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法兰西——发现民间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li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高坡的农村婆姨,在法国雷恩国际博览会上受到观众的热情追捧,她的大幅照片出现在当地报纸的头版。她是谁,她为何赢得法兰西人的尊敬呢?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发出号召: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艺术家要向民间学习。 40年后,延安地区有了第一位走出国门的农民艺术家。
  1982年4月13日《延安报》刊发消息:靳之林和李秀芳应邀参加在法国举办的国际博览会。
  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掀起了英语学习的热潮,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第一档英语电视教学节目《Follow me》。
  对处中国陕北腹地的延安来说,欧洲是个遥远的世界。农村妇女李秀芳应邀去法国表演剪纸,成为当时轰动延安地区的一件大事(图1)。
  
  


  (1)延安地委领导到机场为李秀芳送行
  
  几天后,《延安报》发表了对李秀芳的专访。
  
  *长在深山*
  
  摗?20多年过去了,包括李秀芳、靳之林和陈山桥在内的许多亲历者,今天回忆起那段不同寻常的往事,依然兴奋不已。
  李秀芳:走时,地区行署专员,管文化的干部,一起把我送上飞机(图2)。
  
  


  (2)李秀芳接受采访
  
  李秀芳家住延安地区安塞县沿河湾乡贾家洼村,是5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人们认识了这位生活在深山里的农妇。
  1979年,安塞县文化馆美术干部陈山桥普查剪纸,来到贾家洼村。
  陈山桥:沿途听说有个李秀芳铰花铰得好,我就找到了李秀芳。
  李秀芳:陈山桥就撂下两块纸,叫剪几个花花。我就剪了几个送给县里文化馆。他们验了,就把我们这些人叫上,办了一个学习班。
  1980年,40岁的李秀芳参加了安塞县第一届剪纸学习班。在班里,李秀芳算是年轻学员,她的剪纸方式也很特别。
  靳之林:和那些拿起剪刀直接就剪的老大娘不一样,她上过学,她把要剪的先用铅笔画出来(图3)。
  
  


  (3)李秀芳作品《群鸡图》的铅笔稿
  
  当时,学习班上已经出现了一批令靳之林感到兴奋的老花样,而李秀芳的剪纸却体现出一种新的风格。
  靳之林:她剪的鸡很生活化,她经常观察鸡的活动,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用艺术反映生活(图4)。
  
  


  


  


  (4)图组:李秀芳剪纸作品《群鸡图》、《鸭子吃白菜》、《鹰踏兔》
  
  李秀芳不仅能创作新剪纸,也能不起稿,拿起剪刀直接剪出传统的花样。
  1980年,靳之林带着延安地区14个县的1000多幅剪纸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延安地区民间剪纸展览》。展览引起不小的轰动,一位参观展览的法国人决定把这些剪纸带到法国去。
  布瓦希埃教授当时担任法中友好协会艺术委员会主席。
  布瓦希埃:展览会上的剪纸是一种真实的传统剪纸。很明显,靳之林正在从事着一种具有科学性和历史性的挖掘工作。
  靳之林:布瓦希埃提出来,希望这个展览复制一份,送到法国展出。另外,希望由我介绍一位陕北妇女去法国做剪纸表演。
  最初,靳之林打算从安塞剪纸学习班里挑选一位老太太去法国表演。
  靳之林:我开始想选白凤兰。因为她代表老年作者,她作品的内容非常丰富。
  陈山桥:但是白凤兰一是年龄大,二是小脚,按照原来的外事活动规定,条件不够。
  白凤兰不符合条件,出国人选一时陷入僵局。
  
