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在整体培养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入了知识技能的要求,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具体、更实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创业的实践模式探索是可靠途径。
对高职院校来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非让所有的受教育者毕业后都去创业,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全体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开拓能力,使他们具备创业素质,为将来有可能创业做尽可能多的准备。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有十年之多,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据麦可思公司最近的调查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1.2%,与2008届(1.0%)相比略有上升,与2007届(1.2%)持平;从学校类型来看,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者所占比例为0.4%、非“211”本科院校为0.8%、高职高专院校为1.6%;从2007届到2009届,高职高专自主创业比例高于本科。这些数据表明,自主创业目前并未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选择,其中的原因很多,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宏观政策、经济形势等多个层面。其中属于学校自身的问题主要有如下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一些教师认为: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应当注重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以达到与企业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目的,因此很少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而高职学生自身则认为创新创业是本科生、研究生的事,自己没有那个天赋,只要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满足了。
2.开设的课程很少,开展的活动面窄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涉及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课程都非常少,主要就是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也仅有极少数学生参加,大部分学生为旁观者。
3.师资缺乏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讲课的难度大,对师资要求较高。而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由院(系)就业办、学生工作部门及团系统相关人员来担任,这些教师几乎都没有创新及创业的经历,只能纸上谈兵,因而很难引导学生开展发现式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显得力不从心。
4.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薄弱
一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硬件设施较差,学校更愿意做短期内能够收到成效的功利性探索,而不愿意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过多的投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尤其薄弱,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校园缺乏创业氛围
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一个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学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等都未能向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倾斜,校内环境中感受不到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气氛。
二、创新创业教育途径探索
1.培养高职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
(1)转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对大多数高职生来说,由于高考的失利,在他们心中或多或少充塞了各种难以名状的失落和自卑。他们往往认为创新创业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弱点,循循善诱,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克服害怕失败的胆怯心理,克服长期依赖家长、依赖老师的惰性,克服眼高手低、怕苦畏难的毛病。着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独立生存意识,锻炼他们的勇猛顽强的意志,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独立人格。
转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创新创业虽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仅属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除极少数智力障碍者外,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创新的禀赋,都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许多事业成功者的智商并非很高,爱迪生、达尔文在青少年时代均远非天才,比尔
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在整体培养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入了知识技能的要求,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具体、更实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创业的实践模式探索是可靠途径。
对高职院校来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非让所有的受教育者毕业后都去创业,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全体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开拓能力,使他们具备创业素质,为将来有可能创业做尽可能多的准备。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有十年之多,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据麦可思公司最近的调查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1.2%,与2008届(1.0%)相比略有上升,与2007届(1.2%)持平;从学校类型来看,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者所占比例为0.4%、非“211”本科院校为0.8%、高职高专院校为1.6%;从2007届到2009届,高职高专自主创业比例高于本科。这些数据表明,自主创业目前并未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选择,其中的原因很多,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宏观政策、经济形势等多个层面。其中属于学校自身的问题主要有如下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一些教师认为: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应当注重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以达到与企业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目的,因此很少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而高职学生自身则认为创新创业是本科生、研究生的事,自己没有那个天赋,只要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满足了。
2.开设的课程很少,开展的活动面窄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涉及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课程都非常少,主要就是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也仅有极少数学生参加,大部分学生为旁观者。
3.师资缺乏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讲课的难度大,对师资要求较高。而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由院(系)就业办、学生工作部门及团系统相关人员来担任,这些教师几乎都没有创新及创业的经历,只能纸上谈兵,因而很难引导学生开展发现式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显得力不从心。
4.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薄弱
一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硬件设施较差,学校更愿意做短期内能够收到成效的功利性探索,而不愿意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过多的投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尤其薄弱,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校园缺乏创业氛围
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一个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学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等都未能向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倾斜,校内环境中感受不到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气氛。
二、创新创业教育途径探索
1.培养高职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
(1)转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对大多数高职生来说,由于高考的失利,在他们心中或多或少充塞了各种难以名状的失落和自卑。他们往往认为创新创业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弱点,循循善诱,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克服害怕失败的胆怯心理,克服长期依赖家长、依赖老师的惰性,克服眼高手低、怕苦畏难的毛病。着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独立生存意识,锻炼他们的勇猛顽强的意志,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独立人格。
转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创新创业虽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仅属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除极少数智力障碍者外,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创新的禀赋,都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许多事业成功者的智商并非很高,爱迪生、达尔文在青少年时代均远非天才,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