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给入睡者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x5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愿唱着歌催某人入眠,
  坐着并停留在某人身边。
  我愿将你轻摇对你轻唱,
  伴着你睡眠出又睡眠入。
  我愿成为屋里唯一一人,
  并且他知道:昨夜寒凉。
  我愿倾听入又倾听出,
  听你,听世界,听森林。
  众钟鸣响着彼此呼唤,
  于是看见了时间的底。
  底下还有一个陌生的人在行走,
  驚扰了一只陌生的狗。
  之后是寂静。我巨大地将
  目光放置在你身上;
  目光温柔地将你握住然后松开,
  因一个事物正在暗中活动。
  (丁 丁摘自商务印书馆《里尔克全集》一书)
其他文献
平时不愿爬坡只愿坐车,遇事不想穷追穷想只想简而化之。不高兴也有,不顺心也有,最多出不了半個小时自己就会给自己排解开。例如,某人云,此次涨工资没有你。没有就没有,每月少去一回菜市,少买两条带鱼,也是给自己涨了工资,更何况我正在减肥。又例如,某人出言不逊,找碴儿吵架,躲是没用的,不如设法给他一个出气的由头,既没让他憋出病来,又显得自己有成人之美。  人活着年头极其有限,别总是自己跟自己、跟别人较劲。 
期刊
狐貍来到一个演员的家中,它仔细地观看了演员的所有行头。当它看到一个制作精巧的妖怪面具时,就把面具拿在手中说:“喂,这是谁的头,怎么没有脑子?”  这个故事是说:有些人四肢发达,头脑却缺乏思想。  (秋水长天摘,全景视觉供图)
期刊
【编者按】 读者读书会推荐的第25本书是美国畅销书作家、2004年普利策奖得主巴兹·贝辛格的《父亲:一次发现父爱的旅行》。这是一本反思儿子成长的情感自传,也是感动了无数人的父爱圣经。作者以细腻动人的笔触,记录了与有认知障碍的儿子扎克在环美旅行中的点点滴滴,明白了即使是患有认知障碍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独特的逻辑,有值得人尊重的世界观,有令常人汗颜的品质和力量。这本书让我们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要轻
期刊
操控你的大脑  “世界上肯定存在让人上瘾的代码。”拉姆塞·布朗的公司就是建立在这一信条上的。公司的网站宣称,他们运用神经科学理论,结合人工智能,“用多巴胺让你的App令人上瘾”。  布朗毕业于南加州大学,于2015年年底拿到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他的合伙人达尔顿·康布斯则是一名神经经济学博士。  他们提供的“定制服务”能接入客户App的后台,帮助客户追踪用户的每一个行为,然后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和时间点
期刊
有一位可怜的老先生正在弥留之际。  “唉,”那个善良的老先生说,“要是我能凭借现在的经验再活一辈子就好了。”  就在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从天上传来一个声音:“你的愿望将得到满足。过去的见识将与你同在,好好利用吧,我会再来的。”  随后,这个好人沉沉睡去。醒来时,他再次成为一个小孩,躺在母亲的怀里。但封存在大脑里的,是他已经活过的那辈子的见识。  他再一次生活、恋爱和劳作。最终,天使再一次站在他的床边
期刊
我把自己交付給秽土,让它在我心爱的草丛中成长,  如果你需要我,请在你的靴子底下寻找我。  你会不十分清楚我是谁,我的含义是什么,  但是我对你说来,仍将有益于你的健康,  还将滤净并充实你的血液。  如果你一时找不到我,请不要灰心丧气,  一处找不到再到别处去找,  我总在某个地方等候着你。  (Mira摘自豆瓣网)
期刊
以前,我对每天走的步数、心率、睡眠周期等毫不在乎,这些信息似乎也不怎么重要。后来,我有了一个便携式活动记录仪——或者说是升级版的手环计步器。它可以精确记录我的日常活动,把琐碎的细节串成一条生活线。通过将细节编织在一起,它将单调的日常活动变成使人上瘾的计分板。  有一天,我的手环嗡嗡嗡地振动,屏幕亮了,那是在告诉我,我已经达到一萬步的目标。我被这种游戏化的记录方式所吸引,开始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期刊
所有的宴会,必有曲终人散的时候。热闹之后,对比之下,气氛更加冷清,渴望有个终身伴侣,与他分享生活中的乐事、分担压力,所以结婚了。  想象中确是好事,随时随地有人可以商量,周末不必四处乱约猪朋狗友。他真心为她好,她也一心一意为他,组织起小家庭来,日后环境允许,还可以养一两个小宝宝。  不知怎的,这样简单的理想,竟是如此难以实践。  成功的婚姻,绝无仅有,想来想去,毛病可能是出在太过亲密上。  因戀爱
期刊
快乐是庸俗的吗?我常常对此感到疑惑。现在,我更是无时无刻不在琢磨这个问题。即使我过去常说快乐的人都是邪恶、愚蠢的,但我时不时地也会想到:不,得到快乐并不容易,它也需要你动一番脑筋。  当我和四岁的女儿如梦在海边漫步之时,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最想要什么呢?他最想要的,当然是一直做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此他知道,重复做一件事情有多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在做同样的事情。  首先,
期刊
一  回想起来,20世纪80年代我念小学那会儿,读书真是一件相对单纯的事。比方说,我父亲会仅仅因为不愿让我多过两条马路(那时候家里不可能匀出人手接送我上学),就放弃区重点小学的名额。六年里我上的都是家门口的普通小学,代价是考初中时出了一身冷汗,分数刚踩上市重点的那条线;换来的好处是,每天作业都能在学校里做完,下午三点半之后,我就只管一个人泡在父亲的书里。  那时候没有新东方和奥数班,家里有钢琴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