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文化。英汉称谓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也折射出来中西方文化的迥异差异。作者通过对英语和汉语的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的分析比较,探讨中西方文化在宗法制度、伦理道德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亲属称谓;社会称谓;语言;文化差异
前言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每一种语言的产生都有它所在的文化背景,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每一种语言现象的背后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特点、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在对汉语和英语语言的研究中,最为明显的是英汉交际用语中的称谓语。在对比英汉称谓语方面,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这些方面都存着迥异差异。是因为宗法制度、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三个个方面的不同,才产生了如此的大的称谓语差别。最后,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应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规则,提高交际能力。
一、亲属称谓语比较
中国人的亲属之间称谓非常复杂,而英语国家的人们的亲属称呼要简单的多,比如,英语中“uncle”一词相当于汉语中的“伯父”(父亲的哥哥)、“叔父”(父亲的弟弟)、“舅父”(母亲的兄弟)、“姨父”(母亲的姐妹的丈夫)、“姑父”(父亲的姐妹的丈夫)。中国人复杂的亲属关系,英语国家仅仅用几个词就代替了全部,可见这其中的差异巨大。
而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人们往往比照亲属之间的年龄、辈分的特点,借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来拉近彼此关系,适用于朋友或者熟人之间。例如,遇到父母的朋友或者同事,可以称呼“叔叔、阿姨”,甚至是“妈妈”等等,同时可以在称谓前面加上此人的姓;遇到年纪大又不熟悉的中老年人,可以称呼“大爷、大妈、大婶、大叔”等等;遇到年纪比自己稍微大一点的,可以称呼“大哥、大姐”。英语中并没有这样的情况,本来英语的亲属称谓语就很少,而且在西方人眼里,人都是平等的,亲戚和朋友没有区别,有时候直呼其名,通常也是在姓氏前面加上“Mr、Mrs、Miss”之类的,当然也就不会出现“拟亲属称谓”这个概念了。英美国家的人来到中国接触到了这个概念,会感到奇怪,认为中国人乱认亲戚;而中国人看来,西方人这种相互称呼的方式似乎是不礼貌的。
二、社会称谓语比较
社会称谓语是人们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所用于称呼的用语。主要有尊称、谦称、职业/职位/职务称谓语等等。(1)现代汉语词汇丰富,因此对于尊称也有众多的类型。用“您”代替“你”广泛运用于各个方面。其次,在“老”或者“小”后加上姓氏。一般用于称呼比自己年长或年幼的人,或者上下级之间也可这样运用。而在现代英语里并没有称呼的地位高低之分,“你”不管年龄大小都用“You”,只有在古英语里才出现了类似“您”的“Thou”,而现在也已经消亡了。英语的尊称虽然没有汉语繁琐,但是在男女不同的称谓语方面,对待不知道是否结婚的女性,用“Ms.”以表尊重;称呼已婚女性用“Mrs.”;称呼未婚女性用“Miss.”。而男性则用“Mr.”来称呼,这样的称谓语就比直接称名道姓要更加正式,也显得庄重。(2)谦称,是称谓语中用于表达自己的恭谦之情的词语,与尊称相对。中国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对对方经常使用尊称,而故意“贬低”自己以达到恭谦的效果。西方人追求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注重人人平等和个人的价值,因此在英语中只有极少数的词语表示恭谦的意思,而且也只出现在书面语中。比如,英语书信最后落款的时候,可以用“Your sincerely”、“Respectfully yours”等等。因此外国人常常不懂得中国人的“抛砖引玉”,往往以为是真的“不行”。中国人和西方人交流时,也往往会觉得他们自大,不懂得谦虚之类的。究其原因,还是英汉谦称的差异决定的。(3)中英社会中,一些职业、职务、职衔的称谓是相同的,但是在数量上,汉语的这类称谓语要比英语的复杂的多,也是由于中国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汉语社会中,大多数职业的名称都能用作称谓语。例如,学生称呼老师可以说“王老师”;同事之间可以称呼某人为“朱会计”等。英语和汉语不同,大多数职业身份是不同称谓语的,比如学生称呼老师可以直接叫姓名,而且英语里并不是用“姓氏+职务”来称呼的。在西方,只有一些很重要的职业或者学历高的人,再者就是政府皇族人员可以用于称呼,比如,Doctor.(医生)可以称为“Dr.Lee”;Professor.(博士)可以称为“Prof.Green”。
三、英汉称谓语所折射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上述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英汉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在数量、类型和形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语言的差异的形成原因归根结底还要探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称谓语的不同,强烈反映出了中西方文化在宗法制度、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
