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就业软实力思想探微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ajiang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受约瑟夫·奈(Joseph Nye)于1990年提出的“软实力”一词影响,我国学者虽从2006年才开始提出“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一词并展开相应研究,但在实质上,黄炎培先生早在倡导职业教育之初,就给予了学生软实力培养以重要地位。黄炎培不仅从公民素养及职业道德两个层面对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软实力内容作了详细论述,还对其重要性及养成途径作了多方探索并实践。其中很多思想对当今教育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黄炎培;就业;软实力;职业道德
  作者简介:谢萍(1972-),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讲师。(江苏 南京 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中德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比较研究”(批准号:GYE43)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5-0171-03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在此之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不足100万,但到2010年,毕业生数量达到了630万,加上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及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2400万人左右,而社会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①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目前,无论政府还是高职院校都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要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除了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还应重视学生的软实力建设以培养用人单位日益看重的人文素质。2010年刚通过的《江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要以“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成效的终结标准,而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先生(1878-1965)则早在他倡导职业教育之初,就给予了学生软实力培养以重要地位。
  黄炎培先生在1917年的《职业教育析疑》一文中指出:“人或疑主张职业教育,即不主张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不知二者与职业教育,并非立于反对地位,岂得因入此而便疑出彼?况主张职业教育者,同时必注重职业道德,而公民教育实合公民道德与公民职业两者而成,彼此均有不可须臾离之势。”从中可看出,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除了包括技能训练,还必须包括道德熏陶,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而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单位招聘时,“但只是功课好,够了吗?不够,还要身体强健。身体强健,够吗?不够,还要技能纯熟。……这样,够了吗?不够,还要脾气好。……以上四项都要全凭自己去做。兄弟在中华职业学校时,常有两句话,就是‘利居众后’‘责在人先’。”②
  事实上,对学生就业软实力问题,黄炎培不仅观念上高度重视,理论上系统阐述,还依托中华职业学校亲自加以实践,其中很多思想不仅意义深远,在当时为中华职业学校培养大批优秀毕业生立下了汗马功劳,即使对21世纪高职教育,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今天的我们去研究并借鉴。现从三个方面介绍如下。
  一、就业软实力之内容
  “就业软实力”一词在名称上最早可追溯至1990年。时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的约瑟夫·奈(Joseph Nye)在其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及同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实力》一文中,从政治学角度借“软实力”一词以描述综合国力中的无形要素和非物质要素。自此,对软实力的研究逐渐从政治学领域延伸到教育、经济等其他领域。而我国自1993年引入该词后,也从2006年开始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一词并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但实质上,我国职业教育界早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重视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培养。其中,堪称先驱的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先生。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黄炎培先生从公民素养和职业道德两个层面对学生就业软实力提出了要求。
  1.公民素养
  在创办中华职业学校过程中,黄炎培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养一直非常重视,认为职业教育“使命在造就实用人才,同时亦须重视人格训练,以免由实用而流于功利化。”③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是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就业软实力的基础,为此,他提出了“人格必须完整”的培养目标,及“铁的纪律,金的人格”的具体要求。在黄炎培看来,铁的纪律是完善人格必需的手段,同时也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而所谓“金的人格”,黄炎培将其解释为:“一、须有高尚纯洁之人格;二、须有博爱互助之精神;三、须有侠义勇敢之气概;四、须有刻苦耐劳之习惯。”④这既是学生为人必须具备的四条根本修养,同时也是做人的根本。
  为实现这一目标,黄炎培提出,“而欲全人格,行动必须非常严谨,操守必须非常竣洁”,他除了要求学生“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外,还特别提出“自己尊重人格,同时还须尊重他人人格;互相尊重,实为人与人之间最理想的境界。”⑤
  2.职业道德
  黄炎培在推行职业教育之初,始终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他认为,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所有职业都应遵循的一般职业道德修养;二是一般职业所应遵循的具体职业道德规范;三是某个职业所应遵循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
  (1)一般职业道德修养。1918年,黄炎培为中华职业学校规定了“敬业乐群”的校训。这一校训既是他职业道德教育的方针,也是当时职业界对员工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纲。
