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淀粉甘薯‘豫薯王’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来源 :南方农业·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豫薯王’是西南大学农学院引进培育的甘薯优良新品种具有鲜薯产量高、淀粉含量高等优点。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自2008年开始引进该品种以来,经过大面积示范,其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关键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其大面积栽培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豫薯王;甘薯;高产;高淀粉;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2-026-02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913.1016.015.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4/9/13 10:05:03
  甘薯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广等特点,其薯块和藤叶富含淀粉、食用纤维等营养物质,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工业原料作物[1—3],而且是仅次于玉米的重要饲料作物[4]。随着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富含淀粉的甘薯成为最有前途的生物质能源植物。有日本专家认为,从长远战略上看甘薯生产像石油生产一样将左右世界经济的发展[5]。因此,要充分重视甘薯的生产与开发利用。
  ‘豫薯王’是西南大学农学院引进培育的优良新品种,2008年在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双新等地经过53.33 hm2大面积示范,获得成功。该品种不仅广泛适应该地区土壤、气候,而且具有投入少、产量高、淀粉含量高、经济价值高等特点。笔者于2008年在夏坝镇双新对‘豫薯王’进行了品比、区试和不同台位、不同栽期、不同密度、不同施肥水平等试验,总结出其高产优质栽培关键技术,为推广和利用良种‘豫薯王’提供了科学依据。
  1 产量表现
  2008年在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双新等地经过53.33 hm2大面积示范片统计,‘豫薯王’平均单产2525.7 kg/667m2,比传统甘薯产量每667 m2高出750 kg,增产42.2%;藤叶产量也是传统甘薯的2.5倍。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其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增产效果。
  2 特征特性
  ‘豫薯王’茎中蔓而粗壮,茎叶生长性强,基部分枝多,结薯集中,大薯率高,单株结薯可达4~8个,淀粉含量高达35%,薯皮红色,薯肉白色。该品种薯块萌芽性中上,出苗早,生长快,扦插苗健壮,栽后成活快,结薯较早,中后期薯块膨大快,结薯较集中。大中薯率85%以上,薯块烘干率35.75%,出粉率19.32%,氨基酸含量0.844%,高抗茎线虫病,抗黑斑病和根腐病,贮藏性好。
  3 栽培技术
  3.1 地膜覆盖殡种,培育健壮尖梢苗
  ‘豫薯王’具有早熟高产的潜力,早殡早栽产量高。因此生产上宜早殡种,我地宜在3月上旬(惊蛰前后)殡种。殡种苗床可1.7 m开厢,40 cm行窝距打窝殡种。一般采用地膜覆盖育苗,特别是双膜覆盖育苗,第1层平铺,第2层起拱,可以提早8 d左右出苗。殡种时应注意大中薯分开,种薯要斜放、顺放,拱面向上,按“上齐下不齐”的原则排放。一般每窝大薯1个,中薯2个,殡种前可用70%托布津500倍液浸种薯1~3 min,收汗后殡种。殡种后每667 m2淋腐熟猪粪水1500 kg,种薯盖土1 cm,厢面芡细平整待用。然后平铺盖膜用泥压紧周边薄膜,再插竹片起拱盖第2层膜,以达到增温保湿的效果。如果土壤湿度大,应稍晾“收汗”后覆盖地膜。一般殡种15 d左右,即3月中、下旬注意检查薯苗出土情况,特别是睛天应将已出土的薯苗引苗出膜。方法是将薯苗处薄膜划开,并用泥土将薯苗四周薄膜压紧,视天气情况适时揭去起拱膜。甘薯出苗50%时应每hm2用猪粪水2000 kg淋窝,可视苗情长势每667 m2加尿素4~6 kg。苗床前期高温催芽,中期适温促苗,控制徒长,中途视长势情况施用猪粪水。当薯苗长到15~20 cm时可剪苗“转火”或直栽大田,“转火”苗按十字形栽种,推广以苗繁苗。同时加强田间管理,以利培育健壮苗。
  3.2 起垄栽培,旋足底肥
  ‘豫薯王’淀粉含量高,薯块大,要获得高产,最好是起垄栽培。本研究表明起垄栽培一般增产8%~12%。起垄前,每667 m2施优质堆渣肥2000 kg作包厢肥。大田起垄采用1 m开厢作沟,垄的方向最好是南北向,垄高30 cm。挖好的垄面土壤要上细下粗,达到土层深厚,沥水肥足的状态。这有利于甘薯栽后根系的发育,促其早结薯、多结薯、结大薯。
  3.3 适时早栽,栽尖梢壮苗
  经过不同栽期试验,‘豫薯王’在5月20日—6月5日期间,以扦插20 cm左右尖梢苗鲜薯产量可大幅度提高,达24.9%~35.6%。一般在雨后晴天扦插或阴天扦插,采用水平浅插法,栽后淋定根水。据试验表明,5月下旬栽插的尖梢苗发根快,形成块根比较早,形成的鲜薯产量比芒种期间栽插的高15%左右,因此‘豫薯王’提倡早栽以获得较高产量。
