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所学校,位于山中,没有围墙,没有体罚,学生直呼老师姓名,老师被学生放鸽子还得请求学生“帮帮忙吧”;不过,这里有师生的心灵交汇和共同成长,登山是学校的必修课,既有全体师生参加的攀登百岳,也有由学生规划行程、老师陪伴学生、为期一个礼拜的户外旅行;重视文学和艺术教育,富于个性的“烂文章”会受到老师的激赏,爱火车的卡路里能够大张旗鼓地讨伐《暴君甘耀明在作文课逼我不要写火车》、并最终将老师也变成了一个火车迷。戏剧、肢体、摄影、绘画、木工、陶艺、雕塑、生活等被赋予审美培育和生命成长的双重内涵;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经常进行民主的辩证与讨论,里面充满了令人啼笑皆非却丰富多彩的故事,培育着批判精神和民主素养的丰沃土壤。
这就是台湾全人中学。它是一片梦幻的教育森林,独立于台湾的教育体制之外,孕育着11至18岁的青少年,充溢了教育理想和生命气息。在这所移动的学校里,无处不是尊重,无处不是关怀,无处不是学习,无处不是成长,无处不是自由,无处不是精彩。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和老师之间互动频繁。每个老师都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师,每个星期必须有一个小时以上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老师借此深入了解学生的困难,陪学生谈话,给学生切实的心理支持。
这种陪伴式的心理辅导是孩子成长的心灵脐带。当老师面对学生的困惑、挫折、沮丧时,将会如何辅导他们,陪伴他们健康、快乐、自由地成长呢?
在《表达自己》这一案例中,樱桃梗是一个善良天真、体贴父母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小姑娘。她将自己过年的红包分成三份,两份偷偷塞进妈妈和弟弟的口袋里,一份则丢在地上,问爸爸“是不是你掉的”,结果谁都没有察觉她可贵的爱心;妈妈说好要买一件漂亮的洋装给她,这是她盼望已久的事,“各种式样的洋装,像天空的流云,变成绚丽色彩,在她眼前飘过”,然而,陪妈妈逛商场逛到腿发酸都没有给她买,她的心好像跌到冰窖里,回家背着妈妈偷偷哭过好几回,却将委屈往肚子里放,一放就是好几年;她热爱艺术,经常跳舞、练琴、绘画、摄影、创作诗文、观赏舞剧,为墙壁彩绘、为台灯拼贴、剪裁破旧的牛仔裤做成背包、为水壶纹身等,甚至为了观赏芭蕾舞剧请了一天的假,爸爸向学校打电话质疑,她希望爸爸理解、却只会撒娇式地说“他就应该知道”;她有一个弟弟,爸爸下棋时总是帮着弟弟打败自己,她觉得爸爸偏心……
对此,李崇建老师问她:“你想到家人的‘需要’,将钱给出去,自己想要什么呢?”她知足地说:“我什么都有啊!”继续问她:“当你自己有需要的时候,会说吗?”她说出了在洋装事件中自己深藏了好几年的委屈。李老师就利用妈妈来校参加恳亲会的机会说了这一切,结果是“母亲抱着泪流满面的樱桃梗,表达她的爱,为当年的疏忽感到抱歉,并称赞樱桃梗的勇敢与体贴,鼓励她将感觉与想法说出来”。在请假风波中,他指出了这种撒娇式的态度就好像一个小女孩哭喊着“我要吃糖”却不去拿,却命令糖“应该”过来一样。爸爸帮弟弟下棋,其实是他自己通过弟弟和女儿下棋呢,说明他心中有女儿、爱女儿。然后,师生一起讨论“爱”和“宠”的区别:“宠”是家里藏着一条龙,孩子像龍一样被服侍着,当期望未被满足,就会发火、闹脾气;“爱”是一颗接受的心,是一种理解与接纳,遇到期望未被满足时,能询问、讨论、陈述与沟通,并感受对方的心意。事后,樱桃梗写信给老师:“我真是太好命了,被你这么一说,我是很受宠的”……并写了一封信给父亲,亲人间的沟通再跨出了一步。
老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还要发掘自己、挑战自己、完善自己。英国作家爱默生说:“什么是杂草?是优点未被发掘的植物。”核桃是一个学习认真的学生,但“文章没有创意,缺乏深刻思想”,原来他只想写“老师要的好文章”,成语、优美词语、开头、结尾、长篇巨制,空洞华丽却不见自己的声音和感想,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于是,老师就指定要他的“烂文章”,叫他随意写作,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破除别人的声音,接触内在的真实,以发掘出真正有个性的自己。