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为档案工作者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档案职业的发展。面对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档案工作的新形势,基于传统档案管理内容和方式形成的档案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教育体系在应对当前职业发展需求时,形成了诸多档案职业困境现象。本文通过对档案职业困境现象及其原因的分析,深度揭示档案职业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在关系,探索新形势下档案职业发展的内在活力以及体现档案职业新的发展价值,力图推进新形势下档案职业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档案职业;档案理论;信息技术;职业发展;档案价值
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将档案工作者从浩繁的故纸堆中解放了出来。从计算机辅助立卷、计算机检索、办公自动化以及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到如今的数字档案、智能库房、智慧档案馆的建立。档案工作者确实不需要手工编制复杂的案卷文件索引,也不需要从纷繁的纸张中去手工翻阅案卷。更多的档案工作实践已经逐渐为数据操作所取代:档案的构成更加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方式逐步信息化,档案信息传递的方式也更加“互联网化”。档案工作者在为档案管理中新技术革命欢呼的时候,却也对自身职业的定位、价值与使命产生了忧虑:我们的职业是否会被计算机所取代?数字环境下档案职业是否会沦为信息社会的附庸?如何在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档案工作实践的背景下坚守档案职业价值与使命?
一、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档案工作实践引起的档案职业困境
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职业的形成源于社会分工,“决定社会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已经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信息生产力。档案的本质是社会的原始记录,在信息技术革新的推动下,社会记录方式也进入了数字信息时代。档案工作者社会分工的变化和档案工作实践的数字化变革,对档案职业而言出现了诸多新的特征和要求。比如,如何应对档案的数字记录特征,如何维护数字档案的本质与核心价值,如何寻求信息时代对社会记忆的延续等。在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档案工作实践的大背景下,档案工作者职业形态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档案职业从注重管理技能转而更加关注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从关注机构和来源转而更加关注档案元数据的采集和维护;从以历史思维方式为主转而更加关注当下与未来。档案工作者在面临职业诸多特征变化和新的要求时,受限于理论与技术层面的革新,以及历史、制度及管理惯性的束缚,往往陷入“无所适从”或“慌不择路”的境地,凸显档案职业困境。具体而言,档案职业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工作者身份定位
档案工作者在面对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档案工作实践的新形式,基于自身的职业理论与技能,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身份定位。一种表现出对自身职业能力和发展前景的担忧,在档案学自身理论与技术力量未实现突破的情况下,过于相信信息技术对自身技术能力的取代力量,当面临档案职业的种种挑战时无所适从。另一种则对理论与技术上的“拿来主义”或对其它职业领域具有浓厚的依附性,忽视对档案学核心理论的创新研究,对新的实践环境下档案职业核心价值认识不足,往往会认为档案工作者只有全面拥抱时代,彻底的脱胎换骨才能在新的时代延续下去,身份在文件管理者、数据操作员、信息发布员与历史研究者之间转换。
2.档案工作者的思维困境
历史与逻辑的思维是档案工作者最为传统的思维方式,也是与档案本质密切相连的思维方式,至今仍是我们坚守的思维方式。在传统思维方式下,对于档案来源、分类、与历史联系的关注是档案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档案工作实践背景下,档案工作者必须突破历史与逻辑的思维局限,吸收引进符合时代特征的计算思维、信息思维,去做符合时代需要的档案学理论阐释和技术创新。
3.维护与实现档案核心价值的能力危机
档案职业价值核心来源于档案的本质及其存在价值。档案的本质是社会的原始记录及建构于其上的历史联系。档案职业价值的核心也必然是维护社会的原始记录并发掘其历史联系。当社会记录方式发生变化时,档案工作者如果没有形成新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即没有形成维护数字时代档案核心价值的理论体系以及技术规范体系,以及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由此引发的档案管理危机必然导致档案职业危机现象的产生。档案与图书、信息、情报有着本质的区别,技术虽然可以共享,但是如果忽视乃至背离档案本质及其核心价值,而一味追求技术的变革或者职能的拓展,那么必然会引起档案的职业失范,对档案学以及档案职业群体而言,形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4.知识与技能危机
