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于都县无论在整村推进的体系构架方面,还是在实践运作方面,所作的积极探索,使于都扶贫开发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贫困乡村群众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梅建和谐社会添加了新的动力。
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关键在于扶持一个过硬的村级班子
长期以来,村级组织建设比较薄弱,一直是于都一些扶贫重点村贫困落后的一大原因。近些年,于都扶贫开发部门在县委的领导下,围绕创“五有”(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有积极性办事、有章法办事)目标,把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列入村级扶贫开发的首要内容,积极配合有关乡镇,对全县51个重点村村级组织进行了全面整顿和建设,着力改善村级班子的结构,提升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经过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措施,村级组织成员的年龄结构更趋于年轻化,247个村干部中40岁以下的就有128人,占52.6%;村级组织成员的文化结构普遍提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06人,占近44%,新当选的18位村支书、主任中,有16人都有高中以上学历;一些年富力强、办事公道、作风正派、有一技之长的致富能手推选了村级组织“两委”班子,村级组织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在于扶持一批实用有效的农业产业
农村农民之所以贫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致富无门。近些年来,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从实际出发,规划了一批全县性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和具体项目,并与招商引资等工作捆绑在一起抓好具体落实,重点扶持了脐橙、奶牛、茶叶、蔬菜、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化。除扶持当地农民创办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盘古茶厂、屏山高山青草奶业公司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外,还引进浙江李子园牛奶食品公司、福建正华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赣南果业集团等一批高科技、高起点、高投入、开发性产业大户落户于都,切入扶贫领域,打造农业产业化巨舰,引领贫困农民摆脱缺劳力、缺资企、缺技术的困扰,带动农民增收,把于都县的扶贫产业开发引入一个新的天地。目前,于都已经成为全省最大的奶业基地县,有奶牛养殖小区29个,奶牛养殖户2400多户,成为拉动全县农民致富的“阳光产业”。全县新植脐橙3.47万亩,青梅2.25万亩,新种有机茶2100亩,无公害蔬菜3000亩……使一些贫困农民足不出乡,便能找到一份工作,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改变家庭贫困的窘状。
在梓山镇河坑村,已经有18户农户养殖奶牛、15户农户种植脐橙、60余户农户种植其他经济林,仅脐橙全村就已种植2500多亩。许多种植户还利用优势,开始规模养殖生猪,以综合利用、增产节约,提高效益。
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希望在于培育一代新型农民
为了解决农民素质低,缺乏实用致富技术的问题。以县扶贫培训中心、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乡镇农民知识化培训中心为载体,县乡相关单位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多方位地为贫困乡村农户提供市场、项目和劳务等技能信息培训。
梓山镇为了推进该镇的奶牛养殖、脐橙种植等主导产业,解决农民的后顾之优,多次请来专业技术人员给农民讲课,还办起了科技种养加工示范基地、农民就业培训中心,并要求包括贫困村在内的所有村干部都要掌握一到二门农村实用技术,在学技术、科技致富上也当好表率。县扶贫办仅在宽田上堡村,为帮助当地农民发展肉兔养殖,就举办培训班4次,发放有关科技资料560余份,还派出专业人员定期到村里农户家了解情况,排忧解难;仅为农民外出就业而接受的培训,去年就有10000余人参加,其中86%在培训后送到了电子、毛织、制衣等企业就业。
实施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必须宪善一套科学合理的运作机制
于都的扶贫开发工作多年来坚持注重为农民利益想实招、办实事,积极探索,现在已经有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运作措施。
——在项目管理上,坚持民主参与和监督。过去,扶贫开发建设摘什么项目,如何搞,往往由上面点题,领导拍板说了算,老百姓不知道。近年,于都在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扶贫项目的管理水平方面领先一步。借中德技术合作扶贫项目试点之势,大胆吸收新理念,引进新机制,从项目的选择、确定到项目的具体实施,导入了参与式扶贫模式,主动让村民参与,最大限度地让村民民主确定扶贫项目,民主参与项目实施管理,对村级扶贫开发规划的实施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在修建由宽田乡政府通往上堡村的8公里长的水泥公路时,上堡村村民监督小组的农民几乎是天天蹲在施工:场巡察。参与式扶贫这一新的扶贫理念,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都认为这样操作,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好处实在是多。一是可以让村民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得到保护和发挥,村民从以前的当“观众”变成了“主角”,从以前的“要我脱贫”变成了“我要脱贫”,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子;二是可以使村里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决策的实施更加有效;三是可以有效的培植了村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现代意识、素质和技能;四是可以融洽干群关系。村民代表在其他村民的面前,代替村干部做思想解释动员工作,消除误会,增加理解,客观上起到村干部的助手作用。