苹果最恨登山,并且用装死来抗拒登山训练,每次登山前她的脚就会自动扭伤,免除登山的任务,最后在妈妈“再不去登山,就不让你继续念下去”的强制要求下才参加。才从登山口踏入山林,她的身躯就仿佛背了整座山,步履艰难。甘耀明老师在了解了苹果参加登山的情由之后,决定亲自带她,将自己那顶“灵感会自动从脑海里流出来”的“作家帽”给她戴上,说这“可以给你勇气和力量”;同时也告诉她,戴上作家帽“灵感泉涌”是骗人的,但戴上帽子,就能感到一股关爱和支持的暖流;接过她的背包,和她一起攀上山顶。“太美了,好像一场梦哟!真不晓得这里这么美!”登山解开了苹果先前对山的恐惧,她战胜了自己。只见她拿出数码相机,到处取景录影,一览漂亮壮阔的美景。萝卜泥非常有个性,要强、敢反抗、敢于尝试不同的事物如登山、冒险、独自旅行等,却也容易让别人难以理解她,难以和她靠近。有一段时间,她觉得最要好的朋友樱桃梗渐渐疏远她,就含着泪向老师求助。老师告诉她学会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战胜心魔,于是她向樱桃梗写信,消解了误会。萝卜泥考上了大学,自觉不理想,要求回全人重读,并由李崇建任她的导师。师生间订立了一个君子协定,但不久她考大学的雄心壮志便消散许多,有时甚至逃避功课,他们在“老师还是朋友”的角色交锋中产生了充分的成长,萝卜泥考上了更理想的学校,老师也懂得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教育。萝卜泥不想去南部看望病重的奶奶,因为感觉“南部的亲戚很讲应酬,感觉很假。而且奶奶生病,我去了也没用”。李老师在表示理解、分享她以前探亲经历的同时,缓缓告诉她:“我认为你应该去,嗯……这么说吧!我希望你去。”并列举了两大理由:一是没有奶奶就没有你,奶奶在病危时,最希望子孙们给她安慰;二是你喜欢摄影,只有接触人事并与世界靠近,才拍得出撼动人心的照片,要“能放一台摄影机在心灵里,从多一些角度观察世界,接纳一些事物”。萝卜泥听从了劝告,在病榻前轻声呼唤着奶奶,使父母们非常感动,切实感受了孩子的成长,她的个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教育需要有效的沟通和辅导。这种辅导不是一种说教或说服,而是一种互动、了解,一种心灵的陪伴;辅导不只用在学生身上,也要运用在自身,产生“互相引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双向成长的境界。心理辅导并不限于狭小的辅导室,而要树立大教育的框架,无处不是教育场所,无处不是沟通机会,无处没有教师的心灵陪伴。一如全人学校的登山,“因为登山,他们变得独立,更有毅力,更懂得欣赏漂流的美,更懂得独处,更了解旅行的安全”,身心都产生了跳跃性的成长。
全书几乎全用生动的案例连缀在一起,仿佛把读者带入全人学校那立体的生动的教育现场。这里列举的,不过管中窥豹,稍见一斑而已。
不少读者读了《移动的学校》以及稍早的《没有围墙的学校》,无不体验到一种新教育的气息,一种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感动。作者本人也“像一个毕业生一样,得到了全人的滋养与祝福”。他现在仍旧登山,常自助旅行,对音乐和肢体更敏锐,心胸仿佛更开阔了。
期待读者从《移动的学校》中获得更多的心灵启迪,也期待华夏大地产生更多的全人学校。
(作者单位:浙江磐安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淳
这就是台湾全人中学。它是一片梦幻的教育森林,独立于台湾的教育体制之外,孕育着11至18岁的青少年,充溢了教育理想和生命气息。在这所移动的学校里,无处不是尊重,无处不是关怀,无处不是学习,无处不是成长,无处不是自由,无处不是精彩。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和老师之间互动频繁。每个老师都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师,每个星期必须有一个小时以上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老师借此深入了解学生的困难,陪学生谈话,给学生切实的心理支持。
这种陪伴式的心理辅导是孩子成长的心灵脐带。当老师面对学生的困惑、挫折、沮丧时,将会如何辅导他们,陪伴他们健康、快乐、自由地成长呢?
