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我国博物馆以积极且富有成效的做法展现了“数字化发展”的新场景,“云观展”“云游博物馆”等线上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后疫情时代,运用数字化技术激活传统文化、服务社会公众,是博物馆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之下,博物馆应努力探索在线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径,在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提升、文化资源的利用和转化以及多方合作的建立和拓展等方面,积极培育创新能力,进一步适应互联网时代“云端”技术的发展要求,以优质的数字产品服务社会公众。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化;线上服务;社会公众
0 前言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呈扩散趋势向世界各地蔓延,造成了全球性的公众危机,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秩序,也给文博机构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接连宣布暂时关闭。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国家文物局提出“鼓励各地文物博物馆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线上展览展示工作,鼓励利用已有文博数字资源酌情推出网上展览,向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在政策指引下,中国文物报社发出《关于向“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提供网上展览内容资源的倡议书》,号召博物馆积极向平台汇聚文化资源,丰富公众在居家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博物馆将工作重心转移至线上,通过网上展览、线上课堂、直播互动等形式,整合数字资源,传播知识文化。
受疫情影响,以往在博物馆实体空间内进行的展览、教育、社交等活动被迫中止,但是互聯网在这次公众危机中彰显出巨大潜力,网络成为连接博物馆和观众的重要纽带。博物馆创新文化展示方式,通过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拓展传播渠道,打造了一批具有代表意义的“云观展”“云直播”“云春游”等线上服务,引起了公众的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些线上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博物馆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职责所在,也提升了博物馆在疫情期间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面对疫情带来的危机,我国博物馆以积极且富有成效的做法进行策略调整和改变,展现了“数字化发展”的新场景,“云游博物馆”成为当下博物馆贴近观众的新方式。后疫情时代,科技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如何依托数字资源实现创新发展,需要博物馆不断思考并为之实践。
1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疫情期间,我国博物馆在短时间内推出大批网上展览、网络直播等线上活动,得益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长年积累。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早在1998年,故宫博物院即以建设“数字故宫”为目标,开始了数字化探索之路。在2003年的时候,故宫博物院成立了文化资产数字研究所,旨在对故宫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存及展示利用。与故宫博物院实践相类似,2004年敦煌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对莫高窟代表性洞窟进行了数字化复原重建,观众可以在数字技术搭建的虚拟时空内观赏、漫游。这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实践为当下智慧博物馆的升级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如今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正向着覆盖面更广、体验感更优、传播力更强等目标奋力迈进,观众将通过博物馆线上平台及资源,获取更加海量的知识、更加多元的互动以及更加优质的服务。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予以支持和引导,加速了博物馆利用互联网服务公众的进程。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在2016年制定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发展智慧博物馆,打造博物馆网络矩阵”。
在此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为创新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传播渠道和形式,建立了“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该平台于2019年5月18日正式上线,集合了各博物馆的展览资源,观众足不出户即可在线观赏,有效推广了博物馆的展览品牌及文化资源。
随着“互联网+”概念深入博物馆实践,网上展览应运而生,并在疫情期间彰显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网上展览是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对实体展览进行还原再现,一方面延长了展览的生命周期,观众可以在实体展览结束后在线回顾展览;另一方面网上展览打破了地域空间限制,观众可以在网络平台浏览各地展览,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与传统实体展览相比,“云展览”降低了观展成本,也使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得到有效改善,消除了观众在疫情期间的心理恐慌,以另一种方式打破疫情的隔离。正是长期以来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成果积累,使得疫情之下博物馆开辟出线上发展的道路,以“云端服务”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推动文物资源活起来。
2 网上展览及教育实践活动
