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于我个人而言,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夏天,我作为一名随队记者,参加了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这次北极之行,我收获很大。和航次首席科学家魏泽勋的感受相同,这一年的夏天,没有炎热,只有冰雪和热情。
此次北极科学考察是自然资源部成立后组织实施的第一次极地考察,也是我国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后实施的第一次北极考察,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7月20日,我和其他130名考察队员,乘坐“雪龙”船从上海出发,一路向北。按照计划,“雪龙”船要经过对马海峡、日本海、宗古海峡、鄂霍次克海、北太平洋、白令海峡、楚科奇海,到达北冰洋高纬海区。受冰情影响,“雪龙”船最北到达了北纬84°48’。在不同海区,科考队员们开展了海洋气象、化学、渔业、地质、海冰等方面的综合调查,还特别调查了海洋酸化程度、海洋环境放射性核素、海洋微塑料等新型环境问题。9月26日,考察队历时69天,圆满完成了各项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12500海里的航程中,131名科考队员乘风破浪,踏雪寻冰,勇闯无人之区求索科学的真谛。
7月20日一早,上海極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雪龙”号科考船静静靠泊。眼前的这艘船,红白相间,显得硕大无比,异常壮观。当我以考察队员的身份,自如穿梭在这艘承载无限荣光和梦想的极地考察船上时,内心生发出由衷的自豪感。
一大早,前来送行的亲朋、媒体记者等陆续来到码头,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很多队员,尤其是像我这样首次执行极地考察任务的队员,心情格外激动和兴奋。码头上,有人扯着旗子与“雪龙”船合影留念,有队员与亲友依依惜别,有媒体“长枪短炮”地拍摄、做新闻直播,还有家属忙不迭地送生活物资上船……因为10时一过,“雪龙”船就将起航。
码头上,自然资源部等有关单位为考察队举行了简短的送行仪式。仪式结束后,“雪龙”船即收起舷梯,拉响汽笛。汽笛声响,“雪龙”船缓缓移动,驶离锚地。那一刻,预示着我们开始踏上北极科考新征程。船上,队友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喊着“感谢祖国,亲人再见”:船下,码头上是迟迟没有离去的亲人、领导、同事们,他们不停挥动着双手!这是我曾无数次看到过的画面,如今身处其中,真实地感受这一切,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队友们的告别声中,我的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滴落。那时,我才发现,说再见真的很难!
“雪龙”船一出港即全速前进。船长沈权告诉我说,这是为了躲避台风。当时,根据预报,第10号热带风暴“安比”预计7月21日开始对我国造成影响。沈权说,如果我们速度慢下来或者晚一天出发,我们就会和台风正面相遇。而根据原本的计划,“雪龙”船离港后会停船休整10个小时左右,为了“跑赢”台风,现在只好调整计划,全速前进。
起初,受台风外围影响,海况不太好,我有些晕船的感觉。不过睡了一觉后,这种症状就消失了。在三个昼夜的航行后,我基本适应了船上的工作和生活,心情也逐渐调整过来了。131名队员,来自天南海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大家共乘一船,有队友开玩笑说,这一定是百年修来的缘分,我们能做的唯有珍惜。
远离了近海,也不再受台风影响,海水颜色已经褪去泥黄色,蔚蓝色的海面泛起白色的浪花,“雪龙”船向着北极一路驶去。
美于中国北极科学考察
1999年,我国组织科考队员首次前往北极。近20年来,我国已成功组织了9次北极科考,考察的成果填补了我国在多处海域的调查空白。如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雪龙”船首次成功穿越了北极东北航道,掌握了大量航道信息和水文洋流等的数据,使得商船抵达欧洲的时间缩短了1/3。2017年,“雪龙”船实现北极三条航道全穿越,直接促进了洲际间的互联互通。此外,北极气候变化对我国气候与环境变化、工农业生产和减灾防灾等均有影响,这也是北极科考的意义之一。
此次北极科学考察是自然资源部成立后组织实施的第一次极地考察,也是我国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后实施的第一次北极考察,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7月20日,我和其他130名考察队员,乘坐“雪龙”船从上海出发,一路向北。按照计划,“雪龙”船要经过对马海峡、日本海、宗古海峡、鄂霍次克海、北太平洋、白令海峡、楚科奇海,到达北冰洋高纬海区。受冰情影响,“雪龙”船最北到达了北纬84°48’。在不同海区,科考队员们开展了海洋气象、化学、渔业、地质、海冰等方面的综合调查,还特别调查了海洋酸化程度、海洋环境放射性核素、海洋微塑料等新型环境问题。9月26日,考察队历时69天,圆满完成了各项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12500海里的航程中,131名科考队员乘风破浪,踏雪寻冰,勇闯无人之区求索科学的真谛。
挥泪告别祖国和亲友
7月20日一早,上海極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雪龙”号科考船静静靠泊。眼前的这艘船,红白相间,显得硕大无比,异常壮观。当我以考察队员的身份,自如穿梭在这艘承载无限荣光和梦想的极地考察船上时,内心生发出由衷的自豪感。
一大早,前来送行的亲朋、媒体记者等陆续来到码头,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很多队员,尤其是像我这样首次执行极地考察任务的队员,心情格外激动和兴奋。码头上,有人扯着旗子与“雪龙”船合影留念,有队员与亲友依依惜别,有媒体“长枪短炮”地拍摄、做新闻直播,还有家属忙不迭地送生活物资上船……因为10时一过,“雪龙”船就将起航。
码头上,自然资源部等有关单位为考察队举行了简短的送行仪式。仪式结束后,“雪龙”船即收起舷梯,拉响汽笛。汽笛声响,“雪龙”船缓缓移动,驶离锚地。那一刻,预示着我们开始踏上北极科考新征程。船上,队友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喊着“感谢祖国,亲人再见”:船下,码头上是迟迟没有离去的亲人、领导、同事们,他们不停挥动着双手!这是我曾无数次看到过的画面,如今身处其中,真实地感受这一切,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队友们的告别声中,我的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滴落。那时,我才发现,说再见真的很难!
“雪龙”船一出港即全速前进。船长沈权告诉我说,这是为了躲避台风。当时,根据预报,第10号热带风暴“安比”预计7月21日开始对我国造成影响。沈权说,如果我们速度慢下来或者晚一天出发,我们就会和台风正面相遇。而根据原本的计划,“雪龙”船离港后会停船休整10个小时左右,为了“跑赢”台风,现在只好调整计划,全速前进。
起初,受台风外围影响,海况不太好,我有些晕船的感觉。不过睡了一觉后,这种症状就消失了。在三个昼夜的航行后,我基本适应了船上的工作和生活,心情也逐渐调整过来了。131名队员,来自天南海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大家共乘一船,有队友开玩笑说,这一定是百年修来的缘分,我们能做的唯有珍惜。
远离了近海,也不再受台风影响,海水颜色已经褪去泥黄色,蔚蓝色的海面泛起白色的浪花,“雪龙”船向着北极一路驶去。
超级链接
美于中国北极科学考察
1999年,我国组织科考队员首次前往北极。近20年来,我国已成功组织了9次北极科考,考察的成果填补了我国在多处海域的调查空白。如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雪龙”船首次成功穿越了北极东北航道,掌握了大量航道信息和水文洋流等的数据,使得商船抵达欧洲的时间缩短了1/3。2017年,“雪龙”船实现北极三条航道全穿越,直接促进了洲际间的互联互通。此外,北极气候变化对我国气候与环境变化、工农业生产和减灾防灾等均有影响,这也是北极科考的意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