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脑子”阅读 提升语文学习力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e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于漪老师在总结60年教学宝贵经验时说,要真正读一点“磨脑子”的书,老师如此,学生亦如此。
   何谓“磨脑子文章”,笔者认为,学生有阅读障碍,需要借助查询、教师方法指导;文章有阅读深度,需要主动思考,寻找阅读的突破口;有阅读广度,需要前挂后连;有阅读弹性,需要反复研读,每次都可能有新的收获。
   《史记·鲁周公世家》就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一篇“磨脑子”课文,讲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的历史。课文节选突出“周公辅政”“西周强藩”两个事件,文字深奥难懂。
   为了让學生在较短时间内读懂课文,把握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提升语文学习力。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一、针对阅读障碍:多方面查阅资料,克服阅读障碍,初步感知周公其人其事
   先看曹植《怨歌行》:“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曹植借周公明志,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心愿未遂而遭受魏明帝疑忌打击迫害的不幸与无奈。涉及周公摄政与去世后相关事情,与课文关联度较高。
   再联系其父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若渴、急于建功立业的高远志向和志在必得的坚定信心。涉及了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相关事迹。
   再看苏轼《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一》中“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诗中苏轼描写仁义礼让的民风,表达自己浓厚的追慕桃源的情怀,提及周公与管叔、蔡叔等兄弟。
   以古代诗词为切入点,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诗词,营造了学习情境,整体形象感知,化深奥为生动,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心理,促使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研读课文。
   二、针对阅读深度:构建任务群阅读,把对周公评价的材料结合起来阅读,概括周公的形象
   这篇课文之所以难读难懂,除文字语言外,还有繁多的人物、复杂的历史、难懂的典故,涉及天文历法、地理区域、卜筮祭祀、官职机构、宗法典章、礼俗习惯、衣食住行、婚姻族制、音律节气,等等。
   徐霞客在《游黄山后记》说:“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方可“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为此借助外力,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诗经》为载体,以探究“《诗经》中的周公”为任务导向,组织“周公”主题学习单元。“凿之”“级之”“通之”“接之”,以便更好理解认识。
   课前布置作业,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诗经》中翻检出与课文有关的诗篇、诗句,由科代表汇总汇报,并予以注音注释译文,不增加新的学习负担。
   勾勒出周王朝的发展史,认识周公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以期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认同感、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也培育学生民族审美情趣。
   从诗经《大雅》中“生民”“公刘”“绵”的篇章到《鲁颂·閟宫》叙述了周人的始祖为后稷。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居于豳,由游牧过渡到农耕。经过几代,传至古公亶父,又再次移居。古公亶父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
   从《周颂·天作》《大雅·文王》《大雅·大明》《周颂·昊天有成命》讲述了周文王、武王、成王的功绩。
   如《豳风·鸱鸮》,课文第5节中“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乃为诗贻王,命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训周公。”在这里就找到了答案。
   从《豳风·东山》,课文第4节中“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的辛苦不易就找到了佐证。
   还有《豳风·破斧》是殷、管、蔡、霍,即周公东征平定的四国的百姓赞颂周公。
   《鲁颂·閟宫》这是歌颂鲁周公以及深受周公影响的后代,与课文第15节中周公的后代形成对比。
   通过学习任务群的延伸、拓展、提高、深化,周公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起来了。“善假于物”增加了课文的厚度、长度、宽度,也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好地发展语文素养的需要。组建学习任务群,巧借外力,点面结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三、针对阅读广度:互见阅读法,丰富对周公的认识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叙述历史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往往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桩历史事件分散写在数篇中,参差互见,相互补充。为此,阅读时根据这个写作特点,利用《史记》的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如《周本纪》:“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後,国於宋。颇收殷馀民,以封武王少弟封为卫康叔。晋唐叔得嘉穀,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初,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主要讲述了周公摄政的故事,与课文“互见”。
   如《齐太公世家》,与课文中第4节、第13节内容勾连起来。
   如《燕召公世家》,对于了解认识周公这一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
   还有最重要的是司马迁的个人思想,司马父子对于周公的情感可见一斑,这对于理解课文帮助极大。
   《太史公自序》:“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这样,让学生对周公形象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也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方法。    四、针对阅读弹性:开展三读“周公”的读书活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面对“磨脑子”的文章,要反复读。阅读需要一定的思维品质,学生要去攀登,要去攻坚克难,这是一次自我挑战的过程。
   叶圣陶在《谈教学的着重点》中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这篇课文自开头一直到“鲁公伯禽卒”共节选了15节,情节结构完整。学生不易粗略看懂,深奥处更需教师指点引导。
   教师先引导学生浏览、略读,整体感知,然后局部精读。再细化课文,概括段意。然后自我研读,品味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分享读书心得,教师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经验。
   第一部分可分为六层:
   第一层(第1节)写了周公辅佐武王,克商灭殷。
   开头写出了周公身份地位特殊,禀赋纯孝笃仁、卓尔不群。一“异”一“多”,表明周公才能突出,能堪大任,自为文王、武王器重;一“多”一“异”,让“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甚至还让“召公疑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可见需要什么样的胸怀与性格才能坚持下去。