有价值的数据与记录无需经过档案工作者的操作即可实现获取、存储、传递、共享。档案知识与技能虽然不断在更新,但是面对数字档案管理需求时仍显得相形见绌。知识与技能对于个人而言可以通过更新知识结构及有效的学习培训来解决,但是当面对一类职业群体时,却需要更加科学系统的制度建设与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培養体系。从目前我们培养档案工作者的学校及课程设置来讲,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档案工作者教学与培训,仍然面向的是传统的档案管理。虽然不同档案学者从不同层面、角度对档案职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如何建构面向整个档案职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但如何形成行之有效的实践体系,仍是我们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档案工作实践背景下档案职业困境的探析
档案职业发展困境既是新技术革命影响下档案工作发生变革的必然结果,也与档案职业自身特点与发展条件密切相连。
首先,在以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导的技术革命的影响下,数字记录形式与记录方式逐渐取代传统以纸质载体为主的记录形式与记录方式。基于计算机与网络架构的协同办公系统、业务支持系统、生产研发系统、创新试验平台、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应用,以及5G技术带来的海量物联网、增强型宽带应用等,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所形成的记录方式更主要的表现为数字形式的存在,记录方式也不再依赖于人的参与。因此,档案以及档案工作从深层次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认知数字记录形式与档案内在关系,以及建立面向新的数字记录形式的档案管理与技术应用体系,这对专注于传统档案理论模式和管理实践的档案职业群体而言形成巨大的挑战。 其次,社会对档案职业存在一定的误解与偏见。档案的来源及开放性限制决定了档案工作者不能像图书管理员或者新闻记者一样追求广泛性的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档案内容构成的多元性(数据、信息与知识并存)和较长时间跨度使得档案工作者既可以看作仓库保管员、数据维护员、信息管理员的角色,又能够兼任知识管理者、历史研究者的角色。档案及档案工作的种种特性使得社会对档案职业形成了某种误解甚至偏见:浓重的神秘色彩或者守着旧纸堆过日子。档案职业也被视为逐渐“被边缘化”或处于“式微”境地的一种职业。
再次,从档案行业而言,档案从业群体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决定了档案职业应对档案及档案工作面临的环境变革的能力。根据学者吴雁平和刘东斌编著的《中国档案馆发展40年—改革开放40年档案馆事业发展统计研究报告》,档案馆专职人员数量从1983至2016年的年均增速仅为1.33%,特别是最近10年,专职人员数量增速为负。而同期档案馆规模呈现翻倍增长,馆藏数量也保持着年均9.76%的高速增长。该报告虽未涉及到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但考虑到档案专业教育层次和规模以及职业较低的流动性特征,档案职业发展与档案事业发展要求的关系可见一斑。更为重要的在于档案机构往往依附于政府、企业、事业或一定社会组织而存在,在机构或组织内部人员调整时,对档案的专业性要求缺乏足够支持和有效的从业引导,档案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较低,这很大程度了限制了档案职业的发展以及应对挑战的能力的提升。此外,档案行业的薪资空间、激励机制、职业发展等方面存在体制和机制上的种种限制,对亟需的具有引领作用的高技能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档案行业的创新发展。
最后,档案人才培养与职业促进方面与职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档案工作依赖于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档案工作实践背景,对于档案职业素质和专业品质的要求更加突出。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象主要是档案专业学生和各行各业的档案工作者。档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档案专业学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而档案行业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吸纳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职业发展的独立性和持续性。诸多学者对本地区、本行业以及本院校的档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及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当前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与当前的档案行业对档案职业素养的需求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如档案学人才培养中缺乏对信息素质的关注,忽视对“自主发展性课程模块与实践应用性课程模块的设计”“就业的专业对口率相对偏低”等。相较于档案学专业教育,通过职业发展与促进实现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对于档案职业群体而言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新时代档案工作的范围广、难度大、挑战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对现有档案工作者继续教育的再规划”。实际上,档案从业者获得档案职业发展與促进的机会也是乏善可陈,从目前而言,档案职业发展与促进一是通过档案行政机构开展的专项档案业务培训,二是通过档案会议、现场参观等方式形成的工作交流。就目前的档案行业而言,尚未形成有效的和规模性的职业促进体系,档案工作者通过职业促进提升知识体系和管理技能途径已经与当前档案职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档案工作实践背景下档案职业发展的思路与途径
