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环境化;游戏化;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 G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3—0124—01
一、课程环境化
在环境创设之初,面对园里活动场地狭小、园舍陈旧、建筑功能单调等困境,我们一度感到茫然和气馁。然而给我们鼓励最多的是孩子们,他们并没有因为环境的简陋而情绪低落。一朵开在绿篱上的牵牛花、一只雨后爬出泥土的蜗牛或是一块生长在墙上的苔藓,都能令他们激动不已。面对这些,在认真思考之后,我们开始在细节处下功夫,仔细琢磨孩子们喜欢怎样的环境、怎样的环境对他们才有吸引力。于是,我们将园舍的走廊空间改造成了“校园展览馆”,让孩子们在通往教室的路上有了“瓜果之乡”、“蔬菜乐园”、“海底世界”和“美丽家乡”的主题展览。对于孩子们来说,每一次的路过,都是一次妙趣横生的认知课。
为了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到“自然”这位好老师,我们还利用废弃的游乐设施做了立体绿化,开辟了小动物饲养角;将园里的空地集中整理,开垦了种植园;给园里每一棵树、每一片草挂上了植物名片,使孩子们的每一次户外活动都成了“大自然观察记”。针对孩子天生好玩的特点,我们在院坪上绘制了“小鱼吐泡泡”、“小蝌蚪找妈妈”、“毛毛虫回家”等游戏图,这些看似静止不动的图案,却无形中成了幼儿园中一种独具魅力的活教材。孩子们每每经过时,总会不自觉地去欣赏、去对比、去研究,这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视觉感受,也帮助幼儿认识了形状、颜色、线条,更让他们在无意的跳跃活动中增强了体能,体验了快乐。
此外,在发挥环境美观性、感染性的基础上,我们还以主题环境创设的方式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让幼儿利用老师提供的可操作材料,通过自己构思、画、剪、贴等活动,创办一个个主题墙面文化。孩子们在与材料、环境、主题的积极互动中,个人的基本技能、审美情趣、观察习惯等都会得到培养。“将课程融入环境”的举措,既改善了幼儿园设施,又丰富了课程内容,使幼儿园内处处有课程,处处皆教育。
二、课程游戏化
为了充分发挥游戏这一“法宝”的作用,我和园里的老师们作出了很多思考与努力。尝试通过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游戏创编比赛、游戏分享活动等,促使老师们强化教学游戏化的意识,让各种各样的游戏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在新入园幼儿排队时,老师以“毛毛虫去旅行”的游戏方式引导幼儿学站一列、学站两列。在餐后的餐具整理环节,老师以“小勺小碗要回家”的游戏情景创设方式引导幼儿轻轻送小勺小碗入柜。这种以人比物、以物拟人的游戏方式,遵循了幼儿“泛灵论”的思维特点,使幼儿不仅愿意配合老师的口令,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学会了遵守规矩、与人合作。
在集中教学时,老师们更将一个个趣味横生、形象生动的游戏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如,“小老鼠进城”的社会规则学习游戏、“蚂蚁搬豆”的体能训练游戏、“拍蚊子”的音乐欣赏游戏等,孩子们在游戏中玩着、乐着,获取了知识,锻炼了体能,同时也张开想象的翅膀尝试解释科学,萌生用歌唱或舞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知,乐在其中、美在其中、悟在其中。
三、课程生活化
老师们在结合学习《纲要》《指南》等幼教纲领性文件中,并在对生活资源、乡土文化的捕捉发掘中,感受到路边的小水坑、草地上的蟋蟀、窗外的雨滴、雨后的彩虹……都是孩子们好奇的焦点、兴奋的来源,更是生动的课程素材。于是,我们试图让课程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让生活成为课程的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一种体验。在种植活动中,孩子们就像小农夫、小园丁一样,种植、浇灌,悉心照料自己栽种的小作物,体验着劳动与收获的乐趣,更加体会到盘中餐的来之不易。在对小动物饲养中,孩子们的爱心就如同气球般飞速地膨胀,他们学着照顾兔子、鸽子、鸭子等弱小的动物,尽管笨拙生涩,但仍尽力表达着自己的爱心,承担着照顾弱小的责任。而在面点加工活动中,孩子们则是小厨师,甚至还是小艺术家。他们的双手得到了锻炼,第一次体会到自食其力的乐趣,第一次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和创造力让面点制作变成了一次百花齐放的面塑作品展。这样生活化的课程还有很多,诸如毛线编织、剪纸、泥塑、绘画、废旧物品DIY制作,等等。孩子们在自己感兴趣的生活课程体验中,调动全部的智慧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让我们在感动和欣慰之余,也更愿意为了孩子去思考,去琢磨。
