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秋季,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实验教材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实验,这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正式启动。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究竟应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数学呢?通过近几年新教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笔者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有趣——从激发兴趣入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乐趣
我国第一位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国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老人在“中国少年数学论坛”开幕式上赠送给少年数学爱好者们的只有“数学好玩”四个字。数学家的话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可知,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凸现出数学的乐趣。
以某老师教学“循环小数”为例,上课伊始,该老师让学生听一段配乐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学生听着配乐故事,不由自主地笑着说:“这个故事讲不完。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重复说这几句话。”老师接着说:“说得很好,在数学王国里就有这样一种小数,这种小数,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这样引入新课,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二、生活——以生活的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件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情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学习了“周长”这一知识以后,正值学校锦钊楼落成,学校领导准备给楼梯铺上红色地毯,笔者向全班学生提出:你们能帮助学校算一算需要买多长的地毯吗?他们想出了多种计算方法,有的说用尺量一下每个台阶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把宽度和高度相加,再数一数共有多少个台阶;有的说用绳子沿着楼梯的一边摆一摆,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度就行了……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然后让他们分组去测量,看哪种办法最好。课后,学生们通过讨论、分工、合作,很快完成了测量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以活动的视角处理教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
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执行教材,而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在课堂实施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把抽象的结论演变成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如笔者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三上)一课时,安排了两次活动。第一次,3个黄球、3个白球,让学生猜测,摸40次,能摸到黄球、白球各多少次?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组织学生摸球验证。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摸若干次,摸到黄球与白球的次数恰好相等”这种情况也很难总是出现,因此,主要让学生在“不同颜色球的次数差不多”的现象中去体会“可能性相等”。第二次,2个黄球、2个白球、2个蓝球,把可能出现的结果由两种增加到了三种,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能够猜测出摸30次,摸到三种球的次数会差不多。笔者质疑:究竟对不对呢?再次验证。让学生知道,这种随机事件容易受次数的影响,一般来说:实验的次数越多,结果就越明显。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反复经历实验以及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猜测—验证—结论”,逐步体会“数量相等,摸到的次数差不多”这一现象,为下面让学生抽象地用“可能性相等”来描述相关随机事件发生的结果打下基础。
四、思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出课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思考,并让他们在尝试、猜测、交流、讨论中去体验并解决问题。
在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一课时,“直线是无限长”这一概念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有效地突破难点,在初步认识了直线以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比较两条直线的长短(多媒体演示)。学生认为第二条直线长,笔者幽默地说:“第一条直线可不服气了。”将第一条直线向两端分别延长了一些,让学生继续比较;学生又认为第一条直线长(这时已经有小部分学生开始皱起了眉头),笔者接着说:“第二条直线也不服气了,它也向两边分别延长了一些。”让学生再次比较,这时学生已经不再像前面那样快速直接地回答了,他们似有所悟,思考着,议论着……“哎!不好比,无法比……”这时,笔者抓住时机质疑:为什么不好比?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去思考:“直线是无限长的,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谁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所以无法比较两条直线的长短。”在质疑问难中,学生的思维在碰撞,思考的火花不断闪现。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有趣的、生活的、活动的、思考的、愉快的,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学生才能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责编 袁 妮)
一、有趣——从激发兴趣入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乐趣
我国第一位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国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老人在“中国少年数学论坛”开幕式上赠送给少年数学爱好者们的只有“数学好玩”四个字。数学家的话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可知,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凸现出数学的乐趣。
以某老师教学“循环小数”为例,上课伊始,该老师让学生听一段配乐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学生听着配乐故事,不由自主地笑着说:“这个故事讲不完。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重复说这几句话。”老师接着说:“说得很好,在数学王国里就有这样一种小数,这种小数,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这样引入新课,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二、生活——以生活的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件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情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学习了“周长”这一知识以后,正值学校锦钊楼落成,学校领导准备给楼梯铺上红色地毯,笔者向全班学生提出:你们能帮助学校算一算需要买多长的地毯吗?他们想出了多种计算方法,有的说用尺量一下每个台阶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把宽度和高度相加,再数一数共有多少个台阶;有的说用绳子沿着楼梯的一边摆一摆,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度就行了……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然后让他们分组去测量,看哪种办法最好。课后,学生们通过讨论、分工、合作,很快完成了测量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以活动的视角处理教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
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执行教材,而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在课堂实施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把抽象的结论演变成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如笔者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三上)一课时,安排了两次活动。第一次,3个黄球、3个白球,让学生猜测,摸40次,能摸到黄球、白球各多少次?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组织学生摸球验证。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摸若干次,摸到黄球与白球的次数恰好相等”这种情况也很难总是出现,因此,主要让学生在“不同颜色球的次数差不多”的现象中去体会“可能性相等”。第二次,2个黄球、2个白球、2个蓝球,把可能出现的结果由两种增加到了三种,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能够猜测出摸30次,摸到三种球的次数会差不多。笔者质疑:究竟对不对呢?再次验证。让学生知道,这种随机事件容易受次数的影响,一般来说:实验的次数越多,结果就越明显。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反复经历实验以及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猜测—验证—结论”,逐步体会“数量相等,摸到的次数差不多”这一现象,为下面让学生抽象地用“可能性相等”来描述相关随机事件发生的结果打下基础。
四、思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出课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思考,并让他们在尝试、猜测、交流、讨论中去体验并解决问题。
在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一课时,“直线是无限长”这一概念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有效地突破难点,在初步认识了直线以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比较两条直线的长短(多媒体演示)。学生认为第二条直线长,笔者幽默地说:“第一条直线可不服气了。”将第一条直线向两端分别延长了一些,让学生继续比较;学生又认为第一条直线长(这时已经有小部分学生开始皱起了眉头),笔者接着说:“第二条直线也不服气了,它也向两边分别延长了一些。”让学生再次比较,这时学生已经不再像前面那样快速直接地回答了,他们似有所悟,思考着,议论着……“哎!不好比,无法比……”这时,笔者抓住时机质疑:为什么不好比?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去思考:“直线是无限长的,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谁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所以无法比较两条直线的长短。”在质疑问难中,学生的思维在碰撞,思考的火花不断闪现。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有趣的、生活的、活动的、思考的、愉快的,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学生才能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