疫情影响之下,博物馆深刻认识到数字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优越性及重要性。各地博物馆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通过对馆藏文物资源、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再创作,形成了一批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网上展览及在线活动。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机构即与抖音、腾讯等网络平台合作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云春游”等直播活动,吸引了大批观看人数。“全景故宫”“数字敦煌”等一批超清全景展示项目大受欢迎。此外,“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陆续向公众推送了6批共300个线上展览。“博物官”微信小程序整合了超过500家线上博物馆的资源,为观众开放了对20万件画作、6万件精品文物及展览展品的解读服务。
与此同时,博物馆的宣教活动也异于以往采用线上方式进行,包含专家讲座、直播导览、互动课堂等多种形式。各地博物馆转变思路、创新方式,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创作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在线课程,形成了对线下实体展览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博物馆在疫情期间推出的各种线上服务,满足了特殊时期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了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这预示着博物馆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应对公众危机,也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太原市博物馆借鉴国内博物馆有益实践,秉承服务社会的原则,在疫情期间主动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创新展示、教育和传播途径,在实地参观受阻的情况下,将博物馆工作重点转移到线上。设计制作“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网上展览,为观众提供在线观赏、导览服务;充分利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等大型纪念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例如,在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太原市博物馆特邀地方文化学者为观众带来两场《太原考古记忆—文物映耀锦绣太原》主题公益讲座。讲座通过现场讲授和网络直播两种形式进行,两天之内参与和观看人数达到2.8万人次。
此外,太原市博物馆配合展览研发一批线上教育活动,拓宽知识传播模式。依托基本陈列开发“锦绣太原线上课堂”,彰显博物馆特色,实现传播太原历史文化的使命。课程以太原历史文化为中心,包括走进太原、远古炊烟、晋阳古都、代国春秋、霸府别都、丝路华章、石窟遗韵、盛唐北京、壮丽府城、名称涅槃十个系列。每个课程既可独立开展,又存在相互关联。根据受众群体,博物馆有针对性地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课程大纲、教辅材料。通过讲解互动,让中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太原历史和文化成就,培养历史思维,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目前太原市博物馆开展的线上活动还有“博物馆微课堂”“听得见的博物馆”等品牌,通过微信公众号向观众普及传统岁时节日、馆藏精品文物等知识。同时利用抖音App进行展览、讲座、主题活动等网络直播。此外,根据不同的节日和纪念日主题,还发起了“走进身边的博物馆”创意短视频集结令、“中华经典诵读”创意诗歌集结令、“志愿英雄”线上招募活动、文博知识在线答题等一系列创意活动,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体现了博物馆的人文关怀,让众多太原市民了解和走近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体验美好生活。
美国著名博物馆学学者史蒂芬·威尔指出:“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凭其所有做了什么。”这一理念意味着博物馆应充分认识自身使命和职责,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为社会及其发展贡献力量,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一座理想的博物馆,不仅是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长的“特殊学校”,也应是青少年寻求教育辅助资源的首选场所。博物馆的教育使命如何在展览、收藏和研究中体现?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利用专业知识和空间,为观众带来新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博物馆如何将网上活动项目的启迪和经验融入日常的场馆运营?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3 关于博物馆创新性发展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在给博物馆带来风险和挑战的同时,也从客观上激发了博物馆创新发展的新动能。网上展览及在线教育的迅速增长并非只是疫情之需,博物馆应以此为契机加强数字化建设,充分发挥数字资源优势,不断开辟文化展示传播的新路径,以创新精神回应新媒体环境下观众文化诉求。后疫情时代,博物馆与网络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在不断加剧,如何创新博物馆发展思路,拓宽线上线下发展路径,以优质的数字化服务满足当代社会公众需求,成为博物馆必须不断探索并积极实践的新使命。
