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民办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认识有偏差、思政工作队伍稳定性和专业性有待提高、学校德育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提出民办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模式的路径:增强“大德育”意识,树立“三全育人”新理念;遵循教育规律,构建“三全育人”新机制;挖掘思政教育的新元素,攻克“课程思政”大难题;拓展协调育人的渠道,构建思政教育“新场域”。
【关键词】立德树人 民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1-0044-02
“三全育人”是一种全面系统的育人理念,主要指的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均详细而全面地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全育人”做出了新的部署。本文分析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探索适合民办高校“三全育人”模式构建的新路径。
一、民办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各项工作都在不断改革、创新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学校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指出“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学校教育全过程”。这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教育部于2018年5月下发《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在实践中积极构建“三全育人”机制,探索育人途径。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改革重点,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模式,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做到与时俱进。
(二)新时代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而贯穿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教育实现培养人的目标,就要回归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大部分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改革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与思想文化素质协同发展,构建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三全育人”模式,将“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以立德的优先性确保树人的正当性,突出立德对树人的价值限定、过程管理与方向引领作用,有效契合时代发展对健全人格和全面素养的要求。”
(三)新时代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办高校必须从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出发,突破以往专注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念,加强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培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有偏差。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乎办学方向、关乎育人根本,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但是,大部分民办高校侧重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有偏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目标定位不正确,对德育的规律和基本特征、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学生的特殊性等没有足够的认识。并且教学内容单一,重视理论的传播,方式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忽视学生的内化吸收过程,导致教学实效性不高。
(二)思政工作队伍稳定性和专业性有待提高。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缺乏稳定性,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配备不足,没有达到教育部“按师生比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工作人员不低于全校师生人数的1%”,“每个院(系)至少配备1~2名专职组织员”等相关要求。人员不足的现状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专业性,不属于思政专业的人员需要从事思政工作,没有学科背景的人员需要给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且他们的理论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民办高校思政治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都有待提高。
(三)学校德育制度不完善。民办高校建校历史时期比较短,学校各项机制都在不断完善当中,教学、科研、学工、管理、后勤等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密切的沟通与合作,考核机制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同时,学校对思政课专任教师课后的付出没有制度上的利益保障,导致思政工作包括校园文化、网络、宿舍等公共场所的育人要素得不到充分的建设和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忽视,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过程缺乏制度的保障。
三、民办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模式的路径
(一)增强“大德育”意识,树立“三全育人”新理念。“三全育人”模式的构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全新方向,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全新教育思路,需要自上而下地改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看法,纠正对德育工作者的认识。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思政课和思政教师的事情,而是在党委领导下,全校各部门全体成员、全程参与的工作。因此,全校师生都应该增强“大德育”的理念,树立“三全育人”新理念。这个新理念要求重新整合传统的“教”和“管”,實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协调发展。 民办高校要更关注以下问题,即“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国家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怎么培养人才?”“学生关心什么?需要什么?追求什么?”“学校怎样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怎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在这些问题导向之下,树立“三全育人”的理念,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人人有责、互相联动、相互促进、合力而为的育人局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也应该树立“三全育人”全员参与的理念,优秀学生的榜样力量也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动力。
(二)遵循教育规律,构建“三全育人”新机制。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三全育人”工作模式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认识规律,把握学生阶段性的特征,因材施教,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自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使理论知识“入耳、入脑、入心”,“真懂、真信、真行”,从而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发展,使其情感升华成“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民办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在遵循这些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还应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学科建设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特殊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管理工作规律,“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时代性与规律相统一,掌握“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逻辑规律,凝练出校本特色并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三)挖掘思政教育的新元素,攻克“课程思政”大难题。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应不断拓展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元素,合力发挥育人作用,不仅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教育作用,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开发网上课程资源,建立健全学校学习、管理、考核、评价等机制。同时,要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发挥二者的合力育人作用。
民办高校要构建“三全育人”模式,应该在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深化其内涵,拓展外延,科学规划,精心布局,彰显民办高校的特色和校风校训等人文精神;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民办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的意识,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构成“大思政”格局。每一位老师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三全育人”,达到教书与育人的高度统一。
(四)拓展协调育人的渠道,构建思政教育“新场域”。民办高校应该开發创新育人新渠道,实现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微课、微坛、微信、微言、微行”等“五微一体”相结合;让学校的任何场所都成为思政教育的“新场域”;让思政教育走出学校,延伸至社会和家庭中,在各种位置之间建立一个存在着教育关系的网络,构成互动性融通平台,并相辅相成;要求思政教育随时随地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实现多时段、多场所、多“教师”、多次数的全方位、全覆盖的思政教育。
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民办高校应该根据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培养高素质的工作队伍,挖掘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元素,拓展多样化的教育渠道,构建行之有效的“三全育人”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瑞,周海亮.以立德树人为根基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建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
[2]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9).