在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档案工作实践的今天,档案职业仍具有其独特的职业魅力。档案作为真实记录社会活动的主要方式,自其产生以来就在留存社会历史记忆、提供真实凭证、维系社会情感、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这也形成了档案职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前提。虽然社会记录方式的变革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档案职业发展形成巨大挑战,但也同时给予档案职业发展新的机遇。我们要从新的发展形势中寻求破解当前档案职业发展困境的思路与途径。
1.坚守档案初心是破解档案职业发展困境的根本前提
在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记录形式发生变化的今天,档案工作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档案的本质不会改变,档案的价值不会改变。唯一改变的是档案的表现形式及其价值的实现方式。档案的本质及其价值存在是档案职业赖以存在的根基。因此,在数字时代维护档案的本质,通过技术革新创造性实现档案价值是破解档案职业难题的根本途径。
2.档案工作者需要适应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理论来武装头脑
冯惠玲教授在其主编的《档案学概论》一书中指出:解决档案尤其是档案管理实践中的原理、原则、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理论问题,为人们认识档案与档案管理现象、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武器。在当前的档案实践环境下,档案的原始性、本源性、真实性等特征受到挑战,文档边界模糊不清,档案工作者对于如何认识档案与数字记录形式的关系,如何系统科学认识数字形式档案的管理现象,以及如何认识档案工作与社会信息治理之间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显得无所适从,这也是档案职业发展面临的现实理论困境主要表现。虽然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关于档案本质、档案价值、档案结构、档案属性的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档案职业的实践仍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对档案学基础理论进行符合时代需要的理论阐释,对于武装档案工作者的头脑而言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赵跃、梅梦娜在其《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坚守、转向与进路》(档案学通讯,2019年第3期)一文中强调档案学研究要敢于“开拓创新”,特别是从档案定义和档案思维领域。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成果颇多,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更好的转化为具体指导档案工作者实践的工具和方法,对于提升档案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而将尤为重要。
3.培育和更新适应新时代发展档案事业需要的档案职业核心技能是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的基础和保障
有学者指出“档案职业技能的培育是‘夹缝时代’决定档案职业地位的关键要素”。档案职业技能,特别是核心技能的培育与更新对于档案职业发展而言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当档案实践环境发生变革时,档案职业核心技能必须得到及时的培育与更新,以适应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档案核心技能培育与更新的基本逻辑应是基于档案本质和数字环境下档案管理需要为核心构建的,保证档案真实、完整、有效、可读等基本特性,适用于数字记录形式与现代信息环境,服务于社会信息需要的知识、技术与方法体系。具体而言,培育与更新档案核心职业技能应包括加强对涉及档案核心专业能力的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包括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构建、档案数据转换与封装技术体系、数字档案资源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档案智能检索技术、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技术体系、电子档案长期保存技术与策略、电子档案容灾备份策略等。同时,面对社会信息治理的需要,应推动强制性档案技术标准的立项和应用,从文档一体的角度加强对电子文件管理的专业性指导等。 4.参与信息治理是时代给予档案职业新的机遇
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信息资源就已经和土地、资本、人力并驾齐驱成为人类社会的关键生产要素,信息越来越成为理解国家治理的关键钥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带给我们获取信息极大便利的同时,信息爆炸、冗余、失真、信息孤岛、网络不良信息等同样现象充斥于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信息治理,成为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与挑战。档案所具有的独特本质,以及为保证档案(包括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与长期可读而形成的管理策略和技术方法,恰恰能够为信息治理提供可以信赖的实践方案。档案参与信息治理成为新时代对于档案职业的新的使命和挑战,也是档案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苏君华、周林兴等学者就从信息治理的视角提出了优化档案服务质量的新的发展思路,张江珊等学者从参与式语境下的档案信息公开传播的角度出发,提出档案信息公开传播模式的专业性优势以及参与语境下的档案信息鉴定方法,并更加深入探讨了档案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参与者管理以及档案信息的质量控制等问题。