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提升。博物馆应以此为契机反思机构使命职责,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通过开展学术研究,积累馆藏文物数字资源,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共享和成果转化推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馆藏文物的数字化管理,提高文物价值资源的利用率,使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以深度利用的数据资源和文化生产要素。加强对从业人员传播和运营技能的培训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深入学习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博物馆文物资源的展示传播提供技术支持。结合线上传播特点,策划专题展览,让观众能够突破时空阻隔,更加直观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观众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资源的利用和转化。博物馆应立足馆藏资源,在文物藏品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将展品细节以及相关知识延伸展现出来,将藏品背后的故事丰富有趣地演绎出来。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渠道介绍因实体空间限制无法展出的藏品,多样化展示藏品的文化内涵,发挥其教育作用。此外,博物馆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发出一系列能够发挥博物馆文化辐射作用的公益讲座与精品课程,推动博物馆宣传教育与社区深度融合,拓宽博物馆公共文化教育覆盖面,提升惠民服务质量。
多方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数字化时代,博物馆应主动寻求同高新技术企业、互联网平台、新媒体客户端等机构的交流合作,充分运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自媒体平台以及直播平台,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博物馆在线开展与观众的沟通互动,有利于激发观众围绕特定话题展开讨论,在参与式环境中,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将得到紧密结合。此外,博物馆应主动建立同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联系,推进摄影、三维扫描、虚拟化修复、交互展示等技术在文化遗产的数据采集、存储、著录、修复、检索、备份系统等方面的作用。以馆藏文物数据库的建设为契机,推动博物馆网络资源大众共享,丰富博物馆线上活动形式。
4 总结
疫情之下的博物馆采取了积极应对公众危机的措施,打开了线上发展的新局面,这些举措是长期以来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实践积累,也是今后博物馆强化与社会公众联系的新方向。“线上博物馆”不只是疫情之需,而是博物馆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博物馆构建线上线下新型知识传播体系的有力支撑,更是博物馆加强与观众沟通对话的重要方式。后疫情时代,博物馆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数字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博物馆应努力在线上服务的常态化方面开展新的探索,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更新发展理念,推动文物资源的数字化利用及成果转化,不断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传播的新境界,更好地服务并推动社会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宣传委员会.国家文物局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文物系統疫情防控工作[EB/OL].(2020-1-27)[2021-7-26].http://www.ncha.gov.cn/art/2020/1/27/art_2411_163122.html.
[2]李君娜.疫情助推下,“云观展”正走红,它距离成为观展新常态有多远?[EB/OL].(2020-2-4)[2021-7-26].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206435.
[3]沈罗兰.关于博物馆疫后创新发展的建议[J].大众标准化,2020(16):71-72.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化;线上服务;社会公众
0 前言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呈扩散趋势向世界各地蔓延,造成了全球性的公众危机,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秩序,也给文博机构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接连宣布暂时关闭。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国家文物局提出“鼓励各地文物博物馆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线上展览展示工作,鼓励利用已有文博数字资源酌情推出网上展览,向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在政策指引下,中国文物报社发出《关于向“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提供网上展览内容资源的倡议书》,号召博物馆积极向平台汇聚文化资源,丰富公众在居家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博物馆将工作重心转移至线上,通过网上展览、线上课堂、直播互动等形式,整合数字资源,传播知识文化。
受疫情影响,以往在博物馆实体空间内进行的展览、教育、社交等活动被迫中止,但是互聯网在这次公众危机中彰显出巨大潜力,网络成为连接博物馆和观众的重要纽带。博物馆创新文化展示方式,通过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拓展传播渠道,打造了一批具有代表意义的“云观展”“云直播”“云春游”等线上服务,引起了公众的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些线上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博物馆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职责所在,也提升了博物馆在疫情期间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面对疫情带来的危机,我国博物馆以积极且富有成效的做法进行策略调整和改变,展现了“数字化发展”的新场景,“云游博物馆”成为当下博物馆贴近观众的新方式。后疫情时代,科技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如何依托数字资源实现创新发展,需要博物馆不断思考并为之实践。
