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分娩后的24h内,出皿量高于500ml。,属于分娩时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状。若未及时有效处理,可造成产妇贫血、休克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我国孕妇PPH的发生率为2-3%,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于我院产科进行分娩的产妇1 600例临床资料,探讨分娩方式对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索,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于我院产科进行分娩的产妇1600例,其中500例为经产妇,1100例为初产妇;剖宫产787例,自然分娩773例,阴道助产40例。同期出现产后出血 70例,占分娩总数的4.3%,78例产妇年龄在19-37岁,平均年龄27.2±1.5岁,孕周期为36-42w,出血量500- 3400ml。,平均出血量为758.5mL。剖宫产产妇均在胎儿娩出后马上采用缩宫素10U进行静脉滴注,阴道分娩产妇均采用缩宫素10U给予肌注。
1.2方法:将1600例产妇按照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阴道助产组。自然分娩组与阴道助产组在胎儿娩出羊水流尽后2h内,采用无菌纸垫垫于产妇臀下,接入到接血器,以量杯计算出血量。止血使用的敷料按照完全浸透但不滴血来计量,即10cm×10cm= 10mL,纸垫按照面积法计量,产后24h累计总出血量。剖宫产组于术中进行刺破胎膜,通过吸引器吸尽羊水来计量,手术完毕再次计量,出血量为两者之差,术中使用的纱布及布巾均按照面积法来进行计量,术后24h内的出血量等同于自然分娩组与阴道助产组。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后出血对比: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后出血对比中可见,剖宫产组的产后出血量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产后出血的因素:78例产后出血者中,影响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为宫缩乏力48例(占61.54%),其次为胎盘因素、软道损伤及凝血因素,分别17例(占21.79%),11例(占14.10%)、2例(占2.56%)。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大量研究中表明,分娩方式是导致产后出血最为明显的影响因素[1]。剖宫产术可以有效的处理多种产科病理性疾病,它是梗阻性难产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但是剖宫产也存在著多种不良问题.最明显的问题既是产后出血。经产妇、有流产史者产后出血比初产妇为高;胎次越多,流产次数越多,都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及继发感染,再次妊娠时前置胎盘、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残留的发生率相应上升,发生产后出血机率增加。
本文研究中表明,行剖宫产术分娩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要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剖宫产虽然能够有效的减少对胎儿的损伤以及降低死亡率,但毕竟属于创伤手术,产妇可能因创伤及子宫静脉曲张等因素,造成出血现象,或因切口撕裂使子宫静脉受损。另外,裂伤隐蔽缝合难度加大,导致手术时间过长,造成剖宫产产妇的出血量增加,也是比自然分娩组产后出血发生率高的因素之一。
产后出血是在多种因素同时作用下引起,预后情况欠佳,若出现长时间休克,可并发严重后遗症,因此应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2]。术前做好相应的产前检查,充分掌握剖宫产指标。术中细致操作,避免粗暴,待胎儿产出后,对子宫进行按摩,采用无菌纱布进行压迫止血,以此减少出血量。此外,要对产妇出血量及时进行评估,做好产后观察,产后出血多发生于产后2h内,助产人员应加强产后2h内的观察,发现有可能出血倾向者及时处理,对防治产后出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较多,要求从婚前教育、孕期保健、产时保健及产后24h内的观察和处理,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及时,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提高产科质量,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产妇健康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霞.15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原因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01):20.
[2]陈静.经产妇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05):1023 -102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于我院产科进行分娩的产妇1600例,其中500例为经产妇,1100例为初产妇;剖宫产787例,自然分娩773例,阴道助产40例。同期出现产后出血 70例,占分娩总数的4.3%,78例产妇年龄在19-37岁,平均年龄27.2±1.5岁,孕周期为36-42w,出血量500- 3400ml。,平均出血量为758.5mL。剖宫产产妇均在胎儿娩出后马上采用缩宫素10U进行静脉滴注,阴道分娩产妇均采用缩宫素10U给予肌注。
1.2方法:将1600例产妇按照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阴道助产组。自然分娩组与阴道助产组在胎儿娩出羊水流尽后2h内,采用无菌纸垫垫于产妇臀下,接入到接血器,以量杯计算出血量。止血使用的敷料按照完全浸透但不滴血来计量,即10cm×10cm= 10mL,纸垫按照面积法计量,产后24h累计总出血量。剖宫产组于术中进行刺破胎膜,通过吸引器吸尽羊水来计量,手术完毕再次计量,出血量为两者之差,术中使用的纱布及布巾均按照面积法来进行计量,术后24h内的出血量等同于自然分娩组与阴道助产组。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后出血对比: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后出血对比中可见,剖宫产组的产后出血量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产后出血的因素:78例产后出血者中,影响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为宫缩乏力48例(占61.54%),其次为胎盘因素、软道损伤及凝血因素,分别17例(占21.79%),11例(占14.10%)、2例(占2.56%)。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大量研究中表明,分娩方式是导致产后出血最为明显的影响因素[1]。剖宫产术可以有效的处理多种产科病理性疾病,它是梗阻性难产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但是剖宫产也存在著多种不良问题.最明显的问题既是产后出血。经产妇、有流产史者产后出血比初产妇为高;胎次越多,流产次数越多,都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及继发感染,再次妊娠时前置胎盘、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残留的发生率相应上升,发生产后出血机率增加。
本文研究中表明,行剖宫产术分娩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要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剖宫产虽然能够有效的减少对胎儿的损伤以及降低死亡率,但毕竟属于创伤手术,产妇可能因创伤及子宫静脉曲张等因素,造成出血现象,或因切口撕裂使子宫静脉受损。另外,裂伤隐蔽缝合难度加大,导致手术时间过长,造成剖宫产产妇的出血量增加,也是比自然分娩组产后出血发生率高的因素之一。
产后出血是在多种因素同时作用下引起,预后情况欠佳,若出现长时间休克,可并发严重后遗症,因此应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2]。术前做好相应的产前检查,充分掌握剖宫产指标。术中细致操作,避免粗暴,待胎儿产出后,对子宫进行按摩,采用无菌纱布进行压迫止血,以此减少出血量。此外,要对产妇出血量及时进行评估,做好产后观察,产后出血多发生于产后2h内,助产人员应加强产后2h内的观察,发现有可能出血倾向者及时处理,对防治产后出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较多,要求从婚前教育、孕期保健、产时保健及产后24h内的观察和处理,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及时,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提高产科质量,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产妇健康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霞.15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原因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01):20.
[2]陈静.经产妇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05):1023 -1024.