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五放学的时候,我在校园里随处走。校门口秩序井然,一些学生背着书包往外走,低年级学生的家长们则三三两两走进校园接孩子。一个二年级小朋友的家长肩上背着手里提着好几个包,她的儿子则跟在旁边,看到我,突然不好意思地把一个小拉杆箱还给儿子,我笑着鼓励说,对啊,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
走到操场上,一些孩子在打篮球,一群孩子在两个足球教练的带领下训练。初春的阳光很好,微风吹在身上很怡人。我看着学校的那幢七层的大楼,突然间想起我待在这所学校的近18年时光,弹指一挥间,竟是物是人非!
这还是当年那所平和学校吗?只有两百多名学生,三十多教职员工,而今,学生已换了一茬又一茬,最早在这里读书的学生大多已结婚生子,第一批教工依然留在这里的屈指可数,包括我在内不超过两只手。若干年之后,我们也终将离开,学校还会是那所学校吗?
不仅仅是人,即便是学校的建筑,这些年也做了很大的修整。突然就生出这样的感慨:这所学校的每一个元素都和十八年前不一样了,学校却还是这所学校。那么,学校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起一个古老的思想实验——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
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Thomas Hobbes后来对此进行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我所困惑的关于学校的悖论和这艘船是一样的。推而广之,人也逃脱不掉。今天的我与刚出生的我是一个人吗?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又有什么不同?
我意识到我有一定的焦虑与抑郁是近几年的事。在别人看来,我为人低调,处事淡泊,表面上我也觉得自己无欲无求,对诸多事情看得很开,但是,却常常容易着急,进而生气,乃至与人发生冲突。抑郁则表现在骨子里面的悲观,有时宁愿丧失机会也不愿意作为,然后就自己生自己的气。
我的大学同学里有一位30不到就早逝,折磨他的也是抑郁。十几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没几年,他与他的研究生室友则处于不共戴天的状态,于是决定搬出去住。正好我刚刚买了一套不大的毛坯房,空关着,就借给他。我曾问他抑郁是一种什么感觉,他说就好像被一根绳索捆住,绳索越收越紧,拼命挣扎也无济于事。他是属于重度抑郁症患者,医生说,由于精神上的压抑,他的内脏器官也受到损害,最终他的离世并不是因为自杀,而是身体状况的恶化。
根据中医理论,人的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相联,情绪的问题一定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反之,身体的健康也必将对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位朋友辞职了,找我聊。在原来的单位,他过得并不开心,尽管自己有一块小小的事业,他却并不想离职,直到偶然了解到人事部门并没有把他列到下一年度的人员计划中去,于是主动辞职。我当然是说一些客套的慰藉的话,诸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等等,末了,他叹了一口气说,我这个人,看自己还是清楚的,野心很大,能力不足,我已经算是很努力了,可有些事情,真的做不到。
一霎那之间,他自顾自的言语惊醒了我。像是迷雾中的闪电一样,我反问自己,我的焦虑,乃至狂躁,是否也是期望与能力之间的巨大落差所致?
我想起大学同学聚会时有人曾分析过我们这些人的通病:对自己期望很高,导致对别人也有苛求。高期望是好胜心的表现,当然并非坏事,但是,如果一直达不到标准,焦虑与抑郁便不可避免地产生。有几次,在狂躁的状态下,我甚至有过恶语伤人的行为,争论的竟都还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这些年来修身养性的功夫全部付之东流。
我还是原来的那个我吗?为什么我连自己都感觉很陌生?所有的道理我都明白,对别人说起来也是一套一套的,可是事到临头,头脑一热,全都抛在脑后,完全不能受自己控制。末了,又进入痛恨自己的怪圈。
我没有最终陷入抑郁的泥潭,得归功于这些年来我自己的成长。愈是痛苦的时刻,愈是折磨人的经历,事后证明,对自己都是一种磨砺,就好像蛇蜕皮一样,痛苦之后,收获的是成长。因此,我有理由相信,让我焦虑、抑郁、狂躁的,正是我原有的认知与思维模式受到了挑战,我被我自己所营造的认知与思维的茧房所困,我需要努力地咬破它,钻出去。
我把束缚我的茧壳咬破了一个大洞,是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所痛恨的那个自己,其实并不是“我”,而是一个独立的有情绪的个体。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有本我、自我、超我之分。自我是本能的我,超我是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我,自我则介于其间,起调节作用。我们常常将这三者混为一谈,其实,我们意识到的,往往是超我,因为超我是在意识层面。而对我们的身体真正起到控制作用的,是藏在潜意识中的自我。潜意识通常意识不到,当情绪来临时,它便露出踪迹。
如果超我能够体会到自我经常处于夹缝中的不易,那么,处理情绪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纳。下一次再暴躁的时候,我会真心地对情绪背后那个自我说:真是了不起,我知道你也很不容易。
透过我咬开的那个茧房的大洞,我看到了这样一个在超我与自我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我相信人生命的意义也一定蕴含在其中。我要纠正我对于教育的看法,教育的目的并不完全是发展个性,完善自我,而是发现真正的自我,并与之建立联结。
(作者单位:上海平和学校)
走到操场上,一些孩子在打篮球,一群孩子在两个足球教练的带领下训练。初春的阳光很好,微风吹在身上很怡人。我看着学校的那幢七层的大楼,突然间想起我待在这所学校的近18年时光,弹指一挥间,竟是物是人非!