  *一枝独秀*
  
  1980年,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接收了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576名留学生。
  白云台来自西德东方博物馆,在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她是研究中国剪纸的专家,慕名来到陕北。
  70年前,毛泽东曾在延安枣园接见来自西方的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当时由于军事原因,陕北一直被看作禁区。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仍然不对外开放。
  靳之林:白云台去了以后,引起轰动。因为她是解放战争以后,第一个来延安的蓝眼睛的外国人。
  靳之林陪同白云台来到安塞,接待地点定在李秀芳家。
  陈山桥:李秀芳的剪纸比较写实,又有传统,雅俗共赏,她在安塞老婆婆里是唯一有文化的一个作者。 靳之林:来的时候,全村人都列队欢迎啊。我们坐的汽车,群众都给拥着。
  陈山桥:没见过外国人,满街满乡的都想看看这外国人长个啥模样。
  李秀芳:反正就是垴畔上、街畔上都可多人了。
  在窑炕上,白云台兴致勃勃地观看李秀芳剪纸(图5)。
  
  


  (5)李秀芳向白云台展示剪纸技艺
  
  李秀芳:我剪得细致嘛。白云台最喜欢大白菜、鹰抓兔。
  这次接待的成功,使李秀芳成为去往法国的最终人选。
  李秀芳:哎呀,听说同意我去法国,我心里都害怕,有些人说去了就回不来了。后来说是代表国家,有人陪同,没事。
  1982年,春天的北京正热火朝天地开展五讲四美活动,李秀芳和靳之林来到北京进行出国前的准备工作。
  李秀芳:就是学习出国政策,再就是做服装。从里到外,长的短的,衬衣外衣,都是两套。
  当年做的呢子大衣,李秀芳至今还珍藏在衣箱里。
  李秀芳专门为出国拍摄了标准照,并领到400元置装费。当时一般国家干部的月工资也只有四五十元钱,这笔置装费已经是不小的费用了。
  靳之林也领到500元的置装费,置办了平生第一套西装。穿惯了蓝制服、54岁的靳之林当时还不会打领带,专门去请教他的老师、曾经留学法国的画家吴作人先生。
  1982年4月23日,靳之林和李秀芳踏上飞往法国的飞机。
  李秀芳:第一次坐飞机,飞机老是梆梆响,很害怕。飞机呼呼上去,又呼呼降一下,一起一伏的,心里就紧张,赶快躺下来。
  
  *香飘海外*
  
  李秀芳他们到达法国戴高乐机场后,直接转机去往法国的玫瑰之城图卢兹,那里正在举办一个大型的国际博览会。
  刚走进会场,靳之林就发现一份印有李秀芳头像的报纸,让他感到十分惊奇。
  靳之林:刚一进去,马上就有人把一张报纸摊给我。这是一张图卢兹的报纸,整个第一版是李秀芳的大照片。
  布瓦希埃:一位中国陕北的农村妇女,就这样出现在巴黎,对于法国人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事件。 博览会上,中国展台的背景是陕北窑洞的图案。坐在熟悉的“窑洞”前,李秀芳开始剪纸。
  靳之林首先向法国观众展示陕北最古老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剪纸——抓髻娃娃。但法国人对这种题材的剪纸作品并不感兴趣。
  靳之林:观众对李秀芳精细的剪纸技术很佩服。但对于像抓髻娃娃这样几剪刀下去,两三分钟就出来的作品,他们没有重视。
  为激发法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靳之林想了一个办法,让李秀芳剪中国的十二生肖。
  靳之林:他们对中国的十二生肖很欣赏,觉得不可思议。然后纷纷问自己的属相是什么?我就给他们一个一个地算,属羊的就让李秀芳剪个羊,属什么的就剪个什么。人们一下子排起了长队。
  李秀芳:他们不了解自己属什么,靳老师就给他们算,我就给他们剪(图6)。
  
  