1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疫情期间,我国博物馆在短时间内推出大批网上展览、网络直播等线上活动,得益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长年积累。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早在1998年,故宫博物院即以建设“数字故宫”为目标,开始了数字化探索之路。在2003年的时候,故宫博物院成立了文化资产数字研究所,旨在对故宫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存及展示利用。与故宫博物院实践相类似,2004年敦煌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对莫高窟代表性洞窟进行了数字化复原重建,观众可以在数字技术搭建的虚拟时空内观赏、漫游。这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实践为当下智慧博物馆的升级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如今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正向着覆盖面更广、体验感更优、传播力更强等目标奋力迈进,观众将通过博物馆线上平台及资源,获取更加海量的知识、更加多元的互动以及更加优质的服务。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予以支持和引导,加速了博物馆利用互联网服务公众的进程。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在2016年制定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发展智慧博物馆,打造博物馆网络矩阵”。
在此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为创新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传播渠道和形式,建立了“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该平台于2019年5月18日正式上线,集合了各博物馆的展览资源,观众足不出户即可在线观赏,有效推广了博物馆的展览品牌及文化资源。
随着“互联网+”概念深入博物馆实践,网上展览应运而生,并在疫情期间彰显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网上展览是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对实体展览进行还原再现,一方面延长了展览的生命周期,观众可以在实体展览结束后在线回顾展览;另一方面网上展览打破了地域空间限制,观众可以在网络平台浏览各地展览,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与传统实体展览相比,“云展览”降低了观展成本,也使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得到有效改善,消除了观众在疫情期间的心理恐慌,以另一种方式打破疫情的隔离。正是长期以来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成果积累,使得疫情之下博物馆开辟出线上发展的道路,以“云端服务”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推动文物资源活起来。
2 网上展览及教育实践活动
疫情影响之下,博物馆深刻认识到数字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优越性及重要性。各地博物馆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通过对馆藏文物资源、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再创作,形成了一批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网上展览及在线活动。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机构即与抖音、腾讯等网络平台合作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云春游”等直播活动,吸引了大批观看人数。“全景故宫”“数字敦煌”等一批超清全景展示项目大受欢迎。此外,“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陆续向公众推送了6批共300个线上展览。“博物官”微信小程序整合了超过500家线上博物馆的资源,为观众开放了对20万件画作、6万件精品文物及展览展品的解读服务。
与此同时,博物馆的宣教活动也异于以往采用线上方式进行,包含专家讲座、直播导览、互动课堂等多种形式。各地博物馆转变思路、创新方式,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创作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在线课程,形成了对线下实体展览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博物馆在疫情期间推出的各种线上服务,满足了特殊时期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了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这预示着博物馆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应对公众危机,也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太原市博物馆借鉴国内博物馆有益实践,秉承服务社会的原则,在疫情期间主动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创新展示、教育和传播途径,在实地参观受阻的情况下,将博物馆工作重点转移到线上。设计制作“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网上展览,为观众提供在线观赏、导览服务;充分利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等大型纪念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例如,在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太原市博物馆特邀地方文化学者为观众带来两场《太原考古记忆—文物映耀锦绣太原》主题公益讲座。讲座通过现场讲授和网络直播两种形式进行,两天之内参与和观看人数达到2.8万人次。
此外,太原市博物馆配合展览研发一批线上教育活动,拓宽知识传播模式。依托基本陈列开发“锦绣太原线上课堂”,彰显博物馆特色,实现传播太原历史文化的使命。课程以太原历史文化为中心,包括走进太原、远古炊烟、晋阳古都、代国春秋、霸府别都、丝路华章、石窟遗韵、盛唐北京、壮丽府城、名称涅槃十个系列。每个课程既可独立开展,又存在相互关联。根据受众群体,博物馆有针对性地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课程大纲、教辅材料。通过讲解互动,让中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太原历史和文化成就,培养历史思维,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目前太原市博物馆开展的线上活动还有“博物馆微课堂”“听得见的博物馆”等品牌,通过微信公众号向观众普及传统岁时节日、馆藏精品文物等知识。同时利用抖音App进行展览、讲座、主题活动等网络直播。此外,根据不同的节日和纪念日主题,还发起了“走进身边的博物馆”创意短视频集结令、“中华经典诵读”创意诗歌集结令、“志愿英雄”线上招募活动、文博知识在线答题等一系列创意活动,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体现了博物馆的人文关怀,让众多太原市民了解和走近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体验美好生活。