这还是当年那所平和学校吗?只有两百多名学生,三十多教职员工,而今,学生已换了一茬又一茬,最早在这里读书的学生大多已结婚生子,第一批教工依然留在这里的屈指可数,包括我在内不超过两只手。若干年之后,我们也终将离开,学校还会是那所学校吗?
不仅仅是人,即便是学校的建筑,这些年也做了很大的修整。突然就生出这样的感慨:这所学校的每一个元素都和十八年前不一样了,学校却还是这所学校。那么,学校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起一个古老的思想实验——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
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Thomas Hobbes后来对此进行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我所困惑的关于学校的悖论和这艘船是一样的。推而广之,人也逃脱不掉。今天的我与刚出生的我是一个人吗?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又有什么不同?
我意识到我有一定的焦虑与抑郁是近几年的事。在别人看来,我为人低调,处事淡泊,表面上我也觉得自己无欲无求,对诸多事情看得很开,但是,却常常容易着急,进而生气,乃至与人发生冲突。抑郁则表现在骨子里面的悲观,有时宁愿丧失机会也不愿意作为,然后就自己生自己的气。
我的大学同学里有一位30不到就早逝,折磨他的也是抑郁。十几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没几年,他与他的研究生室友则处于不共戴天的状态,于是决定搬出去住。正好我刚刚买了一套不大的毛坯房,空关着,就借给他。我曾问他抑郁是一种什么感觉,他说就好像被一根绳索捆住,绳索越收越紧,拼命挣扎也无济于事。他是属于重度抑郁症患者,医生说,由于精神上的压抑,他的内脏器官也受到损害,最终他的离世并不是因为自杀,而是身体状况的恶化。
根据中医理论,人的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相联,情绪的问题一定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反之,身体的健康也必将对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位朋友辞职了,找我聊。在原来的单位,他过得并不开心,尽管自己有一块小小的事业,他却并不想离职,直到偶然了解到人事部门并没有把他列到下一年度的人员计划中去,于是主动辞职。我当然是说一些客套的慰藉的话,诸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等等,末了,他叹了一口气说,我这个人,看自己还是清楚的,野心很大,能力不足,我已经算是很努力了,可有些事情,真的做不到。
一霎那之间,他自顾自的言语惊醒了我。像是迷雾中的闪电一样,我反问自己,我的焦虑,乃至狂躁,是否也是期望与能力之间的巨大落差所致?
我想起大学同学聚会时有人曾分析过我们这些人的通病:对自己期望很高,导致对别人也有苛求。高期望是好胜心的表现,当然并非坏事,但是,如果一直达不到标准,焦虑与抑郁便不可避免地产生。有几次,在狂躁的状态下,我甚至有过恶语伤人的行为,争论的竟都还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这些年来修身养性的功夫全部付之东流。
我还是原来的那个我吗?为什么我连自己都感觉很陌生?所有的道理我都明白,对别人说起来也是一套一套的,可是事到临头,头脑一热,全都抛在脑后,完全不能受自己控制。末了,又进入痛恨自己的怪圈。
我没有最终陷入抑郁的泥潭,得归功于这些年来我自己的成长。愈是痛苦的时刻,愈是折磨人的经历,事后证明,对自己都是一种磨砺,就好像蛇蜕皮一样,痛苦之后,收获的是成长。因此,我有理由相信,让我焦虑、抑郁、狂躁的,正是我原有的认知与思维模式受到了挑战,我被我自己所营造的认知与思维的茧房所困,我需要努力地咬破它,钻出去。
我把束缚我的茧壳咬破了一个大洞,是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所痛恨的那个自己,其实并不是“我”,而是一个独立的有情绪的个体。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有本我、自我、超我之分。自我是本能的我,超我是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我,自我则介于其间,起调节作用。我们常常将这三者混为一谈,其实,我们意识到的,往往是超我,因为超我是在意识层面。而对我们的身体真正起到控制作用的,是藏在潜意识中的自我。潜意识通常意识不到,当情绪来临时,它便露出踪迹。
如果超我能够体会到自我经常处于夹缝中的不易,那么,处理情绪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纳。下一次再暴躁的时候,我会真心地对情绪背后那个自我说:真是了不起,我知道你也很不容易。
透过我咬开的那个茧房的大洞,我看到了这样一个在超我与自我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我相信人生命的意义也一定蕴含在其中。我要纠正我对于教育的看法,教育的目的并不完全是发展个性,完善自我,而是发现真正的自我,并与之建立联结。
(作者单位:上海平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