  (6)李秀芳剪纸作品《生肖羊》
  
  靳之林: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怀疑这么好的作品是不是用电脑制作出来的。
  李秀芳:观众说我的剪刀上安有电子之类的东西。他们轮着看,看不见什么。
  靳之林:他就把那个剪纸翻过来掉过去看,认为除了电脑,人工不可能剪出这么高水平的作品。
  布瓦希埃:李秀芳剪纸动作很娴熟,观众很赞叹。这不仅是熟练而是一种创新。就用那些黑色红色的单色纸,创造出新的形象。
  这时,又有观众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李秀芳:他们问,中国妇女是不是像你一样,人人都会剪花?我说是的。就像你们法国人很早就学开车,我们中国女孩到了十来岁都会剪花。
  靳之林:观众问,你们中国有几个人能达到这个水平。我告诉他们,有成千上万。他们说中国太伟大了。 剪纸发源于中国,16世纪传到欧洲。欧洲早期的剪纸以剪影为主,曾盛行于18世纪。据法中友协南部负责人吉莱姆介绍,现在法国的民间剪纸已经消失,只有法国东部还能看见一些剪剪影的人。
  靳之林:吉莱姆先生跟我说,中国一定要接受法国这个教训,不要把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丢掉了。
  此时,法国雷恩会展中心正在举行一个大型的博览会。靳之林和李秀芳来到这里正值五一国际劳动节,参观剪纸的人比图卢兹还多。
  一位观众突然请求剪一个猫头鹰。在中国传统剪纸中,表达达吉庆题材的龙凤鸡鱼等形象比较常见,而猫头鹰形象从未在剪纸作品中出现过。这让李秀芳有些为难(图7)。
  
  


  (7)传统剪纸作品《吉庆有余》
  
  李秀芳:咱们中国人不喜欢猫头鹰,尤其农村人,觉得猫头鹰不吉祥。从来不剪。
  法国人为什么喜欢猫头鹰呢? 靳之林:他们说,猫头鹰是益鸟,像猫又像鹰,是两种动物的组合,很有意思,所以大家都喜欢它。 李秀芳:靳老师叫剪,我就剪了。
  靳之林:猫头鹰一剪出来,人们都抢着买。
  李秀芳把3张纸叠在一起,一气呵成剪出了3只带花的猫头鹰(图8)。
  
  


