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握学情,突出教材重点难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的重点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进一步学习数的运算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内容,只有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才能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要重点复习对计数单位的理解,数的组成、顺序、大小比较。并鼓励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会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情况作合理分析。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出错率比较高的是哪些内容?造成这些困难的根源是什么?例如:计算的正确熟练程度能否达到要求是个难点,如何正确读懂题意解决简单的问题也是大部分学生感到困难的,另外人民币的认识由于学生生活中接触得少,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复习中就要针对这些现状,抓住学生知识与技能上的缺陷,突出重难点,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提出具体的培优补差的方案。
二、注重整合,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很有必要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例如可以在总复习的第一课时以“我最难忘的一节课”为回忆的主题,引导学生回顾: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哪些知识你觉得最容易,学得最好?哪些有点难?你最想提醒大家的是什么……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们说到的单元内容有选择地板书之后,添上几笔,让黑板上的内容都装到一座“知识屋”里(如图所示),然后根据黑板上的内容进行归纳。这样做的目的是考虑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以情感体验为主线,让孩子初步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并从中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薄弱环节,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教师对板书的整理,也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接下来的总复习将从哪几方面入手,每个孩子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擅长或感到困难、需要努力弥补的知识点。
三、讲究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蠢
1 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参与复习。
复习课学生对自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容易失去兴趣,会觉得枯燥。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非智力因素。除了让学生回忆知识外。还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让孩子们积极投入到复习的全过程。例如:在“100以内数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中,可以这样安排,写一个自己喜欢的100以内的数并交流:你写的是什么数?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数吗? (教师在之前的巡视基础上有选择地让学生汇报,并把一些数写在黑板上,如36、50、1、100等)这个过程复习了写数、读数。在表达自己喜欢这个数的理由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赋予一个个数特别的意义,从而产生亲切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接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加以整理:分类、比较大小、排列、组成等。通过对这些数的观察,复习了数位、计数单位、数的组成、数的比较等知识点。这里,教师采用的不是让学生做题的形式,而是让学生借助自己提供的具体材料回忆提取相关知识。激活已有知识的积累。并进行梳理,使零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而在复习数的顺序时,教师可板书“30”。问:与它相邻的两个数是______和______,再出示:______ 、______ 、30、______、______可以怎么填?引导发散思维。这样比较开放的题目,不仅起到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作用。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灵活性和求异性的发展,也是激发兴趣的一种有效措施。在巩固提高、总结评价时,可安排说一说、写一写、猜一猜三个层次的练习。从“学生出题,小组交流”到“写出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的两位数”,再到“看商品,猜价格”,最后总结评价,要求对自己上课的表现打分,都体现了教师的不断激趣。不仅从组织形式上,更从学科知识本身出发,引导孩子体会数学的趣味。
2 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主体发挥。
人们常说。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与学生平等中的首席。师生有效的互动才能让课堂焕发精彩。在复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整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学生可以从被减数相同、减数相同或差相等等不同角度进行整理,这个过程就是他们独立思考、发现规律的过程,教师也能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与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把他的思考清晰地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从他人的思考里获得启发,把一个或几个学生的发现变成大家的发现。最后,要求全体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一定量的训练。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 合作学习。解决复习深化问题。
复习课不是旧课的重复,复习课恰当地引入讨论式、小组合作式、自学辅助式等教学模式,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组合作要注意不要流于形式,要注重有目的的训练,要有值得合作的问题。同时小组合作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应注意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的关系。如在复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让学生带来人民币作为学具,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告诉组内同学我带的分别是多少面值的人民币,从哪里看出来,其他同学做评价。在学生对面值及如何兑换掌握得比较扎实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小组合作,呈现购物情境,利用各种商品的价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用10元钱买了一瓶矿泉水,要找回多少钱?买一瓶矿泉水和一块面包需要多少钱等。教师巡视,适时指导。这样的合作学习能调动小组各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促进全员参与和成员之间的互助。
4 联系生活。注重知识实际应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觉得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用。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复习“统计”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巩固统计的初步知识及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培养统计的意识。如可以结合当月的天气情况。制作一个月以来的天气情况一览表。让学生交流可以用什么方法统计天气情况。开展“你对校服满意吗”调查活动,并制成统计图。让学生体会到如何看待调查的数据,根据大家的满意度可以向商家提出怎样的建议等。相机教给复习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画正字、举手、排队等,让学生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形成和应用的过程。这样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能启发他们用统计的方法、用数学的眼光来认识或看待周边的世界,培养统计的意识,渗透统计的思想。同样其他知识的复习也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认识的空间。