   接着展开写了周公的“多”——“周公辅行”“周公佐武王”“周公把大钺”,武功赫赫,忠心耿耿。最后“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又“异”于群弟。周公是左膀右臂,武王离不开他。
   第二层(第2节)写了周公以身为质,祈王安康。
   当武王生病时,群臣惧,周公沉稳,祷告之语可见其知识渊博,娴于祭祀,措辞得体,机智聪颖,懂得“谈判”的技巧艺术。还“诫守者勿敢言”,心诚感动神灵,不邀功不张扬,默默牺牲私利,感人至深,让人起敬。
   第三层(第3节)写周公忍辱负重,临危摄政。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写出来周公一心为国着想,不计个人声誉受毁,也不因为别人尤其是来自群弟的猜忌与诽谤而沮丧放弃,善始善终,心无旁骛,一直到“成王长,能听政”。采取了三项措施,首先是,向德高望重的太公、召公吐露“我所以为之若此”的良苦用心,忍辱负重。表明自己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治国安邦的立场,以期得到核心领导层两大盟友的理解支持。再有派伯禽代去鲁地,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最后“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勤劳王室见周公,忧劳天下,日理万机,求贤若渴,延揽人才,建设国家,真心实意以天下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四层(4-6节)写周公平定叛乱,营建新都。
   果敢威武,武功赫赫。“诛—杀—放—收—封—宁—定”,最后“诸侯咸服宗周”,辛劳尽在功劳中。
   第五层(7-10节)写周公还政代王,制礼作乐。
   周公还政成王,有如履薄冰之态,无擅恣伐矜之色,可谓能臣。周公祷书,反见磊落光明,心底无私天地宽,感化成王。制定礼乐行政,形成了一整套规章制度,这是中国最早的、较完备的法典。孔子的学说多来源于周公制礼作乐,孔子曾不远千里,从当时鲁国到京都来求教周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第六层(11-12节)写周公感动成王,风雷示警。
   结构上与第二层内容上呼应,情感上深化。天地感应,彰周公之德。为国为民一往无前,深沉果敢,百折不挠,公而忘私,胸襟博大,鞠躬尽瘁的君子人格,作为“崇伦理、尚简朴、乐奉献、淡逸乐”的君子风度,作为毕生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矗立于天地间的君子修为。周公的人格、风度、修为对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形成功不可没。
   以礼敬的态度对待周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贡献。不过,也要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到当时历史的局限。
   对于认为“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的司马迁来说,要隐忍苟存,以“五百年”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自觉担当,以周公作为楷模,某种程度上是以“周公—孔子—司马迁”为传承代言,以“立言”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孔子之谓,不亦司马迁之谓也。司马迁如此膜拜景仰周公,寄予着自己对人格榜样的向往。
   第二部分写出鲁国后代君臣无能无道,与周公形成强烈对比。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鲁国国君前后盛衰对比也充分说明了要敬德保民,要“平易近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通过“磨脑子”的课文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具体而生动地把教学引向了纵深,同时为学生深入理解《史记》,起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不可越俎代庖,否则“磨脑子”就异化成教师在“磨脑子”,学生仍然没得到阅读品质和閱读能力的提高。要尊重文章“难读”的特点,尊重学情特点,不削弱、不回避“难读”的内容,但也不能人为地增强“难读”系数,从而构建出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策略。
   [作者通联:江苏清浦中学]
其他文献
给出了利用对称性计算二重积分的几个常用结论,并结合实例说明利用对称性可简化重积分计算。
《雷雨》课堂教学,有一个大家关心的焦点问题:周朴园三十年来这般纪念鲁侍萍,为什么相认时态度竟截然相反?由此引发了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的问题讨论。课堂教学容易过度
文章对新版分析软件的功能、操作程序、分析项点、评判标准等内容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LKJ运行记录数据分析管理建议,以提高机务安全风险研判及时性。
疫情期间,作文备考,同学们可能或多或少都写过与疫情有关的应时想象作文。因为事关中高考,学生对于写好这类作文也都充满期望。然而在下手和修改的时候是不是又存在着这样的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常常停留在平面状态。那么,如何让学生立体感悟古典诗歌的意境,从而与诗人对话、与文本沟通,产生情感的共鸣,并真正读懂诗歌呢?“以诗解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视角。   何谓“以诗解诗”?从空间思维的视角看,就是中国人推崇的“和而不同”。依照我的理解,“以诗解诗”就是以相关的诗文为媒人,让学生从熟悉的诗歌入手,更好地理解陌生的诗歌,从而领会陌生诗歌中诗人的感情,感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曾言“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说明反复、深度阅读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进入了现代化信息阅读时代,读图式、快餐式阅读成为了当前社会阅读的主流,并深深影响着学生一代;同时,高考升学压力的客观存在,迫使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题型剖析、技巧研究和题海操练,对学生深度阅读重視不足……,这些情况都将导致高中学生在阅读习惯和阅读目的的养成过程中逐渐形成浅
2009-2011年我省棉花高产创建工作,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按照省农牧厅和省粮棉油创建专家组总体要求,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始终坚持以棉花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集约项目,集
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科技、新发明、新理念、新事物层出不穷,为了更好的了解并适应社会的需要,人们必须更快速、更广泛地阅读。只有积累的知识越多,对某一领域甚至是世界的认识越明了,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时候,才会有创新的萌芽出现的可能性。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更好的适应新高考和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势在必行,从单篇教学到群文阅读甚至是整本书的阅读,已是未来语文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英国物理学
<正>小学数学课程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不过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强也是鲜明的特色。小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有限,在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对一些知识
目的探究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6例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采用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实验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