——在资金管理上,实行封闭式运行。扶贫办管项目,财政局管资金,实行封闭运行,按照工程实施的进度拨付。所有扶贫资金支出的项目发票,都必须由管理监督小组成员3人以上签字认可方可以报帐。于都县财政扶贫资企项目的运作模式,被赣州市扶贫办视为典型经验在全市扶贫办系统推广。
——在扶贫途径上,招商扶贫出新招。在于都县。招商引资的力度近年来是很大的。县里不遗余力,把招商引资切入扶贫领域,当作发展于都农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事情来抓,为农民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目前,除了县里引进和创办了一批农业产业企业,乡村也纷纷想办法寻找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宽田的上堡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引进资金和管理人才,办起了煤矿,安排剩余劳动力40余人,人均年纯收入增加近万元;河坑村不仅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脐橙种植和奶牛养殖,还动员本村外出打工多年的青年吴观发,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和人际关系,在老村部办起了“鑫发仿真花卉厂”,主要安排残疾人和老年人就业,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目前已经安排100余人在厂里就业,人均每月此项收入就有500元以上,还可以照顾到家里和农活。
——在扶贫理念上,注重引导一些已经在致富之路上先走一步的农民,带动帮助其他村民脱贫致富。三坊头村文书黄传平,家庭条件在当地来说算是比较好的,为了帮助有条件建房的村民节约建房成本,他家专门准备了一批摸板,租给村民使用,自己也收益。在黄传平的帮助下,原来没有居所的黄建家现在已经做起了2层红砖房,走上了致富之路。河坑村主任吴国宏,在当地是个致富能手,掌握了较好的养殖技术,他养的种猪和仔猪,都比一般村民的好。除了经常向村民传授养殖技术,还热心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他家每次出栏的仔猪,基本上都是赊给村民养,有时,有的村民因没钱买饲料,还借钱帮助村民,等仔猪养大出栏后再还。为了帮助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在他的提议下,村里还成立了一个担保小组,专门为需要小额贷款的贫困村民集体提供担保,并督促其和好资金,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
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关键在于扶持一个过硬的村级班子
长期以来,村级组织建设比较薄弱,一直是于都一些扶贫重点村贫困落后的一大原因。近些年,于都扶贫开发部门在县委的领导下,围绕创“五有”(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有积极性办事、有章法办事)目标,把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列入村级扶贫开发的首要内容,积极配合有关乡镇,对全县51个重点村村级组织进行了全面整顿和建设,着力改善村级班子的结构,提升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经过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措施,村级组织成员的年龄结构更趋于年轻化,247个村干部中40岁以下的就有128人,占52.6%;村级组织成员的文化结构普遍提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06人,占近44%,新当选的18位村支书、主任中,有16人都有高中以上学历;一些年富力强、办事公道、作风正派、有一技之长的致富能手推选了村级组织“两委”班子,村级组织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在于扶持一批实用有效的农业产业
农村农民之所以贫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致富无门。近些年来,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从实际出发,规划了一批全县性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和具体项目,并与招商引资等工作捆绑在一起抓好具体落实,重点扶持了脐橙、奶牛、茶叶、蔬菜、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化。除扶持当地农民创办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盘古茶厂、屏山高山青草奶业公司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外,还引进浙江李子园牛奶食品公司、福建正华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赣南果业集团等一批高科技、高起点、高投入、开发性产业大户落户于都,切入扶贫领域,打造农业产业化巨舰,引领贫困农民摆脱缺劳力、缺资企、缺技术的困扰,带动农民增收,把于都县的扶贫产业开发引入一个新的天地。目前,于都已经成为全省最大的奶业基地县,有奶牛养殖小区29个,奶牛养殖户2400多户,成为拉动全县农民致富的“阳光产业”。全县新植脐橙3.47万亩,青梅2.25万亩,新种有机茶2100亩,无公害蔬菜3000亩……使一些贫困农民足不出乡,便能找到一份工作,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改变家庭贫困的窘状。
