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优化策略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c1990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移动互联时代下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移动互联时代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式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出移动互联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优化策略:融入移动互联空间,改善思政教育环境;优化教育形式和内容,增强思政教育效果;合理建构多元化评价机制,真实反映思政教育现状。
  【关键词】移动互联时代 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3-0083-03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应用的日益完善,加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更多的学习场景由线下转至线上,高职学生在当下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较以往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移动互联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准确把握当下高职学生的特点,审慎分析移动互联时代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影响,发挥移动互联优势,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合理建构多元化评价机制,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教育效果。
  一、移动互联时代下高职学生的特点
  (一)个性更加彰显,缺乏深度思考
  移动互联时代下成长的高职学生,思想更加开放。受移动互联时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个性更加彰显,对权威和传统更容易产生叛逆。这一群体对移动互联技术更加热衷,且对移动互联空间中各类文化思潮充满猎奇心理。他们畅游在移动互联空间中,通过指尖的跳动,参与移动互联空间中思想浪潮的交流与传播。一方面,移动互联时代突破了时空阻隔,加速了信息的获取速度,移动互联空间中的平等性与互动性,更加迎合当代高职学生“为自己代言”的需求,因此,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他们身上能更快地形成。另一方面,由于更加侧重技能学习,高职学生相较于同龄人更早地与企业和社会进行融合,因此高职学生群体的思辨能力相较于普通高校学生有所欠缺,更容易被舆论裹挟而不自知。面对移动互联空间中海量且繁杂的知识和信息,他们往往缺乏深度思考,对社会问题往往倾向于“吐槽”,而不去深入思考事件的原因,仅凭借个人的片面理解与好恶进行转发分享,甚至极端夸大、扭曲事实,由此使偏激的言论得以扩大传播。
  (二)价值观多元化,缺乏正确目标
  移动互联空间充斥着独特的价值和文化,凭借移动互联技术强大的传播力对高职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移动互联空间中最活跃、最庞大的用户群体之一,高职学生不可避免地成为多元文化“重塑”的对象。一方面,移动互联空间丰富了高职学生的交往方式,开阔了他们的认知视阈,使他们的价值观不断得到重塑,进而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新特点。另一方面,国家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虽然不断加强,但受限于开放性与隐蔽性的特点,移动互联空间中依旧充斥着大量负面价值的信息,容易造成主流价值观模糊,对正处在“三观”形成关键期的高职学生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部分尚未走出校园的高职学生受负面信息影响,人生价值的追求表现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倾向,对“享乐”和“拜金”文化盲目跟风,负面思潮很可能引起他们对人生目标甚至政治信仰产生怀疑。
  (三)沉迷诙谐娱乐,缺乏人文底蕴
  移动互联时代加剧了快餐文化和诙谐文化的发展。相比于传统物理空间和PC互联网,移动互联时代的知识信息传播更加突出情绪化、碎片化和娱乐化的特征,传播形式更加强调“短小精悍”。新闻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增强,人文性、理论性和学术性式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笔者随机对438名就读于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开展网络形式的调研,并对收回的409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有73.59%的学生在户外离开移动网络会存在“孤独感”,62.59%的学生厌烦“5分钟以上的内容”,App使用频次由高到低的前五名依次为微信、抖音、“吃鸡游戏”、快手和今日头条,人均安装手机App的数量为93个,月人均移动端流量消耗15.96GB,远高于2020年全国人均64个App的安装量和7.82GB的户均月消耗流量。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对身处移动互联空间中的高职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刷朋友圈、刷短视频、刷微博等“刷”文化,更追求“略懂”,浏览的对象也主要以诙谐娱乐和消遣性的短视频为主。毫无疑问,快餐文化和诙谐文化虽然可以拓宽知识的广度,却无法增加知识的深度,而由于缺乏人文底蕴,高职学生受外界影响更大,更容易沉迷于诙谐娱乐的内容,缺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移动互联时代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式的影响
  相较于传统物理空间和PC互联网时代下的知识获取方式,移动互联时代更加自由快捷,更加突出个体喜好,弱化权威,在信息容量、文化的多元性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然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在百花齐放的浪潮中发现潜藏的危机。
  (一)积极影响—— 思政教育方式多元化
  在移动互联时代之前,受限于PC互联网的时空局限性,课堂说教依旧被作为思政教育最主要的学习空间。对教师而言,课堂说教从內容和方式上都比较固定,完全格式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传统思政理论课堂显得略显枯燥,“上课低头,下课抬头”成为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的常态。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移动互联空间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解决途径。一方面,移动互联空间重塑了信息获取的途径,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空间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地获取所需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教师可凭借移动互联技术与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沟通。据笔者了解,许多思政教师利用移动端课前布置与社会热点相关的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充分互动讨论。移动互联空间具有的丰富性、时效性等特点,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大量有活力、接地气的感性素材,便于思政教育贴近生活。
  (二)消极影响—— 思政教育方式复杂化
  1.思政教育环境更加复杂