5.档案机构改革背景下档案职业发展的活力和空间得以释放和发展
2018年以来的档案机构改革无论对于档案事业来讲还是档案职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局管分离后,“不仅实现了档案工作‘政事分开’的职能优化,也使得档案职业取得了发展和提升的空间”。档案工作者将职业发展重心转移至档案实际业务上后,可以更专注于其职业能力的培育和发展。而且通过政府职能发挥,能更为有效和科学的实现对档案事业的统筹规划、档案资源的配置与协调、档案执法与行政监督、档案职业促进,对于推动档案事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6.档案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档案职业新军的崛起
从当前档案职业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档案职业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各级各类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内的档案机构的档案工作者构成了当前我国档案职业的主体。根据吴雁平、刘东斌编著的改革開放40年档案馆事业发展统计研究报告来看,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部门档案馆的专职档案人员数量规模相对稳定,甚至略有下降。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档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在档案服务业企业中形成相当规模(未有确切统计,仅从档案服务业企业数量和规模采样分析)的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档案职业新军,以其专业优势在档案技术研究、服务外包以及档案产品提供等方面直接从事于或服务于档案工作。通过辽宁大学崔秋实所做的《中国档案服务业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研究》可以看出,档案服务业企业中的从业人员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上具有更大的优势,对于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的档案服务业企业而言,在面对新形势下档案管理需求时,以其技术、人员等优势能够较快且准确的识别、更新、响应档案管理需求,可以获得更好的适应性、创新型、灵活性。
面对新形势下档案职业发展的困境,只要档案工作者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坚守档案初心,努力寻求新时代自身的职业价值与使命,不断进行思想革新、理论创新、技能更新,发展培育核心职业能力,档案职业终会背离“边缘化”趋向,推动档案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杨 芳.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武汉大学,2010
[2]蔡丽锦.大数据环境下档案职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之道[J].兰台内外,2018
[3]饶 圆,朱慧涛.走出困惑:“档案职业边缘化”的质疑与反思[J].浙江档案,2007
[4]陈艳红,张文磊,乐贞红.新时代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分析——以湘潭大学2004—2018届就业数据为样本[J].档案学通讯,2019
[5]饶 圆,玉敏圆.基于档案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从业状况分析的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与方向——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浙江档案,2017
[6]王玉璘.加强顶层规划寻求档案人才培养突破点[N].中国档案报,2018
[7]王向女,袁 倩,户胜南.国外档案职业的核心技能要求及对我国的启示[J].档案学研究,2020
[8]安小米.现代国家治理的云端思维——信息治理能力与政府转型的多重挑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
[9]钱 坤.从“治理信息”到“信息治理”:国家治理的信息逻辑[J].情报理论与实践,
[10]苏君华,周 丽,邹 莎.信息治理视域下档案服务质量优化评价机制构建[J].兰台世界,2019
[11]张江珊,蔡非凡.参与式语境下档案信息公开传播模式创新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2020
[12]胡鸿杰.我国档案机构改革与档案职业发展[J].浙江档案,2019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档案管理中心)
关键词:档案职业;档案理论;信息技术;职业发展;档案价值
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将档案工作者从浩繁的故纸堆中解放了出来。从计算机辅助立卷、计算机检索、办公自动化以及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到如今的数字档案、智能库房、智慧档案馆的建立。档案工作者确实不需要手工编制复杂的案卷文件索引,也不需要从纷繁的纸张中去手工翻阅案卷。更多的档案工作实践已经逐渐为数据操作所取代:档案的构成更加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方式逐步信息化,档案信息传递的方式也更加“互联网化”。档案工作者在为档案管理中新技术革命欢呼的时候,却也对自身职业的定位、价值与使命产生了忧虑:我们的职业是否会被计算机所取代?数字环境下档案职业是否会沦为信息社会的附庸?如何在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档案工作实践的背景下坚守档案职业价值与使命?