(责任编辑 王 彬)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的重点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进一步学习数的运算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内容,只有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才能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要重点复习对计数单位的理解,数的组成、顺序、大小比较。并鼓励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会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情况作合理分析。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出错率比较高的是哪些内容?造成这些困难的根源是什么?例如:计算的正确熟练程度能否达到要求是个难点,如何正确读懂题意解决简单的问题也是大部分学生感到困难的,另外人民币的认识由于学生生活中接触得少,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复习中就要针对这些现状,抓住学生知识与技能上的缺陷,突出重难点,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提出具体的培优补差的方案。
二、注重整合,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很有必要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例如可以在总复习的第一课时以“我最难忘的一节课”为回忆的主题,引导学生回顾: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哪些知识你觉得最容易,学得最好?哪些有点难?你最想提醒大家的是什么……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们说到的单元内容有选择地板书之后,添上几笔,让黑板上的内容都装到一座“知识屋”里(如图所示),然后根据黑板上的内容进行归纳。这样做的目的是考虑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以情感体验为主线,让孩子初步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并从中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薄弱环节,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教师对板书的整理,也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接下来的总复习将从哪几方面入手,每个孩子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擅长或感到困难、需要努力弥补的知识点。
三、讲究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蠢
1 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参与复习。
复习课学生对自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容易失去兴趣,会觉得枯燥。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非智力因素。除了让学生回忆知识外。还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让孩子们积极投入到复习的全过程。例如:在“100以内数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中,可以这样安排,写一个自己喜欢的100以内的数并交流:你写的是什么数?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数吗? (教师在之前的巡视基础上有选择地让学生汇报,并把一些数写在黑板上,如36、50、1、100等)这个过程复习了写数、读数。在表达自己喜欢这个数的理由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赋予一个个数特别的意义,从而产生亲切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接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加以整理:分类、比较大小、排列、组成等。通过对这些数的观察,复习了数位、计数单位、数的组成、数的比较等知识点。这里,教师采用的不是让学生做题的形式,而是让学生借助自己提供的具体材料回忆提取相关知识。激活已有知识的积累。并进行梳理,使零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而在复习数的顺序时,教师可板书“30”。问:与它相邻的两个数是______和______,再出示:______ 、______ 、30、______、______可以怎么填?引导发散思维。这样比较开放的题目,不仅起到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作用。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灵活性和求异性的发展,也是激发兴趣的一种有效措施。在巩固提高、总结评价时,可安排说一说、写一写、猜一猜三个层次的练习。从“学生出题,小组交流”到“写出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的两位数”,再到“看商品,猜价格”,最后总结评价,要求对自己上课的表现打分,都体现了教师的不断激趣。不仅从组织形式上,更从学科知识本身出发,引导孩子体会数学的趣味。
2 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主体发挥。
人们常说。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与学生平等中的首席。师生有效的互动才能让课堂焕发精彩。在复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整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学生可以从被减数相同、减数相同或差相等等不同角度进行整理,这个过程就是他们独立思考、发现规律的过程,教师也能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与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把他的思考清晰地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从他人的思考里获得启发,把一个或几个学生的发现变成大家的发现。最后,要求全体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一定量的训练。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 合作学习。解决复习深化问题。
复习课不是旧课的重复,复习课恰当地引入讨论式、小组合作式、自学辅助式等教学模式,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组合作要注意不要流于形式,要注重有目的的训练,要有值得合作的问题。同时小组合作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应注意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的关系。如在复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让学生带来人民币作为学具,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告诉组内同学我带的分别是多少面值的人民币,从哪里看出来,其他同学做评价。在学生对面值及如何兑换掌握得比较扎实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小组合作,呈现购物情境,利用各种商品的价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用10元钱买了一瓶矿泉水,要找回多少钱?买一瓶矿泉水和一块面包需要多少钱等。教师巡视,适时指导。这样的合作学习能调动小组各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促进全员参与和成员之间的互助。
4 联系生活。注重知识实际应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觉得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用。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复习“统计”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巩固统计的初步知识及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培养统计的意识。如可以结合当月的天气情况。制作一个月以来的天气情况一览表。让学生交流可以用什么方法统计天气情况。开展“你对校服满意吗”调查活动,并制成统计图。让学生体会到如何看待调查的数据,根据大家的满意度可以向商家提出怎样的建议等。相机教给复习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画正字、举手、排队等,让学生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形成和应用的过程。这样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能启发他们用统计的方法、用数学的眼光来认识或看待周边的世界,培养统计的意识,渗透统计的思想。同样其他知识的复习也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认识的空间。
(责任编辑 王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