中国古代有一种全民族所共有的制度形式,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宗法制”。这样,血缘、等级、尊卑这样的字眼就贯穿了整个古代中国。再者,汉语里的尊称和谦称也是由于古代专制制度过分强调等级观念,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才因此使人们在交往是特别注重使用敬语和谦称。西方国家历来都主张以“个人”为中心,与中国社会以“血缘”为中心的观念明显不同,这都是平等的一种表现。
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引起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而价值观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因此英语和汉语的称谓语的不同就折射出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汉语称谓语复杂繁多,特别是亲属关系复杂,很大一部分体现出了中国人讲究礼仪,注重人际关系疏离,尊卑有序的精神风貌。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个人主义,他们崇尚自由和平等,在人际交往中没有等级观念,人际间的权利与义务少,因此英语社会称谓形式简单,数量少。
小结
本文首先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根据一定的语言反映一定的民族文化这前提,提出英语和汉语的称谓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然后具体对比分析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的差异,针对这样的不同,总结出称谓语的差异所折射的文化差异分为宗法制度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对于英汉语言差异的文化研究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研究,比如中国人和英国人的招呼用语、非语言交际等等,这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蔡希芹.中国称谓辞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2]刘润清、胡壮麟.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3]冯勇.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8).
[4]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张晓.论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J].群文天地,2012,(3).
关键词:亲属称谓;社会称谓;语言;文化差异
前言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每一种语言的产生都有它所在的文化背景,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每一种语言现象的背后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特点、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在对汉语和英语语言的研究中,最为明显的是英汉交际用语中的称谓语。在对比英汉称谓语方面,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这些方面都存着迥异差异。是因为宗法制度、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三个个方面的不同,才产生了如此的大的称谓语差别。最后,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应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规则,提高交际能力。
一、亲属称谓语比较
中国人的亲属之间称谓非常复杂,而英语国家的人们的亲属称呼要简单的多,比如,英语中“uncle”一词相当于汉语中的“伯父”(父亲的哥哥)、“叔父”(父亲的弟弟)、“舅父”(母亲的兄弟)、“姨父”(母亲的姐妹的丈夫)、“姑父”(父亲的姐妹的丈夫)。中国人复杂的亲属关系,英语国家仅仅用几个词就代替了全部,可见这其中的差异巨大。
而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人们往往比照亲属之间的年龄、辈分的特点,借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来拉近彼此关系,适用于朋友或者熟人之间。例如,遇到父母的朋友或者同事,可以称呼“叔叔、阿姨”,甚至是“妈妈”等等,同时可以在称谓前面加上此人的姓;遇到年纪大又不熟悉的中老年人,可以称呼“大爷、大妈、大婶、大叔”等等;遇到年纪比自己稍微大一点的,可以称呼“大哥、大姐”。英语中并没有这样的情况,本来英语的亲属称谓语就很少,而且在西方人眼里,人都是平等的,亲戚和朋友没有区别,有时候直呼其名,通常也是在姓氏前面加上“Mr、Mrs、Miss”之类的,当然也就不会出现“拟亲属称谓”这个概念了。英美国家的人来到中国接触到了这个概念,会感到奇怪,认为中国人乱认亲戚;而中国人看来,西方人这种相互称呼的方式似乎是不礼貌的。
二、社会称谓语比较