一、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档案工作实践引起的档案职业困境
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职业的形成源于社会分工,“决定社会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已经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信息生产力。档案的本质是社会的原始记录,在信息技术革新的推动下,社会记录方式也进入了数字信息时代。档案工作者社会分工的变化和档案工作实践的数字化变革,对档案职业而言出现了诸多新的特征和要求。比如,如何应对档案的数字记录特征,如何维护数字档案的本质与核心价值,如何寻求信息时代对社会记忆的延续等。在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档案工作实践的大背景下,档案工作者职业形态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档案职业从注重管理技能转而更加关注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从关注机构和来源转而更加关注档案元数据的采集和维护;从以历史思维方式为主转而更加关注当下与未来。档案工作者在面临职业诸多特征变化和新的要求时,受限于理论与技术层面的革新,以及历史、制度及管理惯性的束缚,往往陷入“无所适从”或“慌不择路”的境地,凸显档案职业困境。具体而言,档案职业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工作者身份定位
档案工作者在面对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档案工作实践的新形式,基于自身的职业理论与技能,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身份定位。一种表现出对自身职业能力和发展前景的担忧,在档案学自身理论与技术力量未实现突破的情况下,过于相信信息技术对自身技术能力的取代力量,当面临档案职业的种种挑战时无所适从。另一种则对理论与技术上的“拿来主义”或对其它职业领域具有浓厚的依附性,忽视对档案学核心理论的创新研究,对新的实践环境下档案职业核心价值认识不足,往往会认为档案工作者只有全面拥抱时代,彻底的脱胎换骨才能在新的时代延续下去,身份在文件管理者、数据操作员、信息发布员与历史研究者之间转换。
2.档案工作者的思维困境
历史与逻辑的思维是档案工作者最为传统的思维方式,也是与档案本质密切相连的思维方式,至今仍是我们坚守的思维方式。在传统思维方式下,对于档案来源、分类、与历史联系的关注是档案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档案工作实践背景下,档案工作者必须突破历史与逻辑的思维局限,吸收引进符合时代特征的计算思维、信息思维,去做符合时代需要的档案学理论阐释和技术创新。
3.维护与实现档案核心价值的能力危机
档案职业价值核心来源于档案的本质及其存在价值。档案的本质是社会的原始记录及建构于其上的历史联系。档案职业价值的核心也必然是维护社会的原始记录并发掘其历史联系。当社会记录方式发生变化时,档案工作者如果没有形成新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即没有形成维护数字时代档案核心价值的理论体系以及技术规范体系,以及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由此引发的档案管理危机必然导致档案职业危机现象的产生。档案与图书、信息、情报有着本质的区别,技术虽然可以共享,但是如果忽视乃至背离档案本质及其核心价值,而一味追求技术的变革或者职能的拓展,那么必然会引起档案的职业失范,对档案学以及档案职业群体而言,形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4.知识与技能危机
有价值的数据与记录无需经过档案工作者的操作即可实现获取、存储、传递、共享。档案知识与技能虽然不断在更新,但是面对数字档案管理需求时仍显得相形见绌。知识与技能对于个人而言可以通过更新知识结构及有效的学习培训来解决,但是当面对一类职业群体时,却需要更加科学系统的制度建设与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培養体系。从目前我们培养档案工作者的学校及课程设置来讲,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档案工作者教学与培训,仍然面向的是传统的档案管理。虽然不同档案学者从不同层面、角度对档案职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如何建构面向整个档案职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但如何形成行之有效的实践体系,仍是我们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档案工作实践背景下档案职业困境的探析
档案职业发展困境既是新技术革命影响下档案工作发生变革的必然结果,也与档案职业自身特点与发展条件密切相连。
首先,在以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导的技术革命的影响下,数字记录形式与记录方式逐渐取代传统以纸质载体为主的记录形式与记录方式。基于计算机与网络架构的协同办公系统、业务支持系统、生产研发系统、创新试验平台、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应用,以及5G技术带来的海量物联网、增强型宽带应用等,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所形成的记录方式更主要的表现为数字形式的存在,记录方式也不再依赖于人的参与。因此,档案以及档案工作从深层次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认知数字记录形式与档案内在关系,以及建立面向新的数字记录形式的档案管理与技术应用体系,这对专注于传统档案理论模式和管理实践的档案职业群体而言形成巨大的挑战。 其次,社会对档案职业存在一定的误解与偏见。档案的来源及开放性限制决定了档案工作者不能像图书管理员或者新闻记者一样追求广泛性的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档案内容构成的多元性(数据、信息与知识并存)和较长时间跨度使得档案工作者既可以看作仓库保管员、数据维护员、信息管理员的角色,又能够兼任知识管理者、历史研究者的角色。档案及档案工作的种种特性使得社会对档案职业形成了某种误解甚至偏见:浓重的神秘色彩或者守着旧纸堆过日子。档案职业也被视为逐渐“被边缘化”或处于“式微”境地的一种职业。
再次,从档案行业而言,档案从业群体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决定了档案职业应对档案及档案工作面临的环境变革的能力。根据学者吴雁平和刘东斌编著的《中国档案馆发展40年—改革开放40年档案馆事业发展统计研究报告》,档案馆专职人员数量从1983至2016年的年均增速仅为1.33%,特别是最近10年,专职人员数量增速为负。而同期档案馆规模呈现翻倍增长,馆藏数量也保持着年均9.76%的高速增长。该报告虽未涉及到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但考虑到档案专业教育层次和规模以及职业较低的流动性特征,档案职业发展与档案事业发展要求的关系可见一斑。更为重要的在于档案机构往往依附于政府、企业、事业或一定社会组织而存在,在机构或组织内部人员调整时,对档案的专业性要求缺乏足够支持和有效的从业引导,档案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较低,这很大程度了限制了档案职业的发展以及应对挑战的能力的提升。此外,档案行业的薪资空间、激励机制、职业发展等方面存在体制和机制上的种种限制,对亟需的具有引领作用的高技能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档案行业的创新发展。