  “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即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首先要有职业感情及责任心。热爱自己职业并有责任心是做好一切工作之前提。就职业感情而言,黄炎培认为如果学生头脑中存在“非以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的思想,看不起自己的职业,正是“职业教育之礁”。他要求学生明白“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⑥
  “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即学生在工作中要有服务社会及合作互助的精神。首先,得有服务意识。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训练,第一要义即‘为群服务’。一个人不能太重视自己之利益而牺牲大众。职业并不只为己谋生,同时对于‘为群服务’之群字,应特别注意。”因此,“无论受教育至若何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其次,得有合作精神。黄炎培将职业定义为“是人类在共同生活下一种确定的互助行为。职业教育,即是给人们以互助行为的素养,完成他共同生活的天职。”⑦因此他把“大合作精神”作为德育方针,指出在职业活动中,人们应该怀抱合作精神。
  (2)具体职业道德规范。为了让“敬业乐群”更具有操作性,黄炎培还纲目并举,以此为核心,制定和完善了中华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标准》。在此标准中,“敬业乐群”被细分为操作性极强的13条在校学生修养标准,即:对职业之性质应有准确之观念;对所欲之社会应有相当的了解;对将从事之职业应具有相当之兴趣,养成负责习惯,养成互助合作的精神;养成勤朴的习惯;养成合理的服从习惯,养成有礼貌的习惯,养成守法的习惯,养成公而忘私的德性等。1924年,黄炎培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尊重职业、职业平等、信实、服务、耐劳、守法、进取、节俭等具体规范。1930年,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南翔南园专家会议上,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上精神训练的标准和方法”,将职业教育精神训练确定为六个要点:责任心,工作效能,互助,廉洁,乐业兴趣,创造精神。
  (3)特殊职业道德要求。中华职业学校创办初期,只进行一般的职业道德教育。但到了1928年,黄炎培在《设施职业教育标准》中提出:“职业教育机关之训育,除普通的道德训练外,须切合于是项职业社会所需要。”也就是说,既要进行一般的职业道德教育,还需进行某职业特殊的道德教育,两者不可偏废。如对商科,既需要进行“服务社会”、“养成勤劳习惯”、“合作精神”等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同时,由于商业与工农业不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因此还必须进行敏捷、信实、礼貌、注意社会状况等特殊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具备上述数种条件,方可称为一个完善的商人。”
  在黄炎培倡议下,中华职业学校于1931年确定了公共的德育标准及农、工、商、家事等各科的德育标准,将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从一般与特殊角度进行了有机结合。
  二、就业软实力之重要
  就业软实力体现出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学生顺利就业起着决定作用。鉴于此,黄炎培从职前与职后两个角度论述了就业软实力对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影响。
  1.从求职角度分析就业软实力是关系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
  黄炎培指出,对职业教育来说一个不得了的问题,就是毕业后的职业问题。但当时中国教育的困境是“脱离社会、脱离生活,毕业于学校而失业于社会。”为此,黄炎培认为,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很好地为谋生作准备并全面担当服务社会之责任,不能仅以职业技能训练为目标,还必须切合单位需要,注重软实力的养成。他要求学生“养成守规则、有礼貌、耐劳苦的习惯”,并指出,“如果真能做到吾敢说没有一处不欢迎的。”
  2.从在职角度分析就业软实力是关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中华职校在制定的教育方针中规定“既得应用之知识,纯熟之技能矣,而无善良之品行,仍不足以立身社会。”若“人格一经毁损,其人见弃于群众,那有功名事业可言”。黄炎培认为待人必须厚道,这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凡事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得人的同情与助力,而人之待我,一视我之待人如何,绝无假借与侥幸之余地。”⑧即,优良的品行是关系学生事业能否成功、在职业上能否可持续发展并立身社会的保障。
  三、就业软实力之培养
  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对此,黄炎培主张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观念入手,倡导“劳工神圣”
  针对当时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有读书之惯习,无服务之惯习”,黄炎培从改变学生观念入手,力倡职业平等。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服务观,他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黄炎培认为,劳工无论是劳心还是劳力都是神圣的,主张“作工自养,是人们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中华职业学校以“双手万能”图案做校徽,学生在入学时一律要写下“一尊重劳动,二遵守纪律,服务社会”的誓约书。学校规定,除半日工作外,凡校内一切洒扫清洁工作,全部由学生负担。“校舍不够,学校扩充建筑校舍,教师和学生合力自砌壁,自铺瓦;运动场不够,扩建、收买场地,教师和学生自平治,全校不用一校役。”⑨
  高职学生毕业后几乎都是从简单劳动做起,面对岗位的重复与单调,一些学生在工作之初就会产生失落感及厌烦情绪。为此,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及职业平等的优良品行对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就很重要。黄炎培先生创办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沿袭先生所提倡的“劳工神圣”传统,为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每学期安排了“劳动周”,在这周内,学生参与学校各部门的洒扫清洁工作,目的在于通过日常劳动以培养学生职业无贵贱之观念。
  2.自律为重,倡导学生自治
  自治是指学生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养成自律、自动、合作互助等优良习惯。黄炎培认为,学生软实力的养成,除了需要他律,更重要地是还需要自律。为此,中华职业学校“特重学生自治,提倡公共作业,养成其共同心、责任心,乃勤勉诚实克己公正诸美德,俾将来成为善良之公民。”②高职院校作为走向社会的校园生活最后一站,健全现有的学生会及社团机构并充分发挥其功能,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培养自治能力就很重要。
  3.文化先行,倡导环境熏陶