  (8)李秀芳剪纸作品《猫头鹰》
  
  李秀芳:一剪出来,观众高兴得都想要,快把展台挤倒了。
  买猫头鹰剪纸作品的队伍越来越长,靳之林突然间想到晚上7点钟之前要乘火车赶回巴黎,而这时已经6点多了。
  靳之林:我们赶紧走,很多观众在后面追着。我刚上火车,车门就关上了,衣角还挤在外头。
  李秀芳赴法国表演剪纸,取得圆满成功。
  1982年5月19日,靳之林和李秀芳乘飞机回国。
  李秀芳:我回来后,叫我到县上作报告。
  回到安塞第二年,李秀芳当选为安塞县文联副主席。4年后,她的家搬到县城,户口也从农村转为城市。作为县里的名人,现年67岁的李秀芳忙于各种社会活动,偶尔有空,仍然继续剪花。
其他文献
从1950年10月19日夜间开始,到22日凌晨,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参战部队全员渡过鸭绿江,向朝鲜境内的预定地点集结。  此时,兵团指挥部得到紧急情报:“联合国军”共13万多人,正迅速向鸭绿江推进,其先头部队美军第1骑兵师已接近我预定集结地点。  就在第13兵团的指挥员们紧急商讨如何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数时,却发生了一件让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军们感到万分焦虑的事情。  孟照辉(原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科长)
期刊
它反众河而行,自东向西流向罗布泊;  它与众不同,流淌出一段辉煌如歌的历史;  它就是敦煌的母亲河——疏勒河。     串起绿洲明珠的长藤    疏勒河横跨青海、甘肃、新疆三省区,全长1000多公里,是中国大陆少有的自东向西流淌的一条内陆河。  我们摄制组驱车前往祁连山口,寻找那条向西流淌的孕育出敦煌文化的大河。  从甘肃玉门向南行驶30多公里,就进入祁连山昌马峡谷。拐几个弯后,只见一条大河从群山
期刊
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中国古动物博物馆内,收藏有一块叫“辽宁古盗鸟”的特殊化石。当年它的发现,曾被学术界认为是找到了连接恐龙和鸟类之间一个“缺失的环节”,作为一条重大的新闻被世界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然而没过多久,又有一条围绕这块化石的爆炸性新闻在西方国家引起轩然大波,原因是一位叫徐星的中国年轻学者经细致研究后有理有据地指出,所谓“辽宁古盗鸟”实际上是一个人为制造的“物种”(图1)。“辽宁
期刊
在中国的西南部许多陡峭的崖壁上,人们能看到一具具神秘的棺木或者静置于石洞之中,或者安放在桩孔之上。是谁会将自己的亲人这样安葬?这种奇特的葬俗为什么会“一刀切”般地在同一时间嘎然而止?悬棺所属的那个神秘的族群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的后人如今又在哪里?    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刚刚登上九五之尊的第十三任皇帝朱翊钧,为了彰显自己手中皇权的至高无上,对世居中国南方的一支彪悍的少数民族——僰人,
期刊
美国军队在越战期间,使用了橙色剂等化学品用来祛除越南森林中茂密的树叶,企图消灭隐蔽其中的越共军队。它给参战双方留下了无穷的灾难——受到落叶橙色剂污染的军人们,无论是越南士兵还是美国士兵,战后,或多或少都承受着特殊的战争痛苦。  越战结束整整30年了,可橙色剂留给越、美士兵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却远没有结束……    越南,无疑是现代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的国度之一。不久前,一场由越南人发起的诉讼又一次揭
期刊
龟兹考察第一人    1927年夏天,中国内蒙古额济纳地区迎来了一个庞大的骆驼队,人群中有金发碧眼的欧洲人,也有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这一行人是“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外方团长就是大名鼎鼎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这是他第四次来中国了。  在这次考察活动中,一个年轻的中国人和斯文赫定寸步不离,他的名字叫黄文弼。  北京东厂胡同的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黄文弼的儿子黄烈就居住在这里,他至今还保存着父亲当
期刊
不久前,一种名为“熊猫烧香”的蠕虫病毒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毁掉了上百万台电脑;随后,一种更加可怕的病毒软件“灰鸽子”又现身网络。一系列事件把焦点矛头直指网络黑客。在大众眼里,这是一群游走在道德边缘,却拥有无限破坏力的人。  要对网络世界里这个已成气候的特殊群体追根溯源,还要从美国人凯文·米特尼克说起。凯文·米特尼克,被称为全世界黑客的教父。他从16岁起陆续入侵北美防空总部、美国国防部、中央情报局等
期刊
猿猴是人类的近亲,是同我们关系最近的堂兄弟。  猴子喜欢在树间荡来荡去,它们长得像毛发略多的人;无尾猿生活得更为悠闲。它们没有尾巴,通常要比猴子体型大一些,长得更像人类。  无尾猿、猴子和人类都属于同一类哺乳动物,称为灵长类动物。人类和猿猴的生理结构是极为相似的(图1)。      (1)猿猴是丛林里的杂技高手。它们轻松自如地在空中悠来荡去    事实上,婴儿和类人猿有着几乎相同的技能和行为。他们
期刊
20世纪初,飞机刚刚出现,著名的航空先驱杜黑就预言:在未来战争中,空中力量将对整个战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飞机到底能不能决定一场战争的结局?杜黑的预言应验了吗?    从无差别轰炸的“越战”,到地毯式覆盖的海湾战争,再到精确打击、定点清除的科索沃战争以及以后历次“反恐”打击行动,飞机的作用、地位对于现代战争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在飞机诞生之初,对它日后在军事领域的用途到底能够有多大,大多数人还是抱
期刊
2006年11月15日,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手术室里,一台不同寻常的肝移植手术正在紧张地进行。之所以说它不寻常,是因为医生将从一位20岁健康女孩身上摘取一半的肝脏,移植到她父亲的体内(图1)。      (1) 医生的努力,寄托着沈生根一家的希望    这台牵动人心的手术能否挽救身患绝症父亲的生命?女儿的健康是否会受到影响?在这台手术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亲情故事呢?   沈生根,中原油田建筑集团公司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