最后,档案人才培养与职业促进方面与职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档案工作依赖于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档案工作实践背景,对于档案职业素质和专业品质的要求更加突出。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象主要是档案专业学生和各行各业的档案工作者。档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档案专业学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而档案行业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吸纳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职业发展的独立性和持续性。诸多学者对本地区、本行业以及本院校的档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及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当前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与当前的档案行业对档案职业素养的需求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如档案学人才培养中缺乏对信息素质的关注,忽视对“自主发展性课程模块与实践应用性课程模块的设计”“就业的专业对口率相对偏低”等。相较于档案学专业教育,通过职业发展与促进实现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对于档案职业群体而言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新时代档案工作的范围广、难度大、挑战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对现有档案工作者继续教育的再规划”。实际上,档案从业者获得档案职业发展與促进的机会也是乏善可陈,从目前而言,档案职业发展与促进一是通过档案行政机构开展的专项档案业务培训,二是通过档案会议、现场参观等方式形成的工作交流。就目前的档案行业而言,尚未形成有效的和规模性的职业促进体系,档案工作者通过职业促进提升知识体系和管理技能途径已经与当前档案职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档案工作实践背景下档案职业发展的思路与途径
在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档案工作实践的今天,档案职业仍具有其独特的职业魅力。档案作为真实记录社会活动的主要方式,自其产生以来就在留存社会历史记忆、提供真实凭证、维系社会情感、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这也形成了档案职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前提。虽然社会记录方式的变革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档案职业发展形成巨大挑战,但也同时给予档案职业发展新的机遇。我们要从新的发展形势中寻求破解当前档案职业发展困境的思路与途径。
1.坚守档案初心是破解档案职业发展困境的根本前提
在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记录形式发生变化的今天,档案工作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档案的本质不会改变,档案的价值不会改变。唯一改变的是档案的表现形式及其价值的实现方式。档案的本质及其价值存在是档案职业赖以存在的根基。因此,在数字时代维护档案的本质,通过技术革新创造性实现档案价值是破解档案职业难题的根本途径。
2.档案工作者需要适应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理论来武装头脑
冯惠玲教授在其主编的《档案学概论》一书中指出:解决档案尤其是档案管理实践中的原理、原则、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理论问题,为人们认识档案与档案管理现象、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武器。在当前的档案实践环境下,档案的原始性、本源性、真实性等特征受到挑战,文档边界模糊不清,档案工作者对于如何认识档案与数字记录形式的关系,如何系统科学认识数字形式档案的管理现象,以及如何认识档案工作与社会信息治理之间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显得无所适从,这也是档案职业发展面临的现实理论困境主要表现。虽然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关于档案本质、档案价值、档案结构、档案属性的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档案职业的实践仍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对档案学基础理论进行符合时代需要的理论阐释,对于武装档案工作者的头脑而言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赵跃、梅梦娜在其《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坚守、转向与进路》(档案学通讯,2019年第3期)一文中强调档案学研究要敢于“开拓创新”,特别是从档案定义和档案思维领域。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成果颇多,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更好的转化为具体指导档案工作者实践的工具和方法,对于提升档案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而将尤为重要。
3.培育和更新适应新时代发展档案事业需要的档案职业核心技能是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的基础和保障