编辑:王金梅
【中图分类号】 G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3—0124—01
一、课程环境化
在环境创设之初,面对园里活动场地狭小、园舍陈旧、建筑功能单调等困境,我们一度感到茫然和气馁。然而给我们鼓励最多的是孩子们,他们并没有因为环境的简陋而情绪低落。一朵开在绿篱上的牵牛花、一只雨后爬出泥土的蜗牛或是一块生长在墙上的苔藓,都能令他们激动不已。面对这些,在认真思考之后,我们开始在细节处下功夫,仔细琢磨孩子们喜欢怎样的环境、怎样的环境对他们才有吸引力。于是,我们将园舍的走廊空间改造成了“校园展览馆”,让孩子们在通往教室的路上有了“瓜果之乡”、“蔬菜乐园”、“海底世界”和“美丽家乡”的主题展览。对于孩子们来说,每一次的路过,都是一次妙趣横生的认知课。
为了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到“自然”这位好老师,我们还利用废弃的游乐设施做了立体绿化,开辟了小动物饲养角;将园里的空地集中整理,开垦了种植园;给园里每一棵树、每一片草挂上了植物名片,使孩子们的每一次户外活动都成了“大自然观察记”。针对孩子天生好玩的特点,我们在院坪上绘制了“小鱼吐泡泡”、“小蝌蚪找妈妈”、“毛毛虫回家”等游戏图,这些看似静止不动的图案,却无形中成了幼儿园中一种独具魅力的活教材。孩子们每每经过时,总会不自觉地去欣赏、去对比、去研究,这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视觉感受,也帮助幼儿认识了形状、颜色、线条,更让他们在无意的跳跃活动中增强了体能,体验了快乐。
此外,在发挥环境美观性、感染性的基础上,我们还以主题环境创设的方式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让幼儿利用老师提供的可操作材料,通过自己构思、画、剪、贴等活动,创办一个个主题墙面文化。孩子们在与材料、环境、主题的积极互动中,个人的基本技能、审美情趣、观察习惯等都会得到培养。“将课程融入环境”的举措,既改善了幼儿园设施,又丰富了课程内容,使幼儿园内处处有课程,处处皆教育。
二、课程游戏化
为了充分发挥游戏这一“法宝”的作用,我和园里的老师们作出了很多思考与努力。尝试通过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游戏创编比赛、游戏分享活动等,促使老师们强化教学游戏化的意识,让各种各样的游戏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在新入园幼儿排队时,老师以“毛毛虫去旅行”的游戏方式引导幼儿学站一列、学站两列。在餐后的餐具整理环节,老师以“小勺小碗要回家”的游戏情景创设方式引导幼儿轻轻送小勺小碗入柜。这种以人比物、以物拟人的游戏方式,遵循了幼儿“泛灵论”的思维特点,使幼儿不仅愿意配合老师的口令,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学会了遵守规矩、与人合作。
在集中教学时,老师们更将一个个趣味横生、形象生动的游戏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如,“小老鼠进城”的社会规则学习游戏、“蚂蚁搬豆”的体能训练游戏、“拍蚊子”的音乐欣赏游戏等,孩子们在游戏中玩着、乐着,获取了知识,锻炼了体能,同时也张开想象的翅膀尝试解释科学,萌生用歌唱或舞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知,乐在其中、美在其中、悟在其中。
三、课程生活化
老师们在结合学习《纲要》《指南》等幼教纲领性文件中,并在对生活资源、乡土文化的捕捉发掘中,感受到路边的小水坑、草地上的蟋蟀、窗外的雨滴、雨后的彩虹……都是孩子们好奇的焦点、兴奋的来源,更是生动的课程素材。于是,我们试图让课程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让生活成为课程的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一种体验。在种植活动中,孩子们就像小农夫、小园丁一样,种植、浇灌,悉心照料自己栽种的小作物,体验着劳动与收获的乐趣,更加体会到盘中餐的来之不易。在对小动物饲养中,孩子们的爱心就如同气球般飞速地膨胀,他们学着照顾兔子、鸽子、鸭子等弱小的动物,尽管笨拙生涩,但仍尽力表达着自己的爱心,承担着照顾弱小的责任。而在面点加工活动中,孩子们则是小厨师,甚至还是小艺术家。他们的双手得到了锻炼,第一次体会到自食其力的乐趣,第一次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和创造力让面点制作变成了一次百花齐放的面塑作品展。这样生活化的课程还有很多,诸如毛线编织、剪纸、泥塑、绘画、废旧物品DIY制作,等等。孩子们在自己感兴趣的生活课程体验中,调动全部的智慧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让我们在感动和欣慰之余,也更愿意为了孩子去思考,去琢磨。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