[3]郝平.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9-06-24.
【作者简介】张万秋(1981— ),女,广西罗城人,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卢 雯)
【关键词】立德树人 民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1-0044-02
“三全育人”是一种全面系统的育人理念,主要指的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均详细而全面地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全育人”做出了新的部署。本文分析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探索适合民办高校“三全育人”模式构建的新路径。
一、民办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各项工作都在不断改革、创新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学校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指出“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学校教育全过程”。这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教育部于2018年5月下发《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在实践中积极构建“三全育人”机制,探索育人途径。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改革重点,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模式,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做到与时俱进。
(二)新时代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而贯穿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教育实现培养人的目标,就要回归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大部分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改革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与思想文化素质协同发展,构建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三全育人”模式,将“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以立德的优先性确保树人的正当性,突出立德对树人的价值限定、过程管理与方向引领作用,有效契合时代发展对健全人格和全面素养的要求。”
(三)新时代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办高校必须从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出发,突破以往专注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念,加强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培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有偏差。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乎办学方向、关乎育人根本,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但是,大部分民办高校侧重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有偏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目标定位不正确,对德育的规律和基本特征、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学生的特殊性等没有足够的认识。并且教学内容单一,重视理论的传播,方式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忽视学生的内化吸收过程,导致教学实效性不高。
(二)思政工作队伍稳定性和专业性有待提高。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缺乏稳定性,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配备不足,没有达到教育部“按师生比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工作人员不低于全校师生人数的1%”,“每个院(系)至少配备1~2名专职组织员”等相关要求。人员不足的现状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专业性,不属于思政专业的人员需要从事思政工作,没有学科背景的人员需要给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且他们的理论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民办高校思政治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都有待提高。
(三)学校德育制度不完善。民办高校建校历史时期比较短,学校各项机制都在不断完善当中,教学、科研、学工、管理、后勤等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密切的沟通与合作,考核机制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同时,学校对思政课专任教师课后的付出没有制度上的利益保障,导致思政工作包括校园文化、网络、宿舍等公共场所的育人要素得不到充分的建设和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忽视,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过程缺乏制度的保障。
三、民办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模式的路径
(一)增强“大德育”意识,树立“三全育人”新理念。“三全育人”模式的构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全新方向,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全新教育思路,需要自上而下地改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看法,纠正对德育工作者的认识。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思政课和思政教师的事情,而是在党委领导下,全校各部门全体成员、全程参与的工作。因此,全校师生都应该增强“大德育”的理念,树立“三全育人”新理念。这个新理念要求重新整合传统的“教”和“管”,實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协调发展。 民办高校要更关注以下问题,即“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国家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怎么培养人才?”“学生关心什么?需要什么?追求什么?”“学校怎样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怎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在这些问题导向之下,树立“三全育人”的理念,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人人有责、互相联动、相互促进、合力而为的育人局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也应该树立“三全育人”全员参与的理念,优秀学生的榜样力量也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动力。
(二)遵循教育规律,构建“三全育人”新机制。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三全育人”工作模式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认识规律,把握学生阶段性的特征,因材施教,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自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使理论知识“入耳、入脑、入心”,“真懂、真信、真行”,从而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发展,使其情感升华成“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民办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在遵循这些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还应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学科建设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特殊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管理工作规律,“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时代性与规律相统一,掌握“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逻辑规律,凝练出校本特色并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三)挖掘思政教育的新元素,攻克“课程思政”大难题。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应不断拓展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元素,合力发挥育人作用,不仅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教育作用,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开发网上课程资源,建立健全学校学习、管理、考核、评价等机制。同时,要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发挥二者的合力育人作用。
民办高校要构建“三全育人”模式,应该在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深化其内涵,拓展外延,科学规划,精心布局,彰显民办高校的特色和校风校训等人文精神;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民办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的意识,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构成“大思政”格局。每一位老师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三全育人”,达到教书与育人的高度统一。
(四)拓展协调育人的渠道,构建思政教育“新场域”。民办高校应该开發创新育人新渠道,实现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微课、微坛、微信、微言、微行”等“五微一体”相结合;让学校的任何场所都成为思政教育的“新场域”;让思政教育走出学校,延伸至社会和家庭中,在各种位置之间建立一个存在着教育关系的网络,构成互动性融通平台,并相辅相成;要求思政教育随时随地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实现多时段、多场所、多“教师”、多次数的全方位、全覆盖的思政教育。
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民办高校应该根据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培养高素质的工作队伍,挖掘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元素,拓展多样化的教育渠道,构建行之有效的“三全育人”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瑞,周海亮.以立德树人为根基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建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
[2]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9).
[3]郝平.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9-06-24.
【作者简介】张万秋(1981— ),女,广西罗城人,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