有学者指出“档案职业技能的培育是‘夹缝时代’决定档案职业地位的关键要素”。档案职业技能,特别是核心技能的培育与更新对于档案职业发展而言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当档案实践环境发生变革时,档案职业核心技能必须得到及时的培育与更新,以适应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档案核心技能培育与更新的基本逻辑应是基于档案本质和数字环境下档案管理需要为核心构建的,保证档案真实、完整、有效、可读等基本特性,适用于数字记录形式与现代信息环境,服务于社会信息需要的知识、技术与方法体系。具体而言,培育与更新档案核心职业技能应包括加强对涉及档案核心专业能力的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包括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构建、档案数据转换与封装技术体系、数字档案资源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档案智能检索技术、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技术体系、电子档案长期保存技术与策略、电子档案容灾备份策略等。同时,面对社会信息治理的需要,应推动强制性档案技术标准的立项和应用,从文档一体的角度加强对电子文件管理的专业性指导等。 4.参与信息治理是时代给予档案职业新的机遇
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信息资源就已经和土地、资本、人力并驾齐驱成为人类社会的关键生产要素,信息越来越成为理解国家治理的关键钥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带给我们获取信息极大便利的同时,信息爆炸、冗余、失真、信息孤岛、网络不良信息等同样现象充斥于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信息治理,成为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与挑战。档案所具有的独特本质,以及为保证档案(包括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与长期可读而形成的管理策略和技术方法,恰恰能够为信息治理提供可以信赖的实践方案。档案参与信息治理成为新时代对于档案职业的新的使命和挑战,也是档案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苏君华、周林兴等学者就从信息治理的视角提出了优化档案服务质量的新的发展思路,张江珊等学者从参与式语境下的档案信息公开传播的角度出发,提出档案信息公开传播模式的专业性优势以及参与语境下的档案信息鉴定方法,并更加深入探讨了档案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参与者管理以及档案信息的质量控制等问题。
5.档案机构改革背景下档案职业发展的活力和空间得以释放和发展
2018年以来的档案机构改革无论对于档案事业来讲还是档案职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局管分离后,“不仅实现了档案工作‘政事分开’的职能优化,也使得档案职业取得了发展和提升的空间”。档案工作者将职业发展重心转移至档案实际业务上后,可以更专注于其职业能力的培育和发展。而且通过政府职能发挥,能更为有效和科学的实现对档案事业的统筹规划、档案资源的配置与协调、档案执法与行政监督、档案职业促进,对于推动档案事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6.档案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档案职业新军的崛起
从当前档案职业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档案职业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各级各类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内的档案机构的档案工作者构成了当前我国档案职业的主体。根据吴雁平、刘东斌编著的改革開放40年档案馆事业发展统计研究报告来看,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部门档案馆的专职档案人员数量规模相对稳定,甚至略有下降。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档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在档案服务业企业中形成相当规模(未有确切统计,仅从档案服务业企业数量和规模采样分析)的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档案职业新军,以其专业优势在档案技术研究、服务外包以及档案产品提供等方面直接从事于或服务于档案工作。通过辽宁大学崔秋实所做的《中国档案服务业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研究》可以看出,档案服务业企业中的从业人员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上具有更大的优势,对于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的档案服务业企业而言,在面对新形势下档案管理需求时,以其技术、人员等优势能够较快且准确的识别、更新、响应档案管理需求,可以获得更好的适应性、创新型、灵活性。
面对新形势下档案职业发展的困境,只要档案工作者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坚守档案初心,努力寻求新时代自身的职业价值与使命,不断进行思想革新、理论创新、技能更新,发展培育核心职业能力,档案职业终会背离“边缘化”趋向,推动档案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杨 芳.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武汉大学,2010
[2]蔡丽锦.大数据环境下档案职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之道[J].兰台内外,2018
[3]饶 圆,朱慧涛.走出困惑:“档案职业边缘化”的质疑与反思[J].浙江档案,2007
[4]陈艳红,张文磊,乐贞红.新时代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分析——以湘潭大学2004—2018届就业数据为样本[J].档案学通讯,2019
[5]饶 圆,玉敏圆.基于档案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从业状况分析的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与方向——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浙江档案,2017
[6]王玉璘.加强顶层规划寻求档案人才培养突破点[N].中国档案报,2018
[7]王向女,袁 倩,户胜南.国外档案职业的核心技能要求及对我国的启示[J].档案学研究,2020
[8]安小米.现代国家治理的云端思维——信息治理能力与政府转型的多重挑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
[9]钱 坤.从“治理信息”到“信息治理”:国家治理的信息逻辑[J].情报理论与实践,
[10]苏君华,周 丽,邹 莎.信息治理视域下档案服务质量优化评价机制构建[J].兰台世界,2019
[11]张江珊,蔡非凡.参与式语境下档案信息公开传播模式创新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2020
[12]胡鸿杰.我国档案机构改革与档案职业发展[J].浙江档案,2019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档案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