  移动互联时代社交属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海量信息便捷获取的同时,个体身处的环境也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移动互联时代拓宽了高职学生的视野,但同时也让虚假且负面的信息,以夺人眼球的形式快速传播。人员身份鱼龙混杂的移动互联时代,对点击量的渴求促使部分参与者夸大甚至歪曲信息,导致阅历尚浅的高职学生被舆论所裹挟。另一方面,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人往往会根据自身的喜好有选择性地接受知识信息,而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信息个性化推荐技术。所以表面上看,高职学生仿佛在知识信息的空间中自由翱翔,但随着时间积累,萦绕在他们身边的则是基于个人偏好的数据化分析后的知识信息。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特定的知识信息藩篱,难以突破。移动互联时代下教育环境的复杂化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难以回避的难题。   2.思政教育形式和内容更加复杂
  传统思政教育方式中教与学界限分明,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和主导权。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以往“由上而下”的知识信息传播路径转变为“多方互动”,移动互联时代新颖的内容和传播形式已对高职学生的常态生活进行了重塑。一方面,相较于以往的思政课堂,移动互联时代下知识信息的获取不再受到时空约束,满足了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信息的需求,如时下火热移动短视频、手机直播形式已成为巨大的“时间黑洞”。由此学生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思政课堂教学的灌输说教,教师权威和主导权因此受到挑战。另一方面,部分思政教育形式上过于严肃,内容上“鸡汤味”过浓,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观移动互联空间,作为“意见领袖”,一些网络“大V”极尽“诙谐娱乐化”与“情绪夸大化”来博取青年群体眼球,影响了部分青年的思想,左右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追求。移动互联时代下受多元化内容的影响,学生更容易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出质疑,并不轻易接受,这使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压力和困难增加。
  3.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更加复杂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多元文化在移动互联空间中不断交织融合,而移动互联空间继承了PC网络的隐匿性,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张扬个性而不负责任地肆意发言,甚至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一方面,传统的思政评价体系归根结底在物理时空中进行,局限于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和舆论的主战场脱离。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原住民,对移动互联技术用更加热衷与熟悉,师生年龄差距加之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思政教育不熟悉,从而对学生的获得感不够关注,不会在移动互联空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此外,移动互联时代负面知识信息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使部分学生过度追求轻松和享乐的“佛系”和“丧文化”,剥离了传统思政教育中所宣扬的积极向上、奋力拼搏、追求梦想的崇高理念。移动互联时代对思政教育的质量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真实反映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评价的时代任务。
  三、移动互联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优化策略
  思政教育的规律要求思政教育在主观上与社会的发展一致,在客观上也要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移动互联时代的思政教育优化,应着眼于社会发展和教育对象的特征变化,积极融入移动互联空间,不断推进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创新,不仅要在物理空间更要在移动互联空间中检验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
  (一)融入移动互联空间,改善思政教育环境
  移动互联空间和物理教育场域的紧密结合,是思政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教育环境。因此,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为此,应树立全环境育人理念,统筹物理空间和移动互联空间的思政教育工作,从而使高职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移动空间接受思政教育。
  首先,要在移动互联空间中多渠道搭建平台,形成立体化传播矩阵,组建校方融媒体中心,从而将正能量的知识信息有效传播到学生身边。例如,在移动互联空间中建立学校官方的移动平台,如官方App、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号、官方头条号、官方微博等,将校园网、校报、课堂录像等相关思政教育资料结合,定期向高职学生进行推送,形成移动课堂,改善思政教育环境。其次,利用官方移动平台,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活动,如知识竞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旁听庭审、移动互联技术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二)优化教育形式和内容,增强思政教育效果
  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脱离学生的需要则空,脱离社会需要则盲。在移动互联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形式应充分考量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化表达形式,把为社会发展服务和为高职学生的自身发展融为一体。
  首先,思政教育的形式应最大限度地接地气、新颖化,例如,可以向学生推送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名录,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制作短视频,由学校融媒体中心将优秀短视频集结为专题在移动互联空间中推送;针对社会热点话题,可以邀请学生喜爱的专家到校与学生交流沟通,并在移动互联空间中推送活动预告等。其次,要将“正襟危坐”的思政教育话语,调整为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语言,不仅在知识结构上,更要在情感上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例如,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使用高职学生惯用的话语体系来吸引注意力,提高感染力,融媒体中心则可以尝试打造校内“思政网红”教师,在移动互联空间增加思政教育效果;融媒体中心可以对优秀毕业生进行追踪报道,用图文、音视频的形式进行推送宣传,以学长的切身体会对在校生做隐性的思政教育;设立直播工作室,由学生对感興趣的话题进行提问,学长、教师、行业工作人员等多方参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合理建构多元化评价机制,真实反映思政教育现状