社会称谓语是人们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所用于称呼的用语。主要有尊称、谦称、职业/职位/职务称谓语等等。(1)现代汉语词汇丰富,因此对于尊称也有众多的类型。用“您”代替“你”广泛运用于各个方面。其次,在“老”或者“小”后加上姓氏。一般用于称呼比自己年长或年幼的人,或者上下级之间也可这样运用。而在现代英语里并没有称呼的地位高低之分,“你”不管年龄大小都用“You”,只有在古英语里才出现了类似“您”的“Thou”,而现在也已经消亡了。英语的尊称虽然没有汉语繁琐,但是在男女不同的称谓语方面,对待不知道是否结婚的女性,用“Ms.”以表尊重;称呼已婚女性用“Mrs.”;称呼未婚女性用“Miss.”。而男性则用“Mr.”来称呼,这样的称谓语就比直接称名道姓要更加正式,也显得庄重。(2)谦称,是称谓语中用于表达自己的恭谦之情的词语,与尊称相对。中国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对对方经常使用尊称,而故意“贬低”自己以达到恭谦的效果。西方人追求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注重人人平等和个人的价值,因此在英语中只有极少数的词语表示恭谦的意思,而且也只出现在书面语中。比如,英语书信最后落款的时候,可以用“Your sincerely”、“Respectfully yours”等等。因此外国人常常不懂得中国人的“抛砖引玉”,往往以为是真的“不行”。中国人和西方人交流时,也往往会觉得他们自大,不懂得谦虚之类的。究其原因,还是英汉谦称的差异决定的。(3)中英社会中,一些职业、职务、职衔的称谓是相同的,但是在数量上,汉语的这类称谓语要比英语的复杂的多,也是由于中国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汉语社会中,大多数职业的名称都能用作称谓语。例如,学生称呼老师可以说“王老师”;同事之间可以称呼某人为“朱会计”等。英语和汉语不同,大多数职业身份是不同称谓语的,比如学生称呼老师可以直接叫姓名,而且英语里并不是用“姓氏+职务”来称呼的。在西方,只有一些很重要的职业或者学历高的人,再者就是政府皇族人员可以用于称呼,比如,Doctor.(医生)可以称为“Dr.Lee”;Professor.(博士)可以称为“Prof.Green”。
三、英汉称谓语所折射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上述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英汉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在数量、类型和形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语言的差异的形成原因归根结底还要探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称谓语的不同,强烈反映出了中西方文化在宗法制度、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
中国古代有一种全民族所共有的制度形式,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宗法制”。这样,血缘、等级、尊卑这样的字眼就贯穿了整个古代中国。再者,汉语里的尊称和谦称也是由于古代专制制度过分强调等级观念,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才因此使人们在交往是特别注重使用敬语和谦称。西方国家历来都主张以“个人”为中心,与中国社会以“血缘”为中心的观念明显不同,这都是平等的一种表现。
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引起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而价值观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因此英语和汉语的称谓语的不同就折射出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汉语称谓语复杂繁多,特别是亲属关系复杂,很大一部分体现出了中国人讲究礼仪,注重人际关系疏离,尊卑有序的精神风貌。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个人主义,他们崇尚自由和平等,在人际交往中没有等级观念,人际间的权利与义务少,因此英语社会称谓形式简单,数量少。
小结
本文首先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根据一定的语言反映一定的民族文化这前提,提出英语和汉语的称谓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然后具体对比分析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的差异,针对这样的不同,总结出称谓语的差异所折射的文化差异分为宗法制度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对于英汉语言差异的文化研究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研究,比如中国人和英国人的招呼用语、非语言交际等等,这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蔡希芹.中国称谓辞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2]刘润清、胡壮麟.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3]冯勇.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8).
[4]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张晓.论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J].群文天地,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