  3.4 选择低台地,注意控制密度
  ‘豫薯王’适应性广,结薯早,在砂壤地表现较好。但因其属于中蔓匍匐型的较耐肥水新品种,故栽培上以较低台位和肥沃土壤种植较好,特别是一、二台土增产最为显著。栽培时应适当控制密度,比其它品种降低1000株左右。套作地密度控制在1500~2000株;净作地控制在2000~2500株,不能超过3000株。而其他品种可以高达3500~4000株。
  3.5 提纯复壮,防止混杂
  在农村老百姓对甘薯品种混杂后对产量的不利影响认识较浅、重视不够。例如殡种时混排、栽插时混栽、收获时混挖、贮藏时混贮。由于当前农村常规种植的其他品种多属长蔓型品种,混栽后对‘豫薯王’在田间的藤蔓生长影响较大,不利于‘豫薯王’的前期生长,严重影响后期鲜薯产量,一般减产达9.8%~15.6%。因此,在‘豫薯王’的殡种、栽插、收获、贮藏等关键环节中一定要通过采取去杂、选典型植株和薯块、单挖单贮来防止混杂,以发挥其优势和增产潜力。
  3.6 加强田间管理
  3.6.1 前期管理
  栽苗后2~3 d应及时补苗,查漏补缺,并补换小苗、弱苗,提倡栽后浇1次定窝水。为了促进幼苗和根系快速生长,应在栽后15 d左右施1次提苗肥,30~40 d施1次壮株肥,同时加强中耕、除草和培土等田间管理工作。
  3.6.2 合理施肥
  经试验,甘薯对肥料三要素的吸收以钾肥最多,氮次之,再次为磷。‘豫薯王’淀粉含量高,栽培时应注意控氮增钾。大田栽培上,大田栽培上,一般肥力地以每667 m2施尿素12 kg加过磷酸钙30 kg加硫酸钾36 kg或每667 m2施尿素10 kg加磷酸一铵10 kg加硫酸钾36 kg,合理的N、P、K比列更有利于提高‘豫薯王’的鲜薯产量。在施肥时间上前期以氮磷为主,磷肥以基肥为主,中后期巧施钾肥。结合中耕除草,一般在栽后15~30 d将80%的 氮肥加30%的钾肥对猪粪水1500 kg淋窝,栽后70~90 d施草木灰或未施完的氮肥加硫酸钾等肥料(即“裂缝肥”)一并施下。在生长后期可酌情喷施1~2次3‰的磷酸二氢钾液,以满足‘豫薯王’对肥水条件的需求。
  3.6.3 改革传统管理方法
  ‘豫薯王’生产管理上要改过去翻藤、割藤和撒施尿素肥的传统习惯。在‘豫薯王’生长中后期管理对长势较旺的可采取只提藤,不割藤、不翻藤,对长期较弱的酌情增施磷酸二氢钾或草木灰,防止早衰。在整个生长期间应注重防治甘薯叶甲、甘薯麦蛾等虫害,确保其正常生长。待温度下降到15~20℃时选晴天收挖,种薯应单挖单贮,注意提纯复壮,防治人为混杂。
  笔者认为,对‘豫薯王’应采用培育健壮尖梢苗,在5月中下旬—6月初起垄栽培。生产上应改变粗放管理的习惯,做到科学施肥,并以控氮增钾为主,注重施好“裂缝肥”,每667 m2可获2500~3500 kg鲜薯产量。否则,淀粉含量较高而鲜薯产量不如其他的甘薯新品种,生产上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故应该引起技术推广人员的高度重视。
  (责任编辑:敬廷桃)
其他文献
结合科研实践,设计合成了三乙胺/水杨酸新型低温共熔溶剂[TEA][OHBA]2,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测定了其理化性能(热稳定性、荧光性、黏度和密度),并揭
摘 要 通过各级部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使得我国农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在农业上的一些问题。然而,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也遭遇了诸多难题,对我国的农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不利于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农业技术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故很有必要确保农业技术的各项推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并尽一切可能处理推广过程中存在
2013—2014年度,在重庆市潼南区油菜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核心区崇龛镇薛家村实施油菜新品种展示试验,通过对17个品种田间性状、产量、抗性及经济性状等指标的观察,以筛选适宜当
热闹的2019年已经过去,同学们拿到这本杂志的时候,2020年已经到来。翻翻家里的农历日历,同学们会看到2020年是鼠年,还是庚子年。庚子年属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干支纪年
独立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由于学院的办学条件、办学资源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宏观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针对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特点,结合独立学院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也是关乎国家发展和民众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目前,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工作起步较晚,监督体系不完善,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