在《表达自己》这一案例中,樱桃梗是一个善良天真、体贴父母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小姑娘。她将自己过年的红包分成三份,两份偷偷塞进妈妈和弟弟的口袋里,一份则丢在地上,问爸爸“是不是你掉的”,结果谁都没有察觉她可贵的爱心;妈妈说好要买一件漂亮的洋装给她,这是她盼望已久的事,“各种式样的洋装,像天空的流云,变成绚丽色彩,在她眼前飘过”,然而,陪妈妈逛商场逛到腿发酸都没有给她买,她的心好像跌到冰窖里,回家背着妈妈偷偷哭过好几回,却将委屈往肚子里放,一放就是好几年;她热爱艺术,经常跳舞、练琴、绘画、摄影、创作诗文、观赏舞剧,为墙壁彩绘、为台灯拼贴、剪裁破旧的牛仔裤做成背包、为水壶纹身等,甚至为了观赏芭蕾舞剧请了一天的假,爸爸向学校打电话质疑,她希望爸爸理解、却只会撒娇式地说“他就应该知道”;她有一个弟弟,爸爸下棋时总是帮着弟弟打败自己,她觉得爸爸偏心……
对此,李崇建老师问她:“你想到家人的‘需要’,将钱给出去,自己想要什么呢?”她知足地说:“我什么都有啊!”继续问她:“当你自己有需要的时候,会说吗?”她说出了在洋装事件中自己深藏了好几年的委屈。李老师就利用妈妈来校参加恳亲会的机会说了这一切,结果是“母亲抱着泪流满面的樱桃梗,表达她的爱,为当年的疏忽感到抱歉,并称赞樱桃梗的勇敢与体贴,鼓励她将感觉与想法说出来”。在请假风波中,他指出了这种撒娇式的态度就好像一个小女孩哭喊着“我要吃糖”却不去拿,却命令糖“应该”过来一样。爸爸帮弟弟下棋,其实是他自己通过弟弟和女儿下棋呢,说明他心中有女儿、爱女儿。然后,师生一起讨论“爱”和“宠”的区别:“宠”是家里藏着一条龙,孩子像龍一样被服侍着,当期望未被满足,就会发火、闹脾气;“爱”是一颗接受的心,是一种理解与接纳,遇到期望未被满足时,能询问、讨论、陈述与沟通,并感受对方的心意。事后,樱桃梗写信给老师:“我真是太好命了,被你这么一说,我是很受宠的”……并写了一封信给父亲,亲人间的沟通再跨出了一步。
老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还要发掘自己、挑战自己、完善自己。英国作家爱默生说:“什么是杂草?是优点未被发掘的植物。”核桃是一个学习认真的学生,但“文章没有创意,缺乏深刻思想”,原来他只想写“老师要的好文章”,成语、优美词语、开头、结尾、长篇巨制,空洞华丽却不见自己的声音和感想,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于是,老师就指定要他的“烂文章”,叫他随意写作,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破除别人的声音,接触内在的真实,以发掘出真正有个性的自己。苹果最恨登山,并且用装死来抗拒登山训练,每次登山前她的脚就会自动扭伤,免除登山的任务,最后在妈妈“再不去登山,就不让你继续念下去”的强制要求下才参加。才从登山口踏入山林,她的身躯就仿佛背了整座山,步履艰难。甘耀明老师在了解了苹果参加登山的情由之后,决定亲自带她,将自己那顶“灵感会自动从脑海里流出来”的“作家帽”给她戴上,说这“可以给你勇气和力量”;同时也告诉她,戴上作家帽“灵感泉涌”是骗人的,但戴上帽子,就能感到一股关爱和支持的暖流;接过她的背包,和她一起攀上山顶。“太美了,好像一场梦哟!真不晓得这里这么美!”登山解开了苹果先前对山的恐惧,她战胜了自己。只见她拿出数码相机,到处取景录影,一览漂亮壮阔的美景。萝卜泥非常有个性,要强、敢反抗、敢于尝试不同的事物如登山、冒险、独自旅行等,却也容易让别人难以理解她,难以和她靠近。有一段时间,她觉得最要好的朋友樱桃梗渐渐疏远她,就含着泪向老师求助。老师告诉她学会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战胜心魔,于是她向樱桃梗写信,消解了误会。萝卜泥考上了大学,自觉不理想,要求回全人重读,并由李崇建任她的导师。师生间订立了一个君子协定,但不久她考大学的雄心壮志便消散许多,有时甚至逃避功课,他们在“老师还是朋友”的角色交锋中产生了充分的成长,萝卜泥考上了更理想的学校,老师也懂得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教育。萝卜泥不想去南部看望病重的奶奶,因为感觉“南部的亲戚很讲应酬,感觉很假。而且奶奶生病,我去了也没用”。李老师在表示理解、分享她以前探亲经历的同时,缓缓告诉她:“我认为你应该去,嗯……这么说吧!我希望你去。”并列举了两大理由:一是没有奶奶就没有你,奶奶在病危时,最希望子孙们给她安慰;二是你喜欢摄影,只有接触人事并与世界靠近,才拍得出撼动人心的照片,要“能放一台摄影机在心灵里,从多一些角度观察世界,接纳一些事物”。萝卜泥听从了劝告,在病榻前轻声呼唤着奶奶,使父母们非常感动,切实感受了孩子的成长,她的个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教育需要有效的沟通和辅导。这种辅导不是一种说教或说服,而是一种互动、了解,一种心灵的陪伴;辅导不只用在学生身上,也要运用在自身,产生“互相引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双向成长的境界。心理辅导并不限于狭小的辅导室,而要树立大教育的框架,无处不是教育场所,无处不是沟通机会,无处没有教师的心灵陪伴。一如全人学校的登山,“因为登山,他们变得独立,更有毅力,更懂得欣赏漂流的美,更懂得独处,更了解旅行的安全”,身心都产生了跳跃性的成长。
全书几乎全用生动的案例连缀在一起,仿佛把读者带入全人学校那立体的生动的教育现场。这里列举的,不过管中窥豹,稍见一斑而已。
不少读者读了《移动的学校》以及稍早的《没有围墙的学校》,无不体验到一种新教育的气息,一种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感动。作者本人也“像一个毕业生一样,得到了全人的滋养与祝福”。他现在仍旧登山,常自助旅行,对音乐和肢体更敏锐,心胸仿佛更开阔了。
期待读者从《移动的学校》中获得更多的心灵启迪,也期待华夏大地产生更多的全人学校。
(作者单位:浙江磐安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