孩子相信的精神力量,真善美总能战胜假丑恶,这也是我童话创作一贯的主题。我希望通过真实地反映生活,对孩子们有所启迪和鼓励,培养孩子们独立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面对困难和难题从不绝望的精神气质,以及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后记
  在葛翠琳家采访的近5个小时时间里,我静静聆听她轻柔、舒缓的讲述,仿佛徜徉在她生命的河流中,充分感受着那一个个难忘的场景,一段段铭心的记忆,一份份真挚的感情。哦,敬爱的葛翠琳老师,60多年的光阴转瞬而逝,而她,还依然保持一颗不老的童心,依然是孩子们的贴心朋友。她最大的希望,就是儿童文学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去面对未来。
其他文献
我上小学时,家贫买不起课外书。那时,常跟着奶奶上街卖鸡蛋,我负责算账。卖了鸡蛋,我总能得到一点奖励,可以买一包五香蚕豆,或十颗鱼皮花生米,但我更喜欢去街头的书铺租书。坐在小凳上,看上几本小人书,比五香蚕豆和花生米更让我着迷。  每逢暑假,邮局把我们班所有的书报送到老师家里,每个星期由一名学生到老师家里取出书报,一一分送到订的同学手上。我多么想成为送报员啊!因为成为送报员,全班同学订的书报就可以先睹
期刊
夏夜哟,竟是如此的迷人。  快看萤火虫吧!那闪闪烁烁的火花,一团团、一簇簇……在田野,在路旁,在河边……翩翩起舞,莫不是天际中的星星撒落在人间?田野上,小路旁,小河边……啊!都是它们的舞台,它们在尽情地舞啊、舞啊……  又一阵晚风吹过,是海潮在低吟,还是松涛在呼唤?原来那是千万株大叶杨,看见了萤火虫在它们身边翩翩起舞,舞姿分外轻柔动人,于是它们也发出了欢乐的笑声:“哗……哗……”  再仔细地一听,
期刊
英语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要每天坚持,每天都会有收获的!    第一篇:  Are You God’s Wife?  你是上帝的妻子吗?    It’s a cold day in December in New York. A little boy about 10-year-old was standing in front of a shoe store on Broadway(1),ba
期刊
20世纪末,美国西部一个州的一场森林大火,使上万亩森林遭灾。事后,人们发现罪魁祸首是森林中的那些枯枝朽叶。于是,州政府对森林中衰萎干枯的树木、草叶进行清理,以杜绝隐患。  在随后的两年里,再没有大的火灾发生。但一种由云杉卷叶蛾引起的虫害,大面积地爆发了。美国农业部的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令人吃惊,原来,造成虫害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无知地把森林中枯死的树木、草叶清理掉了。  生物学家
期刊
Tomorrow is Sunday. And it will be a sunny day. Amy and I would like to go camping. We will meet at the school gate at 9 a.m.. And Shirley’s sister will go with us. We will make it a really fun day. S
期刊
[原文]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注释]    1.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晋朝人孙敬,勤奋好学,每天读书都读到很晚,为了避免打瞌睡,于是在头发上绑了绳子,悬挂在头顶的木梁上,当他打瞌睡时,绳子扯动头发,就会痛醒,再继续学习
期刊
同学们,在地处太湖南岸的千年水天堂——吴江市震泽镇西大门,有一所地道的水乡农村小学——吴江市八都中心小学。多年来,八都中心小学积极传承水乡传统文化,在“学作文,学做人”教育理念的关照下,努力挖掘优秀的乡土作文资源,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充分感悟家乡田野景色的真、领悟家乡物产的美、体悟家乡人情的善,写出了许多带着浓浓乡情的系列作文。  这里,让我们走进吴江市八都中心小学,打开——    一个地方
期刊
印象:    初次见到高洪波,很难将他和他那些写给儿童的美妙诗行联系在一起。他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长着一副魁伟高大的身躯,人们常常以为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其实他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后来曾经在云南军营服役10年,这一特殊经历磨练了他那果断爽朗的风度和气质。  他的名字总会让人想起曹操《观沧海》的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如他的为人,豪迈,大气。13岁时,高洪波跟随父亲南迁到贵州,而后又到
期刊
在我家的屋后,有一条小河。河水从北边流过来,一年四季,一直向南流去。  听奶奶说,那水是从北边的太湖里流出来的。  “那水会流到哪儿呀?水也有家吗?”我抚摩着奶奶亲手种植的冬青,好奇地问。  “傻孩子,水没有家,流到哪儿,就让人随便取用。人人都离不了水啊!”奶奶温和地回答。  记得小时候,我常在河桥边看着奶奶和三姨她们洗刷、舀水,听她们又说又笑。要是在夏天,我等不及奶奶说一声“可以”,就会迫不及待
期刊
你发现这个早晨不一样吗  你知道冬天的魔手指来过吗  你看见菜地的青叶凝满白霜  小溪变成了冰冻的水晶镜吗  你看见一只只麻雀的音符  在树梢蹦跳着进行演出吗  你看见山野的一片银光里  那棵老枫树正在静静地燃烧吗  但你不要问我这个早晨会冷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