美国著名博物馆学学者史蒂芬·威尔指出:“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凭其所有做了什么。”这一理念意味着博物馆应充分认识自身使命和职责,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为社会及其发展贡献力量,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一座理想的博物馆,不仅是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长的“特殊学校”,也应是青少年寻求教育辅助资源的首选场所。博物馆的教育使命如何在展览、收藏和研究中体现?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利用专业知识和空间,为观众带来新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博物馆如何将网上活动项目的启迪和经验融入日常的场馆运营?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3 关于博物馆创新性发展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在给博物馆带来风险和挑战的同时,也从客观上激发了博物馆创新发展的新动能。网上展览及在线教育的迅速增长并非只是疫情之需,博物馆应以此为契机加强数字化建设,充分发挥数字资源优势,不断开辟文化展示传播的新路径,以创新精神回应新媒体环境下观众文化诉求。后疫情时代,博物馆与网络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在不断加剧,如何创新博物馆发展思路,拓宽线上线下发展路径,以优质的数字化服务满足当代社会公众需求,成为博物馆必须不断探索并积极实践的新使命。
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提升。博物馆应以此为契机反思机构使命职责,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通过开展学术研究,积累馆藏文物数字资源,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共享和成果转化推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馆藏文物的数字化管理,提高文物价值资源的利用率,使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以深度利用的数据资源和文化生产要素。加强对从业人员传播和运营技能的培训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深入学习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博物馆文物资源的展示传播提供技术支持。结合线上传播特点,策划专题展览,让观众能够突破时空阻隔,更加直观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观众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资源的利用和转化。博物馆应立足馆藏资源,在文物藏品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将展品细节以及相关知识延伸展现出来,将藏品背后的故事丰富有趣地演绎出来。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渠道介绍因实体空间限制无法展出的藏品,多样化展示藏品的文化内涵,发挥其教育作用。此外,博物馆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发出一系列能够发挥博物馆文化辐射作用的公益讲座与精品课程,推动博物馆宣传教育与社区深度融合,拓宽博物馆公共文化教育覆盖面,提升惠民服务质量。
多方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数字化时代,博物馆应主动寻求同高新技术企业、互联网平台、新媒体客户端等机构的交流合作,充分运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自媒体平台以及直播平台,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博物馆在线开展与观众的沟通互动,有利于激发观众围绕特定话题展开讨论,在参与式环境中,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将得到紧密结合。此外,博物馆应主动建立同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联系,推进摄影、三维扫描、虚拟化修复、交互展示等技术在文化遗产的数据采集、存储、著录、修复、检索、备份系统等方面的作用。以馆藏文物数据库的建设为契机,推动博物馆网络资源大众共享,丰富博物馆线上活动形式。
4 总结
疫情之下的博物馆采取了积极应对公众危机的措施,打开了线上发展的新局面,这些举措是长期以来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实践积累,也是今后博物馆强化与社会公众联系的新方向。“线上博物馆”不只是疫情之需,而是博物馆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博物馆构建线上线下新型知识传播体系的有力支撑,更是博物馆加强与观众沟通对话的重要方式。后疫情时代,博物馆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数字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博物馆应努力在线上服务的常态化方面开展新的探索,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更新发展理念,推动文物资源的数字化利用及成果转化,不断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传播的新境界,更好地服务并推动社会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宣传委员会.国家文物局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文物系統疫情防控工作[EB/OL].(2020-1-27)[2021-7-26].http://www.ncha.gov.cn/art/2020/1/27/art_2411_163122.html.
[2]李君娜.疫情助推下,“云观展”正走红,它距离成为观展新常态有多远?[EB/OL].(2020-2-4)[2021-7-26].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206435.
[3]沈罗兰.关于博物馆疫后创新发展的建议[J].大众标准化,2020(1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