在梓山镇河坑村,已经有18户农户养殖奶牛、15户农户种植脐橙、60余户农户种植其他经济林,仅脐橙全村就已种植2500多亩。许多种植户还利用优势,开始规模养殖生猪,以综合利用、增产节约,提高效益。
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希望在于培育一代新型农民
为了解决农民素质低,缺乏实用致富技术的问题。以县扶贫培训中心、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乡镇农民知识化培训中心为载体,县乡相关单位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多方位地为贫困乡村农户提供市场、项目和劳务等技能信息培训。
梓山镇为了推进该镇的奶牛养殖、脐橙种植等主导产业,解决农民的后顾之优,多次请来专业技术人员给农民讲课,还办起了科技种养加工示范基地、农民就业培训中心,并要求包括贫困村在内的所有村干部都要掌握一到二门农村实用技术,在学技术、科技致富上也当好表率。县扶贫办仅在宽田上堡村,为帮助当地农民发展肉兔养殖,就举办培训班4次,发放有关科技资料560余份,还派出专业人员定期到村里农户家了解情况,排忧解难;仅为农民外出就业而接受的培训,去年就有10000余人参加,其中86%在培训后送到了电子、毛织、制衣等企业就业。
实施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必须宪善一套科学合理的运作机制
于都的扶贫开发工作多年来坚持注重为农民利益想实招、办实事,积极探索,现在已经有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运作措施。
——在项目管理上,坚持民主参与和监督。过去,扶贫开发建设摘什么项目,如何搞,往往由上面点题,领导拍板说了算,老百姓不知道。近年,于都在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扶贫项目的管理水平方面领先一步。借中德技术合作扶贫项目试点之势,大胆吸收新理念,引进新机制,从项目的选择、确定到项目的具体实施,导入了参与式扶贫模式,主动让村民参与,最大限度地让村民民主确定扶贫项目,民主参与项目实施管理,对村级扶贫开发规划的实施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在修建由宽田乡政府通往上堡村的8公里长的水泥公路时,上堡村村民监督小组的农民几乎是天天蹲在施工:场巡察。参与式扶贫这一新的扶贫理念,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都认为这样操作,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好处实在是多。一是可以让村民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得到保护和发挥,村民从以前的当“观众”变成了“主角”,从以前的“要我脱贫”变成了“我要脱贫”,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子;二是可以使村里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决策的实施更加有效;三是可以有效的培植了村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现代意识、素质和技能;四是可以融洽干群关系。村民代表在其他村民的面前,代替村干部做思想解释动员工作,消除误会,增加理解,客观上起到村干部的助手作用。
——在资金管理上,实行封闭式运行。扶贫办管项目,财政局管资金,实行封闭运行,按照工程实施的进度拨付。所有扶贫资金支出的项目发票,都必须由管理监督小组成员3人以上签字认可方可以报帐。于都县财政扶贫资企项目的运作模式,被赣州市扶贫办视为典型经验在全市扶贫办系统推广。
——在扶贫途径上,招商扶贫出新招。在于都县。招商引资的力度近年来是很大的。县里不遗余力,把招商引资切入扶贫领域,当作发展于都农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事情来抓,为农民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目前,除了县里引进和创办了一批农业产业企业,乡村也纷纷想办法寻找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宽田的上堡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引进资金和管理人才,办起了煤矿,安排剩余劳动力40余人,人均年纯收入增加近万元;河坑村不仅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脐橙种植和奶牛养殖,还动员本村外出打工多年的青年吴观发,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和人际关系,在老村部办起了“鑫发仿真花卉厂”,主要安排残疾人和老年人就业,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目前已经安排100余人在厂里就业,人均每月此项收入就有500元以上,还可以照顾到家里和农活。
——在扶贫理念上,注重引导一些已经在致富之路上先走一步的农民,带动帮助其他村民脱贫致富。三坊头村文书黄传平,家庭条件在当地来说算是比较好的,为了帮助有条件建房的村民节约建房成本,他家专门准备了一批摸板,租给村民使用,自己也收益。在黄传平的帮助下,原来没有居所的黄建家现在已经做起了2层红砖房,走上了致富之路。河坑村主任吴国宏,在当地是个致富能手,掌握了较好的养殖技术,他养的种猪和仔猪,都比一般村民的好。除了经常向村民传授养殖技术,还热心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他家每次出栏的仔猪,基本上都是赊给村民养,有时,有的村民因没钱买饲料,还借钱帮助村民,等仔猪养大出栏后再还。为了帮助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在他的提议下,村里还成立了一个担保小组,专门为需要小额贷款的贫困村民集体提供担保,并督促其和好资金,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