  黄炎培一直非常重视环境陶冶的作用,认为职业教育不能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进而“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建成一种改良的艺徒,决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③在他看来,不仅校训、校歌、校园环境等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也很重要,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他认为,“欲养成何等人物,一视养之者为何物,一教员之影响足以及数百青年。”主张校长的人格以“朴诚两字为用人标准”,“教员宜慎选”。④另外,还主张德育应与美育、体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养成良好品德。在他倡导下,中华职业学校规定,体育、美术等课程比例不得低于全部课程的20%。鉴于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人文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受教育者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是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可行之路。
  职业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目前所有高职院校也曾是黄炎培密切关注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也同样需解决黄炎培先生曾面临的“求事者未能得事,求才者坐叹无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鉴于此,在深化教育改革,探求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际,研究和借鉴黄炎培的就业软实力教育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离开软实力培养的硬实力训练,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其真义。
  
  注释:
  ①中国明年大学毕业生预计达650万[EB/OL].四川新闻网.2010-10-15.
  ②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91,325.
  ③朱宗震,陈伟忠.黄炎培研究文集(二)[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295,325.
  ④黄炎培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231.
  ⑤董爱国.就业诚信缺失视界下对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7,(12):22-24.
  ⑥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15,325.
  ⑦梁卿.论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73-76.
  ⑧《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初探(二)[J].教育与职业,1992,(8).
  ⑨黄炎培.学生自治号发行的旨趣[J].教育与职业,1919,(16).
  
  参考文献:
  [1]朱宗震,陈伟忠.黄炎培研究文集(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朱宗震,陈伟忠.黄炎培研究文集(二)[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3).
  [3]南宫鸿.论大学生“软实力”的培养[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4]李春生.修炼与发挥你的软实力[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
  [5]《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建议:大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软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0-06-18(2).
  [6]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中心.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评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马镛.黄炎培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J].道德与文明,1993,(2):17-19.
  [8]马振彪.敬业乐群[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43.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十多年来,广大教师享受着课改带来的喜悦,实践着课改倡导的新思想。倍受关注的“小组合作学习”以其“亲切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交谈、融洽的氛围、思维的共享”被广大教师喜爱和接纳,成为公开课、大赛课等各级课堂展示的亮点,成为专家讲学的主题。“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合作学习”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不真实,这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近年来,事
根据高职工科院校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归纳;对九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作了简析,旨在为高职工科专业教师在转变教学思想、
文章以广西各大高校的大学生为样本,从人格教育的视角对大学生入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特点,结合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途径提出了“七个一工程”:选配一名导师、组建一个学会或讲习中心、参加
课程教学,我们到底追求什么?是朴素简单还是精致华丽?行走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路上,我们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笔者就一节思想品德的公开课说起,谈谈对课程教学的感想。一、初选
本文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探讨了当前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及其发挥的作用.
随着高职教育迅速发展,招生人数陡增,导致新生入校素质参差不齐,致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新情况.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是办好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
本文从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的角度探讨了美国为什么能够逃过这次SARS浩劫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介绍了美国的公共卫生应对体系.作者据此结合国情提出中国应该建立什么样公共
协同创新是当下很热的一个词汇.然而,对于协同创新的理念与机制,中国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仍处于摸索之中.rn在日前举行的2013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英特尔公司与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