  移动互联时代对思政教育的方式提出新要求,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质量评价也应与时俱进,因为“它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的信息反馈、教育活动的调整”。为此,高职院校要合理建构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不仅仅是在物理空间中进行评价,还应更多关注移动互联空间中的评价。
  首先,基于学生视角的评价。一方面,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在移动互联空间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在学校官方App平台,或运用App数据抓取技术对其他平台进行大量的、多维度的学生学习、生活的网络痕迹收集,如在移动互联空间中的阅读时长、阅读类目、关注人群、参与官方活动次数、正面及负面言论等量化数据,对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动态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效、需要和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依据信息反馈和数据分析,对高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指导,改进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其次,基于教师视角的评价。一方面,对教育者的评价。除了关注思政教师自身知识程度和综合素质,还应关注思政教师是否将学习移动互联技术纳入自身的学习计划中,是否能够熟练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另一方面,对教育形式和内容的评价。关注思政教师是否将移动互联技术有机地融入教学活动中,教育内容设置是否贴近现实和热点且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后,基于移动互联空间教育环境的评价。要关注思政教师是否能在移动互联空间中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更要关注思政教师在移动互联空间中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感染力,从而为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时代下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较以往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移动互联空间中的多元文化对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质量评价是必然趋势。因此,相关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融入移动互联空间,不断推进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创新,合理建构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多元化评价方法,不断增强思政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20半年大报告[EB/OL]. https://www.questmobile.com.cn/research/report-new/118.
  [2]刘文君,李倩.自媒体平台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式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20(3).
  [3]赵美岚.“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危机审视与创新发展[J].职教论坛,2017(26).
  [4]刘醒,张健.从“最大变量”到“最大增量”: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J].江苏高教,2019(11).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6]张国启,王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
  注: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欠发达地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跨区域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希尔顿集团为例”(GXGZJG2016A050)
  【作者简介】刘淑婷(1982— ),女,吉林靖宇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
  (责编 卢 雯)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认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育工作的本质需要,同时也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优化的保障,建议高校确保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知识和素养的全面成长,同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要继续拓宽主体,积极融合專业教育,突出专业教育对融合实践的补充与支持作用,确保人才培养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三位一体 高
【摘 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实施财务信息化管理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与管理决策、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监控、形成内部有效协同,针对广西高职院校财务信息化管理面临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没有统一规划、不同系统之间无信息交换机制、财务管理工具的应用相对落后、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缺乏成熟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等问题,提出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完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深化财务管理软
【摘 要】本文论述短视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针对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效果娱乐化、传播内容碎片化等主要问题,从教学能力、教学导向、教学理念、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出实践思路:强化媒介素养建设,主动建构话语权;优化视频议程设置,提升传播引导性;坚持内容为王,提升学生获得感;完善反馈机制,提升实效持久度。  【关键词】短视频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大数据平台能为物流管理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收集和更高效的数据分析,帮助物流管理更好地实现数据驱动和行业发展及盈利方式的创新,还为推动智慧物流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助力。但在物流管理中有效运用大数据平台,发挥大数据平台对物流管理的支持和创新作用,仍面临一系列挑战,物流管理思维的落后、人才素质的制约、数据安全的隐患及相关制度和投入的缺乏等都严重影响大数据平台在物流管理中的效用。所以物流管理企业应从多角度入手,转变思维、适应大数据平台的发展,完善培训体系,提升物流管理者的大数据素养,并建立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