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ej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难以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怪圈,课堂上师生都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对课文内容“分肢”,即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学习生字词、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和分析写作特色等,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使原本内涵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变得七零八碎、味同爵蜡,课堂变成一言堂,毫无生气。这样的语文课,老师辛苦,学生痛苦,效率低下,为教育行家所不齿。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变得积极和好学起来呢?我认为,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
  一、咬文嚼字,品味好处
  汉语是世界上词汇量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字词往往有多种含义。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问题,让学生咬文嚼字,分析字词的含义,品味运用字词的好处。
  如教学《飞夺泸定桥》课文时,可设计问题:文章标题“飞夺泸定桥”中的“飞 ”字能不能换成“勇”字?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分析:“夺”前用“飞”字修饰、形容,既能把红军与敌人抢时间赛跑夺取泸定桥的情形表现出来,又能把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气概和精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而用“勇”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这样分析,学生才真正地理解词语的含义,真正品味到准确用词的好处。
  再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可提出问题:题目中的“拣”字为什么不用“捡”字?“拣”和“捡”有何不同?教师不做解释,只让学生查字典。字典里解释,“拣”是挑拣,有选择之意。“捡”是捡拾的意思。学生通过比较,理解了词语之间细微的差别,自然就明白文题中用“拣”而不用“捡”的原因了。
  备课时,老师设计好问题,上课时,让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出结论,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手、脑、口并用,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有效训练,语文味有了。自然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提高了,对语文课也就不再感到厌烦了。
  二、以文为范,仿写文章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途径很多,仿写是捷径之一。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范文,模仿范文写作,可使他们有章可循,激起写作的兴趣。
  如教学《观潮》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精读全文,掌握作者行文的思路以及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表现手法等等,然后总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及退潮时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文章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在写潮来时采用了比喻及夸张的修辞手法。当学生掌握文章写作方法及表现手法后,老师就要求学生运用本文的写法写龙舟比赛活动。这时,学生写作兴趣就会比较高,拿笔拿作业本来仿写,按照龙舟比赛前、比赛中以及比赛后的顺序,具体叙述比赛队员的表现,有的学生还能够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特点,为文章添彩增色。
  老师这样设计语文课,目标集中,针对性强,易于落实,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读中学,在学中写,以读助写,以写促读,符合读写结合的语文学习原则,有较足够的语文味。可见,以文为范,仿写文章,不失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一条好途径。
  三、激发兴趣,读出美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老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他们朗读出美感来,在朗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比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时,老师先朗读课文,朗读时,做到感情充沛,声音适中,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读出美感,让每个学生都如身临其境,仿佛看到小红军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拖累他人的感人情景。当学生被老师富有美感地朗读深深吸引住时,必将激起朗读的欲望。这时,再让他们朗读课文,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去朗读,也就会读出感情,读出对小红军的崇敬之情。
  再如,教学《小草之歌》时,我则利用课件展示一幅平坦而美丽的长满青草的画面,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朗读。当学生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时,当学生醉心于声情并茂地朗读时,他们就有了朗读的冲动,接着引导他们朗读课文,那么,他们就会读出感情,读出对小草的赞美之情,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样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学生都沉浸在浓浓地读书氛围中。显然,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他们读出美感来,让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他们就一定会喜欢语文课的。
  只要语文课能真正教出语文味,学生们就一定能够享受到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就一定能够提高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就一定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为此,我们要继续努力,探究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让学生变得积极和好学起来。
其他文献
一、前言  去年年底,本人有幸加入了全国教师师资培训工程组织的附德国学习团队。在德国的28天学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方面,这些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教师的影响和冲击是很大的,从德国学习归来后,我整理了德国学习的各种资料,结合自己的专业授课内容,做出了一些改变,具体如下。  二、德式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方面:我发现德国的教师亲和力非常强,课堂调动能力强,每节课都以小组为单
期刊
一、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合作学习分组的背景  (一)理论背景  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美国兴起的合作学习很快席卷了许多国家的大中小学教育。针对“什么是合作学习”,许多国家的教育学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中国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尽管各国学者看法不一,但总体而言:合作学习的核心在
期刊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始终要贯彻一个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一旦脱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政治科的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即
期刊
电学实验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伏安法测电阻又是电学实验的基础,要很好的完成电学实验问题,就必须理解和掌握好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原理。测量电路中选择“内、外接电路”的几种方法以及供电电路中选择“限流接法”还是“分压接法”是十分重要的。在这里我将重点谈一下伏安法测电阻中测量电路中“内、外接电路”选取的基本方法。  一、 结论法  (一)安培表内接  如图1所示的电路,安培表测出的I是通过待测电阻RX的电流I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学校的教师也不甘落后,树立了良好的改革意识,更新了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老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他们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  一位教师教学“三个儿子”时,其中设置了这样一段活动,在学生比较熟练课文后,让学生扮演妈妈提水,水很重,提起来很吃力,只能弯着腰,还走路不稳,一桶水左右摆动,时不时放下来,拍拍肩膀,捶捶腰……
期刊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标志设计专业的要求  我校标志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文化产业美工设计类实用人才,符合国际上普遍使用的为特定职业或职业群,进行“技术和职业教育与训练”范畴,在我国属于《职业教育法》中所规定的“职业教育”。  但是我校标志设计专业与一般职业教育又具有两方面不同的特点:一是我校标志设计专业培养的是高等职业人才,不是培养一线的一般岗位,而是一线的重要岗位,尤其是其中关键性岗位。二
期刊
“三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创建“积分升级、快乐学习”教育科研课题的一个子课题项目,是“积分升级、快乐学习”理念中完成课堂积分,实现课堂快乐学习的一个积分环节,是根据“学本课堂”的原理创建的老师和学生都容易掌握的一种学习模式。它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充分的思维过程,也能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充分的发表、展示,使学生的听、讲、思、辨等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训练。近年来,我们用这种“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期刊
每个班级都有让人喜爱的尖子生,但也有一些常常游离于教室之外的学困生。上课走神,作业拖拉或不做,甚至有的对老师有敌对情绪等。对于这样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办?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下面是我辅导学困生的一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对于学困生,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找个别谈心,首先让他们知道老师在关心他,希望他们能改变那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甚至不做的坏习惯。但是作用
期刊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发生与发展和实验息息相关,所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学阶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化学实验的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正确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必须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探讨问题的科学方法。在现行的中学教科书中的某些实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或是趣味性差,或是不环
期刊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自古以来,汉字教育就是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石与起点。小学语文教学历来有重视识字教学的传统,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了众多识字教学流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每周一节写字课的现象,可以看出相对来说训练时间过少;识字教学中也缺少科学、具体的写字指导;教师书写水平、指导能力较低,不能起到示范、指导作用等问题,是造成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普遍较低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